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叛逆情绪:你向左他向右,处处和你对着干的孩子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妈妈不生气,孩子更争气:好妈妈必读的孩子情绪心理学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1.“半大小子,气死老子”
案例:
思源长成“半大小子”后,就开始“挑战”爸爸了。他喜欢事事都和爸爸辩论上几分钟,目的就是想看爸爸生气的样子。
一天,爸爸在给思源和思源的表弟讲一些有关书法的知识时,爸爸扳着手指头说:“有颜体、柳体、欧体……”爸爸还没有说完,思源就插话道:“爸爸,是不是还有秦体呀?”爸爸知道“秦体”来源于秦桧,秦桧的书法也写得相当不错,就点了点头说:“是,还有一个秦体。”
不料,爸爸刚说完,思源就哈哈大笑起来,爸爸有些莫名其妙:“笑什么笑?认真地听着。”
“老爸,历史上根本就没有秦体,虽然秦桧的书法也可以自成一家,但是他是奸臣,人们都很讨厌他,不愿意承认他的书法,所以也没有什么秦体,倒是还有‘宋体’。”思源说完后,又捂着肚子笑了。
爸爸想了想,才明白原来是儿子给自己下了个套儿,他突然感到很生气,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发作。
情绪解析:
所谓的“半大小子”就是指处于5~12岁的孩子,这段时间他们正处于一个“混沌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都很喜欢恶作剧,他们总是让大人既生气又无奈。
实际上,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会出现两个反抗期。
第一个反抗期出现在孩子3~4岁的时候,这个时期孩子主要是为了争取自我主张,希望从家长那里获得更多的自由。比如孩子会说:“妈妈,我要自己穿衣服”“爸爸,这个我要自己做”,等等。
而第二个反抗期出现在孩子12~15岁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孩子会要求更多的独立自主,孩子的独立意识、成人意识都开始觉醒,他们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小学的时候,家长去接孩子,孩子会特别高兴;孩子开始上初中以后,家长再去接孩子时,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对父母爱搭不理的,甚至还会觉得自己的父母很丢人。
面对孩子的这两个反抗期,家长都会觉得很头疼,那么家长该怎么办呢?
专家支招:
找到孩子喜欢恶作剧的深层原因
如何能让孩子正确地度过“反抗期”是摆在所有家长面前的重大课题。许多孩子搞恶作剧通常是在他们感到烦躁、孤独、无聊的时候,他们想通过恶作剧来引起家长和其他人的注意。面对孩子的恶作剧,家长不妨试用一下“冷处理”,不要和孩子计较。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己感到无趣,渐渐地便会改了这个毛病。
试试“以牙还牙”的教育方式
还有的孩子爱搞恶作剧,是缘于他们从有意无意地愚弄别人的行为中体会到了所谓的“有意思”“好玩”。家长不妨模拟一下孩子的“恶作剧”行为,通过孩子自己的切身体会,给他一个教训,让他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像他不愿成为被戏弄的对象一样,别人也没有理由去接受他的恶作剧行为。
让孩子实践体验以代替家长的口头教育
一天周末,浩然和爸爸在从广场玩回来的路上,浩然看到有卖西瓜的,就拉着爸爸非要买。爸爸说:“咱们楼下也有卖的,我们回去买吧。”
浩然很不高兴地说:“买个西瓜也不让买,如果这样,下次你要让我写作业,我也不写。”
这个时候爸爸想了想说:“买吧,但是谁买的谁抱回去。”爸爸付了钱之后,浩然就高兴地抱着西瓜向前走。一会儿浩然就抱不动了,一路歇了好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浩然进了家门就和妈妈说:“吃个西瓜,差点没累死我。”当然,浩然也体会到了爸爸的苦心。
爱心小贴士:
看到孩子在“惹祸”,家长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行为,告诉他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但千万不能用痛打的方式解决问题。否则,就会使孩子产生怨恨、报复心理,无形中让孩子把无意间的“恶作剧”行为变成故意的“恶作剧”。
2.屡次离家出走的孩子
案例:
“妈妈,爸爸不疼我了,我要出去一个人待一段时间。你们不用找我了,过段时间我自己会回来的。”11岁的丽荣给妈妈留好这张纸条,就背起自己的书包走了。
