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 世界史探秘

海盗船长基德之谜

世界史探秘 马云飞 34365 2022-05-08 01:0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探秘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柏拉图未婚之谜

  柏拉图(前427—前347),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一个较为富裕的贵族家庭,是古希腊最着名的唯心论哲学家、思想家和数学家。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石膏像

  柏拉图的原名为亚里斯多克勒斯,后来因为他强壮的身躯而被称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柏拉图”一词是“平坦、宽阔”之意,柏拉图这个名字也可能是来自他流畅宽广的口才或因为他拥有宽广的前额。由于柏拉图出色的学习能力和其他才华,古希腊人还把他称为“阿波罗之子”。

  《雅典学院》中的柏拉图与学生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着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其中《理想国》是代表作,他的着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由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作品,人们正是通过柏拉图的作品才得以认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于是开始遍游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

  除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哥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联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由于柏拉图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性文献,西方哲学的各门学派中几乎都吸收、借鉴过他的着作思想观念。在西方,柏拉图比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柏拉图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家和基督教神学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柏拉图塑像

  很多人对柏拉图的认识似乎不在于他是哲学家、思想家和数学家,而在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柏拉图式的恋爱”,也就是被人们称之为“精神恋爱”,这位古希腊着名的圣贤确实终身未娶,是不是因为他只要“精神恋爱”呢?是不是柏拉图因为真爱着某位佳人,而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佳人结合呢?如果是,这位佳人又是谁呢?至今还是个谜。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谜

  1492年10月21日,哥伦布登上了一座在他看来极为偏远的岛屿。登上岛屿的哥伦布和他的水手激动不已。

  在此之前的几天,漂泊在茫茫无际大海中的哥伦布几乎要被绝望的水手们扔入大海,这些绝望的水手们想掉转船头返回故里。其中一名水手突然发现海上漂浮的绿色树枝,通过那绿色的树枝,他们相信不久以后他们眼中看到的不再只是水。两天后他们终于看到了陆地,这块陆地就是美洲大陆,当时他们以为这块陆地就是可马·波罗所到之处。

  哥伦布在这天的航海日志中写道,亚洲大陆是他的航行目标,他要亲手把西班牙皇后伊莎贝拉和公爵费迪南德写的介绍信交给中国的皇帝。哥伦布在返回西班牙途中,又给伊莎贝拉和费迪南德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说他要建立一座将有利于“和邻近的大陆……以及大汗做一切交易”的要塞。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史实早被载入了史册,他本人也因此彪炳千秋。但哥伦布曾向世人宣布,他的航海是以印度作为目的地的,他只想开辟一条从欧洲到印度的更为便捷的海上航线。这从哥伦布与伊莎贝拉和费迪南德的书信往来可以证明。于是人们都认为这位航海英雄只是阴差阳错地发现了美洲大陆。

  进入20世纪以来,人们逐渐对上面这些说法产生了怀疑,因为大量证据显示,哥伦布发现的地方既不是日本也不是中国,他在美洲大陆上的所见与激发航海旅行的《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描述相去甚远,哥伦布在发现美洲大陆后,又于1493年、1498年和1502年先后3次前往那里。然而,哥伦布一再坚持说他发现的地方就是印度,而且至死都坚信自己只是开辟了一条便捷的海上航线,认为居住在当地的人就是“印度人”。哥伦布会犯下这种错误吗?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在一些历史学家看来,哥伦布从没想过要去亚洲,他雄心勃勃的印度计划只是为了把其他探险家的注意力引开而精心设计的一个障眼法。他们认为哥伦布的目标就是去发现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是意大利的着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

  以着名的航海家萨穆埃尔·埃利奥特·莫里松为首的传统主义者对上述观点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在哥伦布与皇后签署《授权条款》虽然没有非常明确地提到印度,但规定了哥伦布可以享有利润的份额包括宝石、珍珠以及香料等,这些都是亚洲的产品,因此,他的目的地显然是亚洲,而非新大陆。

  直到第三次航行时,哥伦布可能才把事情的真相搞清楚。1498年7月,他抵达了今天委内瑞拉境内的帕里亚海湾,才开始觉得可能这里并不是中国海岸线外围的岛屿。眼望着宽阔的奥里诺科河三角洲,他估计这么多的淡水应该来自一块具有相当大规模的陆地。哥伦布对此在航海日记中这样写道:“我相信这块陆地是相当广袤的,迄今为止,我们仍对它一无所知。”哥伦布在途中可能注意到了他所发现的这些岛屿与约翰·曼杰维利以及马可·波罗所描写的地方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在他发现的这块大陆上,中国等亚洲伟大帝国全无踪影,金屋顶和大理石街道也不知在何处,而这里只有一些原始的村落。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但是不久,哥伦布又陷入了“关于印度的伟大事业”想法之中,他把这块新大陆当做“人间天堂”,认为那是传说中的伊甸园。他还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说它“就位于被权威人士认做是天堂的所在地的赤道附近”。

  哥伦布的意图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美洲大陆的发现却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重要的一笔。因为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发生过的许多历史事件让人类更为迷惑。

  音乐大师贝多芬猝死之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一生57年完成了100多部作品。主要作品有交响乐9部,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首,其他协奏曲5首,钢琴奏鸣曲32首,室内乐80首。此外,还有歌剧、神剧、弥撒曲、几十首管弦乐等。

  年轻时代的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

  1826年12月,贝多芬患上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3月26日死于肝脏病。据说在贝多芬临终前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2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这位音乐家也是病痛的一生,饱受折磨,交替地经历着希望和热情、失望和反抗。1803年,贝多芬爱上了贵族少女朱丽叶塔·圭查蒂,因为门第的鸿沟,迫使两人分手,朱丽叶塔·圭查蒂最终选择了伽仑堡伯爵。与朱丽叶塔·圭查蒂的爱情悲剧,让贝多芬非常绝望,26岁时耳朵失聪几乎要断送了他的音乐前程,他的精神接近崩溃,一度绝望得企图自杀,但是经历的这样沉重的打击后,最终还是创作出了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月光曲》既然失恋、失聪的沉重打击都没能夺去他火热的心,那最终又是什么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呢?

  贝多芬雕像

  关于贝多芬是什么原因致死的,大多数人认为这位作曲家的死是由严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在55岁时发现患有严重肝病。但是医师帕尔福曼认为折磨这位作曲家的许多病痛是一种少见的风湿病引起的,这种病会使身体的每个器官发炎,并逐渐蔓延到全身,这种病痛非常剧烈,贝多芬就是被这种风湿病折磨致死。他还认为,如果用现代医学给他治疗,给他做肝脏移植手术,完全可以使贝多芬多活几年,足以让他完成第10首交响曲。

  法国着名作家阿尔方斯·卡尔在他的《在椴树下》为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体情况提供了新的线索。他说作曲家死前不久的一天,贝多芬的侄子来信说他在维也纳被牵连进一桩麻烦的事件中,只有伯父出面才可以帮他脱离困境。贝多芬接到信后很是着急,归心似箭地上了路。晚上贝多芬在路旁的一个农舍投宿,半夜突然感到浑身发烧,疼得难以入睡,于是就赤着双脚到田野里,田野里很冷,回来时他已冷得浑身发抖。农舍主人为他从维也纳请来一位医生,医生确诊为肺积水,说他的命已危在旦夕。

  得知贝多芬病重的消息后,德国着名钢琴演奏家约翰·内波姆克·胡梅尔来看他,但贝多芬此时已无法与其交谈,他仅用饱含感激的目光凝视着他。胡梅尔通过听音筒向他表示自己的悲伤之情。贝多芬也通过听音筒依稀听见几句大声地喊叫之后,顿觉畅然,他对老朋友说:“胡梅尔,我果真是个天才吗?”说完后,他张着嘴,两眼直勾勾地瞪着胡梅尔,溘然长逝。

