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 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明诗

木叶下时惊岁晚 人情阅尽见交难——李东阳写给友人的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明诗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台阁纯雅 复古渐开

  明代发展到永乐年间,政治渐趋稳定,经济也摆脱了混战时的破碎,整个国家都迎来了平和昌盛的新局面。为了进一步发扬各阶层的进步精神,自然需要一些鼓励的声音,需要歌颂美好的生活,需要赞美带来这种生活的英明国君。于是内容纯雅和畅,型制优美脱俗的台阁体诗文就应运而生了。看杨荣的“彩云飘凤阙,瑞霭绕龙旗”(《元夕赐观灯》),所展现的皇家气象多么华美。所谓有需要就有出现,有出现就有质疑。台阁体的出现受到了很多人的抨击,认为这派诗歌都是些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一点都没有正视惨淡人生的勇气,没有剖析、批判社会现实的精神。其中与“三杨”同样具有高官身份的李东阳就对台阁体颇有微词,并提出了“轶宋窥唐”的复古求实主张,并且受到追捧,成为名极一时的“茶陵诗派”领袖,而其《九日渡江》等诗作,正是其习古的有益尝试。但是李东阳的复古思想并未成熟,台阁派的作品也并非全无真情实感,且看杨士奇的《刘伯川席上作》,杨溥的《遣子归里》等作品,都表达了作者的真情。下面还是让我们对这一阶段的诗作得出自己的判断吧。

  不嫌寒气侵入骨 贪看梅花过野桥

  ——杨士奇《刘伯川席上作》

  杨士奇

  在明初几位皇帝大开杀戒的时候,官员及名士人人自危,但是有三个人却是四朝元老,神奇地得到善终。他们是明代馆阁重臣杨荣、杨士奇和杨溥,他们均历事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皇帝。他们是台阁诗派的舵主,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经历很多艰险,都化险为夷。三人的关系也很微妙,有时候会讲一下对方的坏话,有时候又尽力挽救对方的生命。在诗歌方面都被后人批判,说他们的诗文雍容华贵,只讲太平盛世,粉饰虚假,没有体现文人的性情本色。这也许和他们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有莫大的关系。不过也许正因为这样,他们的脑袋在脖子上停留的时间才比较长吧。

  杨士奇,名寓,泰和人。他的父亲死得早,母亲改嫁到罗家。母亲改嫁时杨士奇已经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小孩子了,所以他一直知道他是杨家后人。但是随母到继父家后,就从了继父的姓。罗家人自然不会看中一个外人,但是杨士奇做了一件事,让他的继父对他大为称赞。古人的孝道不仅讲究孝敬活着的父母,对早已入土的祖先也要恭敬有加。凡是家境还算好的大户都要定期祭祖。这一天罗家都在忙碌祭祖的事情,杨士奇就更加悲伤了,他知道父亲的牌位是不可能供奉在罗家的桌台上的,可是他心中最想拜祭的却只是自己的生父。于是他悄悄走开,自己做了一个神牌,仿造大人的样子,行跪拜之礼。这一幕恰巧被他的继父看在眼里。第二天,他的继父对杨士奇说:“你不必再跟着我姓罗了,你可以保持你原来的姓氏,你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将来会大有作为。”

  杨士奇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和好友陈孟洁一起去拜访刘伯川。刘伯川好好招待了两位小青年,吃过饭就带着他们出门看风景。此时正值寒冬,刚刚一场大雪过去,满眼都是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色。刘伯川让两位青年才俊就此景赋诗一首,表达对生活的憧憬,谈谈远大的理想。陈孟洁寻思了一会儿就吟到:

  十年勤苦事鸡窗,有志青云白玉堂。

  会待春风杨柳陌,红楼争看绿衣郎。

  刘伯川听完就笑了,想这小子够风流,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博得红楼众女子一笑。过了一会儿,杨士奇的诗也成了:

  刘伯川席上作

  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

  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杨士奇的这首诗有很强的画面感,读后可以想象:三个穿着古装的男子,带着微微的酒醉,在琼瑶玉雪中漫步。虽然寒气慢慢侵入骨髓,但那沁人心脾的梅花香气还是那么值得寻觅。表面看起来这是一首应情应景的小诗,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杨士奇的大志。诗中不正是在讲杨士奇在苦寒的人生道路上,寻找追逐自己美好的理想吗?而且杨士奇的表达是那么隐晦、谦卑,以至于他的刘伯伯费了一番脑筋才咀嚼出诗中真正的蕴味。刘伯川鼓励他说:“年轻人,虽然现在艰苦了些,但是有这样的大志向,将来一定会有大作为的!”再想想陈孟洁的诗,他的梦想也是很华丽很丰满的。他说自己十年寒窗默默苦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金榜题名,然后穿得帅帅的,骑一匹同样帅气的高头大马,慢慢晃荡在京城的街头,看着满城的名媛淑女都为了他而疯狂,向他挥着各色的手绢儿。其实在这个时候,杨士奇的诗还是出于他的真情实感,也就是他的创作仍以个体为本位。大概是因为后来身居高位,文风才有所改变,国家意识才渗透在诗作之中。

