首页 其他 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智慧故事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智慧故事6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袁履(lu)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深得村民的尊敬和爱戴。一天,诗人莫廷韩前去拜访袁先生,在路上看见一群村里人兴高采烈地走来,其中两个小伙子抬着一筐刚采下的枇杷(pipá),那金黄滚圆的大枇杷,着实可爱。莫廷韩上前询问,得知这枇杷是大家进献袁先生的。于是,他就随同村里人一齐来到袁府。

  袁先生鹤发童颜,步履矫健。他听到乡亲们来探望,立即到庭院里迎接,对大家的厚爱深表谢意。这时,两个小伙子把枇杷抬到袁先生面前,一位年长的村民从袋里拿出一份大红帖子,插在箩筐上,上面写着两个大字:“琵琶”。袁先生和莫廷韩看了,善意地相视而笑。

  刚送走村民,知县大人屠隆来访。袁先生把他请到客厅,叫家人把刚送来的新鲜枇杷洗净端上,请客人品尝。

  “好甜啊!”屠隆把一个剥了皮的枇杷放在嘴里。

  “今天,我们吃的是这种‘琵琶”。”说着,袁先生拿出刚才那份帖子给屠隆看。

  屠隆不禁大笑起来,嘴里的枇杷核儿差点儿咽到肚里。他吐出核儿,吟诵道:“琵琶不是这枇杷,只为当年识字差。”他对村里人写别字,颇有谅解之意。莫廷韩听了,马上接着念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袁先生听了莫廷韩诙谐的联句,忍俊不住,笑出声来,嘴里的枇杷竟喷出老远。这真是:三人喜尝鲜枇杷,吟诗联句成佳话。“琵琶”结果应记取,认真识字学文化。

  撑伞治贪官有个木匠,一直很器重穷孩子许弘纲。后来许弘纲上京赴考,特地用上等木料赶做一对书箱送给他。许弘纲进京考了第十八名进士,不几年就当了兵部尚书,心里总念念不忘这位木匠。这年他回浙江东阳省亲,把木匠请来。

  木匠诉说东阳县衙造屋,派了他的差,他因家中有事,迟到三天,便罚他300两银子。他不服说了两句,又被打了60大板。许弘纲听见很气愤,说:“300两银子要他还;60大板要他罚钱,每板5两银子,叫他亲手交给你!”按例到向许弘纲请安那天,骄阳似火,东阳县官带着一帮人马往紫微村走去。一进尚书府,县官就看见许弘纲在天井亲自为一个刨大梁的木匠打伞,一来一去地忙着。县官连忙上前,接过伞子,为尚书代劳。不想木匠推着空刨,来回如飞,县官跟着奔来跑去,不一会就累得气喘如牛,差点没昏倒在地。

  县官没法,只好暗地里向木匠求情,木匠乘机向他做个“六”字手势。县官只好忍痛送他600两银子。许弘纲冷笑一声,说:“父母官向百姓买情,想不到你是破天荒头一个呀!”县官羞得真想钻到地底下去。

  徐文长卖河古时候,绍兴分为山阴、会稽两个县。两县只隔一条小河,河上有座“利济桥”。一年夏天,利济桥上出现一具无名尸体,人们向官府报告,谁知两县都推说不是他们所辖,毫不理会。不几天,尸体臭气熏气,百姓们敢怒不敢言,只好掩鼻过桥。徐文长知道这件事,出于义愤,写了几张卖河告白,贴在利济桥上。消息不胫而走,一下子轰动了两个县。两县县官不约而同来到利济桥,读了告白,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捉拿徐文长问罪。看热闹的人都为徐文长捏一把汗,想不到徐文长从容地从人海里走了出来,大声地说:“两位大人不用费心,徐某人在此等候多时了。既然两位大人说利济桥不属两县管辖,那桥下的河水,当然不能称为官河。桥上暴尸发臭,山阴不管、会稽不收,我才代卖分界河,筹钱葬殓,本人一心为公,何罪之有?”徐文长义正词严,说得两县县官瞠目结舌。他们见百姓个个都为徐文长抱不平,不敢下手,只好尴尬地对他说:“本县公务繁忙,一时来迟,请先生原谅!”说罢便喝令地保收殓,灰溜溜地上轿走了。