  我国学者赵鑫珊试图从贝多芬的家庭关系上来揭开作曲家的死亡之谜。在《贝多芬之魂》一书中指出贝多芬侄儿卡尔长期的侵扰,大大损害了他的健康,给他的精神带来了莫大的痛苦,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侄子在别人面前称呼贝多芬“老傻瓜”,而且只要人家看到他同这个“老傻瓜”在一起,他就觉得丢脸。只要贝多芬对他稍加管束,言语过重,这个无赖就会用自杀来威胁。但是尽管如此,贝多芬对他慈父般的爱还是有增无减,并且一再迁就容忍他。

  贝多芬墓碑

  贝多芬的钢琴

  1826年12月1日,卡尔不听贝多芬之劝,硬要去军队服役,贝多芬只好送他上路。就是在旅途上贝多芬得了严重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他回到维也纳时,完全是个去日无多的老人。可是伯父卧床不起的消息传到卡尔那儿后,他竟无动于衷,依然我行我素。严重的肺炎过后,接着便是肝硬化,最后引起水肿。所以,有学者非常明确指出,贝多芬是被侄儿气死或逼死的。

  有关贝多芬的死因,我们现在去探究似乎已无必要,我们对他更多的只是崇敬和景仰罢了。

  柴可夫斯基死于疾病吗

  俄国着名的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全名为彼得·伊利奇·柴可夫斯基(1840—1893)。

  他是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同时,他也是中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他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有很高的音乐修养,爱好唱歌,也会弹琴。受母亲的影响,柴可夫斯基自幼便已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才能,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虽然一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但直到21岁那年,柴可夫斯基对舒曼还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贝多芬写过几部交响曲。1862年柴可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是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从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应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邀请,柴可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他在这儿待了11年之久,创作出了3部交响曲、交响诗(佛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9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从1877年开始,柴可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结婚,离婚,情感波折使他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永远结束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在富孀——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下,他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其创作达到了极盛时期。然而,这时候俄国的现实生活进入了反动的时期,革命的力量转入地下活动,俄罗斯社会思想和俄罗斯艺术的一切进步的和民主的表现,都受到了残酷的压制。

  柴可夫斯基与妻子合影

  1893年8月末至9月间柴可夫斯基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第六交响乐》,成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久,也就是这一年的11月6日凌晨,柴可夫斯基突然结束了他那辉煌的一生,与世长辞。

  这一年,音乐家的个人声誉急剧提高,事业达到了辉煌的阶段。他的溘然长逝使人们对他的死亡充满了好奇。就在当年的11月18日,《第六交响乐》进行了第二次公演,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自始至终,乐曲都沉浸在悲剧的气氛中,令人感动。然而,也正是由于作品流露出悲哀痛苦的情绪,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自杀的传闻也由此风起。有人说,《第六交响乐》就像是柴可夫斯基自杀的预言。那事实究竟如何呢?他创作《第六交响乐》,原意是想献给自己的外甥费拉奇米尔·达维多夫的。不料命运之神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这支交响乐的演出竟与他的死紧密相连,并成为他的死因之谜。

  柴可夫斯基曾说:“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第一部分是激情冲动、自信、渴望行动,必须简短(末乐章是‘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是‘爱情’,第三部分是‘失望’。第四乐章结束时逐渐消失(也要简短)。”这种解释被人当做了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的证据。

  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自杀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柴可夫斯基确实试图自杀,而且他的《第六交响乐》的主题也是悲剧性的,可是,《第六交响乐》绝不是作者为自己“自杀”所写的“挽歌”。因为,1893年是他获得极高荣誉的一年,怎么可能萌生自杀的念头呢?这年5月29日,他去伦敦参加了英国剑桥大学音乐社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6月1日皇家爱乐音乐会又演奏了他的《第四交响乐》,使他获得了很高的声誉。6月13日,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音乐名誉教授称号。可以说,正是这种荣誉带来的喜悦冲动,才激励着他创作了《第六交响乐》。

  正如他所说,他要在新交响乐中“充分表达这种心情”。由此可见,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过程中并不存在“自杀”的动因。至于“秘密标题”的草稿,也根本不符合创作的实际情况,因为《第六交响乐》的完稿和第一次公演,都是没有标题的。而且当一位朋友建议把它改为“标题交响乐”时,柴可夫斯基曾经一口回绝,并反驳说:“既然我不打算提出标题,为什么要叫做‘标题交响乐’呢?”甚至他在总谱上写下“悲怆”的第二天就又改变了主意,要求以“作品第六号”发表这部交响乐。这样看来,“秘密标题”草稿显然是经过了某种程度的篡改,歪曲了柴可夫斯基的原意。

  柴可夫斯基肖像

  柴可夫斯基头像

  另外,还有更多资料表明,柴可夫斯基死于急病。11月1日傍晚,他与朋友共进晚餐,并酗酒直至凌晨2点。早晨,他便开始失眠,消化不良。午后,喝了一杯生水,从此就一病不起,终于在11月6日不幸逝去。根据彼得堡最优秀的医生勃廷逊兄弟的诊断,柴可夫斯基应该是死于霍乱。当然,声名显赫的柴可夫斯基是否真是自杀,至今仍然还是一个悬案。

  《蒙娜丽莎》微笑之谜

  达·芬奇(1452—1519)全名列奥纳多·迪·塞尔·皮耶罗·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科学家,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

  他不但是个大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未来学家、建筑师、数学家、音乐家、发明家、解剖学家、雕塑家、物理学家和机械工程师。他因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中,《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着名的宗教画,《蒙娜丽莎》则为世界上最着名最伟大的肖像画,这两件誉满全球的作品使达·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

  其中《蒙娜丽莎》更成为众多书画爱好者研究的作品。

  《蒙娜丽莎》这幅肖像最突出的艺术是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微笑”数个世纪以来像谜一样诱惑着人们,引起众多猜测。有人说它是“谜一般的微笑”,“神秘的微笑”,也有的人说是“魅惑的微笑”,“邪气的微笑”。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让无数人为之着迷。

  达·芬奇自画像

  那蒙娜丽莎的微笑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微笑背后隐藏着什么?

  《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代画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绘的丽莎·乔宫多的肖像画。

  第一种观点:据哈佛大学神经科专家利文斯通博士研究之后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

  利文斯通博士是视觉神经活动方面的权威,主要研究眼睛与大脑对不同对比和光暗的反应。利文斯通说:“笑容忽隐忽现,是由于观看者改变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类的眼睛内有两个不同的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视网膜上的浅窝)负责分辨颜色、细致印记。环绕浅窝的外围部分则留意黑白、动作和阴影。据利文斯通说,当人们看着一张脸时,眼睛多数集中注视对方的双眼。

  假如人们的中央视觉放在蒙娜丽莎的双眼,较不准确的外围视觉便会落在她的嘴巴上。由于外围视觉并不注重细微之处,无形中突出了颧骨部位的阴影。如此一来,笑容的弧度便显得更加大了。不过,当眼睛直视蒙娜丽莎的嘴巴,中央视觉便不会看到阴影。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容若隐若现,源于人们的目光不断转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临摹《蒙娜丽莎》,描绘口部时便要望着别处。

  第二种观点: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

  这一论断既新鲜又荒诞,然而论证是有力的。集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及科学家等多种才艺于一身的达·芬奇,可谓是个“怪杰”。他喜欢穿粉红色外套,在胡须上毫无顾忌地涂上五颜六色,还常称自己解剖过不下30具死尸。他还是个左撇子,习惯从右到左倒着书写,别人要借助镜子才能读出他写的东西。因此借助镜子亦不失为欣赏者读画的一种方法。旋转90°后从镜中看蒙娜丽莎抿着的笑唇,恰好是一个背部线条分明的结实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说,表现人体美和呼唤人性的觉醒,既是大师的人生哲学,又是他的艺术观。

  确实,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线下欣赏这幅画,人们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时而温文尔雅,时而安详严肃,时而略带哀伤,时而又有几分讽嘲与揶揄,神秘莫测的微笑显露出人物神秘莫测的心灵活动。

