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致大海①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诵读经典 感悟成长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第六单元
神游异域风情
单元导语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世界各地都有许多灿若星辰的伟大作家,以他们的才华、人格、精神和不朽的作品影响着中国一代代的青年。他们笔下充满哲理的诗句、对自由的呼唤、纯美热烈浪漫的爱情、坚强的毅力等,激励着我们无数青年人。诵读外国经典文学作品成为我们寻求精神呼应、眺望文学星空的重要方式。
本单元编选了10 篇选文,外国经典诗歌5 首,其中印度、法国、德国、俄国、英国各一首;外国经典文章(散文、小说)5 篇,其中美国2 篇,日本、英国、苏联各一篇。泰戈尔的《生如夏花》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保尔·福尔的《回旋舞》描绘了一幅充满爱的和平图景;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海涅的《乘着歌声的翅膀》抒写了一种充满幻想的浪漫爱情;莎士比亚的《我真愿变成欢跳的琴键》中的爱情热烈大胆;马丁·路德·金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激昂澎湃;川端康成对自由的“家”的向往;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鼓舞我们树立信心;海伦·凯勒,一个柔弱的女子身残志坚,以坚强的毅力告诫我们健全的人应珍惜生命,珍惜时间,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好;奥斯特洛夫斯基以他作为残疾人幸福充实而又艰难的一天教育我们要具有热爱生活、积极进取、顽强勇敢、永不退缩的精神。
诵读目标
1.培养鉴赏外国诗文的兴趣,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诵读外国经典诗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点拨提高
诵读技巧(六)
诵读时需注意的其他问题
一、诵读时需注意的其他问题
1.呼吸
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有的人在诵读时呼吸显得急促,甚至上气不接下气,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胸式呼吸,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诵读需要有较充足的气流,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特点是胸腔、腹腔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从中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2.发音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诵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不要自始至终高声大叫。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人们发声的时候,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音波,经过口腔或鼻腔的共鸣,形成不同的音色。例如舌位靠前,共鸣腔浅,可使声音清脆;舌位靠后,共鸣腔深,可使声音洪亮刚强。
3.吐字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诵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字不清的毛病。诵读跟平时说话不同,发音要有一定力度,每个音素都要到位。平时多练习绕口令就是为了练好吐字的基本功。
二、学生诵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学生诵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读音不够准确。除了常见的平翘舌不分、边鼻音不分、前后鼻韵不分以外,还主要表现在轻声的字词方面。例如,“同学们”“鲜艳的红领巾”“努力地工作”“呢”等。
(2)唱读。读文章时声音拖得很长,像唱歌似的。
(3)无感情诵读。虽然读得整齐、流畅,但一字一顿,没有轻重缓急之分,也无抑扬顿挫之感,而且面无表情,让人听不出文章的喜怒哀乐。
2.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呢
(1)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挑战读、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2)多个人读,少齐读。齐读固然整齐、热闹,我们教师教学起来也简单、方便,但如果这种方式采用太多,有些学生就在里边滥竽充数,更重要的是,因为要读整齐,所以学生不敢根据自己的体会抑扬顿挫地诵读,从而约束了学生感情的表达,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前面说到的第三个问题。所以,应多让学生自由读,并加强个别指导。当然,齐读在教学中也是必要的,只是要注意提醒学生轻声读,多用气少用声。
