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探秘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古罗马皇帝提比略之谜
罗马皇帝提比略生于公元前42年,是罗马帝国的创建者屋大维(即奥古斯都)的养子。他9岁丧父·母亲(即莉薇娅·杜路莎·奥古斯塔)改嫁屋大维,他也开始生活在皇帝的身边,15岁时就曾跟随屋大维到高卢视察前哨阵地,22岁时初次指挥战役,夺回了多年前罗马军团失去的几面旗帜,从此开始声名大振。他不仅以常打胜仗出名,更是以体恤士兵着称,因而得到人们的爱戴。
古罗马皇帝提比略
提比略登上皇帝的宝座并非一帆风顺。屋大维最先选中的是大将阿格里巴(前63—前12),但阿格里巴不幸死在了战场上,之后,屋大维把提比略收为养子,但实际上平日里最器重的却是提比略的弟弟德鲁苏斯,可弟弟又不幸少年夭折。为了达到能成为帝国君王的愿望,提比略被迫与已经怀孕的妻子离婚,娶了屋大维寡居在家的女儿朱莉亚为妻。朱莉亚嫁给提比略的时候,还带来了和死去的前夫所生的两个儿子,日后他俩也成了提比略有力的竞争对手。屋大维在两个外孙渐渐长大以后,便开始慢慢疏远提比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孙盖恩斯和卢西乌斯身上。提比略一气之下离开了罗马城。公元2—4年,屋大维钟爱的两个外孙相继死去,德意志和高卢等地又发生了叛乱,屋大维紧急召回了提比略,并立即派他去镇压叛乱。提比略经过5年的艰苦战争,终于平定了叛乱。当他做了罗马皇帝时,已经是一个55岁的老人了。
盖乌斯·屋大维(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制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3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
从公元21年起,作为罗马皇帝的提比略就经常而且长时间地离开罗马城外出隐居,通过书信控制国家政治。在他隐居期间居无定所,在阿米克莱湾(今意大利的特腊契纳湾)和安狄山(今意大利丰迪山)之间的一个叫洞窟的别墅和康帕尼亚海岸的卡普利埃岛都是他一度隐居的地方。他选择的隐居地点多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常人难于接近、宁静而安全。公元26年仲夏时,他再次出走首都罗马城,自我放逐于当时罗马有名的流放地坎帕尼亚(今意大利半岛南部),而且再也没有回来过,最终死在那里,这一自我放逐的时间长达11年之久。
这段历史给后人留下很多的疑问,流放亦称“放逐”,是一种将罪犯押解到偏远荒僻之地的刑法。我国有伟大诗人屈原被流放而赋有《离骚》,以抒发他内心的苦闷;俄国则有列宁多次放逐到西伯利亚的严寒地带;欧洲各国在近代均将罪犯流放到美洲和澳洲等地。总之,放逐的对象均为犯人,他们被流放到荒蛮之地,不是心甘情愿,而是无可奈何,即使是被派到边远的地方为官,还要被看做是贬谪。对于位高权重的罗马皇帝提比略来说,却一再自我放逐,实在是匪夷所思,让人不可思议。因此,对罗马皇帝提比略自我流放的猜测不断涌现。
有的史学家认为,提比略自我流放是由于他母亲专横的性格而被迫出走的,他不能容忍他母亲同他平分秋色,共掌大权,但又不可能把她除掉。但是他的母亲莉薇娅·杜路莎·奥古斯塔是公元29年死的,而此后,他仍然过了8年的流放生活,直到去世,这种说法令人难以信服。根据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研究,提比略自我流放是因为提比略手下大将谢雅努斯的阴谋。但是在谢雅努斯被处死后,他还是离群索居达6年之久,这还是让人难以信服。
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
古罗马城遗址
苏维托尼乌斯(古罗马帝国着名的传记体历史作家)则认为,提比略的儿子分别不幸在叙利亚和罗马死亡,所以他想独自一人静一静。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提比略老年时对自己奇丑的外貌特别敏感才隐居的,有人这样描述他:长得很高,肩部下垂,却又瘦得出奇,脑袋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满脸又都长着脓疮,经常涂着各种膏药。还有人说他是为了躲避共和派元老贵族对自己的暗算和人身攻击,提比略自我放逐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他喜欢卡普利埃岛,主要是因为这里的地形优势,这个岛特别吸引他是因为它只能通过一个小海滨才能接近,因为它的四周被深海和陡峭的悬崖峭壁所环围。这点可以在古代文献资料得到证明,公元30年他给元老院的信就是最好的证据之一。
近现代史家们对此的看法和猜测则偏重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考虑,认为早在公元26年,在近卫队长官谢雅努斯劝说的影响下,提比略离开了罗马。苦于经常的恐惧,提比略感到无法再在被惊慌所笼罩的城市里住下去。第一使他的继承人可以获得经验,第二是为了逃避阿格里帕(古罗马将军、军事家)那时对一个自然海岛堡垒的密谋。
以上说法不过是猜测与推断而已,谁也难以解开这个谜。
古罗马苏拉隐退之谜
这世上有多少人能够经得起权力的诱惑?谁不想拥有最高的权力,谁不想处万人之上,君临天下呢?然而,古代罗马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苏拉在夺得最高权力以后却又自愿放弃。他的突然引退,一直是千百年来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苏拉(约公元前138—前78),古罗马统帅,政治家,出生于古罗马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他自幼喜爱文艺,善于交际。早年在马略(古罗马统帅,政治家)麾下参加朱古达战争(即古罗马和努米底亚王国的一场战争)和对日耳曼人作战。30岁之后,他时来运转,经济状况大为好转,战争中机缘巧合使其成为民族英雄。公元前88年,他在元老院的支持下当选为执政官,为争夺米特拉达梯战争(即古罗马与古本都王国间的3次战争)指挥权与马略发生冲突,相互仇杀,争得兵权后率兵东征。公元前86年在希腊击败本都军队,迫使米特拉达梯六世议和。公元前83年率军4万人返回罗马,经过两次与马略的斗争,终于建立了他的独裁统治,他进占罗马城,颁布“公敌宣言”,残杀政敌,并自任终身独裁官。苏拉为了终身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不惜践踏民主传统,最后终于取得终身独裁官职位,集军政财权于一身。苏拉为了确保自己的终身独裁统治,进行了种种“宪政改革”。他取消了民众大会的否决权,削减了保民官的权限,把自己的大量亲信安插在元老院。公元前79年苏拉隐退,次年病死,他军事独裁统治沉重打击了古罗马共和制。
苏拉(约公元前138—前78)
马略(约公元前157—前86),古罗马统帅,政治家。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苏拉在取得终身独裁统治权的第3年突然宣布辞职,最后竟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到他的一座海滨别墅隐居。他曾经为争夺最高权力赴汤蹈火,甚至不惜以道德的堕落、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生命为代价,而正当他的权势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自愿放弃了这种最高权力,这是为什么呢?至于隐退的原因,苏拉本人没有明确地说明。但是,当他决定放弃权力后,曾在广场上发表过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说,如果有人质问他辞职的原因的话,他愿意说明,但是谁也没敢问,因为那是要冒生命危险的。隐退以后,有个青年曾当面辱骂他,苏拉竟然默默忍受了这个青年的辱骂。之后,他曾感慨说:“这个青年将使以后任何一个掌握这个权力的人都不会放弃他了。”从这句话,倒可以略知苏拉隐退后的感受。
由于苏拉本人没有说明隐退的原因,人们纷纷猜测。有人说他患了严重的皮肤病,无法亲理朝政而无可奈何地放弃了政权,也有人说他实行3年独裁统治后还政于民是明智之举;也有人说他是由于改革无望而急流勇退;也有人说是他在满足权力欲望后厌倦战争、厌倦权力、厌倦罗马而向往田园生活。
到底是何原因,谜团只有待后人来揭开了!