  杨士奇学识很高,性格严谨宽容,他的仕途是通过举荐得来的,即不用参加科举考试,而是由官员把他介绍给皇帝。而“三杨”中杨荣和杨溥都是进士出身。他们在工作闲暇之余,经常赋诗绘画来消遣时间。有一次他们三人分别以松、竹、梅为题各做一首诗。杨荣和杨溥写完后都落款为进士某人。杨士奇看见了心里很不舒服,自己虽不是进士,但在才华上并不逊色,于是奋笔题道:“竹君子,松大夫,梅花何独无称呼。回头试问松与竹。也有调羹手段无?”杨荣和杨溥看后,不好意思地笑了,以后两人再也没用出身来为难杨士奇。

  双鬟短袖惭人见 背立船头自采菱

  ——杨士奇《发淮安》

  杨士奇为人很谨慎,而且大度。杨荣这个人总在皇帝面前拍须杨士奇,不过皇帝的反应也不正常,从来都不生气,就是不搭理杨荣,也不责怪杨士奇。杨士奇就更不正常了,他大概也是知道这些事的,但是当皇帝问他对杨荣私藏小金库、损公肥私的看法时,他说:“杨荣很通晓边疆的军事,他这方面的才能谁也不能比,皇上您千万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苛责他。”可见杨士奇将个人恩怨看得很淡,在他心里国事更重要。还好杨荣很知好歹,听说这件事后也很惭愧,之后两人的关系就没得说了。他俩开始了和谐友好地伺候“工作狂人”朱棣的生活。杨士奇俨然是一个纵容小弟的好哥哥,杨荣似乎也很配合地出演了一把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小弟。

  背立船头自采菱

  明代的政权越来越稳固,杨士奇的官也越做越大,诗也越写越优雅。

  发淮安

  岸蓼疏红水荇青,茨菰花白小如萍。

  双鬟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

  这首诗写得很美,比如色彩上,蓼草的红、荇菜的青、茨菰花的白,再加上一位羞涩的美女。这女子一直是背对着诗人的,同时也背对着我们读者,这让我们对她的样貌生发出各种美好的想象。这首诗与前面写的一首非常不同,很富有情趣,甚至是闲趣。诗歌反映了人民生活的美好,也反映了诗人生活的悠闲、心境的平和。连一直不看好台阁体的王世贞都说杨士奇这首诗还算得体。

  君恩追忆不胜哀 老泪干枯病骨摧

  ——杨士奇《宣德丙午谒二陵》

  雅致美好的基调慢慢形成台阁体文风。台阁派被后世攻击为御用文人的集体,所创作的诗歌都是些歌颂太平、夸赞皇上威武开明的虚伪言论。真实情况还是需要大家再斟酌的。杨士奇怀念朱高炽的诗是这样写的:

  宣德丙午谒二陵(二首)

  其一

  去年侍从谒长陵,此日重来恸倍增。

  春柳春花浑似昔,献陵陵树复层层。

  其二

  君恩追忆不胜哀,老泪干枯病骨摧。

  陵下一来肠一断,余生知复几回来。

  有一天,杨士奇走进了皇家陵墓。他来这里做什么呢?只见杨士奇在朱高炽墓前痛哭了一场。回去之后还是无法释怀,于是写下两首诗:去年的时候我来拜谒过先皇,今天我又来了,内心更加悲痛无比。花呀,柳呀和去年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陵前的树更茂盛了。您对我的恩情我无以为报,可我这把老骨头也不行了,看您一次就肠断一次,只是不知道我还能来看您几次。