(3)老师要适时作范读,可以范读一篇文章,也可以读一个片段或一句话。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老师诵读的语气、语调、表情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老师不必给他们做过多的诵读技巧分析,他们从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中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怎样有感情地诵读。当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还是应该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
感物抒怀篇
【俄国】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2,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王。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注释】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诗人,俄罗斯文学的鼻祖。他出身贵族,向往自由、民主,反对沙皇专制,因此几次被流放,1837年,在沙皇及其党羽策划的决斗中受重伤而死。高尔基盛赞普希金是一位“伟大的俄国人民诗人”。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见证与象征。2峭岩:陡峭的山岩。
【诵读提示】
普希金所生活的时期正是19 世纪初俄国沙皇专制最黑暗的时期,但在当时的贵族子弟群体中已广泛传播着先进的自由思想,这些年轻人深受欧洲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的影响,对沙皇制度极为不满。普希金就常常和这一群先进青年们聚集在一起,纵谈国事,阅读禁书,他的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致大海》是普希金在1824 年被沙皇软禁在偏僻的米哈依洛夫村时创作完成的,它是一篇战斗性的抒情诗,是一首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以大海为知音,以自由为主旨,以倾诉为形式,多角度多侧面描绘自己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感情凝重深沉而富于变化,格调雄浑奔放而激动人心,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自主探究】
1.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自然景物,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诗歌首尾向大海告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刚直不阿的普希金
1825年12月14日,俄国爆发的十二月党人起义,被沙皇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起义的五个首领被绞死,100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600多人受到牵连。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是普希金的朋友。1826年秋天,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想扭转他的笔锋为自己服务。
“如果1825年12月14日那天你在彼得堡,你会干什么?”沙皇尼古拉一世试探普希金。
“我将在起义者的队伍里。”普希金毫不迟疑地回答。
“你没想过这样做的结果吗?”
“当然想过,我的朋友们不是被陛下绞死了吗?”
尼古拉知道普希金不那么容易对付,要是因为写几首讽刺诗就把他杀了,自己肯定要被人嘲笑。最好是控制他,不让他写。于是,沙皇假装温和地说:“普希金,你知道,我为什么把你召回莫斯科吗?”
“我不关心这个,我在乡下生活得很好。”
“我也喜欢诗,我欣赏你的天才。以后你写诗,先送给我看看,你认为怎么样?”
普希金知道沙皇要亲自审查自己的诗,于是,直截了当地说:“陛下要审查我的诗,到时候我会亲自送来。”
普希金出了宫廷之后,并没有把沙皇和他的谈话放在心上。他照旧写政治抒情诗和政治讽刺诗,歌颂十二月党人,谴责沙皇。
87 生如夏花1
【印度】泰戈尔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
轻狂不知疲倦
—题记
1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2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3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4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拥有什么
【注释】
1泰戈尔(1861—1941),印度着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着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等。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诵读提示】