罗马皇帝克劳狄之谜
克劳狄于公元前10年出生于罗马行省高卢的首府鲁恩,他出身罗马贵族,父亲是个总督。因为他是个不足月的早产儿,所以造成了他的生理缺陷:他看起来痴呆蠢笨,头脑反应迟钝、不善言谈,是奥古斯都家族有名的“丑小鸭”,饱受歧视、冷眼和嘲笑。虽然出身高贵,但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克劳狄是不幸的。
古罗马皇帝克劳狄石像
到了50多岁的时候,克劳狄时来运转。公元41年,克劳狄的侄子——罗马皇帝盖乌斯被近卫军杀害于宫中,吓蒙了的克劳狄被近卫军从窗帘后拖出来。近卫军见他又老又丑,胆小怕事,就恶作剧地拥立他为皇帝。元老院不敢得罪近卫军,只得同意克劳狄登基。
克劳狄一世
谁想克劳狄登基后,表现得既不呆也不傻,反而在学术、政治和军事上都有所建树,有翔实的史料为证。在历史、文学方面,克劳狄的成就也让人惊诧,着有《伊特鲁里亚历史》20卷,《迦太基史》8卷,《奥古斯都史传》41卷,还写过《自传》,遗憾的是全都失传了。同时,他对元老院宽大为怀,与其关系融洽,完善了罗马帝国的政治机构,建立了一整套完整有序的政府机制。此外,据说克劳狄一世还是一位出色的角斗士,在斗兽场上曾力斩猛兽逾百,名震天下。
公元54年,花甲之年的克劳狄在吃完一盘蘑菇之后突然死去。他在位13年,是罗马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君主之一。有人认为他是个智能低下、任人摆布的白痴,也有人认为他功绩卓着,是一代贤君。克劳狄到底是智是愚,历来看法不一,成为罗马历史上最大的争议。古罗马时代的学者们,一方面承认他在位时的丰功伟绩,把罗马治理得政通人和、秩序井然,另一方面又嘲笑他是个毫无主见的笨蛋与可怜虫。如苏维托尼乌斯在《十二恺撒传》中说:“由他(克劳狄)自己决断的事甚至没有他的妻子和被释奴命令的多,因为他总是依他们的利益和希望做事。”
克劳狄写给亚历山大里亚(即亚历山大港,埃及第二大城市)市政官的亲笔信在20世纪20年代被发现并公之于世,这封信深入探讨了亚历山大里亚的市政建设问题,还提及了该地犹太人与希腊人的微妙关系。这封信使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克劳狄有了新的认识与评价,一致认为克劳狄是贤君明主,他在位时做出的丰功伟绩和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是不可磨灭的。他只是晚年时老朽糊涂,才不断为身边的人所左右。
而证明克劳狄之死的美国马里兰州大学医学院的约翰韦兰特医生却有新的说法。他通过历史记载,发现克劳狄有许多慢性疾患,如头部摇晃、走路跛脚、运动失调,说话困难且流口水,应该是个孕龄只有7个月的早产儿。据此,韦兰特医生猜测,克劳狄可能患有脑瘫。
亚历山大港,埃及第二大城市。
克劳狄一世
再结合克劳狄所处的政治背景来看,不能排除克劳狄不但不傻,而且是大智若愚,具有远见卓识的明君的可能。试想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钩心斗角的政治环境中,他有心让罗马帝国中兴,但他装疯卖傻,给世人造成错觉,这不失为一招明哲保身的高妙手段。最后死在妻子的毒手之下,也未必就是由于他的痴呆或者老糊涂了,毕竟家贼难防、暗箭难躲。
自古宫廷多纷争,在权势和财富的驱使之下手足相残、杀母弑父之事可谓比比皆是,怎么见得败者是痴是傻呢?即使克劳狄真是傻子,智能低下,那么他背后必有能人相助,暗中辅佐保他完成中兴大业。如果真是如此,为何这位贤臣未曾在史册上留下点“蛛丝马迹”?这又是一个谜了。
恺撒大帝死因之谜
恺撒与罗马最有权势的庞培、克拉苏一起,被称为罗马的“前三巨头”,而与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也为他增色不少。
恺撒,全名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00年出身于贵族之家,少年时期受过良好的教育。恺撒成长于一个充满政治斗争的环境。30岁时,通过积极参加当时的反对残暴统治者苏拉的斗争,在当时的罗马政界崭露头角,先后出任了罗马财务官、市政官、大祭司长、大法官等职。
恺撒,g.j. 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前44)古代罗马政治家、军事家。
恺撒大帝石像
公元前53年,“前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在战争中战败身亡后,恺撒与庞培及元老院的矛盾激化,于是引发了4年的罗马内战。经多年征战,恺撒获得了罗马终身独裁官、执政官、保民官等职,兼领大将军、大祭司长等荣衔,并被尊为“祖国之父”。当政期间,恺撒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国家的经济、政治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西起太平洋,东迄幼发拉底河,北临莱茵河和多瑙河,南至撒哈拉沙漠的强盛的古罗马帝国。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被谋杀在公共议事厅。当时,每个谋杀者都持刀向恺撒身上捅,恺撒拼命进行反击,挣扎着喊叫着,然而当布鲁图向恺撒行刺时,恺撒用希腊语说道:“是你!我善良的孩子?为什么?”这是对于布鲁图行刺恺撒时的描写。看到这段描写,不禁让人迷惑,为什么恺撒把行刺自己的布鲁图称“我善良的孩子”呢?
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在《裘力斯·恺撒》中,高度赞扬布鲁图“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传说布鲁图是恺撒大帝与其情人塞尔维利娅的私生子,也是后来阴谋刺杀恺撒的主要策划者之一,普鲁塔克认为“恺撒不但深爱塞尔维利娅而且也爱布鲁图”。当恺撒和庞培为争夺最高权力而开始内战时,布鲁图没加入恺撒一方,而是站在了自己的父亲的敌手——庞培的一边。尽管如此,恺撒仍爱着布鲁图。他告诫下属,不许在战争中杀死布鲁图,布鲁图如果愿意投降,就俘虏他,如果他誓死不降,就随他便,总之不可伤害他。恺撒如此仁慈地对待布鲁图,正是源于这种爱。
布鲁图为何要坚持反叛对自己仁至义尽的父亲恺撒?而且还亲自动手一定要杀死他呢?史学家解释说,以布鲁图为代表的共和派,他们极端仇视君主专制制度。洞察了恺撒称王的企图后,布鲁图表示了坚决的立场:“为国家自由而死,是我们刻不容缓的职责!”种种迹象表明,大义凛然的布鲁图对恺撒大帝可谓是恨之入骨,积怨不浅。在他心中,恺撒即是暴君的代表,而除暴安良是他作为“真正男人”所必定要做的。刺杀恺撒是大义灭亲、天经地义。
曾经雄震欧、亚、非三大陆的古罗马统帅,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最终却惨死在乱刃之下,其强势、权威、成功、荣耀留给世人更多的思考!
恺撒之死
大流士,作为一个文治武功都很出色的波斯帝王,统治波斯37年。他在继位之后不到1年的时间里,以各个击破的策略,先后进行了18次大战役,铲除了八大割据势力的首领,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统治者。
他的全部政策的着力点就是将广大土地上风采各异的诸文化纳入一个有效运转的系统:他对各个被征服文明的同化是渐进而有力的;中东的政治版图诡谲多变,但大流士留下的遗产始终不乏继承者;他所建立的具有开创性的行省制、军区制、货币税收制度等,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世界性大帝国;他建立的发达的水陆交通制度,大大加强了古代诸文明之间的交流,使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了。由此可见,大流士是一位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帝王,被尊称为“万王之王”、“铁血大帝”。
大流士是一位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帝王,被尊称为“万王之王”、“铁血大帝”。
公元前529年,身为波斯国王的居鲁士与马萨格泰人(古代中东的一个游牧民族)战死后,由他的儿子冈比西斯继位。僧侣高墨达假扮冈比西斯的兄弟巴尔狄亚(也有人认为是巴尔狄亚本人)利用新国王冈比西斯在外征战之机,在国内发动了政变,夺取了政权。冈比西斯闻讯后急忙返回准备夺回政权,但在半路上神秘地死去。波斯国内分崩离析,自封为王者不计其数,居鲁士奋斗一生打下的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中。
大流士一世
“我,大流士,伟大的王,万邦之王,波斯之王,诸省之王……”这是大流士在平定波斯帝国各地割据力量之后,踌躇满志的他命人刻在石头上的话。如果没有大流士的话,波斯帝国的历史完全有可能向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在波斯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大流士还只是个波斯安息省省长的儿子,属阿契美尼德家族的旁支。那么,他是如何获得波斯王位的呢?一直以来,历史对大流士取得波斯王位之说赋予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成为一个古老的谜。
传说,一个叫欧塔涅斯的大臣,得知新皇帝没有耳朵后,就断定是僧侣高墨达冒充了皇帝,因为他知道居鲁士当政时,高墨达因过失而被割去了双耳。于是,欧塔涅斯联络了6名波斯贵族,这6名贵族之一就是大流士,他们成功地对高墨达发动了一次政变,并把高墨达杀死夺取了政权。在希罗多德的《历史》记载中,在局势平定之后,欧塔涅斯等人在讨论波斯的统治权问题时,欧塔涅斯主张废除独裁政治增加人民的权利,美伽比佐斯主张实行寡头统治而反对民主制,大流士则主张独裁。他说:“没有什么能够比一个最优秀的人物的统治更好,他能够完美无缺地统治人民,为对付敌人而制订的计划又可以隐藏得最严密。”接着,他论证了民主或者寡头制由于互相争斗都会最终导致独裁,最后大流士的意见以4∶3获得通过。他们还约法三章:第一,未来的国王每年都要给欧塔涅斯的子孙以奖赏;第二,除特殊情况外,7个人不经通报就可以进入皇宫;第三,未来的国王必须在同谋者的家族里挑选妻子。
大流士一世(darius i the great),波斯帝国君主(前522—前486)。出身于阿契美尼德家族支系。
他们还约定第二天清晨进行马术比试,谁的马术最好谁就是未来的国王。比试的结果,大流士获胜了。据说大流士在比赛中使用了小手段,兴奋嘶鸣的公马使大流士一马当先,当仁不让取得了王位。为此,大流士还树立了一块石碑,石碑刻着:“叙斯塔斯帕之子大流士,由于他的马和他的马夫欧伊巴雷的功绩,赢得了波斯帝国。”
由于时间太过久远,人们早已无从找到那块石碑,不知是时间的流沙磨掉了石碑上的字迹,还是人们凭空杜撰出了那样一块刻有字的石碑,也许正由于这个谜,人们才对大流士的丰功伟绩更有兴趣,使人们知道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的国王。在世界五大文明发源地中,他已征服了其中3个,逼近了第4个。晚年变得固执昏庸的他,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中,被希腊人打得大败。不幸的是,10年后,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又一次被希腊人打得落花流水,从那以后他开创的波斯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传说终归是传说,大流士取得波斯王位的谜团一直未能揭开。
大流士墓碑
亚历山大死亡之谜
亚历山大与汉尼拔(北非古国迦太基名将、军事家)、恺撒、拿破仑被西方人认为是4大军事伟人。他20岁即位,1年以后出发远征波斯帝国,33岁征服了波斯、埃及和印度北部以后,在回军途中病逝。