  其他观点:有关“蒙娜丽莎微笑”的新解层出不穷。诸如微笑不露皓齿是因原型虽典雅美丽却口齿不齐;原型因爱女夭折,忧郁寡欢,难掩凄楚之态;更有甚者,把蒙娜丽莎从贵妇宝座上推落下来,把原型贬为妓女,所以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

  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场中风,请看,她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英国医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丽莎怀孕了。他的根据是,她的脸上流露出满意的表情,皮肤鲜嫩,双手交叉着放在腹部。

  到底是什么赋予了蒙娜丽莎如此神秘的微笑?至今没有一个定论。

  不翼而飞的梵·高名画

  1990年5月,文森特·梵·高(1853—1890)的一幅名画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举行拍卖,这是一幅肖像画,画的是一位普通医生保罗·费迪南·加歇,加歇医生在梵·高最后的日子曾经给予了照顾,于是便有了这幅肖像。这幅肖像画起拍价是可观的2000万美元,旋即以100万美元的增价迅速上升:4800万、4900万、5000万……最后以总价为8250万美元的价格拍走,创造了有史以来艺术作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梵·高曾在1890年6月的日记中记录了画这幅肖像时的情形:“我让加歇先生的肖像带着某种忧郁,有些人也许会觉得那是个鬼脸……哀伤而温和,清晰而理智,许多肖像画都应该是这样。当代有这样一些肖像,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们。”

  一位日本艺术品商人替日本实业家斋藤买下了《加歇医生像》,这幅杰作从聚光灯下直接装入包装箱,运送到东京某个机密的储藏室。它的新主人——日本实业家斋藤和它共度了几小时,随后就把它锁在了一个有温度、湿度控制装置的保险库里。后来,斋藤在财政和其他方面遇到麻烦,1993年,他曾以受贿罪被判缓刑3年。在此期间,他曾经宣称,他希望死时把这幅作品焚毁,和自己一同埋葬。此语一出,艺术界大哗,但他后来又说这只是个玩笑。

  文森特·梵·高

  加歇医生像

  1996年,斋藤去世,价值连城的名画《加歇医生像》下落如何,没有人知道。谁拥有了这幅画?是斋藤的继承人?他的公司还是他的债主?尽管斋藤的公司向世人保证这幅画仍然存在,但关于它的所有一切都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据有人猜测,《加歇医生像》已离开日本,落在了私人收藏家手中。它的主人不想宣扬这件事,很可能因为这幅画的名声已经够大了。但它究竟在哪儿?有人说在纽约,有人说在法国,还有人说在瑞士。

  谣言还在流传,但是,让这幅画回到公众领域有什么重要意义?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收藏负责人斯拉尔·范·霍伊滕说,《加歇医生像》不仅是全世界最昂贵的绘画作品,还代表了梵·高肖像画的顶峰。他说:“那时,他试图创造一种新的肖像画,这种画法使肖像具有一种永恒感,《加歇医生像》体现了这些想法。”

  就这样《加歇医生像》的下落之谜悬而未决,成为一段神秘公案,也许有一天它能再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安徒生是丹麦国王的私生子吗

  丹麦着名童话家安徒生,全名为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他的童话故事,就像我们童年的一个亲密伙伴,陪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度过了美丽而快乐的童年。他的故事中多写到王子和公主美丽的爱情故事,人们不禁发出疑问,这是安徒生暗示其真实身份还是他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安徒生是平民百姓之子还是一位落难的王子?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画像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安徒生塑像

  权威传记作家们为研究安徒生的身世提供过不少论证。据说1990年,曾有数百位丹麦人到作家的故乡——欧登塞大学举行了听证会,主要目的还是研究安徒生的身世之谜。历史学家廷斯·约根森在其作品《安徒生:一个真正的童话》一书中写道:安徒生其实是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和劳尔维格伯爵夫人的私生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安徒生出生后,王室把他安置在了安徒生的父亲——一个欧登塞鞋匠的家中。做出这种推论的根据是,安徒生作为一个穷鞋匠的儿子,原本身份低微,可是后来竟然能够顺利地进入上流社会,自由出入于皇家剧院,甚至还在皇家宫殿阿马林堡宫居住过一段时间。如果没有王室的暗中帮助,这些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尽管廷斯·约根森在作品中言之凿凿,但在听证会上还是有专家提出了质疑,既然安徒生有如此曲折离奇的身世,那为什么他在自传《我一生中的童话》中没有提到自己是王子,甚至连暗示也没有呢?

  为了弄清楚童话大王的真实身份,曾有学者费尽心思找到了180多年前安徒生在教堂户口登记册上登记的复印件,登记册上记录在1805年4月2日凌晨1时,鞋匠汉斯·安徒生与其妻子安娜喜得贵子,并且记录了安徒生是在4月16日那天接受洗礼的。丹麦着名历史学家塔格·卡尔斯泰德为了解开安徒生的出生之谜,翻阅了大量有关当时国王克里斯蒂八世的档案,其中包括他的日记和信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各种资料表明国王和贵族、平民妇女偷情的问题是存在的,而且很有可能生下孩子。国王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给那个妇女写信,并寄去一笔钱用以抚养孩子。但在国王的档案资料中并没有出现私生子的姓名或者其他证明身份的文字。这样看来,安徒生的真正身份就变成了永远的秘密,唯有后世人去研究,期待有一天能够揭开真正的谜底。

  海明威为什么要自杀

  美国着名小说家海明威,全名为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

  海明威出版了短篇小说集《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我们的时代里》,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有的和没有的》、《丧钟为谁而鸣》。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2年,发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1952年普利策文学奖。他不擅长展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人物也缺少丰富的性格特征。他虽然没有开创一个新的文学流派,却是一位开创一代文风的语言艺术大师。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青年时代,海明威不仅担任过记者,还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军功奖章、银质奖章和勇敢奖章,获得中尉军衔。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海明威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还随军行动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

  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又获得一枚铜质奖章。令人疑惑的是,1961年7月2日,这位蜚声世界文坛的“硬汉派”小说家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全美国乃至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纷纷叹息这位巨人的悲剧,同时,各种各样探寻海明威自杀之谜的作品也不断涌现出来。

  一种说法是,海明威自杀是精神抑郁症造成的。另一种说法是,海明威是因为才思枯竭,感到无比绝望才自杀的。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海明威不论是精神抑郁症,还是才思枯竭,都是因为病痛造成的,他的自杀是因为不能忍受病痛,以及病痛带来的冲击。

  海明威的最后10年是一个崩溃的过程。非洲的飞机坠毁毁了他的健康,并给他蒙上死亡的阴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身体和精神疾病的致命结合加速了他的悲剧性沉沦,从胜利的《老人与海》和诺贝尔奖下沉到在梅奥诊所接受悲惨的电击治疗,这毁坏了他的记忆力,加剧了他的沮丧,终于导致了他的自杀。

  海明威对秃头特别敏感,他曾嘲笑使用头发固定剂,并且把任何企图掩盖秃头的行为都看作是一种道德败坏的信号。在《丧钟为谁而鸣》一书里,有一个法西斯分子被帕布诺杀了,他就是“在他们头上把头发从这边梳到那边来掩盖他的秃顶”。所以当海明威发现自己也在掉头发时感到特别心酸。

  海明威一直很英俊,很上相,可是当时慢性的皮肤病使他变得佷丑,这使他佷感苦恼。“发炎的红斑从鼻子蔓延到面颊,白色小脓疱皮疹像头皮屑一样掉落……发亮的红斑从鼻梁下面几乎蔓延到嘴边,上面则到眼睛旁,鳞状的白片不断在剥落。”

  海明威(左)与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会面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