  其实这两首诗反映了杨士奇的真实心境,并非完全是阿谀奉承之辞。朱高炽早已经入土,没有讨好的必要,要是杨士奇写给现在的皇帝看,大可以光明正大地夸赞当朝皇帝,也许会起到更直接的效果。杨士奇和朱高炽的情感是很特殊的。因为朱高炽之所以能当上皇帝不得不说是杨士奇出了一把大力气。当时虽然朱高炽是太子,但是他的体型过于富态,脚还有些跛,远没有次子朱高煦长得英俊帅气,但是朱高炽宅心仁厚,敦厚老实,一直受到杨士奇等人的支持。当朱高炽终于稳坐皇位时,他召集杨士奇和蹇义,回顾这一天到来的艰险过程,三人竟抱成一团痛哭不止。这个性情温和的国君与忠心耿耿的臣子之间也许是有着非常纯粹的感情。加之后来“三杨”的地位一天天衰落,杨士奇看到先皇的坟墓难免会肝肠寸断。虽然他们在官场上一直都享有盛宠,但是身在其中的杨士奇知道伴君如伴虎,天天都是走在刀刃上,一个不小心就老命不保,也许只有在先皇的陵墓前才能肆无忌惮地痛哭一场吧。

  犹想胜缘如夙昔 并骑黄鹤过江东

  ——杨士奇梦诗

  杨士奇在晚年时也盼望着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他有一个好友叫胡广,胡广在世的时候曾经对杨士奇说过:“我们两个人都快老了,等我们告老还乡,就买条小船,让仆人载着我们游览山水。船上备上笔、书、棋、酒,一有时间我们就出游。我们两个老家伙要是能过上这样的生活该多好呀。”可惜两人的愿望没有实现,胡广先一步离开了人世。杨士奇非常思念友人,甚至还梦见与胡广一同泛舟游玩,就像好友生前描述的那样惬意欢快,两个人还写诗唱和。杨士奇笑着醒来,却发现是一场梦。他的笑僵在脸上,转而哀叹泪流,此时回忆起梦中两人唱和的是一首七律,只是第六、七句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他慌忙补足,写下了梦中的诗:

  金螺潇洒对夫容,鹭渚渔洲窈窕通。

  远树白云秋色净,故人清兴酒尊同。

  河山梦冷讴吟后,生死交深感慨中。

  犹想胜缘如夙昔,并骑黄鹤过江东。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从梦中可以看出杨士奇对友人的惦念和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恋阙绨袍在 怀人尺素遥

  ——杨荣《江西旅怀》

  杨荣(1371-1440年),字勉仁,建安(福建建瓯)人,时人称“东杨”。从前面叙述我们已经知道,杨荣这个人不太好相处,心胸有点狭窄。但是他的谋略了得,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据说杨荣降生的时候哭得很有士气,他的爷爷听到后赞叹:“哭得够雄壮,将来一定能让家业显赫呀。”

  杨荣

  杨荣是通过科考走上仕途的。年轻时思维活跃、聪敏机智,与朱棣一样热心征战。由于坚决支持朱棣迁都,所以在朝中混得如鱼得水。其实他不仅在军事上少有人能及,诗文也写得不错。比如这首:

  江西旅怀

  客梦家千里,乡心柳万条。

  片云遮海峤,一雨送江潮。

  恋阙绨袍在,怀人尺素遥。

  春光看又晚,何处灞陵桥。

  这是一首思乡诗,由于杨荣是军事上的人才,所以他经常被外派。当他独自一人在江西的时候,心里很思念家乡。这首诗也算是表达了真情实感,很质朴。可是当作诗的素材和场合由私密的情感和独处的空间转变为要为国家意识服务时,诗味自然就不同了。

  元宵节是中国古老的节日。在古代,皇帝和妃子们在元宵佳节也要观灯,宫中就请一些能工巧匠做花灯,晚上灯火璀璨,亮如白昼。这些灯倒是比民间的精致很多,但那节日的气氛,自由的环境,肆无忌惮叫卖的小贩,都是不可以从民间复制过来的。这一天,皇帝赏赐杨荣,让他晚上来宫里观看奢华的皇家元宵灯会。听上去好像是去玩儿,实际上也是一种变相的公务应酬。最主要的是观灯完毕仅仅说一句:“老臣十分感激皇上您给我的这次机会,老臣真是荣幸啊”,未免有些干涩空洞了,于是就要写了几首诗,来夸赞皇上的英明神武,国家的昌盛太平。杨荣一口气写了三首,先录其一:

  元夕赐观灯(其一)

  海宇升平日,元宵令节时。

  彩云飘凤阙,瑞霭绕龙旗。

  歌管春声动,星河夜色迟。

  万方同燕喜,千载际昌期。

  元宵灯节

  杨荣的三首赏灯诗大同小异,都是描绘一下花灯长什么样子,最后赞叹海内升平,太平乐事。这也是让后人诟病的典范。这种没有营养的诗不是发自诗人的内心。因为诗人的身份是台阁大臣,是国家的代表,所以他这种主修做官、副修作诗的诗人自然不能畅所欲言了。