  徐文长猜谜有个财主听说徐文长跟谁斗嘴没输过,很不服气。一天,他给徐文长出了个谜:“客人不来它先来,心香全在湖底埋。

  打一物。”徐文长说:“我也有一字,如果你能猜中,我再猜你的物谜。我的字谜是:横一三,竖一川,两个月亮紧相连。全家共有六口人,四口健全两不全。”财主说:“是‘朋’字”。

  徐文长冷笑道:“我这个字就是捉你的谜底的。”财主这才恍然大悟:“哎呀!是个‘用’字,‘用茶’!”说着尴尬起来。

  学蛙叫一次,张、王两位好友来徐文长家。王某悄悄对徐文长说:

  “徐兄,你若能叫张兄学青蛙叫,算你本事大。”徐文长点点头,请两位到一块瓜地里转了几圈,指着一只瓜说:“张兄,你看这葫芦长得怎样?”张某说:“这不是葫芦,是瓜呀。”徐文长说:“是葫芦!”张某说:“是瓜!”徐文长故意大声说:

  “是葫芦,葫芦,葫芦!”张某也大声说:“瓜!瓜!瓜!”徐文长对王某说:“怎么样。张兄不是‘呱呱呱’地学青蛙叫吗?”徐文长“并吞六国”一天,徐文长和6位文人一起喝酒。年长的那位说:“今天喝酒,我当令官。按年龄大小为序,各自说一个与席上菜肴有关的典故,说得出就拿去自己吃,说不出只好看人家吃啦!”其余5个人都说好。原来他们6个事先商量好了,要捉弄徐文长一番,7个人设6个菜,徐文长年纪最小,轮到他菜早没了。于是,这6个人便按计划行事:“姜太公钓鱼!”令官首先把鱼抢去;“时迁偷鸡!”第二个把鸡肉抢去;“张飞卖肉!”第三个把猪肉抢去;“苏武牧羊”第四个把羊肉抢去;“朱元璋杀牛!”第五个把牛肉抢去;“刘备种菜”第六个把最后一碗青菜也端到自己的面前。

  “大家各吃各的,不用客气!”令官得意地说。6个人望着徐文长,笑得前俯后仰。

  “且慢,我还未说呢!”徐文长不慌不忙地说。6个人又大笑起来:“菜都没了,你还说什么?”他们做梦也没想到,徐文长说的竟是“秦始皇并吞六国”,眼瞪瞪地看着他把所有的菜肴统统搬到自己的面前。

  郑气吃马明时,静海进士郑气曾出任布政使。他出身贫寒,当了官常为穷苦的百姓着想。那时朝廷规定,每年都要向静海征集880匹良马,以备战时之需。但官府一不出粮草,二不派人管理,听任这些马践踏田野,啃食庄稼,百姓叫苦连天,可又敢怒不敢言。郑气看在眼里,气在心里。

  一天,郑气陪皇帝下棋。下呀下呀,突然他发现有份圣旨还未传下,搁在龙案上。他偷偷一看,原来又是向静海征马的命令。他灵机一动,调动车马炮,突然来个“将军”,把皇帝的马咬住。他望着皇帝笑道:“陛下,微臣要吃掉您的马啦!”皇帝无可奈何地说:“吃吧吃吧!”郑气说声“谢主龙恩”,立即将皇帝的圣旨揉成一团,吞进肚里去,然后对着皇帝跪下。皇帝猛醒过来,但金口已开,发作不得,只好说:“你的胃口真大,一‘将’就吃掉我880匹马!”就这样,静海免去了年年征马的灾难。