亚历山大大帝一生纵横无敌,他曾率领马其顿希腊联军发起对波斯帝国的远征,用近10年的时间征服了东方广大地区,从而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生于马其顿都城伯拉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出身于新兴的王族家庭,他的父亲是腓力二世。他小时候曾拜着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为师,受到良好的希腊文化教育;他16岁就随父出征,又学得不少军事知识。公元前336年即位,先后平定宫廷内乱,制伏北方诸侯反叛,并击败了希腊各邦的反马其顿运动。公元前334年春,亚历山大带领着他的马其顿希腊联军,穿过赫斯湾海峡远征波斯。公元前333年,在小亚细亚伊苏城附近把大流士三世率领的波斯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并俘获了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和妻子。公元前327年夏,利用印度诸国之间的矛盾,亚历山大占领印度西北的许多地区。但是由于当地人民的顽强抵抗以及战士的厌战情绪,再加上当地气温高,瘟疫流行,亚历山大被迫撤军。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军队分别从海陆两路回到了巴比伦。
亚历山大大帝雕像
亚历山大出征图
亚历山大一生在征战中度过,打过大小战役无数,最重要的是四大会战。其中一战是横渡赫勒斯庞以后不久的格拉尼卡斯战役,波斯边疆省份的3位总督,包括波斯皇帝大流士的驸马,2万波斯骑兵、2万希腊雇佣兵共联兵4万被亚历山大一战击败。此战中亚历山大亲率近卫骑兵冲锋,手刃2位波斯总督,自己的头盔和帽缨也被其中一位波斯总督的战斧劈掉。另外一位波斯总督在亚历山大身后偷袭时被亚历山大的部将杀死。
然而,这位纵横天下的大帝于公元前322年夏正准备着一次新的远征时却在巴比伦突然暴病猝死,至于他到底死于何病,则一直是个谜。
一种看法是他死于恶性疾病。前苏联学者塞尔格叶夫曾在《古希腊》中提及此事。在《亚历山大新传》这本书中,美国学者高勒将军认为“亚历山大由于长期在沼泽地区作战而染上恶性疾病,在公元前323年6月13日晚上发作,从此离开人世”。他来不及留下遗嘱,更没时间指定由谁来继位,持同样看法的还有我国史学家吴子谨教授。
亚历山大大帝纪念雕像
另一种看法是英国着名史学家赫·乔·韦尔斯提出的:“在巴比伦,亚历山大有一回酩酊大醉以后,突然发烧,从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去了。”《大英百科全书》也有这样的看法:“在一次超长的酒宴之后,他突然一病不起,10天之后,即公元前323年6月13日去世了。”
还一种说法是亚历山大为毒药所害。古希腊史学家阿瑞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说亚历山大的部将安提帕特鲁送给亚历山大一服药,正是这服药让亚历山大命丧黄泉。还说药是盛在一个骡蹄壳里,由安提帕特鲁的儿子卡山德送给了亚历山大。卡山德的弟弟埃欧拉斯里是亚历山大的侍从,由于亚历山大曾冤枉过他,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正处于人生及事业巅峰的亚历山大大帝一病不起,至今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只有让后人面对着他所建立的不朽功勋大发感慨。
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之谜
叶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亚·奥古斯特·腓特烈西亚,出身于一个德国小公爵家庭,14岁的时候跟随母亲来到俄国。1744年,叶卡捷琳娜的命运发生了转折,她在一场政治婚姻中嫁给了俄国女皇的侄子彼得,并皈依俄国东正教,成为俄国王位的继承人。
1762年,叶卡捷琳娜发动宫廷政变后成为俄国女沙皇。在俄国历史上,叶卡捷琳娜女皇与彼得大帝齐名,她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自诩为“开明君主”,伏尔泰说她是欧洲上空最耀眼的明星。
她在位34年,俄罗斯国家的土地面积扩大了67万平方千米。她不仅是个成功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而且对需要帮助的文人学者也常施以援手。据说女皇曾资助了狄德罗(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几十万卢布(俄罗斯货币)买下了他所有的藏书。
叶卡捷琳娜二世
登上沙皇宝座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对内政策方面,力图加强贵族官僚的国家机构,扩大贵族特权,维护和发展农奴制度。1775年,颁布“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敕令”,加强了贵族在各地的权力。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强制的俄罗斯化政策。1785年颁布《御赐贵族特权诏书》和《御赐城市特权诏书》,使贵族成为社会上的特权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民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位期间,她将农奴制度强加给乌克兰人;赐给贵族以大批土地和农奴;先后颁布地主有权放逐农民,农民必须服从地主的诏书,使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
叶卡捷琳娜二世铜像
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其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她对土耳其发动了两次战争,打通了黑海口,侵吞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1788—1790年同瑞典进行了战争;伙同普鲁士和奥地利,于1772年、1793年、1795年3次瓜分波兰。侵占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置格鲁吉亚国为保护国。望着日渐扩张的俄国地图,叶卡捷琳娜曾豪情万丈地说:“假如我能够活到200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一生,可谓是政绩显赫。她使波兰消失和土耳其迅速衰落的同时,使俄国更加强大,统治力量进一步逼近欧洲心脏地带,并在即将到来的拿破仑战争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她赞助和支持俄国艺术的发展,反对愚昧和落后。她治国有方、功绩显赫,其才干与名气闻名海内外,成为俄国人心目中的一代英主。
由于叶卡捷琳娜的卓越的政绩以及一段段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史,她成为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叶卡捷琳娜二世是怎样登上皇帝的宝座呢?有人说是继承,有人说是通过发动宫廷政变,众说纷纭。那么她又是怎样发动宫廷政变的呢?
叶卡捷琳娜是彼得大公的妻子,她在为俄皇室完成传宗接代任务后,在皇室中便无足轻重了,丈夫彼得大公喜新厌旧,另觅新欢,她只是默默忍着,等待时机。也许是命中注定叶卡捷琳娜是位不同凡响的女人,不会心甘情愿做一名忠实的妻子和殉难者。她一方面靠追逐声色犬马的生活来满足自己已被激起的*;另一方面,她又忍辱负重地等待着。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小女儿,俄罗斯第三位女皇)通过没有流血的政变而登上皇位的先例,给了她巨大的热忱和希望。
叶卡捷琳娜二世端庄的头像
叶卡捷琳娜二世
叶卡捷琳娜为了达到目的,开始野心勃勃地培植私党。格里戈利·奥尔洛夫列和她的4个兄弟阿列克谢、费多尔、伊凡和弗拉基米尔禁卫军军官等成了她忠心耿耿的党羽,奥尔洛夫还是他的情夫。她的丈夫彼得大公对叶卡捷琳娜的阴谋有所察觉,也在积极行动想把叶卡捷琳娜甩掉。
1762年,根据遗诏,彼得大公做了皇帝,即彼得三世。新登基的彼得三世好像是俄罗斯的克星,他把俄国推到灾难的边缘。他的登基也为他不安分的妻子叶卡捷琳娜带来了灭顶之灾,彼得决定把叶卡捷琳娜幽禁在舒吕塞尔堡要塞杀掉。
彼得三世逮捕了叶卡捷琳娜的党徒帕塞克。叶卡捷琳娜怕后下手遭殃,在奥尔洛夫兄弟的支持下,乘彼得三世离开彼得堡去奥拉宁堡发动对丹麦的进攻之机,1762年6月24日发动了宫廷政变。
士兵们穿着俄罗斯的传统军服,簇拥在新女皇叶卡捷琳娜周围并且冲上前吻她的手、她的脚和她的衣服的下摆。女皇置身于欢乐的喧嚣中。所有的俄国人好像都很兴奋,他们高呼着“叶卡捷琳娜!我们的母亲叶卡捷琳娜”,宫廷显贵、各国公使、神父争先恐后地欢迎他们的新女皇。
印有叶卡捷琳娜头像的银币
叶卡捷琳娜行宫
在既成的事实面前,软弱无能的彼得三世被迫退位,接着又被软禁起来,不久就被谋杀。叶卡捷琳娜的诏示说彼得死于消化不良。但是彼得死时全身发黑,使向遗体告别而吻他嘴唇的人自己的嘴都肿了,由此可见中毒之深,这也许是因为叶卡捷琳娜对他十分怨恨的缘故吧!
那她又是如何死的?谁是她钦定的皇位接班人呢?
1796年11月6日,女皇像往常一样享用了浓咖啡之后独自到换衣间去更衣。过了一段时间后,宫女打开大门,发现女皇中风倒在地上死去。她死前吩咐把一份诏书藏在首饰盒中,这份诏书很可能写着她死后王位的归属(据说是亚历山大),但这份遗诏被随即赶来的保罗大公烧毁。后者成了俄国的新皇帝。
1801年,不得人心的保罗一世彼得洛维奇被刺杀,亚历山大大公继位,就是亚历山大一世。女皇的最后一个心愿也曲折地实现了!
尼古拉二世死亡之谜
尼古拉二世·亚历山德罗维奇,俄罗斯帝国的末代沙皇,1868年5月18日出生于圣彼得堡,是亚历山大三世与皇后玛利亚的长子。
1894年他正式登基,同年11月26日在圣彼得堡娶黑森·达姆施塔特公国的爱丽丝·维多利亚·海伦·路易丝公主为妻。
尼古拉二世胸襟狭窄,顽固不化,又极端残忍,被称为“血腥的尼古拉”。1905年1月9日,他以“工人想摧毁冬宫、杀害沙皇”为借口,下令向彼得堡请愿的工人群众开枪,当场被子弹打死、马刀砍死和军马踩死的有1000多人,受伤者在2000人以上,其中包括许多妇女和儿童。彼得堡街头洒满了工人们的鲜血。这就是着名的“流血的星期日”。这一事件为他带来“血腥的尼古拉”的绰号,并导致俄国1905年革命爆发。
尼古拉二世大婚
1914年,尼古拉二世带领俄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战况不利、粮食困难等原因,激起人民的不满。1917年3月,首都圣彼得堡市民发动反饥饿游行,引发二月革命。由于皇后宠信“恶僧”拉斯普京,引起年轻贵族和军官团的不满,沙皇失去了军部、官僚和资本家的支持。11月7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被新成立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和俄临时政府下令幽闭在彼得格勒郊外的皇村宫中。之后,临时政府将其全家搬到很远的额尔齐斯河畔的托博尔斯克。随后沙皇一家又被转移到乌拉尔山脉东侧的叶卡捷琳堡。他们于1918年4月26日出发,30日才到达叶卡捷琳堡,尼古拉二世的儿子阿列克谢因生病的缘故,直到5月20日才去叶卡捷琳堡。
1918年5月,苏维埃政权准备把捷克军团遣返回去,途中捷克军团与白卫分子勾结发动叛乱,伏尔加河流域以西西伯利亚的大片土地被占领。叶卡捷琳堡也被围攻,为防止在押的末代沙皇被劫走,产生不良后果,7月16日深夜,尼古拉二世被乌拉尔州肃反委员会委员雅·米·尤罗夫斯基率领的行刑人员处决了。同末代沙皇一起死亡的共11人,这11具尸体被尤罗夫斯基连夜弄到郊外的树林中焚毁。
尼古拉二世全家照
尼古拉二世
惨遭灭门的尼古拉二世被枪击的现场
20世纪90年代,沙皇一家的遗体被找到,并经dna检测得到确认。只有皇储阿列克谢和一位公主(身份不详)的遗体未被发现。1998年,根据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命令,沙皇一家的遗体被隆重安葬在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要塞教堂中。2000年,尼古拉二世全家被俄罗斯东正教会追封为殉教圣徒。
到底是谁下令枪杀了沙皇尼古拉二世呢?这种未经法庭审判就枪杀沙皇全家的行为遭到许多人的非议,尤其是他的儿子和仆人也在被害之列,殃及无辜,让人不得不产生疑问。
苏联的许多书籍,包括权威性极高的大百科全书都认为是因为白卫分子军队攻围了叶卡捷琳堡,危在旦夕,为使尼古拉二世不被劫走,只有将他们就地正法,于是乌拉尔州的苏维埃政权下命令枪杀了沙皇及其全家。
有人对此表示质疑,乌拉尔州苏维埃真有杀害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的权力吗?