丽荣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平时妈妈很宠溺她,她做任何事情妈妈都依着她,所以,丽荣常常会和妈妈耍点小性子。丽荣的爸爸在外地工作,一年到头很少回家,偶尔在家他会看不惯丽荣娇蛮的性子,不时地会批评她几句,或者是稍微惩罚一下她。每次爸爸说完她,丽荣都会跑到妈妈那里去诉苦,说爸爸不喜欢她、不疼她。
一天,丽荣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块出去玩,都晚上10点了还没有回来。爸爸找到丽荣的时候责备了她一番。丽荣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回家之后,丽荣就悄悄地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天没有亮就出门了。按照丽荣的计划,她就藏在好朋友的家里,一个星期不回家,要让爸爸知道这样对她是错误的。
看到丽荣的留言后,妈妈和爸爸都很焦急,两人开始四处找丽荣。最后,妈妈只好在qq上给丽荣留言,说爸爸已经意识到了错误,以后都不会再责骂她了。看到了妈妈的留言,丽荣有说不出的得意。最后丽荣回到家的时候,只见妈妈哭得一塌糊涂,而爸爸的表情也很复杂……
情绪解析:
近些年来,孩子离家出走的事件屡见报端,类似于丽荣这样的为了报复自己的家长而离家出走的孩子,更是多得不可胜数。“离家出走”已经慢慢地演化成为孩子逃避责任、缓解学习压力,甚至是为了让家长满足自己要求的一种方法。
孩子离家出走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随之带来的负面影响则更大。无论是从电视的访谈节目中,还是从报纸上的寻人启事,都可以了解到:有的孩子离家出走后,或是被人贩子拐卖,或是沦落到街头乞讨,有的甚至进入了风月场所……有一个13岁的小女孩,离家出走后被一群人诱拐到了农村,卖给了一个40岁左右的男人。之后她就一直没有自由,直到5年后她为这个男人生了小孩,她才被允许回家看看父母。
孩子离家出走,最痛心的就是父母。而发生了这种事情,其最后的结局都是以父母妥协、孩子胜利而告终。但是对一个长达5年才回家的孩子来说,再多的妥协也无法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所以,对爱离家出走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多加关注、慎重对待。当孩子有了离家出走的念头时,家长要及时疏导,防止悲剧上演。
专家支招:
家长的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
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当,是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直接原因。很多家长本着“为了孩子好”的教育理念,不停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在极度厌烦了父母的唠叨和控制的时候,就会离家出走。
孩子回来,家长要推心置腹地和孩子谈话,打消他下次出走的念头
当孩子离家出走回来之后,家长不要认为孩子回来就没有事情了。作为家长,要知道,孩子有第一次离家出走的勇气,那么就可能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等到孩子回来之后,家长要静下心来和孩子好好地谈谈,在谈话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然后向孩子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并对自己管教孩子的方法进一步地改正,从而打消孩子再次离家出走的念头。
和孩子一起看一次有关孩子离家出走的教育节目
家长不应在口头上教育孩子不能离家出走,而应该让孩子看到真实的事例。毕竟孩子的想法很单纯,他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离家出走的不良后果。让孩子在真实的离家出走的事例中感受离家出走的危险,比直接口头教育要有效很多。比如,和孩子一起看一些关于孩子离家出走的访谈节目,或者与之相关的电影。
爱心小贴士:
当孩子有了成人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时候,父母要尊重孩子,对孩子的限制少一些,多些对孩子的肯定和鼓励。
3.你管得越严,孩子越叛逆
案例:
16岁的孑然是妈妈的独生女,妈妈对孑然的管教很严格。从小学开始,孑然就被妈妈逼着每天早上5点起床背英语,6点的时候去小区里跑步,7点准时吃早餐,自己去上学,晚上放学回家不能晚归20分钟,晚饭后孑然还要上兴趣辅导课。