泰戈尔的文字,沉凝、淳朴与华美之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哲理与超然感。作者将生比作繁盛鲜艳的夏花,将死比作枯干沉寂的秋叶,给读者营造出一幅夏秋之景,使读者能感受到生之绚烂,死之静美,从而体会作者的生死态度。对于生,选择绚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对于死选择静美,是一种坦荡的胸怀;生与死,夏花与秋叶,绚烂与静美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表现出作者从容坦然的生死观,这也蕴含着作者对某种事业的奉献精神,其中生之绚烂表明作者倾毕生精力为某种事业誓死奉献,死之静美表明作者为能为某种事业奉献一生而感欣慰。
【自主探究】
1.生活中总会经历许多坎坷、挫折,结合这首诗谈谈你怎样面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摘抄对你感触较大的语句,并反复诵读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泰戈尔的影响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泰戈尔多才多艺,才华超人。既是作品浩繁的文学艺术大师、学识渊博的哲人、成就卓着的社会活动家,也是锐意革新的教育家。他一生所有的贡献,不但在印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泰戈尔在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他最突出的天才的表现,恐怕就是他惊人的创作量了。他12岁开始写诗,在60余年的笔耕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有诗歌上千首,歌词1200 余首,并为其中大多数歌词谱了曲;中长篇小说12部,短篇小说200多篇,戏剧38部,还有许多有关哲学、文学、政治的论文及回忆录、书简、游记等;此外还创作了2700 余幅画。他给印度和世界留下了一笔异常丰富的文化遗产。
1913年,“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篇;这些诗不但具有高超的技巧,并且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便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泰戈尔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最高荣誉,成为第一个获得这项殊荣的亚洲作家。
88 回旋舞1
【法国】保尔·福尔
假如全世界的少女都肯携起手来,
她们可以在大海周围跳起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孩都肯做水手,
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那时人们便可以绕着全世界跳一个回旋舞,
假如全世界的男女孩都肯携起手来。
【注释】
1保尔·福尔(1872—1960),法国诗人,被称为“象征派诗王”。他的诗集共有32 卷之多,有名的《法兰西短歌集》,便是包含了他全部作品的总集。1890 年,他创办了一个“艺术剧场”,上演梅特林克和马拉美等象征派的诗戏曲,对抗当时的“自由剧场”的自然主义。1912年,他获得了“诗王”的光荣称号。戴望舒称赞他是法国后期象征派中最淳朴、最光耀、最富于诗情的诗人。
【诵读提示】
这首诗结构整齐富有变化,脉络清晰。全诗以“回旋舞”为意象,诗人别具匠心地用它来暗示人们和平相处,互助互爱的理想未来。诗行间充满了对未来和平世界的向往,带领读者走进美好的世界中,走进温馨、友善、和谐的人性生活,带读者去感受生活的情,和平的美,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希望。
【自主探究】
1.本诗表达了诗人一种美好的愿望。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首尾基本相同,你认为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生命的跪拜
【法】保尔·福尔
一屠户从集市买来一头牛,这头牛体格健壮,肚大腰圆。屠户满心欢喜地把牛牵回家,提刀近前准备开宰时,牛的眼睛里已经是满含泪水,屠户知道,牛是通人性的,它已经预感到自己的命运了,但是屠户还是举起了刀。突然牛的两条前腿扑通跪下,泪如雨下。屠户从事屠宰已经十多年了,倒在他刀下的牛不计其数,在临死之前掉泪的牛他是见多了,但牛下跪还是头一次见到,屠户来不及多想就手起刀落,鲜红的血顿时从牛的脖子里汩汩流出。然后,对牛进行开膛剥皮。当打开牛的腹腔时,屠户一下子惊呆了,手中的刀子咣当落地—在牛的*里,静静地躺着一只刚刚长成形的牛犊。屠户这才知道,牛为什么要双腿跪下,它是在为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啊,屠户沉思良久,破例作出一个决定—没有把牛拉到集市上去出卖,而是把母牛和那个还未出生的牛犊,掩埋在旷野之中。
这个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代替那神圣的一跪呢?所有的母爱,其实表达起来这样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却又震撼人心的细节。
心有灵犀篇
89 我真愿变成欢跳的琴键1
【英国】莎士比亚
多少次,我的音乐,当你在弹奏
音乐,我眼看那些幸福的琴键
跟着你那轻盈的手指的挑逗,
发出悦耳的旋律,使我魂倒神颠—
我多么艳羡那些琴键轻快地
跳起来狂吻你那温柔的掌心,
而我可怜的嘴唇,本该有这权利,
只能红着脸对琴键的放肆出神!