瑞士人皮埃尔·日里亚尔从1906年开始就担任俄国宫廷的法语教师,从尼古拉二世被关押就一直陪伴沙皇左右,到皇子阿列克谢离开托博尔斯克为止。在叶卡捷琳堡攻陷后,他非常关注沙皇的安危,主动参加白卫当局的调查工作。1921年,日里亚尔在《尼古拉二世及其一家的悲惨命运》认为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斯维尔德洛夫亲自下达枪杀沙皇一家的命令是乌拉尔地方苏维埃作出的。由于日里亚尔是内幕的参与者,因此他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
但是,1991年3月,美国哈佛大学理查德·德派斯普教授在莫斯科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宣称,尼古拉二世的地位和身份非同寻常,事关重大,下令处决尼古拉二世的不是斯维尔德洛夫。这种观点在西方国家极为流行。
尼古拉二世虽然罪有应得,但到底是谁下令处决了尼古拉二世,还是历史上的一个谜。
尼古拉二世的葬礼
沙皇彼得三世死亡之谜
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是俄罗斯沙皇帝国一位短命皇帝,仅在位1年。彼得三世本来是德意志人,几乎不会说俄语,因他的姨妈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未婚而且无嗣,1744年他被挑选成为俄罗斯皇位继承人。
彼得三世即位后,在对外政策上,出于对腓特烈大帝文治武功的崇拜,便停止了有利于俄国的七年战争,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订立了攻守同盟,并命令攻占柏林的切尔尼谢夫将军率领2万俄军效忠普鲁士国王,在腓特烈的麾下对奥地利作战。对内,彼得三世则宣告废除贵族的服役义务制度,停止对非国教徒的迫害,同时没收修道院领地,强迫军队普鲁士化。
卡尔·彼得·乌尔里希
彼得三世的倒行逆施,使妻子叶卡捷琳娜于1762年6月28日成功地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彼得三世要求与女皇平分政权,遭到叶卡捷琳娜的断然拒绝。7月18日,叶卡捷琳娜在枢密院正式登基,被迫退位后的彼得三世最后要求女皇归还他的情人、小提琴和一只猴子,以便他能度过后半生。
叶卡婕琳娜与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被自己的妻子废黜后,在妻子登基的同一天,在狱中突然死去。妻子叶卡捷琳娜对外宣称丈夫彼得三世由于消化不良而死。
历史上,世界各国的宫廷中常是阴险欺诈与不择手段的争斗的场所,专制独裁与宫廷政变经常一起发生,彼得三世正是这种独裁政治的牺牲品。但彼得三世因何而死?由于7月18日是妻子发动宫廷政变后正式登基之日,也是丈夫彼得三世命丧黄泉之时,人们难免认为彼得三世死于妻子叶卡捷琳娜之手,事实真的如此吗?
退位后的彼得三世从此一蹶不振,对她已不构成任何威胁,叶卡捷琳娜难道对自己的结发之夫没有一点恻隐之心吗?
在叶卡捷琳娜登基之前,彼得三世曾经让她感到特别屈辱。因为彼得三世是*的好色之徒,对叶卡捷琳娜早已是喜新厌旧了,他甚至把情妇领到家中。叶卡捷琳娜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女人,正是由于诸如格里戈利·奥尔洛夫、波将金、波尼亚托夫斯基等情夫的不同时期的帮助,才使叶卡捷琳娜的事业达到辉煌的巅峰。彼得三世的姨妈——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也对她这个来自德国的异邦女子的不轨行为有所察觉,怀疑她的勃勃野心,曾暗中派人监视她。然而年轻气盛的叶卡捷琳娜对这些都只能忍气吞声,将这些屈辱化为刻苦读书学习如何治国的动力,于是在军政界扶植拉拢亲信,并将情夫们都安排到重要部门,为她夺权做好准备。正是在彼得三世的刺激下,才使她登上皇帝的宝座,所以她不愿轻易放过曾让她受到屈辱的彼得三世,对他十分怨恨,所以叶卡捷琳娜谋杀了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费奥多罗维奇是俄罗斯沙皇帝国一位短命皇帝
除此之外,也有人说彼得三世是在酒后与人互殴被人失手打死的;还有人说为除后患,女皇派人勒死了彼得三世等多种说法。
1773年由假扮沙皇彼得三世的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持续了1年多就被镇压了下去,而且未占领过战略意义重要的大城市,但还是使女皇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说明退位后彼得三世多多少少还是有威胁的,及早铲除彼得三世,正可见她的远见卓识。除掉彼得三世这个后患,也是叶卡捷琳娜的一个明智之举。
彼得三世的真正死因是什么?叶卡捷琳娜又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呢?无论上面哪一种说法都缺乏足够的证据,仅仅是推测而已,彼得三世之死成了难以解开的谜。
查理曼大帝加冕之谜
查理曼大帝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建立者矮子丕平之子,在他执政的46年间,励精图治,法兰克王国达于鼎盛。
查理曼768年继位后,为了取得在民众中影响日增的教会支持,他首先与教皇结盟,强化了统治力量。世俗政权与教会的结合是查理曼政权的重要特征。加强与教会的结盟,是查理曼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查理曼以教会保护人的姿态,极力维护和提高罗马教会的权益。
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
查理曼大帝(公元742—814),或称为查理,卡尔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
795年教皇立奥三世以阴谋手段登上教皇宝座,遭到罗马一些大贵族的反对。立奥三世派使者赴法兰克王国向查理曼求救,并把彼得大殿的钥匙和罗马城的旗帜呈献查理,以示臣服与忠诚,得到查理的支持,从而保住了地位。799年4月,立奥三世又被罗马贵族废黜,只身逃离罗马。800年,查理曼把立奥三世救出,并亲自送回罗马,扶其复位。同年的圣诞节,为了表示感恩之情,教皇立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查理曼加冕并涂圣油,称查理曼为查理大帝,亦即“伟大的罗马人的皇帝”。这样,西罗马帝国灭亡300多年后,在它的大部分领土上又建立了一个“罗马帝国”,史称查理曼帝国。
这一举措意义重大,这意味着查理已不再单纯是征服日耳曼蛮族国家的国王,而是日耳曼——罗马人的皇帝,并且是上帝认定的罗马皇帝的合法继承人;查理曼的使命已不再单纯是管理日耳曼国家而是管理包括宗教事务在内的整个西欧基督教世界。因此,查理曼帝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远隔重洋的苏格兰和东方的非基督教国家阿拔斯王朝都和查理曼帝国建立了邦交关系,甚至东罗马帝国也承认查理曼的皇帝地位。
查理曼死后不久,帝国分裂。843年,查理曼的3个孙子瓜分了帝国,在此基础上形成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3个国家的雏形。
在这次加冕事件中,有一个悬挂千年的未解之谜,那就是加冕到底是查理曼的要求,还是教皇的主意,抑或是由于其他的什么原因,他们在这一事件中具体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爱因哈德(法兰克王国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在《查理大帝传》一书中在谈到这一事件时写道:“就在那个时候,他接受了‘皇帝’和‘奥古斯都’的称号。他最初非常不喜欢这种称号,他肯定地说,假如他当初能够预见到教皇的意图,他那天是不会进教堂的,尽管那天是教堂的重要节日。”爱因哈德是查理曼的密友兼机要秘书,受到查理曼的宠信。爱因哈德忠心耿耿地为理查曼效劳,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查理曼的身边,掌管秘书,参与机要,他的这种特殊身份由不得学者们不信。在883年左右圣高尔修道院僧侣写成的《查理大帝传》中,关于此事的记载则与爱因哈德的说法基本保持一致。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爱因哈德的这一段记载是真实可信的,查理曼事先对加冕活动确实一无所知,尽管十分不情愿,但还是接受了这一既成事实。
查理曼大帝王冠
查理曼大帝
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爱因哈德的说法不足为信,如c. d. 伯恩斯认为,查理曼加冕称帝是查理曼继承其父祖衣钵,进一步巩固征服成果而利用神权政治的必然归宿,是查理曼内政外交的终极目的,当然是由其一手策划的。
我国史学界大多认为查理曼是加冕事件的直接策划者和最大受益者。在政治上,查理曼不满足于法兰克国王的身份,梦想成为一位像罗马皇帝那样的统治者来主宰天下。在征服大片地区后,查理曼于800年率军进入罗马,镇压了教皇的反对派,并且让教皇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为他举行涂油加冕礼,让他当上了神命的罗马皇帝。
有学者在比较详尽地分析了整个事件发生的历史大背景和一些偶然因素后,强调了教皇的报恩心理,同时暗示或阐明这一事件是由教皇一手导演的。还有学者认为,查理曼加冕事件是查理曼和立奥三世教皇事先共同秘密策划,由立奥三世教皇导演,查理曼担纲主演的一出政治戏剧,目的是利用对方抬高自己的身价,强化自己领域内的统治力量,这与我国北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06年的黄袍加身有异曲同工之妙。查理曼能够接受,也许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皇冠,也是一个紧箍咒;但人们都信上帝,上帝所赐予的将更有统治力、说服力和号召力。就好像什么产品加上“正宗”两字,就会有比其他产品更有权威似的。查理曼怎么能不接受呢?象征君权的皇冠由教皇加冕,君权有了宗教的权威,宗教有了高于君权的权威。教皇立奥三世对此煞费苦心,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事实上,查理曼加冕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