  酒精总是能使人立刻忘掉苦恼。在《午后之死》一书里海明威写道:“酒瓶变成直接措施的至高无上的手段。假如你不能扔掉它,那你至少能从它里面喝点什么。”他刚从二次世界大战中回来就告诉朋友:“你半夜醒来觉得事情不能忍受,那你就喝一杯使它们变得可以忍受了。”但是完全依赖并受酒精支配时,他已损坏的器官更不堪其毒害了。于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不得不改变一生酗酒的习惯,他坚决遵守医嘱,但是由于饮酒权利的被剥夺,他感到痛苦难忍。前妻哈德莉毫不夸张地说:“要是让他饮酒也许他还能活下去,但是完全剥夺其饮酒习惯,他就没法活了。”

  海明威生来视力就不好,1927年他弄破了右瞳孔,1931年夏天又害了严重的眼病,从这以后,就间歇性地疼痛。1960年4月眼病又进一步发展,他从古巴写信给他的出版商说:“这里最好的医生说我眼睛的玻璃体进一步恶化,这都是由于好久以前的高血压、散光、紧张、看书不用眼镜等等造成的。”他的眼病恐怕还不单单与过度紧张、高血压有关,据1960年12月梅奥诊所的诊断,还和初期的糖尿病有关。1960年夏一位古巴医生告诉他,他还患有血色素沉着病,这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糖尿病的严重形式。海明威听了这些话后又害怕又沮丧。海明威主要的疾病,也就是说他住进梅奥诊所的直接原因是高血压。但是为治高血压所服药物的副作用加剧了他严重的抑郁症,这才是他进入梅奥诊所的真正原因。

  海明威在梅奥诊所所进行的电击疗法对他的记忆力造成致命的打击。这是他一生之中最为悲惨的时刻,他认识到他的记忆力彻底被毁了。他这样问:“把我的头脑毁掉,抹掉我的记忆有什么意义呢?这些是我的资本,是为了要把我赶出我的行当吗?”作为一位艺术家,艺术创造力的枯竭意味着再也无法按照艺术想象的方式生活,也即是精神和生命的干涸,这会使一个已经取得崇高成就和声誉的作家“受不了”的。精神世界的毁灭让苟活的肉体没有了任何意义,因此他选择了自杀,他的自杀也给他一生的行动画上了一个勇敢的句号,给他的公众形象最后抹上光辉的一笔。他是一个不能被打败的人,他情愿被毁灭,也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在古巴时候的住所

  海明威自己的遗嘱中是这样说的:“我所有的希望已破灭,我那意味着一切的天赋如今抛弃我,我辉煌的历程已尽,为维护完美的自我,我必然消灭自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相信他自己对这一行为的解释,也许他的自杀还有其他原因,现在来说只能是个永久的谜。

  毕加索死亡之谜

  巴伯罗·毕加索(1881—1973),出生于西班牙马加拉,法国共产党党员,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绘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万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万幅,平版画6121幅。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位画家之首。对于自己的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年轻时的毕加索

  具有无穷创造力的毕加索有着鲜明的个性,他为了躲避人们对他的热情访问,隐居在一所山顶别墅,他只接待自己愿意会见的人。他的隐居生活以及喜爱恶作剧和离奇古怪的花招性格特点,再加他对许多事情避而不谈,使他的经历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由于他死亡后没有详细的报告,使得人们无从知道其死亡真相,他的死亡便成为一个不解之谜。后人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纷纷去猜测这位艺术家的死亡之谜。

  1988年6月,美国出版了《毕加索——创造和破坏者》,作者是希腊女记者阿里亚娜·斯特拉辛奥波洛斯·赫因汤,她在书中搜集了一些这位艺术大师的奇闻逸事,并通过这些奇闻逸事告诉读者,长时期的纵欲,是毕加索死亡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书中还说毕加索性格专横粗暴、不负责任、自私自利、诡计多端。

  阿里亚娜在书中还写道:“毕加索在巴黎大街上与一名17岁的少女玛丽·特里萨·沃尔特相遇,并对她说:‘我是毕加索,您和我在一起会成为名人的。我们在一起一定会快乐的。’”以至于他与妻子奥尔加科拉瓦一起度假时,他也把玛丽安排到附近。白天,玛丽是他的模特;晚上,他就找借口溜出去与玛丽幽会。此后,毕加索抛弃了玛丽,另觅新欢,逐渐成了一个可怕的男人。

  毕加索抽象画

  艺术史学家和传记作家约翰·查理森在《住宅与庭院》杂志说毕加索在1915—1916年间,与巴黎妇女加布里埃尔·德佩尔·莱斯皮纳斯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罗曼史。毕加索曾在一张纸上写道:“我已请求善良的上帝允许我向你——莱斯皮纳斯求婚。”

  试图从艺术规律、艺术与女性的关系探讨毕加索之死的学者则认为,毕加索在其一生的创作当中从无数个女人身上得到过灵感。

  感情因素在促成艺术家创作力爆发的各种因素中是一根“导火线”,如果艺术家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状态处在比较和谐美好的阶段,便会给艺术家创造良好的环境,使艺术家爆发出创作力。从毕加索最后10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后一任妻子雅克琳使他重新焕发了青春的活力,尽管安谧的婚后生活、妻子的激励有时笼罩在迫近的死神阴影下。

  从艺术创作规律来看,高峰期过后,常是无可挽回的衰退期,任何一位艺术家都难以脱离这一规律的轨迹,毕加索也难例外。毕加索最后几年的创作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据有关学者、专家的考证,在毕加索生命的最后一年,他所钟爱的雅克琳神经不正常,使他感到无比痛心,这不能不影响到他的生活和创作。创作的衰退和妻子的神经不正常,对毕加索的打击是很大的,毕加索就是死于这种双重打击。

  有的学者认为上述观点证据不足,不能说明毕加索死亡的真正原因,那么艺术大师毕加索究竟是怎么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越来越难以说清,成了一道令人费解的谜。

  看过电影《加勒比海盗》的人,大概不会想到这是一部根据历史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

  1645年,基德船长生于苏格兰港口城市,他出生的年代,正是英国在世界舞台上大显身手的年代。基德20岁时移民到了美洲,那时的基德已经是一个常年在海上漂泊、见多识广的优秀水手了。

  海盗船

  海盗船

  1695年,基德还是一名守法的苏格兰商人,经商途经伦敦时认识了贝洛蒙特勋爵。贝洛蒙特勋爵和基德签署了一项协议,委托基德袭击并没收敌方商船,基德还拿到了由首相佐莫斯勋爵签署的特许证。私掠许可证代表了当时的强盗逻辑,英国武装商船可以合法地袭击敌对国家比如法国的商船而不受惩罚。规定基德每一笔收入的65%归投资者,基德自己分15%,剩下的归水手。

  1696年4月,包括海军大臣在内的4名权贵联合赞助了这次行动。他们为基德建造了一艘38米长、配备了36门火炮的“冒险”号三桅帆船,并为他在纽约招募了150名水手。没想到,这一协议从此令他的生活彻底改变,并在4年之后竟人头落地,让他成了最知名的海盗、最神秘的人物。

  1696年12月,作为武装民船船长的基德,乘坐“冒险”号出发了,凭着多年的航海经验,他自以为,自己有这样强有力的靠山,必定马到成功。遗憾的是基德真正干的第一桩大买卖是在红海错把英国舰队当成了法国商船发动袭击,还被人认了出来。东印度公司和皇家海军马上向政府递交了报告,英国政府毫不犹豫地宣布这名英格兰船长不受法律保护,而且取消了当初颁发给他的“可没收敌方商船的特许证”,无奈之下基德真的干起了杀人越货的海盗勾当。

  1698年1月30日,他袭击了由英格兰船长指挥的三桅帆船,当基德和他的全体水手杀上这艘重达500吨、配有10门火炮并装满了从孟加拉国带来的丰富战利品的大船时,才知道船上运的是莫卧儿帝国的珍宝。这次疯狂的抢劫,惊动了英格兰国王。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基德成了马达加斯加和马拉巴海岸线之间的“海上恶魔”。他抢掠了大量的商船,积聚了巨额的珍宝。在以后的历史资料中,甚至说他积累了价值几十亿的宝藏,当然,直到他的宝藏被找到之前,所有的数字都只是猜测。