  “三国一人”庙才子侯方域的家乡河南商丘城里,有间小庙,供奉关王爷,本来叫“关爷庙”。

  一年,尚书宋权回乡做过大寿,准备回朝,逢仰拍马的人纷纷向他送礼。想不到刚直不阿,从来都不将权贵放在眼内的侯方域,竟然也给宋权送来个匾。这匾是纸糊的,上边写着“三国一人”四个大字,落上款,差人送去。

  宋权听说名闻天下的大才子送匾给他,感到光彩非常,满心高兴地出府相迎。谁知一看,侯方域没有亲自登门,已是扫兴几分,而瞧瞧匾上那四个大字,不禁怒火中烧。原来宋权,初为明朝尚书;李自成进了北京,他便当了闯王的尚书;李自成失败后他又投降满清,再次当上尚书。宋权心知肚明,侯方域骂他无耻,可又发作不得,不敢将他缉拿,怕张扬出去,暴露自己的臭老底。于是便来个自搬台阶自下台,说:“你们弄错了,这匾是送关王爷的。三国英杰辈出,关云长首屈一指,不愧‘三国一人’呀,你们快把匾送到关爷庙那边去吧!”他见来人不愿送去,便将他们轰走,命侍从拿去挂上。

  自此,这小庙就改名做“三国一人”庙。

  康熙试主考有一年朝廷开科大选,康熙任命大丞相刘统勋为主考。他想试探一下这位主考的才能和忠心,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又叫一位娘娘作了一篇,化名塞进举子们的考卷中。殿试后,康熙和刘统勋一道阅点状元。

  他们一边读一边议论,当读到康熙的化名考卷的时候,康

  熙拍案叫绝,说:“这举子气概不凡,才华出众,当点魁首!”刘统勋却摇头叹道:“文章虽是出类拔萃,但口气太大,日后恐有篡位野心,不宜作状元!”康熙连连点头,暗暗称奇。

  对于娘娘化名的文章,康熙又大加赞扬一番,说它字字珠玑,可点头名状元。不想刘统勋又把头摇得像个货郎鼓,笑道:“文句虽华丽,但女儿气过重,当娘娘还可以,当状元却不行!”康熙听了,不得不佩服刘统勋慧眼非凡。

  狗尾王尚书蒲松龄很有才学,在西铺村毕家教书的时候,很得主人的尊重。一天,主人毕际友宴请尚书王渔洋,特地请他作陪。王渔洋看不起穷教书,觉得同这样的人一起吃饭,有失尚书的身份,心里很不自在,可又妨着毕际友的面子,不好开口。

  正在酒酣耳热的时候,忽然有一只狗走了进来,趴在桌下啃骨头。王渔洋想试试蒲松龄肚子有多少才学,就说:“桌子底下那只不是狗,好像是狼呀!”蒲松龄见王渔洋摆臭官架,早想杀一下他的威风,便不假思索地答道:“狼跟狗不同,狼尾往下耷拉,狗尾往上坚(王尚书)。”王渔洋见蒲松龄有意捉弄他,不禁怒火万丈,可又抓不到他的把柄,发作不得,只好自认倒霉,脸红红地离席溜走了。

  自此,人们背地里都叫王渔洋做“狗尾王尚书”。

  方进士寻骡清康熙年间,任远有个归田的进士,叫方文举。一次,他到广平府城南赶庙会,买了头黑骡,倒背着手儿牵着到处走。

  谁知出了庙会,一看骡子不见了,手里只剩下半截缰绳。

  没办法,方文举只好直奔知府衙门。他将那半截绳子系在门前的旗杆下,然后去见知府。知府是他的同榜进士,马上设宴接待。酒过三巡,方文举才说:“哟,我的黑骡还在旗杆下拴着哩!”知府连忙命人牵去马棚喂料。一会,一个衙役拿着那半截绳子回来,说没有黑骡。方文举假作惊慌地说:“这贼子胆大包天,竟敢偷到知府的面前来,唉!”知府听了,当即叫马快捕头迅速破案。