首先,这时西罗马帝国已经灭亡了320多年,但它的传统仍旧活在人们的记忆中。那些罗马的僧俗贵族以及那些“罗马化”了的日耳曼人贵族,都希望用某种方式在西欧建立一个帝国,来加强对农奴的剥削以及抵御外敌的入侵。其次,在基督教的教义和礼拜仪式上,罗马公教会和拜占庭方面的东正教会都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尽管拜占庭帝国对西方的“宗主权”有名无实,但是团结在查理曼周围的西欧封建主对于这一名义上的约束越来越难以容忍了。
查理曼大帝
此外,查理曼为巩固以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早就有意通过教皇为自己加冕这一方式获得更高的权威,并早已为此做了大量的舆论宣传工作。再次,教皇立奥三世被逐事件的确为查理曼加冕称帝提供了契机。因此查理曼大帝加冕可以说是一场自导自演的独角戏,然而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这一切也只能是猜测。
埃及艳后之谜
人类历史上的众多女性当中,“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无疑是其中一位焦点人物。这位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皇,她那传奇般的绝世美貌,以及与恺撒、安东尼等英雄人物的情缘,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并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帝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卖命。
据古希腊着名的传记作家兼散文家普卢塔克在其名着《希腊罗马名人列传》中记录的史实,“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在恺撒死后,急欲求得安东尼的庇护,但在安东尼那里碰了一鼻子灰。于是,克娄巴特拉马上把主攻方向转向安东尼手下最得力的大将卡尼迪斯,以贿赂的手段最后买通了这位影响力非凡的罗马大将。卡尼迪斯后来说服了安东尼,让他同意庇护克娄巴特拉,而安东尼也从此陷入埃及艳后的温柔陷阱中不可自拔”。
埃及艳后
古埃及壁画
“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是野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最神秘而富于魅力的主人公,曾经激发过历代诗人、作家、画家和艺术家们的丰富想象力,如但丁的《地狱》、莎士比亚的《恺撒大帝》等,都曾将其描述为一个“旷世的肉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但是也有史书记载,她的美“并不出众,也不惊人”。更有考古学家打趣道:“如果她的鼻子不那么高的话,恐怕世界史便会因此改写了。”这位古埃及女王治国安邦到底靠的是美貌和情欲,还是靠聪明智慧?普卢塔克对克娄巴特拉有声有色的描写,到底有没有根据?一切有待后人的继续探索。
埃及女法老去向之谜
戴假胡须、身着男装、束胸宽衣、手执权杖、威严无比,这是埃及唯一的一位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的一贯装束。极少有人见过她本人,她的真实相貌和她的传奇故事一样神秘。
埃及女法老的木乃伊
哈特谢普苏特,是开创古埃及一代盛世的第十八王朝法老、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唯一的孩子。她从小聪明伶俐,果敢坚强,深谙权术。她常以自己是法老唯一的正统继承人为荣,梦想有朝一日统治盛极一时的埃及。
公元前1512年,图特摩斯一世去世。他与王妃所生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成为图特摩斯二世。哈特谢普苏特与图特摩斯结婚,共同统治埃及。图特摩斯二世体弱多病,无心治国,继位不久,哈特谢普苏特就独揽大权。几年后,图特摩斯二世病死。此时的哈特谢普苏特根基尚不稳固,没有即位成为埃及的法老。但是,她安排了二世与妃子所生的一个10岁男孩与自己的女儿完婚后继位,这个男孩就是图特摩斯三世。哈特谢普苏特则以摄政王身份,全权管理国家事务。
图特摩斯三世渐渐长大,胸怀大志,不愿再做傀儡。但是哈特谢普苏特想继续独揽大权,因此在图特摩斯三世成年正式亲政之前,借机将他流放到偏远之处。此时,哈特谢普苏特成为法老已万事俱备,只欠如何打破女性无法当朝的传统之东风了。于是,她暗中联合僧侣编造身世,称自己是太阳神阿蒙之女,太阳神为了让自己的后代统治埃及,化身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生下一女。如今,这位女子已历经磨难,可以成为统治埃及的法老了。她还在神庙的石碑顶部放置许多金盘,反射太阳光芒,向世人证明她与太阳神的亲密关系。接下来,她女扮男装,下令所有人要用男性代名词称呼她。这样,哈特谢普苏特如愿以偿登上了埃及法老宝座,成为埃及唯一一位女法老。登上法老宝座后,她励精图治,使古埃及继续强大兴盛。
然而这位着名的女法老,她的尸体去向却成了一桩历史悬案。现代考古学家在尼罗河西岸发现的皇家木乃伊中,没有一具属于哈特谢普苏特。她的木乃伊是否被人转移到别处?是否保存完好?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哈特谢普苏特刚刚驾崩,图特摩斯三世的军队就袭击了宫殿,毁掉了所有与她有关的东西。她的墓穴被洗劫一空,也许,尸体就在那时被转移到了别处。
无论如何,尼罗河西岸的卢克索地区依然矗立着一座巨大庙宇,里面的方尖碑还有不少浮雕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向世人述说着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美丽而传奇的故事。
埃及女法老的木乃伊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之谜
图坦卡蒙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代法老(公元前1334—前1323)。他原来的名字叫“图坦卡吞”,意思是“阿吞”的形象,后改为图坦卡蒙,意思是“阿蒙”的形象,说明他的信仰从崇拜阿吞神向崇拜阿蒙神转变。图坦卡蒙并不是在古埃及历史上功绩最为卓着的法老,但却是在今天最为闻名的埃及法老。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木乃伊
图坦卡蒙墓穴法老陵墓
图坦卡蒙的陵墓位于埃及帝王谷,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完整无缺、宝藏最丰富的帝王墓地。自从1922年图坦卡蒙国王(又简称为图特国王)的墓穴被发现那一刻起,他就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由于有几个最早进入坟墓的人早死,被媒体大肆渲染成“法老的诅咒”,图坦卡蒙的名字在西方更为家喻户晓。图坦卡蒙的墓穴中满是黄金、象牙和珍贵的木雕,而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图坦卡蒙木乃伊脸上罩着的那个金面具。但是在一派辉煌景象背后却掩藏着一丝令人不安的迹象:从图特国王下葬时的情景看来,他生前似乎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图特死的时候不过18岁,在位9年。对一向是锦衣玉食,享受着最好的营养和医疗看护的古埃及法老们来说,这个死亡年龄太早了。并且,他的父亲当政时是一位备受争议和嫉恨的国王,这样图坦卡蒙很容易惹上麻烦。而从墓穴内的情形来看,他的死亡是很突然的——墓穴又窄又小,好像还没有修好就匆匆下葬的样子。
图坦卡蒙国王墓穴规模不够恢弘而且装饰也很潦草,墓穴四壁的壁画上泼溅了许多颜料,也没有人去擦拭干净。而一些让世人瞩目的陪葬古董其实并不是图特卡蒙自己的日常用品,因为考古发现,这些古董上本刻着别人的名字,图特卡蒙的名字是在把原有名字擦去后临时加上去的。至于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也不是像其他法老一样慢慢用防腐香料浸体,而是将成桶的防腐香料倒在木乃伊上。另外通过x光透视发现在图坦卡蒙的脑腔中有一块曾移位的骨头,而在后脑勺处有一片颇似血凝块的阴影,表明他的脑后部曾受到过致命的打击。所有这些不禁让人怀疑图坦卡蒙是死于意外,但到底发生了什么意外?这位年轻国王的意外死亡之谜,引发了种种猜测,他的木乃伊和丰富的随葬品就一直像谜一样困扰着科学家,诱导着现代的探索者们竭尽所能拨开历史层层的迷雾,穿越时空,触摸那个久远而神秘的古埃及世界。
图坦卡蒙的金棺
军队统帅霍朗赫布曾被列为嫌疑对象之一。霍朗赫布常常教图坦卡蒙狩猎、驾驶战车,这些活动都提供了谋划一次事故的充足机会。如果图坦卡蒙真的是死在路上,尸体在被运回之前就可能腐烂了,这一点正好可以解释为何木乃伊上额外倒了好多防腐香料,而且霍朗赫布弑君最可能的动机是自己篡权登上王位,要做到这一点对于手中掌握军权的他并不难。
另一嫌疑对象就是他的妻子安荷森纳蒙,在图坦卡蒙的墓穴中还发现了两具胎儿木乃伊。据推测,两个死胎都是图坦卡蒙和妻子所生的女儿,可能死于早产或死产。如果图坦卡蒙没有能力繁衍健康的后代,安荷森纳蒙很可能希望图坦卡蒙出局,而她可以跟能够令她生育健康孩子的人结婚。
图坦卡蒙脚骨
嫌疑之三为宰相阿伊,阿伊曾是图坦卡蒙父亲的宰相,后来又辅佐9岁的小图坦卡蒙登基,一直在执掌国家大权,而且深得图坦卡蒙的信任。阿伊的杀人动机可能是觊觎法老的宝座,而在图坦卡蒙死后他确实当上了下一任法老。图坦卡蒙墓中壁画上有阿伊主持图坦卡蒙葬礼仪式的内容,而当时有权主持这一仪式的是确定有继承权的人。
图坦卡蒙墓出土文物
但也有学者认为图坦卡蒙头骨骨折是被英国探险家霍华德·卡特首次发现他的木乃伊后进行防腐处理形成的,而图坦卡蒙更可能的死因是大腿骨折并感染。他因坐战车外出狩猎意外跌落而亡。“图坦卡蒙并非如大多数人想的那样死于谋杀。”埃及高级文物委员会秘书长扎西·哈瓦斯说。
埃及开罗博物馆的纳迪亚·洛克马博士认为,法老陵墓内的战车存在明显磨损痕迹,陵墓内数百支箭也有同样痕迹。这些战车在古埃及是用来打猎的,与战争无关。而在开罗博物馆地下室还有一堆来自图坦卡蒙陵墓的衣物,这些衣服中有一件特别合身的束腰,其主要作用就是保护戴束腰的人在驾驶战车时腰部器官不受侵害,也可以躲避严重冲撞,说明图坦王曾频繁驾战车外出打猎。
最后的证据来自图坦卡蒙木乃伊颈部的花环。其中的矢车菊和小白菊采摘期为每年3月中旬到4月底,制作木乃伊的复杂过程需要70天左右,这意味着图坦卡蒙很可能死于当年1月或前一年12月,这段时间恰好是冬季狩猎期,由此判断图坦卡蒙是坐战车外出狩猎意外跌落导致骨折死亡,而并非如大多数人想的那样死于谋杀。