  1699年,基德在拉丁美洲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停了下来,同年7月到达波士顿港口后,他给在波士顿的贝洛蒙特勋爵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这位勋爵的支持,并答应为此他愿意向贝罗蒙特勋爵交付399.86万元。

  1700年2月16日,他被带回了伦敦,他在英格兰监狱中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最后以海盗罪和谋杀罪被判绞刑。当局同意他的妻子到监狱与丈夫做最后的诀别。会面中基德悄悄塞给他妻子一小块羊皮纸,纸上写着4组数字:44-10-66-18,还低声地说了些什么。

  海盗骷髅头

  1701年5月23日,基德被带到了绞刑架前,与他同时被判绞刑的还有另外7人。当轮到基德受刑时,绞索架上的绳子突然被扯断了。趁此机会,基德连喊冤枉。他还向在一旁执法的法官提出,愿意用不计其数的金银财宝来换取生命。这个建议被拒绝,基德被第二次用一根粗大的绳子吊了起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谈论基德的人越来越多,原因是他临终前那组神秘的数字和传说中的财宝——基德船长为什么给妻子写下那串数字,他的财宝哪里去了?后来,有人破解了他写下的数字,认为这是在暗示西经44度10分,北纬66度18分。按照这个坐标,在长岛的东部尽头、离纽约不远的地方,可以找到一个叫做“加地纳”的小岛。于是,加地纳岛一下子热闹起来。寻宝者纷纷来到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岛。

  当年,基德就是在离开这个小岛之后被逮捕的。而且,他在“翻船”前曾拜访过这个小岛的主人,从这个小岛的主人那里买了不少的粮食,基德没有支付现金,而是给了这个小岛的主人一箱金子、一些宝石和丝绸。据说,在1699年,基德给贝洛蒙特勋爵写信之后,曾通过秘密渠道送给他11袋金子和银子。后来人们还发现,当时的基德尽管给那位勋爵以重金,但他对此人并不完全信任。在他登陆之前,曾悄然来到这个“加地纳”小岛。当时,岛上的居民曾看到过基德船长每天从圣·安东尼奥不停地来到这个小岛上,登岛之后,就搬下来一些大木桶、木箱、袋子,运到岛上深处那些长满了芦苇、人迹罕至的沼泽地带。至于那些大木桶、大木箱里到底放的什么,当时岛上的人们谁也不敢靠近追问。

  有不少的寻宝者凭借着一些现代工具来到这个岛上,用长长的大木杆在沼泽地钻来钻去,但始终一无所获。渐渐地,这个小岛就被冷落了。再后来,有个叫帕尔默的英国人在基德用过的3个箱子里发现了3张藏宝图,上面画着同样的一个小岛和相应的经纬度。不久,帕尔默突然神秘死亡,藏宝图落在女管家手中。1937年,一个名叫魏金斯的人声称见到了第4张藏宝图。

  1951年,探险家布劳恩雷得到藏宝图,组织寻宝,但遇上了飓风被迫空手而归。就这样,基德的宝藏故事,连同传说中7人要因此而死的诅咒一直流传至今,而宝藏依然未见踪影。也有传言,基德曾将价值成百上千万英镑的财宝埋在了世界各个地方,也有专家怀疑那些所谓藏宝图是伪造的。

  利维失踪案之谜

  2001年,24岁的南加州大学学生钱德拉·利维在联邦监狱管理局实习,但自4月30日起,她的家人和朋友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她。国会议员康迪特因可能与此案有牵连而被警方列为重点调查对象。

  2001年6月,康迪特被华盛顿警方质询。康迪特的下属和律师说这位年轻的女子只是康迪特的一个好朋友,否认与其有任何浪漫关系。同时,康迪特的律师约瑟夫·孔特奇特也指责美国媒体有意夸大利维与康迪特之间的关系,声称这种所谓的男女关系纯属无稽之谈。

  2001年7月9—13日,在美国3个全国性新闻节目中,还是就有关利维的报道达到了24分钟,而有关人体胚胎试验的报道只有14分钟,巴以冲突的报道10分钟。利维是美国成千上万失踪的普通人之一,但是现在,利维的大名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此的受人关注,就因为这个24岁的华盛顿女实习生曾与国会议员康迪特有隐情,有人称她是“莱温斯基第二”。美国国会议员康迪特在这起失踪案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人们对这起失踪案众说纷纭。

  南加州大学

  美国华盛顿街道

  2002年,利维的骸骨在1个公园中被发现。美国调查人员公布一份医学检验报告,断定1年前失踪的联邦机构女实习生钱德拉·利维是被谋杀致死的。调查人员是根据利维遗骨发现现场的一些证据确认他杀结论的。法医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利维是遭到他人的袭击后死亡的,但“有可能永远查不清到底是什么具体伤害导致了她的死亡”。

  在华盛顿警方寻找利维的过程中,对康迪特采取了严密的注意,多次找他问话。康迪特已婚,在警方的第三次问话中他已经承认了自己与24岁的前白宫实习生利维有染的事实,但是坚决否认自己在这起利维失踪案扮演了什么角色,而且通过了前联邦调查局专家进行的测谎。警方并不认为康迪特在列维失踪案件中有嫌疑,他们只是将这事当做一起失踪案件而非一起刑事案件来看待。

  在舆论压力下,警方最后还是搜查了康迪特在华盛顿的住所,结果没有找到什么证据。但舆论的谴责并未就此停止,许多人指责康迪特在利维失踪不久故意隐瞒两人关系,以致耽误了警方侦破此案的良好时机,至少应对此承担责任,康迪特在当年连任众议员的预选中失败。

  康迪特的儿子查德和女儿凯蒂为父亲辩护,称他们的父亲与利维的失踪没有任何关系,并表示为父亲而自豪。

  而利维的一个朋友,曾与她一起在华盛顿当实习生的史蒂芬·琼斯认为,在利维失踪的前几周,她曾多次逼迫康迪特离婚。4月28日,即利维失踪前两天,利维在她的录音电话上留了一段话,利维似乎心情沉重,连说话的声调都变了。到了第二天,即4月29日,利维和康迪特谈话后,十分兴奋地在她姨妈的录音电话上留言,声称有“好消息”要告诉姨妈。琼斯曾接受警方的问话,并已通过测谎。

  看来,现代科技产品测谎仪也不能帮助人们搞清楚到底是谁说了谎,超过半数的美国人认为,此案成为不解之谜。

  美国华盛顿建筑

  吉米·霍法失踪案

  美国卡车司机工会主席以及美国最大的物流公司迪姆斯特总裁吉米·霍法1971年被指控贿赂陪审团和贪污巨额公款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霍法入狱后,霍法的妻子和儿子要求与尼克松总统见面,请求特赦。吉米·霍法的黑手党的身份让人浮想联翩,因为不少电影、电视剧,甚至广告都对他们的形象或生活有关有所描述。

  黑手党起源于今日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及法国的科西嘉岛,是当地秘密结社的犯罪组织。现在这些犯罪组织不单活跃于意大利本土,在20世纪初随着意大利裔移民而散布于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东岸。美国东岸的黑手党在美国的势力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兴起,到20世纪中期达至最强盛,直至1970年代至1980年代联邦调查局的一连串调查瓦解了他们的势力。他们的行动包括了暗杀、非法买卖、妨碍司法公正,虽然他们的势力已大不如前,但他们仍然影响着美国的潮流文化。

  美国的黑手党最初在纽约地区取得势力,再逐渐地由小规模邻域业务发展至全市性甚至国际性的组织,由5个以早期最有名的成员的名字命名的家族统治——布亚诺家族、科洛博家族、甘比诺家族、杰诺维塞家族及卢切斯家族。

  美国卡车司机工会主席以及美国最大的物流公司迪姆斯特总裁吉米·霍法。

  黑手党成员之一

  1971年3月19日,白宫顾问约翰·迪安给当时的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写了一封秘密信件,信中分析说尼克松政府可以从吉米·霍法身上得到好处。迪安说:“如果霍法被特赦出狱,霍法可以和总统建立一种有建设性的关系。再加上把霍法送进监狱的正是前总统肯尼迪的弟弟爱德华·肯尼迪。霍法出狱以后,一定可以成为我们竞选连任的坚强支柱。”