  菜根有味休嫌淡 茅屋无书可借观

  ——杨溥《遣子归里》

  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号南杨,谥文定,湖广石首(今属湖北)人。杨溥小的时候就很聪明机智。有一天官府来人下达徭役传票,他看到上面有个错别字,就去询问县官。县官看了看这小人儿,觉得很有趣,说:“四口同图,内口皆归外口管。”因为图的繁体字是“图”,可以拆成四个“口”字,而且里面的口都由外面的大口包着,所以就是说,我是县长,我怕谁,我的地盘儿听我的,也就是都由我县令做主的意思。杨溥听后马上就明白了,可是他还是大着胆子对上:“五人共伞,小人全让大人遮。”杨溥对得很巧妙,繁体的伞是“伞”,也是可以拆成五个人字,大人护佑四个小人,就是说全靠小官大人的庇护。对联不仅做法一样,最重要的是他把县令吹捧了一番。

  送别

  聪慧的杨溥成功考取了进士,中年时已经身居高位,在北京做官了。他的儿子从湖北老家来北京看他,一路上引来了一群巴结讨好的官员。杨溥见到儿子就问他:“一路走来,感觉如何呀?”儿子在路上风光无限,但是在父亲身边不敢造次,老实地回答说:“儿子走这一路,各个官员对我都很好,只有江陵知县对我很冷淡。”杨溥问:“怎么回事?”儿子说:“别人对我都很恭敬,做好万全准备招待我,唯独他随随便便接待我一下,给我准备了些一般的饭食,对我也太马虎了点。我专门记下了他的名字,他就是天台县的范理。”不久,皇帝询问下面官员的政绩,杨溥竟然推荐了范理。谁会想到范理的“无礼”却受到了杨溥的礼遇呢?杨溥正是看重了范理的刚正不阿才推举他的。

  不仅如此,没过多久,他就让儿子回去了。下面这首诗就是写这件事的:

  遣子还里

  拂拂西风吹绣鞍,送儿归去自心宽。

  菜根有味休嫌淡,茅屋无书可借观。

  朝夕旨甘勤养母,夏秋租税早输官。

  归家若问居官事,做到双台彻底寒。

  此诗写得平淡徐缓,但是却表达了很真实的情感。秋天里,马儿自己悠闲地走在前面,杨溥和儿子在后面,边走边说着话。他觉得送走儿子自己就心宽了,可能是觉得朝廷政务繁多,儿子回去他就不会分心了。再说,在纸醉金迷的北京待久了,儿子会不会养成官二代的习气呢,总之虽然很舍不得,还是送回去的好。他嘱咐儿子回家好好侍奉母亲,还说不能给家里人带回金银珠宝,愧对家人。

  也许有人会怀疑,杨溥真的有这么穷吗?据说,在杨溥家乡石首市高陵岗村出土的杨溥墓葬中,除了皇帝所赐的穿戴衣物外,嘴里也没什么美玉、夜明珠啥的,倒是发现在一个精致的锦袋里装着他暮年脱落的几颗牙齿。这也许可以说明他的官职并没有给他带来金灿灿的“钱程”。

  “三杨”不仅在诗文上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在书法、绘画上同样具有台阁体的风格。台阁体的特点就是雍容典雅,平正醇实,但是却缺少驰骋的气度和批判的力度,不过一些诗作也饱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只不过后来的模拟者才情差,又无真情实感,令人生厌。与“三杨”同处高位的李东阳对太阁之风有所改变,另创一派,人称“茶陵诗派”。

  万里乾坤此江水 百年风日几重阳

  ——李东阳《九日渡江》

  李东阳(1447-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祖籍湖南茶陵,出生于北京西涯。他的父亲是个有学识的人,但是没有走上仕途,致力于创办私立学校。李东阳不负父望成为明代茶陵诗派的总舵主,又是内阁重臣,还是有名的书法家。在明代历史上像李东阳一样,既有政治功业又有文学盛名的人物并不多见。

  李东阳

  李东阳是有名的神童,父亲经常带他游览京师,在街头他挥笔写下直径一尺的大字,当时他只有四岁。这一奇观被京城的一位想要讨好皇上的要员看到,上报朝廷。在古代,官员不仅要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担负起改善皇帝生活情趣的重任。当然,市井中出此神童也是他们大明繁荣昌盛、国力强大的体现,为此,李东阳幼年时就有了一睹龙颜的幸运。