亚瑟王及其圆桌武士之谜
亚瑟王是传说中公元5世纪前后的英国英雄人物,历史学家对他的存在与否尚有争议。
亚瑟王这个人物首先出现在公元6世纪末威尔士的民间传说中。根据公元8世纪末或9世纪初一个叫做奈尼斯游师所述,公元5世纪,在今天英格兰的西南部及威尔士一带,一个叫做亚瑟的人抗击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取得了12个战役的胜利,从而赢得了44年的和平时期。
亚瑟王(king arthur),传说中古不列颠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国王。
有人说他并不是帝王,只是当地封建领主联合抵抗入侵者的一个军事领袖。到了蒙默斯的杰弗里的拉丁文着作《不列颠诸王记》中,亚瑟成了君主。后来人们又把圆桌骑士以及他们寻找“圣杯”的传说逐渐糅进了关于亚瑟王的种种传说中。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传奇在以后的几个世纪的流传过程中像雪球一样愈滚愈大,同时这些故事流传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遍及整个西欧。
英勇善战的亚瑟王剧照
到15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马洛礼集前人之大成,创作了关于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最完整、最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亚瑟王之死》。在加工、整理大量素材的时候,马洛里冲淡了原有创说中的迷信及宗教色彩,突出了圆桌骑士的功绩及骑士精神,特别强调了亚瑟王本人的武功,把他塑造成一个鲜明非凡的君王形象。
马洛礼《亚瑟王之死》还穿插了许多骑士的故事以及他们各自的奇异冒险。骑士是中世纪地位最高的武士。要成为骑士,必须出身贵族家庭,从7岁到21岁接受严格的道德、礼节的教育以及“骑士七艺”的训练,然后通过正式礼仪由封主授予“骑士”称号。亚瑟王身边的骑士之所以称为“圆桌骑士”,是因为他们定期围坐在一个特大的圆桌旁举行会议。这圆桌原是尤瑟王特制的,可围坐150人,尤瑟死后,它便由李奥多格兰国王保管。亚瑟王与李奥多格兰国王的女儿吉妮维尔结婚时,李奥多格兰国王又将圆桌作为礼物连同100名骑士送给了亚瑟。
圆桌象征的是友爱与和谐,也象征了荣耀和王权。任何武士都会为能坐在圆桌周围而倍感骄傲和自豪。因为按照亚瑟王的规定,只有最杰出的“威猛无比、本事极大”的武士才能成为圆桌武士。
历史上真有这样一个圆桌吗?真有这样一群圆桌骑士吗?据说一位精通木工的专家认真检查了这张桌子后认为,它大概是14世纪制成的。这种看法也得到了碳-14年代测定法证实,断定圆桌用的大约是14世纪30年代所砍伐的树木制成。所以,如果这张桌子不是亚瑟王所制,又会是谁制这张桌子的呢?
圆桌一共能坐下150个人,圆桌无席首席尾尊卑之分,象征着围桌而坐的骑士处于平等的地位。每个骑士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座位上标有各自的姓名。只有一个座位没有标出姓名,那是保留给最纯洁最高尚的骑士的,只有这个骑士才能看见耶稣在最后的晚餐时使用过的“圣杯”。后来这个座位由骑士加拉哈德所赢得。除亚瑟王外,其中还有12个着名的骑士,他们在情感恩怨纠葛中行侠仗义,扶弱除强。
传说中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们围坐的这张圆桌,不是单纯的家具之用,而是亚瑟王及其武士忠勇坚毅平等的一种象征。那么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是否真的存在过,现在还是个谜。
圆桌骑士们
英王威廉二世死亡之谜
威廉二世,因长着一张红脸颊被人称做“胡佛”。根据玛尔斯伯里的记录,威廉二世是一个“短小粗壮,大腹便便,穿着华丽,时尚流行”的人。他留着一头金色的长发,发型中分一直披到脸上,这样就可以遮住他已经微秃的前额,在他红色、易怒的脸上,有一双变色眼,皮肤上则微有雀斑。
他是征服者威廉的次子,自1087~1100年在英格兰国王位置上坐了23年。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统治者,他凶悍和暴烈的性格给人们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盎格鲁——撒克逊年代史记载他是“被所有的人民所痛恨”的人,他终身未娶也没有私生子,他最宠幸的是兰道夫·福莱蒙巴德。兰道夫·福莱蒙巴德于1099年被任命为达勒姆主教,因此人们怀疑威廉二世是一个同性恋者。
威廉二世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可能是他在新林打猎时的意外死亡。他被一箭穿心而射杀,但事情的真实情况至今不得而知。
威廉二世(william ii),又名“胡佛”,或许是因为他的红脸颊外观,他是征服者威廉的次子,自1087年成为英格兰国王直到1100年。
公元1100年8月一天的黄昏,英王威廉二世在新林骑马狩猎。新林占英国南部一大片土地,当时是皇家狩猎苑。威廉二世和他的亲信顾问蒂雷尔、弟弟亨利及一些随从人员一起狩猎。威廉二世看见一只赤鹿跑过,立刻射了一箭,射中了赤鹿,但它没有倒下。威廉二世坐在马鞍上用手遮着斜射的阳光,想看清楚那只受伤的赤鹿。
征服英国的威廉二世的画像
蒂雷尔也射了一箭,射到的不是鹿,而是威廉二世,这一箭穿心,威廉二世应声而倒,一命呜呼。蒂雷尔急忙跑出树林向法国逃去。亨利则和其他的人策马追赶蒂雷尔,到邻近的收藏皇室财宝的曼彻斯特,亨利把财宝抢到后,便马上赶回伦敦。
威廉二世去世3天后,亨利加冕登基为亨利一世,而此时威廉二世却尸暴荒野。因为无论是按照英格兰的法律还是习俗,他们不得不赶回自己在英格兰和诺尔曼的封地去确保自己领地的安全。
印有威廉一世头像的银币
威廉一世共有3个儿子,威廉二世是老二。威廉一世在世时已给3个儿子分家,留给长子罗伯特的是法国的诺曼底,给次子威廉二世的是英国,亨利则没有土地,只获得一笔财富。大哥与二哥经常争执不下,甚至兵戈相见,但是二人在1096年以诺曼底为抵押,向威廉一世借了他们所需的钱。罗伯特在1100年夏季起程返国时,还娶了一个十分富有的女人。威廉二世决定,决不让哥哥还债把诺曼底赎回,他开始计划强夺诺曼底。新林猎鹿驾崩事件就是在做这种准备的时候发生的。
另传,三兄弟的感情不睦源于1077年或者1078年发生在雷加的一段往事。威廉二世和亨利因为无聊,于是想要捉弄一下他们的弟兄罗伯特,他们在楼上的门廊上对准罗伯特泼污水。这一行为激怒了罗伯特,他深以为耻。事情至此,兄弟间的争吵不可避免,最后,连他们的父亲威廉一世国王都被迫介入,在他的调解劝和下才勉强恢复了兄弟间的关系。
亨利对形势看得非常清楚,出人意料的新发展对他篡位的计划有所妨碍。所以亨利先下手为强,其后只需对付一个哥哥而不必再与两位兄长争雄。威廉二世驾崩,罗伯特又远在他乡,亨利就能篡夺他原本无权过问的王位。证明亨利要对猎鹿时发生“意外事故”负责的一个有力证据是,他从未试图抓蒂雷尔回来以弑君之罪论处,甚至没有没收蒂雷尔的土地以示惩罚。
威廉二世到底是死于意外,还是被他那充满野心的弟弟谋害了呢?或是如最近有人所说的威廉二世心甘情愿依照异教徒的可怕教规自杀身亡呢?对此众说纷纭。
据说,威廉二世到新林行猎前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自己躺在血泊中,惊醒后不断狂叫。此外,还有人说听见国王命令蒂雷尔杀死他,因为根据威廉二世信仰的“宗教”,他已经老而无用,作为一个权力逐渐衰落的国王,必须在仪式中引颈就戮。然而,威廉二世并不尊重教会;最强烈反对他的人都是神父等神职人员。
而被传言出于意外射杀威廉二世的蒂雷尔曾经就那一事件*宣誓保证说,他既没有在国王打猎的那片林子出现,也根本没有在树林里看到过国王。这样看来,难怪人们要怀疑威廉之死的直接受益人、曾经参与那次狩猎活动威廉的兄弟——亨利了。
威廉二世像的银币
大街中央的威廉二世塑像
有人根据编年史的作者的记录,认为威廉二世之死并不是出于谋杀,蒂雷尔和威廉二世一起去打猎,蒂雷尔瞄准了一只雄鹿,一箭射去,却正中威廉二世的胸膛。蒂雷尔试着想要去救助威廉二世,但此时已无能为力。因为害怕被控弑君,蒂雷尔惊慌之中,跃马而去,这个传说版本被保留在梅尔斯伯里的威廉1128年编写的《英国国王编年史》中:“在国王去世的前一天,国王梦到他去了天堂,他突然被惊醒。他命令侍卫掌灯,并禁止仆人离开他。第二天他走进森林,由几个人陪着。蒂雷尔陪着他,其他人则追随着他。太阳下山了,弯弓射箭,轻伤了一只从他们身边穿过的雄鹿。
由于阳光直射,国王眯缝着眼睛穷追不舍,一直追了好长一段路。说时迟,那时快,当蒂雷尔瞄准了另外一只鹿,即刻弯弓射箭,噢,天哪!箭却正中国王的胸膛。受了重伤的国王一声不吭,只是一手折断了射入他胸口的箭。这加速了他的死亡,蒂雷尔赶紧抱起他,却发现他已经不省人事。蒂雷尔跃马而去,拼命地逃跑,尽管当时没有人在追踪他。有些人为他感到遗憾,有些人认为有人协助了他的逃亡。
威廉二世死于1100年,终年40岁,教会对他的死深表遗憾,却无法拯救他的灵魂。他深得士兵的喜爱,但是他曾经掠夺过地方的人们却很仇恨他。对那些编年史作者而言,他们常用例如“不可抗力”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这个国王之死。当然,几个世纪以来,关于威廉二世是被谋杀的传言屡禁不止。正因为这样,对威廉二世的蹊跷事件层出不穷,历史学家认为像蒂雷尔那样的神箭手,是不可能出这种纰漏的。
英王爱德华八世放弃王位之谜
爱德华八世,1894年出生于萨里里士满的帕拉底欧式白色木屋,原名爱德华·亚伯特·基思顿·安德鲁·帕特里克·大卫,他的家人称呼他为“大卫”。
自1936年1月20日其父驾崩继承王位,1936年12月11日让位,他当了不到1年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国王、英属海外各自治领的国王和印度皇帝。继位前,他是罗撒西公爵、康沃尔公爵及威尔士亲王殿下,退位后名衔是温莎公爵。他是唯一一位自愿退位的英国君主,1972年去世。
爱德华八世(1894年6月23日—1972年5月28日),英国国王,全名爱德华·阿尔伯特·克里斯蒂安·乔治·安德鲁·帕特里克·大卫。
1931年还是王太子的爱德华八世在伦敦第一次遇到一个名为沃丽丝·沃菲尔德(即辛普森夫人)的女人时,便被沃丽丝通晓事理、举止潇洒的风度所迷倒。沃丽丝是位平民妇女,既没有漂亮的容貌也没有超人的才华,而且曾两次离婚,已近中年。
爱德华八世与辛普森夫人
王子对沃丽丝一见倾心。但是,父母、王室、内阁及各自治政府上上下下无不对王子的此举表示强烈反对。对此,身患重病的乔治五世还满怀忧虑地对首相鲍尔温说:“我死之后,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把自己毁掉!”