经不起这引逗,我嘴唇巴不得
做那些舞蹈着的得意小木片,
因为你手指在它们身上轻掠,
使枯木比活嘴唇更值得艳羡。
冒失的琴键即由此得到快乐,
请把手指给它们,把嘴唇给我吻。
【注释】
1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还写过154 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爱情诗,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28 首。诗歌用词洗练、比喻新颖、结构巧妙,表达了诗人对爱人非常热烈的爱。诗人表达想与少女密切接触的向往,不掩饰内心的欲望而且大声地直接唱出来,不仅不显得低俗,而且是一种十分美好的感受,正如德谟克利特所说:“追求美而不亵渎美,这种爱是正当的。”他对于人性的洞察与描摹贴切、自然,反映了他积极、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否定了中世纪黑暗时代的禁欲主义和神权的统治,达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最高境界。
【自主探究】
1.体会诗中的比喻和诗人真情的直接流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摘抄对你感触较大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莎士比亚简介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就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也是他能在艺术天地里自由飞翔,成为一代艺术大师的秘密。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父亲是个商人。这个小镇经常有剧团来巡回演出。莎士比亚在观看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小小的舞台,少数几个演员,就能把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表现出来。他觉得神奇极了,深深地喜欢上了戏剧。他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学着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演起戏来,并想长大后从事与剧本相关的工作。但不幸的是,他父亲经商失利,14岁的莎士比亚只好离开学校,给父亲当助手。18岁时他结了婚,不到21岁,已有了3 个孩子。他的妻子比他大8 岁,莎士比亚对自己的婚事常常感到遗憾,在他的作品中曾说:“女人应该与比自己年纪大的男子结婚”。不过,他对辛勤持家、抚养孩子成人的妻子依然关怀备至。1586年,富于进取精神的莎士比亚随一个戏班子步行到了伦敦,并找到一份为剧院骑马的观众照看马的差使。这虽然是打杂,但毕竟跟戏剧挂上钩了,莎士比亚尽力尽心地干这个工作,他干得很好。骑马来的观众都愿意把马交给他。莎士比亚常常忙不过来,只得找了一批少年来帮忙,他们被叫做“莎士比亚的孩子们”。
莎士比亚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工作之余,还悄悄地看舞台上的演出,并坚持自学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还自修了希腊文和拉丁文。当剧团需要临时演员时,他“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他的才华,他终于能演一些配角了。演配角时,莎士比亚也认真演好,他出色的理解力和精湛的演技,使他不久就被剧团吸收为正式演员。
那时候,伦敦的剧团对剧本的需要非常迫切。因为一个戏要是不受观众喜欢,马上就要停演,再上演新戏。莎士比亚在坚持学习演技的同时,还大量阅读各种书籍,了解了自己祖国的历史和人民不幸的命运,他决定尝试写些历史题材的剧本。
90 乘着歌声的翅膀1
【德国】海涅
乘着歌声的翅膀,
亲爱的,随我前往,
去到那恒河的岸旁,
最美丽的好地方;
那花园里开满了红花,
月亮在放射光辉,
玉莲花在那儿等待,
在等她的小妹妹。
紫罗兰微笑地耳语,
仰望着明亮的星星,
玫瑰花悄悄讲着她芬芳的心情;
那温柔而可爱的羚羊,
跳过来细心倾听;
远处那圣河的波涛,
发出了喧啸声。
我要和你双双降落
在那边椰子林中,
享受着爱情和安静,
做甜蜜幸福的梦。
【注释】
1海因里希·海涅(1797—1856),是继莱辛、席勒、歌德之后德国最重要最杰出的诗人。他的早期创作主要是抒情诗《歌集》,作曲家们为海涅的诗谱写了三千多首曲子。人们尊他为一名出色的抒情诗人和伟大的时代歌者。
【诵读提示】
海涅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大约写于1822 年,是一首抒情的爱情诗歌,它的题目本身就充满着幻想的浪漫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诗中的发言者“我”就是海涅自己,他是在自己想象中和对爱人的向往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恒河原野的迷人景色。在未曾去的恒河上,仿佛可以闻到紫罗兰、玫瑰、白莲花的芳香;看到清澈的水波、碧绿的棕榈,月光下的花园,还有那善良的羚羊,心爱的人……这一切都融入歌声里、梦幻中,把人们带到了恬静、纯净、充满诗意的东方。诗人故意用淡淡的近乎“水彩”的笔墨,描绘出这个恬静的天地,这种素雅、宁静的意境里透着的憧憬的甜蜜,流溢着诗人满腔的衷情,渲染出爱情的纯净甜蜜和温馨浪漫,给人以轻松愉悦的审美感受。
《乘着歌声的翅膀》经过德国着名作曲家门德尔松谱曲,成为其最广为流传的抒情独唱情歌。
【自主探究】
1.你怎样看待诗人海涅诗中的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向歌德学习的海涅
德国着名诗人海涅,年幼时并不是一名好学生,他的作文从来都是老师讥笑的话题,这一度使他对写作丧失了信心。一到语文课,他不是旷课,就是和同学打闹,甚至搞一些恶作剧,想方设法出老师的丑。有几次学校几乎要开除他。直到升入中学,这种状况才有了很大转变,尽管他仍写不好作文,但老师从他那跨越时空的大胆想象中,看到了一棵诗人的苗子,从此之后,老师再也没有强迫他写过一篇作文,并鼓励他说,就这样写下去,你一定能成为歌德一样伟大的诗人。