  尼克松政府当时正在准备连任,把爱德华·肯尼迪锁定为最大的竞争对手。1971年,尼克松特赦了前卡车司机工会主席、美国黑手党会长吉米·霍法,而出狱后的霍法立即成为尼克松最大的竞选赞助者。

  各界纷纷指责特赦霍法背后有暗箱交易,只是一直没有证据。当尼克松阵营获得巨额资金遭各方谴责后不久,霍法却神秘地失踪了。有的说他隐身避世,有的说是被尼克松政府的特工封口杀害了。30多年来,盛传着多种霍法死亡版本。

  这个神秘消失的黑手党党魁有传闻称他曾获得前总统尼克松的特赦,而尼克松因此获得巨额竞选资金,因此,他的失踪被列为“美国十大谜团之一”。美国黑手党会长吉米·霍法到底哪里去了?肯尼迪与他有何瓜葛呢?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

  随着档案的解密,美国联邦调查局决定在密歇根州一处寓所展开大搜查,看看是否确实被当年的美国秘密特工杀害了。为此,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曾在密歇根州一处寓所展开大规模的挖掘行动,希望能找到1975年神秘失踪的美国黑手党会长吉米·霍法。

  一名叫韦尔斯的狱中毒贩曾向美国联邦调查局提供了埋尸地点,韦尔斯提供的线索说,在霍法失踪前,有人在马场挖坑,而且马场主人罗兰后来对他说,坑里埋葬的“就是霍法”。罗兰曾经是霍法下属。

  随后大队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法医专家、考古学家携带嗅探犬、地面探测仪等赶往米尔福德,直扑一处名为“隐藏梦想”的养马场。

  美国联邦调查局几乎把马场掀了个底朝天,之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拆除一处占地437平方米的马厩,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探员们希望能挖出有用线索,结果连霍法的一根头发也没有找到。

  “纽约失踪王”之谜

  纽约大法官约瑟夫·克雷特一案被美国媒体称为纽约历史上最神秘的失踪案,其令人不可思议的程度超过任何好莱坞悬念大师的作品。这一重大悬案不仅没有被时间湮灭,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发生与这一案件有关的新闻。

  早在福兰克林·罗斯福任纽约州州长时,便对约瑟夫·克雷特深为喜爱。罗斯福出任总统后,41岁的约瑟夫·克雷特也成了纽约州最高法院大法官。可是,克雷特并没有在这个人人羡慕的位置上待多久,出任大法官4个月后,纽约媒体突然爆出惊天新闻,说克雷特1930年8月6日在纽约市街头搭上一辆出租车后就神秘失踪了。19年之后,美国官方慎重宣布约瑟夫·克雷特已经死亡。但是在接下来很长时间里,很多人宣称在世界的不同地点看见过这位衣冠楚楚的大法官,他因此被冠以“纽约失踪王”之名。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

  美国法官

  1930年8月6日,克雷特法官早早地起了床,随后他首先跑到银行,兑换了两张总计超过3.18万元的支票,另外又从自己的银行账户上提取了12.72万元现金,这笔钱是他竞选大法官之前募集捐款的剩余款项。当时15.89万元,相当于今天的158.97万元,一次性取出这么多钱,谁看了都会觉得意外。他取这些钱做什么用?没人知道。

  人们知道的是,他走出银行后,接着去了办公室。据他的同事介绍,在办公室里,他的表现也非常轻松,与平时没什么两样。临离开办公室时,一向喜欢整洁的克雷特将文件整理了一下。在出门前,他还不忘提醒他的助手:“约翰逊,走时别忘了关灯啊!”

  就在那天晚上,这位身材高大、打扮整洁的中年法官高高兴兴地去见他的情人。他的情人是位广告女郎,年轻貌美,是克雷特“生活的希望”。据事后他的这位情人证实,那顿晚饭,是她与克雷特以及另外一位朋友一起吃的。3人吃得很愉快。晚餐结束后,克雷特叫了一辆出租车。随后,他消失在夜色里,也从情人面前永远地神秘消失了。克雷特就这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地失踪了。纽约州历史上最兴师动众的大调查行动由此拉开帷幕。

  一些人推测,他的情人其实还有一位是黑社会成员的男友弗兰克·科斯特洛,于是,弗兰克·科斯特洛“做掉”了克雷特,他死于三角恋仇杀。可是,推测归推测,谁也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更加蹊跷的是,就在克雷特失踪两个月后,他的情人也神秘失踪了。更加具有传奇色彩的是,克雷特一案大有国际化的趋势,因为对于他莫名其妙的失踪,多年来一直谣传不断,有很多人声称他并没有死,在其他国家的某个地方偶然碰到过他。比如,有人说在中国南海的某个小岛上见到过克雷特,也有人说在更遥远的地方见到过这位大法官。

  克雷特失踪案在纷纷扰扰中一直没有什么眉目,一直是个谜。纽约警察曾宣布,他们离发现法官约瑟夫·克雷特的尸体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了。他们透露,据一封写于50多年前的信显示,尸体应该埋藏在科尼岛一条木板路的下面。75年前,人们正是在这里最后一次看到克雷特离开时代广场酒吧。调查人员称,据说这封信是一位老妇人亲笔写的。2005年这位老妇人去世后,她的孙女芭芭拉·奥布伦在一个保险箱里发现了这封神秘的信件,信封上写着“我死后再打开”的字样。作者在信中写道,她的父亲在临终之时告诉她,克雷特的尸体埋藏在目前的纽约水族馆的下面,凶手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名叫弗兰克·伯恩,而伯恩当年与纽约警方关系密切。

  纽约警察

  警方说,20世纪50年代修建那座水族馆时并没有发现遗骸,可是有人称在那里挖出了5具尸体。直到现在,纽约大法官约瑟夫·克雷特一案一直未能揭开。

  洛克比空难之谜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次班机从联邦德国法兰克福途经伦敦飞往纽约。7点03分,当客机飞抵苏格兰洛克比小镇上空时,一个行李箱突然爆炸,机身被炸出个窟窿。飞机上全部人员包括188名美国乘客,共259人全部遇难。机爆炸后的碎片落到了洛克比的民房、街道,引发民宅及瓦斯管起火,导致11名洛克比居民无辜丧生。这就是震惊世界的洛克比空难,共造成270人死亡。

  飞往纽约的泛美航空103次班机途经伦敦

  空难残骸

  事发后,联邦调查局立即派人赶到失事现场洛克比,调查局化验室的专家也赶到苏格兰与当地警察一起进行搜索证据。根据专家的判断,飞机是由于*爆炸才坠毁的。1个星期后,他们得到了突破性的线索:*并不是存放在一般的货舱里,而是在乘客行李舱里爆炸的。爆破专家还在金属托盘残骸上发现了一块小塑胶片,经过仔细观察和模拟试验,联邦调查局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就藏在一种便携式的收录机中。探员们又从一小片烧得几近炭黑的脆纸片上隐约看到了英文和阿拉伯文书写的说明书字样,联邦调查局马上想起这可能与巴勒斯坦的解放军有关。最后,联邦调查局把目标锁定在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阵线总指挥部的黎巴嫩成员塔尔布,他因恐怖活动曾在瑞典坐过牢。但在审查中塔尔布矢口否认他与洛克比事件有任何牵连。后来,联邦调查局又在一堆衣服和用品之中发现了另一个重要的线索。根据这一线索,1991年11月美英两国通过意大利驻利比亚大使馆向利比亚递交了对艾巴戴尔·麦格拉希和拉曼费马的起诉书和通缉令。尽管利比亚政府拘留了两名嫌疑犯,却拒绝把他们引渡到美国交给联邦调查局。