除了这些,妈妈还规定孑然不能乱交朋友,不能和同学进入ktv、网吧等娱乐场所。孑然外出游玩也必须有爸爸或妈妈陪同,孑然平时的零花钱也要一一上报……如果孑然做不到这些,或者是在学习中出现了差错,妈妈就会对她进行责骂,甚至还会用粗暴的方式让孑然记住教训。孑然也没有辜负爸爸妈妈的厚望,一直以来学习都很优秀。
可是,在孑然初三那一年,她好像突然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经常和同学逃课、周末出没在网吧、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朋友。为此,妈妈狠狠地打了孑然一顿。妈妈原本以为孑然会慢慢地改过来,但孑然反而变得更叛逆了,她耳朵上的几个耳洞似乎在向妈妈不停地“宣战”。
情绪解析:
“孩子还小,自制能力差,如果我们不好好管着他,以后走偏了怎么办?”现在家庭差不多都只有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俨然成了家中的“重点保护对象”,“这个不能做,那边不能走,不然就……”家长们过于严格的管教方法,正是孩子“叛逆”的缘由。
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时候,在各个方面都希望独立,喜欢尝试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因为父母管得过于严格,而不敢和父母抗衡。但是他们会把这种渴望一直放在心里,等到自己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再与父母对抗。
教育专家说:“上网、交友、出游,这些看似会使孩子变坏的活动,实际上并不一定会让孩子堕落,而可能是孩子正在进行某种尝试。但是如果父母对此依然使用‘高压政策’来管教孩子,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促使孩子更加叛逆。”家长应当适时地放松对孩子的管教,这样才能让孩子慢慢地消化他们的“叛逆”心理。
专家支招:
尊重孩子的“小秘密”,少插足孩子的世界
在孩子的心智成长过程中,会有一个内在的心理平衡机制,如果这种平衡机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就会形成一种爆发式的力量,尤其是在孩子的青春期。这时,家长不应武断地认为孩子“变坏了”,而是应该正确地引导。只要不影响孩子的学习,就尽量不要插手,甚至可以为孩子预设情景,让其亲身体验。重要的是,事后要帮助孩子总结经验,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
给孩子接触社会的时间和空间
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各种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盛行,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因此严管只是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好好学习。家长的想法是好的,然而管束过当,则会阻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单独去认识和辨认社会。在孩子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的情况下,家长应辅助孩子去认识和理解社会,并给予正确的提示和点拨。
接受孩子逐渐改变的事实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反抗家长的好意,而是反抗家长对待他们的态度。孩子在不断地成长,自然他的思想也会发生变化,家长要接受孩子改变的事实,理解孩子的叛逆,并多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法是不是有问题,如果发现问题,就要马上改正。
爱心小贴士:
当孩子处于叛逆时期的时候,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才是最重要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怀着关爱的心态,而不要一味地责备。
4.当孩子拒绝和父母沟通
案例:
一天,奇奇放学回家后,看见爸爸坐在沙发上抽烟,就低着头从爸爸的面前走过。当奇奇正要进入自己的房间时,爸爸突然叫住了奇奇:“奇奇,你过来一下。”
“有事吗?爸,没事我还要回屋写作业呢。”奇奇很不愿意和爸爸待在一起。爸爸是部队里的领导,每次都用一种命令的语气和奇奇说话,这让奇奇很讨厌。
“不急,过来和爸爸说会儿话。”爸爸拍了拍旁边的座位。奇奇很不情愿地坐在了爸爸的身边。
“奇奇,你最近的学习感觉怎么样呀?”
“还行。”
“同学有没有欺负你呀?老师对你好吧?”
“没有,老师对我还好。”
“明天陪爸爸去踢足球怎么样?”