“我能成为歌德一样伟大的诗人?”小海涅被老师的话震惊了,尽管他当时连歌德是个什么样的人都不知道,但他知道“伟大”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词,因为他的父亲在说起“伟大”一词时,说的都是德国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
“能,一定能!”老师拉过小海涅的手说,“不过有一条你要记住,你要向歌德学习。”小海涅记下了这句话,并相信了这句话。后来老师又不失时机地一步一步告诉他向歌德学什么,小海涅竟一丝不苟地按着老师的话去做。老师说,说话要像歌德一样文明。他就再也没有说过一句污言秽语。老师说,要像歌德一样学好知识课。他上课认真听讲的程度就超过了班上任何一名学生。老师说,要勤思考,勤写作。他就专门为自己准备了一个写作的本子,一年要用掉好几个。
经过多年的努力,海涅真的写出了《北海纪游》、《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旅行记》等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文艺界产生过积极影响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被公认为是继歌德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
成名后的海涅,给当年的老师写了一封充满感激之情的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我才知道,你给我讲的那些有关歌德的故事是不真实的,但他对我的益处却是真实的。正是有了这一个又一个信念的激励,注定了我的昨天,也注定了我的今天。”
歌以咏志篇
91 我有一个梦想1
【美国】马丁·路德·金
一百年前2
,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今天我们就是在他的雕像前集会。这一*宣言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犹如欢乐的黎明,结束了束缚黑人的漫漫长夜。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贫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来到国家的首都是为了兑现一张支票。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拟写宪法和独立宣言的辉煌篇章时,就签署了一张每一个美国人都能继承的期票。这张期票向所有人承诺—不论白人还是黑人—都享有不可让渡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
然而,今天美国显然对她的有色公民拖欠着这张期票。美国没有承兑这笔神圣的债务,而是开始给黑人一张空头支票—一张盖着“资金不足”的印戳被退回的支票。但是,我们决不相信正义的银行会破产。我们决不相信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宝库会资金不足。因此,我们来兑现这张支票。这张支票将给我们以宝贵的自由和正义的保障。
我并非没有注意到,参加今天集会的人中,有些受尽苦难和折磨,有些刚刚走出窄小的牢房,有些由于寻求自由,曾在居住地惨遭疯狂迫害的打击,并在警察暴行的旋风中摇摇欲坠。你们是人为痛苦的长期受难者。坚持下去吧,要坚决相信,忍受不应得的痛苦是一种赎罪。
让我们回到密西西比去,回到阿拉巴马去,回到南卡罗莱纳去,回到佐治亚去,回到路易斯安那去,回到我们北方城市中的贫民区和少数民族居住区去,要心中有数,这种状况是能够也必将改变的。我们不要陷入绝望而不能自拔。
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
我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我梦想有一天,甚至连密西西比州这个正义匿迹,压迫成风,如同沙漠般的地方,也将变成自由和正义的绿洲。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判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阿拉巴马州能够有所转变,尽管该州州长现在仍然满口异议,反对联邦法令,但有朝一日,那里的黑人男孩和女孩将能够与白人男孩和女孩情同骨肉,携手并进。
我今天有一个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圣光披露,满照人间。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我怀着这种信念回到南方。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从绝望之岭劈出一块希望之石。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把这个国家刺耳的争吵声,改变成为一支洋溢手足之情的优美交响曲。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
在自由到来的那一天,上帝的所有儿女们将以新的含义高唱这支歌:“我的祖国,美丽的自由之乡,我为您歌唱。您是父辈逝去的地方,您是最初移民的骄傲,让自由之声响彻每个山冈。”
如果美国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这个梦想必须实现。让自由之声从新罕布什尔州的巍峨峰巅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纽约州的崇山峻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宾夕法尼亚州阿勒格尼山的顶峰响起!让自由之声从科罗拉多州冰雪覆盖的落矶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加利福尼亚州蜿蜒的群峰响起来!不仅如此,还要让自由之声从佐治亚州的石岭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田纳西州的了望山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密西西比州的每一座丘陵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片山坡响起来!