  据说四岁的李东阳被父亲引着面见皇帝,因为个子矮小,跨不过门槛。皇帝看到这一搞笑的情景,脱口而出:“神童脚短”。李东阳边吃力跨过门槛,边朗声应对:“天子门高”。李东阳如此讨喜,很得皇帝欢心,皇帝甚至把他抱到怀里,这是何等殊荣。这时皇帝看到立在一旁的李东阳父亲,就说:“子坐父立,礼乎?”李东阳看了看立在一旁的父亲,又看了看这金銮殿,答道:“嫂溺叔援,权也。”古代礼法,男女授受不亲,即使叔嫂也不行。嫂子掉进河里小叔子去拉她,虽不符合礼法,但这是权宜之计。这时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机智和才气。如此小人,有如此心思和胸怀,实在难得。再加上他又展示了他的大字功,皇帝很高兴,赐给他很多珍奇水果和钱财。

  明代宗第二次召见李东阳,同时还召见了另一个神童程敏政。他俩进宫,正值代宗吃螃蟹,代宗指蟹说了上联:螃蟹一身甲胄。程敏政应声对曰:凤凰遍地文章。李东阳随即对道:蜘蛛满腹经纶。所谓有对比才有鉴别,明代宗连连称赞李东阳:“他日做宰相之人啊!”虽然程敏政也很有才,古代的“文”是由“纹”转化而来的,程敏政由凤凰身上的纹想到文章,而李东阳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他的始终体现了他的政治敏感度,这是他的高明之处。果然李东阳18岁那年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并一步步身居高位。

  明代中期政权稳定之后,迎来了经济文化复苏的新局面。诗歌创作也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呈现出粉饰太平、雅正雍容的风格,代表诗人就是前文所说的“三杨”。但是文学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一直为国家意识形态所束缚。此时以李东阳为首的创作者开始引导诗文表达个人情怀,因李东阳祖籍茶陵,他们这一派诗人被称为茶陵诗派。有人说李东阳是明代七子派复古运动的先驱。与复古派相比,李东阳缺乏社会批评精神,但是他将文学为政治服务扭转为抒写自我情怀,也是功不可没。李东阳对诗文创作有深刻研究,着有《怀麓堂诗话》。他说创作诗词用实词容易,用虚字难,盛唐诗人善于用虚字,起承转合,悠扬委曲,都是用虚字之妙。但是如果虚字用不好,诗歌就显得柔弱、零散。李东阳的诗作很善于用虚字,做到虚实相生,各尽妙趣:

  九日渡江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这首诗中“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一句,就是巧妙地使用了虚字,虚字的使用可以使诗句有活力,不流于死板,使诗歌呈现出情感的流动、节拍的变动。

  飞雨过时青未了 落花残处绿还浓

  ——李东阳《京都十景·蓟门烟树》

  李东阳主要的生活地点是北京。当时没有现代这样发达的交通工具,在北京任职的李东阳闲暇之余,常在北京城内外转一转,他为此作有《京都十景》,其中较有名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京都一景

  京都十景·蓟门烟树

  蓟门城外访遗踪,树色烟光远更重。

  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

  路迷南郭将三里,望断西林有数峰。

  坐久不知迟日暮,隔溪僧寺午时钟。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李东阳的作诗主张,画面感与音韵自然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由此不难看出李东阳学习唐诗,深得其妙,注重诗作的色彩冲击感和音律协调力,展示出李东阳眼主格、耳主声的作诗主张。李东阳身居高位,有一定发言权和号召力。所以,在他的倡导下,诗作典雅而不失清丽,让当时的文人呼吸到了一口清新的空气。不过上面这首诗似乎太重写景,并没有深刻用意,下面这首诗就换了一种口味:

  西山十首(其五)

  长为寻幽爱远行,更于幽处觉心清。

  柢园树老知僧腊,石壁诗存见客名。

  望入楼台皆罨画,梦惊风雨是秋声。

  人间亦有无生乐,化外虚传舍卫城。

  这首诗可以看到写景之外的深意,那就是人间自有一番乐趣,何必追求虚无的幻境。

  李东阳很爱写景诗。他是一个感官很敏锐的人,花草鱼石等一切外物都能触发他的心灵,他回报自然的就是把它们写入诗中,让它们在文学史上留下一个记号。

  江中怪石

  突兀山城抱此州,江间怪石拥戈矛。

  随波草树愁生罅,骇浪蛟龙却避流。

  岂有迢嶤能砥柱,只多冲折向行舟。

  凭谁一试君山手,月落江平万里秋。

  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到诗人的变化,相对上面两首来说,气势似乎更宏大,场景更宏阔,变幻莫测。这种改变来源于他第一次离开京师,第一次的远游变换了时空,让他对新时空充满了好奇。丰富的景致,为李东阳的诗歌创作加入了新的血液,更开阔了他本人的气魄。但是,在看到不一样的景致的同时,他也看到了世事万物的变化,发出了深沉的感慨:

  登清凉寺后台

  虎踞关高鹫岭尊,西山环绕万家村。

  城中一览无余地,象外空传不二门。

  人世百年同俯仰,江流中古此乾坤。

  南都胜概今如许,归与长安父老论。

  争似阿婆骑牛背 春风一曲太平歌

  ——李东阳的政治立场

  随着李东阳的名声越来越大,跟随他的门人也越来越多。李东阳凭借诗歌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这导致他的同僚产生了不满情绪。刘阁老听说有很多人向李东阳学诗,便斥责说:“就算作诗达到李白、杜甫那样,又能怎么样,也不过是酒徒罢了。”这种轻视诗文的功利主义的言论,李东阳自然不能赞同,说刘阁老是犯了因噎废食的错误。而且当时宦官刘瑾乱政,李东阳未能与之抗争,也未回乡归隐,使他有了“伴食宰相”之称,陆洙作诗讽刺李东阳:

  才名直与斗山齐,伴食中书日又西。

  回首湘江春草绿,鹧鸪啼罢子规啼。

  牛

  古代人经常把鹧鸪和子规写在一起表离别意。鹧鸪的鸣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子规就是杜鹃,鸣叫声像“不如归去”。话里隐含的意思就是:你已如西下的太阳,也该回家养老了吧。武宗时,李东阳与刘健、谢迁一同辅政,成为内阁顶梁柱。但当时皇帝纵容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自己又纵情声色犬马,荒淫无度。李东阳三人苦口婆心、终日劝诫皇帝,武宗只是口头应承,做事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当时士大夫有这样的情怀:既然皇上不采纳我的建议,良苦用心不被重用,那么,就没有再做辅臣的必要了。所以李东阳三人相约一同辞官。由于皇帝对刘健、谢迁早已心存芥蒂,所以他只挽留了李东阳。李东阳不得已留了下来,可是他孤木难支,朝政一天天腐败堕落,他也索性半官半隐。这件事成为时人诟病他的理由。有些人觉得李东阳贪恋权位。有人甚至画了一幅漫画来讽刺他,画中是一位老妇人骑着牛吹笛子,老妇人的脑门儿上还写着一行字:“此李西涯相业。”西涯是李东阳的号,其中讽刺不言而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李东阳,李东阳并未对此大发雷霆,而是不动声色地回了一首绝句:

  杨妃身死马嵬坡,出塞昭君怨恨多。

  争似阿婆牛背稳,春风一曲太平歌。

  你们不是把我比成妇人吗,那我就让你们知道一些女子在历史洪流中的作用。我这个老妇人其实是拼了这把老骨头,在为太平盛世尽一分力量。诗中不难看出李东阳不离相位的真正原因:他心系天下,想走曲线救国的路线,只有身处政权中心,才能扭转乾坤。事实证明,在刘瑾乱政、迫害朝臣的过程中,李东阳都是在尽力周旋营救。但是出淤泥而不染确实不易,李东阳还要与刘瑾周旋,甚至合作,其中的苦涩或许只有他自己才能感受到。李东阳的门生都建议他早日离开这个大染缸,甚至以断绝师生关系为要挟,但李东阳除了惋惜长叹,还能做什么?他似乎在等待机会,一个能铲除刘瑾的机会。最后在铲除刘瑾的过程中,李东阳功不可没。

  当时对李东阳的攻击并非仅“伴食宰相”一事,有一件科场舞弊案也把李东阳牵涉其中,让他有口难辩。有人写诗讽刺李东阳说:

  堪叹涯翁与翁邃,两人皆起自神童。

  文章政事不多异,诡谲奸邪大略同。

  考试卖题涯怎恕?选官受贿邃难容。

  皇天莫道无阴报,个个叫他绝后宗。

  这里说的“考试卖题”,是指徐经贿赂程敏政家人买科考题目的事。这件事本来就疑点重重,更何况就算真有其事,跟李东阳也并无关系。但李东阳却被牵连其中,还招来断子绝孙的诟骂。李东阳自然无法管住他人的嘴,只能沉默。