  马快捕头把赛时迁交出的黑骡牵回衙门,对知府说明原委。

  知府怪方文举讹他,方文举笑道:“你一府管九县,骡子是在广平府城南丢的,不找你找谁?”纪昀对对联乾隆皇帝好为人师,爱妒才使气。一天,他在宫中设宴,酒至半酣,乾隆突然雅兴大发,要与群臣联对以助兴。此时天正下着大雨,乾隆借景先出一上联:玉带行兵,风刀雨箭云旗雷鼓天为阵。群臣连声称好,然而阿谀奉承一阵之后,良久无人以对。乾隆正在得意,忽见大臣纪昀神态悠闲,便点将要其续下联。纪昀推辞一番后,慢慢道出下联:龙王充宴,日灯月烛山肴海酒地当盘。纪昀话音刚落,在坐的大臣们一片赞叹,夸纪昀的下联续得妙。可是,乾隆皇帝却面无悦色,沉吟不语。因为下联在气势上压过了上联,这对于万圣之尊的皇帝来说,是不能接受的。纪昀也是一个明白人,见皇帝如此情态,忙解释道:“圣上为天子,因此风雨云雷任从驱遣,威震天下;臣乃酒囊饭袋,则只看到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可见,圣上好大神威,为臣不过好大肚皮而已。”经纪昀这么一解释,乾隆觉得给了他面子,立刻笑逐颜开,还把纪昀表扬了一通,说:

  “纪爱卿饭量虽然好,如果胸中没有藏着万卷诗文,也不会有如此大的肚皮。”纪昀主动解释自己的不逊之言,不仅使自己脱了险,还得到了乾隆的表扬,真可谓应变有术。

  纪昀“投河”纪昀是清代翰林院大学士,字晓岚,博学多才。一天,乾隆故意问他什么叫“忠孝”。纪昀背书似的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乾隆想难难他,便问:“现在我命你去死!”“臣领旨!”纪昀毫不犹豫地说。

  乾隆又问他打算怎样死,纪昀说去投河。

  “好,准许你投河!”乾隆说罢就坐下来看书。他知道聪

  明过人的纪昀不会真的去死,只想看看他如何应付。果然,纪昀出去一会就回来了,便问他为什么没死。

  “我来到河边,正想往下跳,”纪昀煞有介事地说,“突然屈原从水里走上来,硬将我抱住。他叫我回来问一问皇上,所以便转了回来!”“问我什么?”乾隆感到奇怪。纪昀答道:“屈原说,当年楚襄王是个昏君,他才不得不死。如今皇上是不是昏君?你回去问清楚皇上,如果他说是真的,你再死也不迟呀!”乾隆听了大笑,说:“得啦,我算服了你啦!”

  老头子有一天,时值盛夏,酷热难当,纪昀打着赤膊正在编纂《四库全书》,不想乾隆突然驾到。衣冠不整见皇帝,就犯欺君之罪,何况自己这个样子呢,于是他慌忙钻进桌子底下躲避。谁知乾隆早就看到了,他向左右示意别作声,特地在纪昀藏身的桌前坐下来。过了许久,纪昀实在憋不住气,听听外面全无动静,桌围又遮住看不见,闹不清皇上走了没有,便偷偷伸出个中指,低声地问他的同事:“老头子走了没有?”乾隆见称他做“老头子”心想这回可以难倒纪昀了,便喝道:“谁敢在这里放肆?快滚出来!”等纪昀爬出来后,乾隆说:“为什么你叫我做老头子?如果不说出道理,嗯……”纪昀随口答道:“陛下是万岁爷,该称‘老’;又是一国之首,当然是‘头’;三是天子者,‘天之骄子’也。这是对皇上至尊的称呼呀!”乾隆又问中指是什么意思。纪昀伸出一只手,动动中指说:

  “这个代表‘君’,‘天地君亲师’的‘君’。不管从左边数起,还是从右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仍是君。”乾隆明知纪昀诡辩,但难得他有这样的急方,便恕他无罪。