当我们让自由之声响起来,让自由之声从每一个大小村庄、每一个州和每一个城市响起来时,我们将能够加速这一天的到来,那时,上帝的所有儿女,黑人和白人,犹太人和非犹太人,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将手携手,合唱一首古老的黑人灵歌:“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
【注释】
1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律师、黑人民权运动领袖、杰出的政治活动家,被誉为近百年来八大最具说服力的演说家之一。196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83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里根总统签署的一项法令规定:从1986 年起,每年1 月的第三个星期一为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非暴力主义者马丁·路德·金全国纪念日。2《解放黑奴宣言》是美国总统林肯于1862年9月22日颁布的。
【诵读提示】
《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议论性演讲词澎湃宏阔,激越高昂,豪壮刚健,英武奔放,极具阳刚之美。马丁·路德·金在演讲开头,先是赞颂一位伟大的美国人林肯百年前签署解放宣言,带给黑人希望之光;接着又严正指出:“然而,100年后,黑人依然没有获得自由。”他把美国关于自由和正义的许诺比作一张“期票”,当黑人兑付时,“银行”就贴上“资金不足”的字样而予以退回。这是撼动人心、使人一听难忘的“绝妙”比喻,而其中蕴含着的却是黑人群体自从被贩卖为奴以来几百年的苦难和眼泪。演讲词表达了黑人兄弟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坚定信念:要斗争到底,“直至公正似水奔流,正义如泉喷涌”。由于这篇演讲的精辟、有力、充满意蕴,它的词语、修辞、呼告,影响了美国的语言,也通过各种语言的翻译,成为世界文化的“公共语”。“我有一个梦想”,成了人们表达希冀和心愿的“保留”句式。
【自主探究】
1.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篇作者以排比的方式说明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看待美国的自由和平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蒙哥马利罢乘运动
蒙哥马利罢乘运动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起点。1955 年12 月1 日,一位名叫罗沙·帕克斯(rosa parks)的黑人妇女在公共汽车上因拒绝给白人让座位,被以蔑视蒙哥马利市(阿拉巴马州)关于公共汽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令而被当地警员逮捕。
4 天后,作为牧师的马丁·路德·金在该市组织 名黑人举行罢乘运动,号召黑人“不与邪恶的规章制度合作,不要再给汽车公司以经济上的支持”。他在讲道的时候,引用了《圣经》中的句子“惟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号召黑人为了实现一个正义公平的社会而斗争。这个运动导致了蒙哥马利市的公交系统陷入了财政危机,因为该市的绝大多数人口是黑人,而且他们也是公交系统的主要用户。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联邦地区法庭最终裁定,阿拉巴马州关于在市立公共车上实行种族隔离的法律是违宪。1956年12月20日,马丁·路德·金宣布为期381天的罢乘运动结束。这是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的第一次胜利,并且马丁·路德·金在此次斗争中成立了非洲裔美国人的政治组织—南方基督教领导会议(the 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缩写为sclc),这个组织由马丁·路德·金、拉尔夫·阿伯纳提(ralph abernathy)以及其他民权运动领袖所创立,它成为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争取人权的组织之一。
92 家1
【日本】川端康成
—在这里所谓的盲,也可以不必当眼睛看不见的意思讲。他拉着双眼已盲的妻子的手,为了看一座出租的房子,在一处斜坡上,往上走着。
“那是什么声音?”