  洛克比空难现场

  1992年,安理会通过“731号决议”,要求利比亚立即配合洛克比空难案的国际调查。利比亚同意将两名涉嫌制造洛克比空难案的利比亚人交给法庭审判,但必须由阿拉伯国家联盟亲自处理。4月15日,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宣布,对利比亚实行制裁。联合国安理会对利比亚实行了武器禁运,并禁止利比亚的航空旅行。之后的两年,安理会还通过新的决议冻结利比亚资产并禁止成员国向利比亚出口某些石油设备。由于国际制裁和限制,使利比亚造成1494.34亿元的损失和数千人死亡。但利比亚方面仍坚持必须在英美以外的第三国对两名嫌疑人进行审判。

  2000年5月3日,在距阿姆斯特丹约50千米的前美国军事基地宰斯特军营开庭审判这两名嫌疑犯。由于该案事隔11年多,又涉及50多个国家、5000多名证人及20余万件证物,使审理工作一度十分混乱。

  2001年1月31日对洛克比空难进行了最后的宣判。法庭判处被告艾巴戴尔·麦格拉希因策划炸毁美国泛美航空公司103航班,犯有杀人罪,判处其终身监禁;另一名被告拉曼·费马无罪释放。

  洛克比空难死难者家属对判决结果极为不满,责成律师团就该案向利比亚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利比亚政府赔偿635.89亿元。他们认为法庭所以做出这个判决,背后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秘密交易。

  2001年,英国记者约翰·爱生顿在他关于洛克比空难的调查报告《被隐瞒的洛克比丑闻》中认为这事件的凶手是中东的贩毒集团,他们炸毁泛美航空103次班机的目的是为了掩盖中情局与毒品贩子之间的肮脏交易:默许贩毒分子将毒品运至美国,以换取他们提供的秘密情报。一个叫做查尔斯·麦克基的美国人得知中央情报局与中东毒品贩子的肮脏交易,乘坐泛美航空103次班机飞回华盛顿,打算向政府举报。中东的贩毒分子为了阻止这一次行为,遂炸毁飞机。证据是在坠毁现场发现的几大捆美钞和两大包*。另外还有一件印有黎巴嫩真主党标志的t恤衫,但是官方始终不承认有过这样一件t恤衫。

  洛克比空难的制造者究竟是黎巴嫩的艾巴戴尔·麦格拉希和拉曼·费马,还是中东的贩毒集团?一时间让人摸不着头脑。美、英两国政府面对叙利亚和遇难家属的不满以及约翰·爱生顿的质疑,并没有深入调查下去,联邦调查局也始终保持着缄默,这样,究竟是谁制造了洛克比空难就成了一个谜!

  涉嫌制造洛克比空难的利比亚人

  切·格瓦拉身葬何方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出生在阿根廷罗萨里奥市一个资本家兼庄园主家庭。也是埃内斯托·格瓦拉·林奇和塞莉亚·德拉·塞尔纳——德拉·略萨的长子。

  1941年,格瓦拉进入中学学习,文学和体育是他最喜爱的两门课。1947—1953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医学系读书,决心用医道造福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在大学期间,格瓦拉利用节假日外出考察旅行。他带领游击队与政府军顽强对抗。

  1964年3月22日,切·格瓦拉化名为拉蒙,领导游击队开始军事行动。4月17日,切·格瓦拉的《通过三大洲会议致世界人民的信》在哈瓦那发表。7月29日,拉丁美洲团结组织成立大会在哈瓦那开幕。会议主席团根据许多代表团的建议,宣告象征性地成立“拉丁美洲国”,并宣布“敬爱的游击队员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少校为我们共同的祖国——拉丁美洲——的荣誉公民”。1967年8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游击队的秘密仓库被捣毁,城市中的联络网也遭到了破坏。8月31日,游击队分两路突围。由于华金率领的一路在横渡马西库里河时,遭到玻利维亚政府军的袭击,全军覆没。格瓦拉北领的17名游击队员被围于尤罗峡谷。10月8日下午1时,格瓦拉率领游击队员滑下峡谷准备突围。傍晚,格瓦拉腿部不幸中弹,一个游击队员将他由谷底拖到山顶。当他正埋头包扎伤口时,玻利维亚政府军枪口已对准了他。

  为官从政格瓦拉

  格瓦拉在古巴,摄于1958年11月。

  格瓦拉被俘的消息像闪电一样迅速传到了玻利维亚最高当局和美国中央情报局。次日黎明,玻利维亚武装部队司令亲自乘直升飞机赶到现场,确认被俘者就是格瓦拉。格瓦拉被俘之后,有关他的谜团也紧接着出现了。

  在格瓦拉被俘当天发表的政府公告中,玻利维亚政府含糊其辞地宣布:“有5人伤亡,其中大概有切·格瓦拉。”9日上午,森特诺上校向外宣布,格瓦拉已经在与政府军的战斗中被击毙。而1天后,奥多万将军又突然向新闻界宣布,格瓦拉在9日中午前后停止了呼吸,随后他又改口说格瓦拉的死亡时间是在下午1点30分。此外,当时还流传着曾参加尤罗山峡战斗的士兵关于格瓦拉死亡的说法,与官方所说的大相径庭。人们如坠雾海,迷惑不解。更令人困惑的是,格瓦拉的遗骨此后神秘地消失了,遗物中只留下一幅石膏画像和他的日记。

  格瓦拉之死

  格瓦拉身葬何方?玻利维亚军方的奥多万一会儿宣布格瓦拉的遗体已被火化了,一会儿改口说尸体埋葬在玻利维亚一个极其秘密的地方,只有他们才知道。还有人说,格瓦拉的遗骨已转交给美国中央情报局,并由他们带回了美国。就这样,切·格瓦拉的死成了历史悬案,至今无人解开。

  斯大林之子的神秘死亡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下令向苏联全线发动战争突袭。苏联几乎没有任何准备,全线溃败,主要的工业、农业区相继被德军占领。这让苏联人万分意外,因为20个月以前他们还与希特勒共享瓜分波兰的喜悦。

  令苏联人更想不到的是,战争开始20多天后,苏联第十四坦克师被德军击溃,斯大林之子中尉军官雅科夫·朱加什维利成了德军的俘虏,被关押在德国纳粹集中营里。

  随着德国多线作战,有着广阔的土地、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英勇的军队的苏联逐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将领保卢斯被迫向苏军投降。希特勒传信给斯大林,希望苏方释放保卢斯将军,作为交换条件,德国方面愿意释放已关押了半年多的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苏军统帅斯大林只是通过中立国的红十字会转告希特勒:“我不喜欢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

  斯大林的这句“我不喜欢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让全世界人民看到斯大林的铮铮铁骨,让苏联人民更加敬佩他,他的这种凛然大义深深感动了世界人民。因为毕竟这名士兵不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他是与斯大林血脉相连的人。但这无疑是对身陷囹圄的斯大林之子——雅科夫的当头一棒。

  也许,即使斯大林不说“我不喜欢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恐怕雅科夫也觉得无颜回到故土去见口口声声“没有战俘只有叛徒”的老父。事实上,斯大林无时无刻不在为营救他而努力,他曾特别下令,责成有关方面进行过两次营救行动,但都以失败告终。但身处纳粹集中集的雅科夫对这一切毫不知晓,在长期的饥饿中目睹了太多濒临死亡的俘虏的绝望神情的雅科夫,当听到斯大林不愿“用一名将军交换一名士兵”的消息后极其失望,可以说斯大林的这句话使雅科夫在精神上遭受了重创。

  斯大林工作

  苏德战争中的斯大林(左)和朱可夫

  在雅科夫被关押的集中营里还有许多英国军官。但是英、俄两国的军人们关系并不是很好,他们互相指责对方与德军看守的关系,互相鄙视。雅科夫看到同盟军之间也是经常恶语相向,情绪低落到了极点。1943年4月的一天,一名看守将有关苏军在苏联境内的卡廷森林屠杀成千上万的波兰军民的报道拿给雅科夫看,雅科夫脑中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观念彻底崩溃,他更加失望了。在同一名英国士兵狠狠打了一架后,这位炮兵中尉突然疯狂奔向电网。哨兵见状,急忙朝扑向电网的雅科夫开了枪,他死在哨兵的枪口下。