  弥勒佛为什么要笑一天,纪昀陪乾隆游大佛寺。来到天王殿,乾隆见殿中的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对着他们憨笑,很是有趣。他灵机一动,又想难一难纪昀。于是,他指着弥勒佛问纪昀:“纪学士,弥勒佛见了寡人,为什么笑呢?”纪昀不慌不忙地答道:“这是佛见笑佛呀!”“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乾隆又问。纪昀正儿八经地说:

  “皇上乃文殊菩萨转世,是当今活佛。活佛到来佛殿礼拜,弥勒佛见了,怎么不笑嘻嘻呢?”乾隆听了虽然很高兴,但没有难倒纪昀,心里有点不痛快。

  他故意走了几步,突然回过头来问纪昀:“我看见弥勒佛也对你笑,这又是怎么回事?”这话问得实在厉害,纪昀不禁一怔。乾隆暗中偷笑,谁知纪昀竟一口答道:“陛下,弥勒佛见了微臣笑,是笑微臣不能成佛哪!”乾隆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郑板桥逗衙役清时,进士郑板桥曾在山东潍县当知县。一次,他乔装下乡私访一个多月,带的钱用光了,只剩下三个鸡蛋,就和衙役宿在破庙里。两个衙役一个在门口放哨,一个睡在神台上,他在供桌整理记录,不知不觉睡着了。

  突然,郑板桥被什么吵醒,一看,原来一只老鼠抱住鸡蛋滚下桌子,另一只老鼠咬住它的尾巴往窝里拖去。他觉得很有趣,怕惊动它们,只是悄悄地瞅着,任它们把鸡蛋一只只拖走。

  这时,天已放亮,他见放哨的衙役在打盹,便想逗逗他,于是,便拍响供桌,叫他们起来。

  两个衙役不知发生什么事,慌忙站到供桌前。郑板桥对守门的大喝一声,说:“鸡蛋哪里去了?分明是你乘我们睡着,偷去吃掉!”那衙役慌忙分辩,郑板桥便喝令打他20大板。他慌忙招了,还煞有介事地编了一段词儿。

  郑板桥不禁叹道:“鸡蛋是老鼠偷走的,我是逗你们玩儿,不想你也屈招了,分明是怕那20大板呀!由此可见,我不知断错多少案件,做出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来呀。不如趁早散伙,大家回家去吧!”一片一片又一片大雪纷纷扬扬地漫天飞舞,西子湖畔的亭台楼阁,山丘林木,都披上光耀夺目的银装,煞是好看。这时,一条龙船在湖上缓缓行驶。船上,坐着乾(qián)隆皇帝,身边有礼部侍郎沈德潜等随从陪伴。

  乾隆一边品着美酒,一边观赏湖光山色。“西湖的雪景确实别有一番风韵啊!”乾隆情不自禁地赞叹,禁不住想赋诗咏雪,抒发情怀。他沉思了一会儿,对着众人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他念了这三句,突然“卡壳”了。众人正准备恭维,见此状不禁一愣。他皱着眉,一边苦苦思索,一边重复着前面的句子,可就是想不出第四句,心想:这后一句想不出,成不了一首诗,岂不有失尊严?于是,他向身边的沈德潜瞄了一眼。沈德潜听着万岁爷的诗句,心中好笑,什么“一片一片又一片”,这也算诗?这不是当众出丑嘛!可他脸上还是流露出一本正经在欣赏的神色。看到皇上向自己递眼色,马上心领神会,上前下跪说道:“奴才想到一句,请恩准续上。”乾隆欣然同意。他站起来大声念道:“飞入梅花都不见。”乾隆把四句诗连起来一念,说:“嗯,续得好!”他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为自己摆脱了尴尬处境而高兴。他对沈德潜的机智聪明和才学十分欣赏,特地解下自己身上的貂裘(qiu)披风赐给了沈德潜。