“不想。”
奇奇简短的回答让爸爸很生气。“你存心气我呢?不会多说句话吗?你们老师就这样教你的吗?”爸爸大声地冲奇奇喊道。
奇奇很镇定地看了爸爸一眼,转身回屋了。
情绪解析:
每个家长都希望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也渴望能和孩子像朋友那样说会儿话。可是,很多家长会发现,在孩子上到小学五年级之后,就不愿意和家长说话了。孩子内心的那扇门似乎加了一把牢固的铁锁,不管家长怎样努力,都打不开那把锁。
实际上,有两个原因致使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第一是家长从没有认真地倾听过孩子说话;第二是家长把自己放在了“纠正孩子的错误”的角色上。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家长总是不断地指正孩子的错误,这样,会使孩子对家长关上心里的那扇门。
“都6点了!还不知道赶快起床!”“你一点儿也不争气!我算是白养你了!”家长长期用类似这样的话对孩子说教,孩子也会反感,他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听家长说这些空洞无力的话语上。
有的家长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表现得过于急躁,总是幻想和孩子聊一两次天,就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总会存在年龄和理解上的差异,如果家长太过于急切,没有付出扎实的行动,那么也只能在和孩子的关系上长期吃“夹生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是需要一定技巧的。
专家支招:
和孩子玩个写纸条的游戏
如果孩子不愿意主动和自己说心里话,那么你可以通过写纸条的方式来和孩子交流。在孩子放学没有回家的前几分钟,把写好的纸条放在孩子的书桌上。同时你也让孩子以同样的方式写给自己,一周之后,孩子明显地会多和你说上几句话,慢慢地,你和孩子间的沟通就不再需要用纸条了。这样和孩子沟通的好处是:避免了孩子与家长沟通时感觉尴尬,从而导致孩子不敢和家长说实话的情况发生。
使用手机和孩子发信息
也许孩子上初中以后就不会和父母待在一起,而是寄宿在学校里,这样孩子和父母的共同话题会更少。这个时候,家长不妨多用手机和孩子发信息聊天,偶尔地给孩子发个笑话或祝福的短信,这样,孩子放假回到家里后,也会愿意和家长交流。这个方法是用手机打电话所不能代替的。
先听孩子说,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很多聪明的家长会在孩子说话的时候认真地听,即使孩子说出的话题自己不感兴趣,也会耐着性子听下去,孩子当然愿意和这样的家长沟通了。这样,孩子不仅感受到了被尊重,也会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
爱心小贴士:
家长用短信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避开孩子上课的时间,否则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有些学习用功的孩子还会对这样的打扰感到厌恶。
5.对过于任性的孩子,学会恩威并用
案例:
晚上,妈妈和儿子杨哲在看电视。在插播一段可口可乐的广告时,杨哲突然对妈妈说:“我要喝电视里面说的那个可乐。”
妈妈看了看墙上的挂钟,对杨哲说:“太晚了,楼下的商店都关门了,我们明天再去买好不好?”
“不好,我现在就要喝!我就要喝!”
“杨哲乖,听话,妈妈明天早上就去给你买可乐好不?”
“不行!”
杨哲看妈妈还没有去买可乐的意思,马上就跑到爸爸那里去哭,而且还哭得很大声。最后,妈妈不得不开车去了较远的超市给杨哲买可乐。
情绪解析:
专家研究发现,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匀速平稳的,有乖巧听话的平稳阶段,也有让父母棘手头疼的不平稳阶段。其实,孩子的任性是年龄特征的表现。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所以很多小孩子会表现得很乖。随着孩子对语言的不断认识,他表现自我意识的愿望会越来越强烈。两岁左右的孩子凡事都喜欢说“不”,并且慢慢地开始进入“第一反抗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任性得让人头疼。等到孩子适应了这种心理变化之后,就会有一段相对平稳的时期。可是,孩子在4岁左右的时候又会进入另一个不平稳的阶段,孩子喜欢哭闹、脾气暴躁、任性胡闹等等,他们任性的言行会再次表现出来。
在对待孩子任性这个问题上,不少家长都本着“爱孩子就要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的信条,不断地满足孩子的各种任性要求。以爱的名义选择不断地满足,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婪。如果有一天,家长觉得孩子的要求高得离谱而不能满足时,孩子就会大哭大闹,甚至还会当着众人的面撒泼。
当孩子开始哭闹、满地打滚的时候,一些心软的家长就会觉得自己理亏了。他们会心想:孩子就是孩子,大人怎么能和一个孩子计较呢?这是最后一次吧!这样一来,孩子便会觉得有机可乘。家长每次的“最后一次”都会让孩子看到希望,从而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变本加厉。
“听话不?再不听话我就叫你爸爸来收拾你。”狠得下心的家长也会对任性的孩子实施暴力或者是威胁,这样看似可以很有效地制止孩子继续胡闹下去,但是同时也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家长长期的惩罚和威胁也会让孩子变得胆小懦弱。
对这样任性的孩子,家长不妨恩威并用。
专家支招: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