  有历史学家认为,在哨兵开枪之前,雅科夫已经触网身亡了,因为落于敌手的羞愧、无法获救的绝望、波兰军民被屠杀,这一切使他被钉在了耻辱柱上,他成了众人的敌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别无选择,只好自杀。

  但这一点似乎值得商榷,因为雅科夫死前从未放弃过生的努力,雅科夫被俘集中营两年多的时间里,曾和几位波兰难友两次策划过越狱。雅科夫之死也就成了一个谜。

  女间谍川岛芳子之谜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年仅3岁的爱新觉罗·溥仪退位,结束了大清的统治,也结束了中国历史数千年的帝制。

  民政部尚书、镶红旗汉军都统、军机大臣等要职的肃清王善耆拒绝在退位诏书上签字,以待东山再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这位清室遗老肃清王结识了担任日军的翻译川岛流速,他想利用日本人积累家族实力,于是将6岁的女儿显王于送给日本友人川岛流速养育,汉名金壁辉,日文名为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生父:肃亲王善耆

  由于父亲肃清王对民国的仇恨意识和日本军政人士有关占领中国、恢复清室的思想的双重影响,使得川岛芳子性格刚烈、充满叛逆。长大后芳子颇有姿色,川岛流速竟有意纳她为妾,芳子誓死不从,此后变得狂傲不羁,常有惊世骇俗之举。

  任安国军司令时期的川岛芳子

  1927年,川岛芳子回到中国,并与同为日本扶植的满*立军司令马布扎布的儿子甘珠尔扎布结婚。这次满蒙王族联姻具有一定的政治内涵,但是婚后芳子发现甘珠尔扎布胆小怕事,无力肩负复辟前朝大业,于是1930年10月,她只身前往上海,来年正式与丈夫分离了。

  川岛芳子到了上海后,很快结识了日本陆军驻上海的特务机关长、日本驻上海总领事助理武官田中隆吉,并与之同居。从这时起,芳子开始参与情报活动,并协助策划秘密行动,其间较着名的是1931年初设计日僧滋事引发日军军事干预的“一·二八事变”,以及“九·一八事变”后协助将溥仪的妻子婉容从天津秘密送往旅顺。

  伪满成立后,川岛芳子获得一个更大的政治舞台,掌握了一支由张宗昌的旧部5000多人改编的军队。她军纪败坏,胡作非为,作威作福,甚至以上级的口气干预日本宪兵队的工作。

  1934年,日军将她逮捕,并押回日本。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认为她尚有利用价值,又将她放了回来,住在天津,仍然与日伪权贵维持往来,伪政府的人见到她多退让三分。

  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对汉奸进行严惩,几名手持短枪的国民党政府宪兵于1945年10月10日在北京把川岛芳子逮捕,他们把手铐戴到了她的手腕上,给她头上蒙上黑布,暂时关押在一个军队司令部的仓库内。1947年10月5日,北平高等法院法官做出正式判决,判定川岛芳子是叛国者,并处以死刑。

  1948年3月25日早晨6点40分,川岛芳子在第一监狱西南角的场地上被秘密枪决。她在行刑前给狱长和其养父等人写了遗书,并曾请求穿上黑上衣、白绸裤子,但没有被批准。在行刑前各报记者被通知可以采访,但在执行死刑时,除了一位美籍美联社记者外,其他中国新闻记者全部被挡在了门外。事后女尸被停放在第一监狱后门的自强路上,直到7点30分监狱方面才引导记者对女尸进行参观。尸体脚朝北、头朝南,身着灰色囚衣,里面穿红色毛衣、蓝色毛裤,子弹从后脑射入,又从鼻梁射出,头发披散,满脸血污,根本无法分辨面目。

  川岛芳子(1906年5月24日—1948年3月25日),原名爱新觉罗·显玗,字东珍,号诚之,汉名金壁辉,是肃亲王善耆的第十四位女儿,曾替日本长期做间谍。

  但对于监狱方面的出尔反尔,各报记者极其不满,不断质问司法部门。对于记者们的质问法院也无可奈何,最终不了了之。但是,对川岛芳子的枪决真相却众说纷纭,闹得满城风雨。

  川岛芳子受审

  其中,传闻最多的是一个名叫刘风玲的女犯以10根金条的代价做了川岛芳子死刑替身。最为关键的行刑场面为何会被搞得这样神秘?为什么会违背惯例,把新闻记者都赶出现场呢?

  被处决者的脸部为何被弄了那么多的泥土和血污,以致无法辨认人的面目?为何单单选择看不清人的面孔的时间行刑?

  日本一位研究川岛芳子的专家、东京大学渡边龙策教授就川岛芳子之死提出一连串质疑后,说川岛芳子的哥哥金宪立说川岛芳子已经去了蒙古,之后北上苏联。也有人说川岛芳子已到美国去了。还有人说具有多重身份的川岛芳子最终还是由日本亲友收尸,火化后的骨灰被送回日本。

  在时代的洪流中,川岛芳子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大人物,即使作为叛国者被枪决,她的分量也远不能跟日伪政权中的某些人物相提并论。不过有关她的传记、电影风靡一时,她不可捉摸的性格,千变万化的模样,一直萦绕在读者、观众的脑海,这个女人的间谍生涯本身就让觉得神秘,她“高贵”的王室血统与蹊跷的死亡更平添她的神秘色彩。

  李白身世疑案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朝着名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诗仙”究竟出身何处?据最早的文献(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和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西凉国的创建人武昭王李高的九世孙,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携带家族重新返归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那李白出生在哪儿?籍贯到底在哪里呢?

  关于李白的籍贯,主要有6种说法:

  一、四川人。依据之一是李白的家叔李阳冰在文章中说,李白的父母逃命到四川,生下李白。依据之二是李白墓碑的碑文中,也有相同的记载。

  李白画像

  二、西域人(即今天新疆一带的人)。主要依据是李白之父,叫做李客,因为当时西域人的名字在中原地区不通用,所以中原人把西域人通称为“客”。

  李白的雕像

  三、中亚碎叶人(即今天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贝加尔湖一带的人)。这个观点是由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提出来的,他的依据是,李白的墓碑和碑文记载李白祖宗生活在碎叶一带。

  四、条支人(即今天的阿富汗*共和国一带的人)。主要依据是李白的家叔李阳冰说:李白的先人因犯罪被流放于条支。

  五、长安人(即今天的西安人)。主要依据是李白自己的说法:“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奔流咸秦。”有专家认为“金陵”的“陵”是错别字,“金陵”实际上是“金城”二字,金城在今天的兰州一带。在唐代,李姓的确是金城的“右姓”,“右姓”就是大姓。“咸秦”指长安,当时的人都称长安为咸秦。由此推断,李白的先人是由金城迁到长安的,李白生在长安,应当是长安人即今天的西安人。

  六、山东人。主要依据是杜甫的说法,杜甫与李白是好朋友。杜甫在他的诗歌中称“汝与山东李白好”,唐朝另外一位大诗人元稹在诗中也称“山东人李白”。

  除了李白的籍贯之外,有关李白的血缘问题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大致有如下3种说法:

  一、李白与唐朝皇帝有血缘关系。李白是玄武门之变中被杀害的李建成或李元吉的后代。主要依据是李白的家叔李阳冰的着作中有相关记载,李白墓碑碑文中也有所体现。

  反对者认为,如果李白真的与唐朝皇帝有亲属关系,为什么李白从没有公开过,也从没有告诉过别人,他有什么必要隐瞒呢?再者,李白仕途不顺,如果公开这段公案,岂不是对他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二、李白是今天新疆一带少数民族的后裔。主要依据是李白自称他的祖宗在隋朝末年生活在今天新疆一带。对于这种说法,郭沫若先生尤为反对。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