乔治五世病逝之后,登上王位以后的爱德华八世很快就宣布要迎娶心上人沃丽丝。在这一决定遭到了包括首相鲍尔温在内的英国国会一致反对后,爱德华八世毫不犹豫地说:“我现在考虑的唯一问题就是自己配不配当沃丽丝的丈夫,和她在一起就是我永远的幸福……无论当国王还是不当国王,我都要娶沃丽丝,为了达此目的,我宁愿退位。”
爱德华八世的这一举动,使“存心勾引国王,妄想当王后的美国冒险家”等各种诽谤、咒骂向沃丽丝纷至沓来。在沃丽丝看来,她不愿看到由于自己的爱而使国王受到伤害,于是就悄然离去了。远在国外的沃丽丝写信给爱德华八世,要求分手。可是爱德华八世却说:“即使因为和你在一起我一无所有,我也没有怨言,比起你来,王冠、权杖和御座都不重要。”这种爱情高于一切的誓言使沃丽丝在各种诽谤、咒骂声中得到安慰。
爱德华八世
爱德华与沃丽丝在城堡里拥吻
1936年12月11日,在位不到10个月还未加冕的爱德华八世真的放弃了王冠、权杖和御座,发表了告别演说。他满怀激情地说:“我的朋友们,没有我所爱的那个女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感到不可能承担我肩负的重任。”几个小时后,他便在皇家海军驱逐舰的护送下离开了英国。
1937年乔治六世继位,封爱德华八世为温莎公爵。放弃了江山的爱德华与自己眼中的美人沃丽丝在法国结婚,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35年。1972年,78岁的温莎公爵病逝。温莎公爵病逝后,对丈夫无比怀念的沃丽丝度过她人生最后的14年。沃丽丝每天都要将丈夫的遗物整理好,并一直保持他生前的模样。
她在晚年整理了回忆录,并经常沉浸在丈夫喜欢的音乐中。1986年4月24日,沃丽丝因肺炎在巴黎郊外逝世,享年90岁。电影中“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情节往往让人心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得一见这至纯至圣的爱情。
英王爱德华八世的这一“不爱江山爱美人”之举,简直是惊世骇俗,令无数的“灰姑娘”充满美妙幻想。它是“历史上伟大爱情一例”,必将永远被人们津津乐道,也让人对此感到迷惑不解。人们对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举动有着各种的看法和猜测,对此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王子是受“现代派思潮”影响,要以此来冲击腐朽的君主制度;也有人认为是王子经受不住沃丽丝美色的引诱;还有人认为王子是为了真挚的爱情。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沃丽丝从来没有公开为温莎公爵辩解过,也从不为自己洗刷冤屈。
那么,她是被世俗和礼教所束缚,还是另有隐私?也许有朝一日人们从物质的束缚中彻底解脱之后,才能领悟这份爱情的真正含义。
伊丽莎白女王终身不嫁之谜
伊丽莎白是16世纪下半叶英国的一位着名女王,她统治英国长达45年之久,在巩固专制政权、发展工商业、建立英国海上霸权、增强国家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影响。在个人生活上,她为维护英国的独立而终身未嫁,被人们称为“处女女王”、“童贞女王”。
伊丽莎白女王一世
伊丽莎白执政期间,英国的资本主义正处在迅速成长的阶段,她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实行了许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她大量出卖教会和王室土地,把这些土地转移给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她废除了禁止圈地的法令,使圈地运动在英国得以迅速展开。她还奖励英国人的海上劫掠,并把海盗运动视为打击劲敌西班牙的重要手段。她大力倡导国内国际贸易,鼓励向东方扩张。据统计,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英国从海上劫掠的财物,总价值不少于1200万英镑。它们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1533年,伊丽莎白生于英国的格林威治。她父亲是领导英国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她的母亲安娜·布琳是亨利的第二个妻子。在伊丽莎白出生的第二年,她就被父亲指定为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后来,母亲由于与人通奸被处死,几个月以后英国国会也宣布当时3岁的伊丽莎白是私生子,被剥夺了王位继承权。尽管遭到了英国国会的这种挫折,伊丽莎白还是在皇室中被哺育成人,受到良好的教育。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死后,太子爱德华继位,6年后爱德华死去,玛丽公主继位,5年后,玛丽女王又死了。由于爱德华和玛丽都没有留下后代,25岁年轻漂亮而且开明的伊丽莎白被推向了英格兰女王宝座,造就了英格兰历史的巅峰,使大英帝国崛起于世界历史舞台。
伊丽莎白是个智慧超群的女子,敏捷过人的政治家。她保守谨慎,讨厌战争和流血,但在需要时她也毫不犹豫。她同父亲一样是通过与议会合作而不是与它对立来掌握政权。伊丽莎白女王是位聪明美貌、才识卓绝、举止优雅大方的女人,再加上她至尊的皇室地位,曾让欧洲大陆的王公贵胄尽折腰,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争相向她邀宠求婚。但是这位创造历史辉煌的女人,却终身未嫁,这是为什么?在女王的生命历程中,有没有让她心仪的人?
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虽然终生未嫁,但她却屡把自己的婚姻大事作为政治资本,周旋于欧洲各大国之间。她登基不久,国际社会迟迟未承认她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西班牙与法兰西之间的战争结束后,法兰西人在卡托——堪布累齐谈判中公然向伊丽莎白发难,提出了谁应是英格兰王位合法继承人的问题。
伊丽莎白明白法兰西人的用意,她不动声色地在暗中打起腓力二世(也叫菲利普二世,西班牙国王)这张牌来。腓力二世曾向伊丽莎白女王求婚,在一段时间内,她对腓力二世的求婚,既不回绝也不应允,让腓力二世对联姻抱有一线希望,然后借助西班牙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促使其他国家认可伊丽莎白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伊丽莎白对腓力二世的求婚拖了几个月。直到伊丽莎白确信英格兰特使已在《卡托——堪布累齐和约》上签了字,国际社会已承认了她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后,她才一改几个月以来的暧昧态度,明确告诉西班牙使节,宗教信仰的原因使她不能与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联姻。
腓力二世
此后,伊丽莎白多次将自己的婚姻作为一种外交手段,众多王公贵胄向她求婚,她都没有应允过。她或许根本不打算结婚,然而她却严密地隐藏自己的想法,从不关上各国王公贵族对她求婚的大门,而是含情脉脉,欲言又止,让欧洲各国的王孙们一直对她抱有一线希望。
伊丽莎白不愿结婚,但她并不排斥与男人交往,在宫廷中,有不少她喜爱的宠臣,达德利勋爵是其中最令她心仪的人之一。达德利长得高大健壮、英俊潇洒、一表人才,是贵族诺森伯兰公爵的公子,伊丽莎白对他十分宠爱,1564年还加封他为莱斯特伯爵。据说伊丽莎白曾有与他结婚、永结秦晋的打算,但遗憾的是,莱斯特伯爵在成为女王宠臣之前已有妻室。巧的是,达德利之妻罗布莎特突然命丧九泉,因此就有好事者传言,罗布莎特之死是谋杀,是她的丈夫为了与女王成婚而铲除一块绊脚石。
不管这件事是否属实,终究是人言可畏,女王深恐与达德利结婚会招来非议,有损君王尊严,因此最终未能和他结成连理、终成眷属。据说,年轻的阿朗松是伊丽莎白最后一位求婚者。阿朗松是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的弟弟,1578年阿朗松公爵亲自登门向伊丽莎白求婚,直到5年之后,即1583年,50岁的伊丽莎白才明确拒绝了他的求婚,这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此后伊丽莎白再也没有提过婚嫁之事。
伊丽莎白终身不嫁,是她优柔寡断错失了良机,还是她要将婚姻作为手中的一颗棋子?也许冥冥之中女王只能对执着追问她为何终身不嫁的人给以一抹神秘的“蒙娜丽莎”微笑了。伊丽莎白的婚嫁之事,其中奥秘如何,恐怕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了。
戴安娜死亡之谜
1999年,颇受世人瞩目的戴安娜王妃于巴黎街头死于车祸,使英法两国大为震惊,媒体与记者成了人们指责的对象,并由此而引发了一场长达数年的诉讼大战。究竟是谁制造了戴安娜的死亡事件呢?是谋杀?还是车祸之后受伤而死?还是死于其他原因呢?