  在权利的争斗中,李东阳还算是一个心态很好的官员。而且他做官很有章法,该严肃的时候很严肃,但是也有戏谑搞笑的时候。李东阳在翰林时,有一次因为误了早朝,被罚运灰炭。翰林院原先流传着“一生事业惟公会,半世功名显早朝”的诗句,形容翰林们职务清闲,难有用武之地。李东阳被罚后又接了两句:“更有运灰兼运炭,翰林头上不曾饶”。这样的自嘲引得同僚哈哈大笑。

  哀鸣时自触 痛极本无言

  ——李东阳《哭舍弟东川》

  李东阳仕途上风光无限,可他的私人生活却充满坎坷,一生饱尝丧亲之痛。李东阳的母亲在他10岁时就去世了,好在父亲对他万般疼爱,悉心照顾。李东阳刚做官时,每次外出饮酒,总是深夜才归,老父总是守着油灯等他。李东阳知道此事后,再也不外出饮酒深夜才归了。李东阳一生还有多个亲人离世,他的两任妻子都病亡,为此他内心非常苦痛。亡妻阴影还没离散,他的三个弟弟也相继离世,他的三弟东川死时才19岁,还未娶亲。弟弟如此年少就死去,也没有子嗣相继。这让李东阳感觉实在悲痛,所以他为三弟写过五首悼亡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哭舍弟东川五首(其一)

  树好连枝折,身危半臂存。

  乾坤几时梦,骨肉一生恩。

  寂寞空残语,苍茫有断魂。

  哀鸣时自触,痛极本无言。

  丧亲之痛一直折磨着李东阳,最让他痛苦的莫过于晚年丧子。他的长子在27岁时,因病亡故。李东阳痛苦地叩天问地:“天呀,是我没有德行,没有继承祖宗的教化,罪孽积身,报应到我儿子身上,实则让我痛不欲生吗?”长子病故,在李东阳的内心留下了痛苦的阴影,使他晚年一直难以释怀。然而就在李东阳64岁时,女儿也离开了人世。亲人的离世像一个魔咒笼罩着李东阳的一生,给他带来了无限的痛苦。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李东阳并未由此而颓废,更未由此而心理扭曲,他依然尽他所能关爱身边的人,尽心处理好政务,实现他济苍生、安黎庶的价值。

  木叶下时惊岁晚 人情阅尽见交难

  ——李东阳写给友人的诗

  丧亲之痛给李东阳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能够为他缓解痛苦的是他的朋友,特别是他的文友,让他在家庭的苦楚之外能够会心一笑。他有一个朋友叫彭民望,与李东阳情深意笃,不过彭民望一直不看好李东阳的诗。直到有一天彭民望去官归乡,李东阳怜惜友人,寄了一首诗来安慰彭民望,诗云:

  寄彭民望

  斫地哀歌兴未阑,归来长铗尚须弹。

  秋风布褐衣犹短,夜雨江湖梦亦寒。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诗中既有对友人英雄潦倒的不平,又有对淡薄人情的无奈以及无力援助的愧疚,这几种真实的感情柔和成一首凄婉的歌。他没有劝勉安慰的语词,只是把悲苦的现实清楚地摆在友人面前。正是这样的不虚伪、不造作,才在友人心中产生共鸣,同时达到了慰藉的效果。彭民望在读完这首诗后,流着泪,歌吟了十多遍,还不忍放下,说:“西涯的诗写得如此的好,我开始还看不上呢,好想再与你把酒吟诗一番呀。”

  读诗

  李东阳与朋友交往的故事还有很多。李东阳在翰林院的时候,一些翰林喜欢关起门来作诗,有些人还是写不出诗来,憋得脸都青了,这一场景被一小僮在门缝里看到后又被彭教知道了,他就以“青”字为韵来讥笑这些翰林。翰林们很生气,李东阳出来解围说:“拟向麻池争白战,瘦来鸡肋岂胜拳。”把彭教比作瘦鸡肋,翰林们听到都笑了,矛盾也化解了。

  古代的官员在工作之余经常吟诗作赋,作为文坛盟主的李东阳常常是这类活动的召集者和组织者。有一天李东阳的一个门生要回家省亲,大家都作诗给他践行。有个叫汪石潭的人,才思最敏捷,很快就写了一首,其中一联是这样写的:“千年芝草供灵药,五色流泉洗道机”,众人传阅,都觉得写得好。李东阳看了之后把后一句抹去,让汪石潭重写,大家都觉得很诧异。李东阳说:“归省和养病是两件事,现在只写养病,对归省只字不提,犯了偏枯的毛病。”大家听后觉得有道理,就让李东阳把诗续补完整,李东阳略加思索开口说:“五色宫袍当舞衣。”宫袍当舞衣,表示归家省亲。与友人诗文唱和,有时难免会很晚,有一次眼看灯芯就要燃尽了,李东阳就把棉袍里的棉絮撕一块儿碾成灯芯。他的《白洲诗集》中有一首留别诗云:“看花不厌伤多酒,燃絮犹供未了诗。”