  确实,乾隆的那几句,根本算不上诗,但经过沈德潜添上最后一句,倒也别具一格,颇有些儿情趣。

  “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是白的,怎么会“片片红”呢?——别急,先得说说一位“胡诌(zhou)诗人”。此人对写诗并不精通,却偏偏喜欢自作风雅,专爱在别人面前胡诌。有一天,他去参加一个文人雅士的聚会。大家一边饮酒,一边谈天。席间,有人提议即兴赋诗,以助酒兴。他立即响应,并大言不惭地说:“我最喜欢作诗,每天要写好几首哩。”人们不禁向他投去惊异的目光。又有人说:大家不妨先联句,看谁的诗句最妙。他马上赞同:“最好,最好。”还没等人思考,他就站起来,摇头晃脑地大声念道:“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一听,哄堂大笑。柳絮哪有“红”的呢?晋朝着名女诗人谢道韫(yun)曾用柳絮比喻洁白的雪花,留下“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如今这位“胡诌诗人”却说柳絮“片片红”,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他自知出了洋相,柳絮不“红”,他的脸却“唰”地红起来了。

  就在这时,有人随口续了一句:“夕阳返照桃花坞(wu)”。

  话音刚落,众人为之一惊。在瞬间的静寂之后,立刻爆发出一片热烈的赞扬声。夕阳红艳艳的,照在飘飞的片片柳絮上,不就变成绯红了吗?这样一来,“柳絮飞来片片红,夕阳返照桃花坞”,竟成为绝妙的联句,令人拍案叫绝!

  这续下句的是谁?人们惊奇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在“胡诌诗人”的邻座。他就是清代着名的诗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金农能把上一句不通的句子挽救过来,而且使上下两句联得自然贴切,他才是做诗能手。至于那个胡诌诗人还在不知羞耻地说“我下面要说的就是这一句”,只能又引起人们一阵不屑的笑声。

  新科状元不要官清乾隆二十八年,穷书生秦大成中了状元,以为从此可以为国效力,为民请命,好不高兴。

  几天后,乾隆皇帝宣秦大成进宫赐宴。酒过三巡,乾隆皇帝叫太监拿来一捆东西,问秦大成:“听说秦爱卿老家嘉定,竹刻和竹器很有名。这些东西,不知嘉定俗称什么?”秦大成见是篾青、篾黄,觉得很奇怪,皇帝怎么拿这极其普通的东西来考一个状元呢?他仔细一想,立即醒悟过来,清朝大兴“文字狱”、“篾青、篾黄”的谐音就是“灭清、灭皇”,乾隆是在试自己忠不忠呀!秦大成想到这里,心里一震,连忙答道:“陛下,这些是竹皮、竹肉呀!”乾隆赞许地点点头,接着又问:“你的姓跟秦桧的姓是同一个字吗?”秦大成心里不是滋味,强作笑颜回答说:“《百家姓》只有一个‘秦’字。秦桧那时,昏君坐朝;如今大清,贤君当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此一时,彼一时,君非昔日之君,臣非昔日之臣呀!”乾隆无隙可乘,样子有点难堪。

  夜里,秦大成无法入睡,心想伴君如伴虎,决定什么官也不当,回乡隐居。

  白鹤变“黑鹤”乾隆皇帝带着一班文人学士下江南,到处游山玩水。一天黄昏,远远地看见一只白鹤向他们飞来。乾隆想试试随从们的才华,便命他们每人各吟一首《咏鹤》诗。别看这班人平日舞文弄墨,自命不凡,可突然一袭击,一个个便瞠目结舌。

  陪游的江南才子冯诚修见了,不禁哑然失笑,随即脱口吟道:

  眺望天空一鹤飞,朱砂为顶雪为衣。

  “寡人要你们吟咏的是黑鹤,并非白鹤呀!”乾隆有意刁难冯诚修。他做梦也想不到冯诚修灵机一动,竟天衣无缝地将白鹤变成了“黑鹤”:

  只因觅食归来晚,误落羲之洗砚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