戴安娜王妃
戴安娜王妃,原名戴安娜·斯宾赛,1981年7月29日,美丽的戴安娜与查尔斯王子在白金汉宫结为夫妇。但是,婚后他们发现,两人性格差距很大,查尔斯喜爱的马球丝毫引不起王妃的兴趣;而戴安娜喜爱跳舞,亦跟稳重的王子格格不入,再加上王室的礼仪繁琐,种种原因使两个人终于在15年后劳燕分飞。消息传出后,人们大多将责任归咎于查尔斯王储,对戴安娜王妃多持同情态度。
戴安娜(diana spencer)王妃1961年7月1日出生于英国诺福克,是爱德华斯宾塞伯爵的小女儿,1981年7月29日与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结婚。
之后,多迪·法耶兹(埃及富豪穆罕默德·法耶兹之子)出现在戴安娜的生活中,二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1999年8月31日,戴安娜与法耶兹结束地中海之旅后返回巴黎,并在丽斯酒店共进晚餐。随后二人一同乘车前往法耶兹在巴黎第十六区的豪华住宅。
为躲避记者追踪,饭店派司机保罗为他们开车。保罗把时速提到160千米。在阿尔马桥下隧道前面发生了意外事故。司机保罗和多迪当场毙命,戴安娜在后座,也身受重伤。记者们追踪而至,但是他们没有对伤者进行抢救而是围在汽车残骸周围,举起相机从各个角度拼命拍照。尽管戴安娜后来被送往医院救治,但是,终因心肺受重伤不治而亡。保镖重伤后幸存。
戴安娜遇难事件使英法两国为之震惊。巴黎警方迅速对戴妃死因展开调查。最初调查指出司机保罗是酒后驾驶,每公升血液酒精含量达到1.75克。但是后来不断有人证实保罗早已戒酒,开车当晚并没有喝酒。那戴安娜王妃究竟是怎样出的车祸?对戴安娜的死现在有以下说法。
一、谋杀。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至今仍扑朔迷离,她儿子威廉也不相信其母是死于意外,他暗中找来军情五处前探员协助,誓要将凶手绳之以法。威廉王子在戴妃逝世4周年之际,曾跪在墓前发誓:“我知道你是被谋杀的,直至凶手被法律制裁之前,我绝不会罢休。”据威廉的密友透露,威廉相信其母亲之死有太多疑点,最明显的是戴妃平时即使穿上隆重的晚礼服也坚持要戴安全带,但车祸当晚她却没有这样做。
二、司机酒后造车祸。据法国法院判决说,根据周密调查,法庭认为为戴安娜开车的司机保罗酒后开车、超速行驶是造成车祸的直接原因,司机服用了过量掺药的鸡尾酒后,高速行驶而导致汽车失控后车毁人亡。
戴妃之子哈里王子(左)和威廉王子(右)
三、狗仔队围追堵截。很多人认为,由于受到狗仔队的“围追堵截”,戴安娜王妃与男友多迪为摆脱一帮摄影记者的追逐,在巴黎发生车祸,双双身亡,司机也当场毙命。
四、种族主义分子谋杀。2000年8月,埃及富翁法耶兹要求美情报部门交出谋杀戴安娜的证据,同时宣布他会起诉美国一些政府部门。美国中情局对被起诉不予置评,仅称对方认为中情局与法国车祸有关是荒谬的假设。法耶兹表示,他认定中情局和其他政府部门卷入了这起事故,而这起事故就是一个暗杀戴安娜的阴谋。
五、*商在中途埋下“*”。这种说法指责*制造商杀害了戴安娜,甚至有人说在出事当时听到一声状似*爆炸的响声。因为戴安娜一直关心*带来的祸害,倡议全球禁制*,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戴安娜王妃葬礼
戴安娜王妃
戴安娜王妃葬礼
六、汽车出现故障。有报道称,肇事车辆曾被人盗去控制刹车的电脑中枢组件,令人怀疑车祸可能与汽车机件故障有关。有人目睹一部摩托车转向戴安娜所乘的车前面,在看到一些相机闪光后奔驰车便失去控制,据说当时摩托车上有两个人。
七、因延误救治时间。英国着名心脏外科专家克里斯蒂安·巴纳德表示,如果戴安娜在车祸发生后的10分钟内被送往医院,她可能已被救活了。巴纳德说,他们犯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只有手术才能制止大出血。而他们在现场磨蹭了一个多小时。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戴妃最终死于内出血。一位法国医生弗雷德里克回忆车祸现场时说,戴安娜是车上4人中情况最好的一个,她看上去“还不错,有活下来的机会”。
八、司机是情报人员。哈罗德商场的老板艾尔·法耶兹在英国bbc第五频道披露了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即司机亨利·保罗在车祸之前3年,一直是英国情报部门军情六处领取薪水的告密者。那天,他事先就接到英国情报部门的密令,为戴安娜驾驶奔驰车,行车的路线都是严格按照情报部门预先制定的线路图进行的,包括走哪一条路,从哪个隧道经过,车速是多少等。为了杀人灭口,英法情报部门故意在保罗经过的隧道路口制造了这起车祸,企图制造假象,让人相信这完全是因饮酒过度造成的一起交通事故。车祸发生后,司机的血样已在验尸房被人调换了。
九、法庭调查不准确。法耶兹指出,法国法庭公布的长达32页的调查报告疑点颇多,根本无法让人信服。法耶兹反驳说,调查报告未对下列疑点做出明确交代:那辆一直追逐在后面的神秘的菲亚特乌诺的轿车到哪里去了?那辆用激光枪瞄准司机造成目眩的摩托车到哪里去了?存放在情报机关的司机保罗的档案在什么地方?
十、戴安娜根本没有死。英国流传着一种美好的说法,戴安娜并没有死,依然活在世上,“诈死”是想摆脱传媒的追踪,重新过平淡生活,以逃避世俗的纷扰,她以另一种身份在世界的一个角落生活,只是没有人认出她。有人称,出事4个小时后才对外界宣布戴安娜死亡,有足够的时间隐瞒真相及让戴安娜改头换面。
尽管以上说法言之确凿,但大多是猜测,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戴安娜究竟死于什么原因,所以戴安娜王妃之死依然是一个历史悬案,有待进一步研究取证。
幸福的一家三口
尼泊尔王室枪杀案之谜
尼泊尔时间2001年6月1日晚11点,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和王后艾什瓦亚按照惯例,与王室11名成员一起在加德满都的纳拉亚希提王宫内共进晚餐。席间,王储迪彭德拉与王后发生激烈争执,迪彭德拉拔枪向席间的家人开火,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王后艾什瓦尔雅、小王子尼拉詹、公主什鲁蒂等10名王室成员在纳拉扬希帝王宫被枪杀身亡,其他24名人员受伤。王储迪彭德拉在开枪射杀了国王和王后后开枪自杀未遂,身受重伤,被紧急送往附近的军方医院进行抢救,*抢救无效去世。
惨剧发生后,尼泊尔副首相兼内务大臣鲍德尔最先向外界证实比兰德拉国王和王后被王储迪彭德拉开枪打死,原因是双方在选择王妃方面存有严重分歧。6月2日下午,尼泊尔国家电视台首次向全国播发了国王和王后去世的消息,并宣布经尼泊尔国务会议紧急磋商,法定继承人迪彭德拉被任命为尼泊尔新国王。但由于他当时无法执政,因此比兰德拉的弟弟——54岁的吉亚南德拉被任命为摄政王。惨剧发生时,他正在尼泊尔南部城市博克拉冬宫度假,幸免于难。*,由摄政王吉亚南德拉继任尼泊尔国王。
王室惨案使尼泊尔全国上下一片悲痛。所有机关、学校和大多数工厂、企业关闭了13天,并降半旗致哀,全国进行了5天的哀悼活动。当地时间6月2日尼泊尔举行了国葬。
从首都通往尼泊尔最圣洁的神殿12千米的路上,成千上万的尼泊尔人向遇害者告别。
按理说,王宫是世界上守卫森严的地方,在戒备森严的尼泊尔王宫里,竟然发生这样一起耸人听闻的惨案,实在令尼泊尔国民不敢相信,人们对凶手是否另有其人提出了疑问。一位尼泊尔商人说:“我认为这次血案是其他人干的。一个真正的尼泊尔人是不会杀父弑母、残害手足的。”
一个堂堂王储真的会犯下这种十恶不赦的杀父弑母的罪行吗?这场王室枪杀案的真相又如何呢?对于尼泊尔王室枪杀案,最流行的说法是王后与王储在选择王妃问题上发生了争执。王储迪彭德拉爱上了一个叫德芙雅尼的女孩,德芙雅尼的母亲乌沙·拉吉是印度瓜廖尔土邦王的女儿与王后艾什瓦尔雅有隙,另外王后艾什瓦尔雅反印情绪强烈,不愿儿子娶有印度血统的女人为妻。王储迪彭德拉则坚持非德芙雅尼不娶,王后就警告儿子说,如果他一意孤行,她要让国王废除迪彭德拉的王储身份。这让王储恼羞成怒,因为此前迪彭德拉对民主政治深恶痛绝,他曾敦促国王恢复君主立宪制度,遭到了父亲的否决,这已使王储闷闷不乐。现在王储闻听要废储,更是火上浇油,使王储火冒三丈,失去理智,从而造成了这场惨案。
尼泊尔王宫事件调查委员会公布,这起王室枪杀事件完全是由前王储迪彭德拉一人造成的,其主要原因是他当天晚上喝威士忌酒过多。
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人们不禁要问,如果真的是王储醉酒杀人,为什么没有警卫上前阻止?既然是晚宴,难道没有服务人员在场吗?血案发生后,为什么没有验尸就把王室成员的尸体匆匆火化?而且,曾有报纸说尼泊尔军方一名军医在对迪彭德拉王储的血样进行化验后宣布,王储血样中并没有酒精成分。
还有的说,王室惨案是因枪械意外走火引起的,传闻说,置迪彭德拉王储于死地的子弹是从其背后射进去的,与政府对外公布的自杀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