  宴饮雅集

  与李东阳同朝为官的有个叫陈师召的人,此人很有意思,他的幽默细胞比李东阳更多。他是明代的经学家,人称愧斋先生,思维与常人有些不同。有一天下朝,陈师召想去见李东阳,在路上对赶车的仆人说:“去李东阳家。”仆人没听见,把他送到了他自己的家。陈师召一进门,以为到了李东阳家,到屋里看了看,说:“和我家里一样嘛。”又看到了墙上的画,说:“我家的画怎么跑到你家来了?”一会家人出来伺候他,他斥责说:“你不在家里等我,怎么跑到人家家里来了?”仆人说:“这是老爷您的家呀。”他这才明白过来。

  陈师召有一匹盲马要出售,卖六百钱,李东阳知道后,为此事写了一首诗:

  六百青蚨十里才,忍将筋骨付尘埃。

  惊魂已脱池边险,往事无劳塞上猜。

  斗酒杜陵堪再醉,千金郭隗幸重来。

  知公自是忘机者,一笑能令万事该。

  实际上,李东阳还送过陈师召一匹好马呢,陈师召骑着马上朝,见到李东阳就把马还给了他。李东阳很诧异,问他这马哪里不好。陈师召说:“我骑着以前的马来上朝,路程中可以作六首诗,骑着这匹马只能作两首,这不是一匹好马。”这个答案很奇葩,让李东阳哭笑不得。李东阳跟他说:“马的好坏是通过他是不是善于奔跑来定义的。这匹马真的不是好马吗?那我可牵走了,我送给别人去。”陈师召想了一下赶紧说:“好着呢,好马,好马。”说着牵着马溜走了。

  李东阳还有个好友叫王古直。王古直,名佐,字仁辅,古直是他的别号,他凭借此号流行于世。元宵节这天,北京城有将糯汁烧成透明的类似琉璃的瓶子,制成花灯,还可以贮水养鱼,映衬着烛光,通明可爱。这天,李东阳和王古直等人也逛灯会,王古直看到这种特别的灯,非常喜欢,花重金买了一盏,爱不释手,终日把玩。李东阳写了一首诗来嘲笑他:

  买得长安市上春,玉壶清水贮金鳞。

  却看尘土疑无地,未掣波涛亦有神。

  眼底功名聊此幻,杖头风月且教贫。

  西堂灯火元宵夜,又向东风作旅人。

  可是有一天这件易碎品落地为碎片,王古直很心疼,不高兴地说:“哎,我的家当都用来买了它,这次好了,荡尽无存了。”可见此瓶在王古直心中的价值。李东阳知道后就用前一首诗的韵又作了一首诗来安慰好朋友:

  白发华灯一夜春,江南江北两穷鳞。

  飞腾有地归尘土,诃护无钱役鬼神。

  物以泡名终合尽,家随身在更何贫?

  清诗素壁犹堪玩,休羡扬州鹤上人。

  李东阳安慰他不要难过,外物终究会坏掉,写诗也能娱乐,诗不会坏。可见古人劝慰友人需要费一番思索,也说明诗歌在古人的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只要你愿意写,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都可以写诗抒怀,或劝慰别人。

  庙堂遗恨和戎策 宗社深恩养士年

  ——李东阳改诗

  李东阳身边还一位好友,经常能对李梦阳的创作提出很好的建议,他叫谢铎。李东阳曾经写过《厓山大忠祠(二首)》,谢铎看后对第二首的第三联不满意,可是李东阳看后感觉没有提升的空间了。谢铎则笑着说:“以你的才学,不应该有这样欠火候的诗句吧。”李东阳反复思考锤炼写出“庙堂遗恨和戎策,宗社深恩养士年”的名句。这两首诗抄录如下:

  厓山大忠祠(二首)

  其一

  国亡不废君臣义,莫道祥兴是靖康。

  奔走耻随燕道路,死生惟着宋冠裳。

  天南星斗空沦落,水底鱼龙欲奋扬。

  此恨到今犹不极,厓山东下海茫茫。

  其二

  宋家行在日南迁,虏骑长驱百万鞭。

  潮海有灵翻佑贼,江流非堑枉称天。

  庙堂遗恨和戎策,宗社深恩养士年。

  千古中华须雪耻,我皇亲为扫腥膻。

  厓山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