星期天,官燕和两岁半的女儿逛商店。当官燕兴致正高的时候,她的女儿却莫名其妙地发起脾气来,不管官燕怎么哄都不行,最后官燕只好抱着女儿回家。就在官燕蹲下去的那一刻,她突然明白自己的女儿为什么会发脾气了。以女儿现有的身高看过去,商店里不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走来走去的人腿,难怪女儿会生气了。
当孩子有了反常举动时,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直接地责怪孩子任性,那么接下来就好办得多了。
恩威并用,一次也不迁就孩子的任性
每次家长对孩子的任性于心不忍时,都会间接地让孩子更加任性,如果家长因为一时心软而满足了孩子一次任性的要求,那么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因此,当孩子的要求的确是很任性的时候,家长一定要狠下心来拒绝孩子,不能给孩子“要挟父母成功”的体验,否则以后再来管理孩子的任性就麻烦了。这个时候,家长拒绝的态度可以强硬一些,必要的时候也可以采用“冷处理”。
对孩子合理的要求,家长也要用合理的方式及时满足孩子
父母用合理的方式满足孩子合理的要求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孩子的任性行为。如果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也要在孩子发脾气之前和孩子讲清楚,孩子在得到尊重的情况下也就不会再任性了。
爱心小贴士:
禁忌在孩子任性地哭闹完之后,再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这样只会让孩子喜欢上任性。
6.利用孩子的叛逆心理,激发他的进取心
案例:
佳梦的女儿卿琴今年10岁了,卿琴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一天,佳梦做好饭喊卿琴吃饭,不料一直在看电视的卿琴听到妈妈的喊声竟然回屋写作业去了。
“先来吃饭好不,等吃完饭再写行吗?”任凭佳梦怎么和女儿说,卿琴就是非要坚持自己的做法——写完作业再吃饭。最终,佳梦和老公只好等卿琴写完作业,一家人再一起吃饭。
有时候,卿琴也会很明显地和佳梦“对着干”,这让佳梦既生气又觉得无可奈何。
在学习上卿琴也有这种叛逆心理。如果她喜欢某科的任课老师,她的那科成绩就会很好;如果她不喜欢某个老师的话,那么她那科的成绩也一定差得一塌糊涂。
情绪解析:
孩子上了初中之后,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变”。这个时期孩子不仅生理上在变,心理上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家长们会发现这个时期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甚至还学会了和自己对着干。家长要孩子朝东,而孩子偏要朝西;家长顺着孩子朝西,而孩子又偏偏要朝南,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孩子的“叛逆心理”。
孩子从小学进入到中学是他们成长的飞跃,他们开始有了成人意识,相对独立活动的愿望也会变得越来越强烈。现实中,他们一方面急于想要摆脱父母的管束,另一方面却又必须依赖父母而生存。这个时期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理解自尊,而是一味地要求别人把他当做成人来看待。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还是把他们当成小孩子来看待,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上都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叮咛,孩子就会觉得烦,觉得家长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从而产生反抗心理。
一般情况下,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在孩子面前拥有绝对的权威感;二是把孩子作为自己理想的继承者,时时刻刻地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当孩子有了叛逆心理的时候,他们往往不愿意按照家长的要求做听话的乖孩子。这时,家长与其苦苦地压制,不如利用孩子的叛逆心理,巧妙地激发孩子的进取心。
专家支招:
顺着孩子的叛逆心理,诱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一部电影,说的是一个上班族的家庭,家中有个不喜欢读书且十分叛逆的孩子,注重教育的母亲给孩子请来了一位家庭教师。一般的家庭教师都是和孩子一起做功课,但影片中的这位家庭教师却不同,他不但不教功课,反倒成天和孩子打棒球。
母亲开始对这位家庭教师感到不满,然而,有一天,师生两人在玩球时,她却突然听到孩子说出了“我想读书”这句话。为什么孩子突然表示他想要用功读书?原因是他在和原本有亲近感的书本隔离后,反而加强了他的读书欲望。换句话说,孩子原本就有对“用功读书”的自我实现欲望,但也存在着厌烦心理,游戏使他远离书本,也让他深感不安,从而刺激他表现出读书的欲望。这种“逆疗法”对让孩子主动用功颇具效果。
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他们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很好奇,喜欢尝试新东西,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个特点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例如,有的孩子把闹钟拆开,不停地问为什么。这个时候家长不妨细细为孩子讲解一些简单的相关知识,这样不仅能增强孩子的求知欲,还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爱心小贴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