“竹林子的风声啊。”
“是啦,我好久不曾走出家里一步,几乎都已忘了竹叶的声音呢。现在的那个家,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刚搬过来的时候,我的脚步很难配合,吃了不少苦头。这个楼梯,如今才刚刚习惯了,你却说又要去看新房子了。对于眼盲的人,住惯了的老房子可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每一个部分,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所以就格外觉得亲切,就像对自己的身体的感觉一样。眼睛不瞎的人觉得死板没趣的房子,眼盲的人却可以和它水*融呢。想想看,今后可又有好阵子经常和新家的柱子撞个满怀,或是给门槛绊了脚什么的,是不是?”他放了妻子的手,打开了涂白漆的木门扉。
“哟,像是树木的枝叶繁茂的幽暗的院子似的。以后,冬天可就冷了。”
“是一座墙壁和窗子都显得阴沉沉的洋楼啊。看样子,住的是德国人了,这里还留着一个‘里德曼’的名牌呢。”
然而一推开房子的大门,他却像是受到炫眼的亮光似的,侧转了上身。
“真不错。明亮得很。如果院子里是夜晚的话,这里头可就是白昼了。”
黄色和朱红色的粗条纹相间的壁纸,看起来好不热闹,有点像是节庆日里那种红白相间的帷幕。深红的窗帘,明亮得像是彩色电灯一般。
“有躺椅、有暖炉、有茶桌和椅子。衣橱、装饰灯—家具可说一应俱全了。你过来看看……”他说着,粗鲁地,像是要把妻子推倒似的,把她推到躺椅处让她坐下来。妻子就像一个笨拙的溜冰者一般,双手在空中慌乱挥摆着,在弹簧的反弹下摇荡着身子。
“喂,连钢琴也都有呢。”
让他拉着手,坐在暖炉旁边的一架小钢琴前面去的她,就像在碰触什么怕人的东西似的,把琴键敲打了一下。
“啊!还会响呢。”
她于是弹起一只孩童歌来。这可能是她眼睛还看得见的少女时候学会而且依然记得的歌吧。他走进摆着好大办公桌的书斋里一看,紧邻着书斋的,竟是寝室。里头是一张双人床。床垫也一样用红白条纹的粗布料张成的。一坐到那上头去,柔软而且具有弹性。妻子的钢琴渐渐地响出了快活的喜悦来。然而他也听见,是盲者的悲哀,偶或按错了琴键,她便小孩般地笑了起来。
“喂,你不来看看好大的一张床吗?”你说有多么不可思议—妻子在新来乍到,不知前后高低的屋子里,竟能像明眼的少女一般,稳健迈步走到寝室里来。两个人并肩坐到床边上去,彼此手搭着背,一面还像装有弹簧的玩偶一般,好乐好美地跃动弹跳了起来。妻子低声吹起口哨来。都已忘了时间了。
“这里是什么地方啊?”
“不知道。”
“到底是什么地方嘛。”
“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
“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
【注释】
1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成名作小说《伊豆的舞女》,代表作《雪国》、《古都》等。曾获日本政府的文化勋章、法国政府的文化艺术勋章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二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诵读提示】
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而后相依为命的祖父母、姐姐又相继病故,孤独和忧郁伴随着他的成长。这种经历使川端康成对“家”有了不同常人的感受与理解。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字里行间,向我们吐露了他对这样的“家”的热爱和向往。—家是无障碍的所在;家不需要你去适应它;家不在于外在,而在于内在,即使黑夜也给人白天的感觉;家有你需要的一切,包括音乐、童心、喜悦……家能让你来去自如,即使你是个盲人(不论眼盲还是心盲)。周围那么多“分得好细”的条条框框,生活其中能不因为到处有约束而感到压抑和痛苦吗?川端康成是一个内心很缜密又无比敏感的人,他辛酸的生活经历给了他太多的生活感悟,他对自由灵魂的追求,以及对约束的无言抗议浸透纸背。那么心盲的人向往什么呢?向往“家”。“家”是心灵的寄托,是精神的家园,是自我的回归,是高尚灵魂的归依。
【自主探究】
1.作者描写的“家”的涵义指什么?作者笔下的“现在的那个家”和“今天来看的这座出租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的那个家,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啊。楼梯梯阶,我们一般是说“窄”,或者“宽”,很少有说成“细”的。作者为什么要说现在的家往二楼的楼梯梯阶分得好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结尾处夫妻的对话“这里是什么地方啊?”“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地方嘛。”“反正不是你家就是了。”“这样的地方如果到处都有,那该有多好。”作者要借妻子的感叹表达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搬家的名人—川端康成
年轻时候的川端康成是“搬家的名人”。伊豆汤岛、麻布、高圆寺、热海、大森、浅草、镰仓,不断地搬家。这使他的人生始终保持着一种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旅途中的状态。从一个驿站到下一个驿站,伴随着孤独而自由的心境,沿路流淌着充满忧伤之美的风景。
川端幼年时就如无根浮萍般辗转的境况,让人不得不怀疑是多舛的命运决定了川端康成一生的漂泊。
川端康成的幼年似乎在重复着一个生命模式:不断失去至亲的人,不断开始下一段漂泊。川端康成在他生命最初的三年里就被迫三地漂泊。以至于对自己的诞生地都没有留下丝毫印象。如果说幼年的川端康成不断搬家是命运的捉弄,那么进入大学后的搬家则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1920年9月,川端康成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学习,也许是由于习惯了独居,川端康成总觉得租的房子不理想,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断断续续搬了6 次家。镰仓是川端康成搬家的最后一站。川端接受林房雄的邀请,搬家到镰仓市净明寺宅间谷,从此一改“搬家名人”的形象,一住便是三十多年。虽然不再搬家,但是由于各种会议和社会活动,也是为了逃避新闻媒体带来的喧嚣,川端康成频繁地出国,有时离开国外回国时,反而依依不舍,颇有“反认他乡作故乡”之意。川端康成就是这样一个“搬家的名人”,永远在漂泊的旅途中。漂泊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不断寻觅的生活方式。哪里有美,哪里就是他的家;哪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哪里就是他的家;哪里能让他保持心灵的自由灵光,哪里就是他的家。
叩问人生篇
93 我的早年生活
【英国】温斯顿·丘吉尔1
“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刚满12 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主考官们最心爱的科目,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是我最不喜欢的。我喜爱历史、诗歌和写作,而主考官们却偏爱拉丁文和数学,而且他们的意愿总是占上风。不仅如此,我乐意别人问我所知道的东西,可他们却总是问我不知道的。我本来愿意显露一下自己的学识,而他们则千方百计地揭露我的无知。这样一来,只能出现一种结果:场场考试,场场失败。
我进入哈罗公学的入学考试是极其严格的。校长威尔登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这非常难得,因为拉丁文试卷上的问题我一个也答不上来。我在试卷上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再写上试题的编号“1”,经过再三考虑,又在“1”的外面加上一个括号,因而成了〔1〕。但这以后,我就什么也不会了。我干瞪眼没办法,在这种惨境中整整熬了两个小时,最后仁慈的监考老师总算收去了我的考卷。正是从这些表明我的学识水平的蛛丝马迹中,威尔登博士断定我有资格进哈罗公学上学。这说明,他能通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他是一个不以卷面分数取人的人,直到现在我还非常尊敬他。
结果,我当即被编到低年级最差的一个班里。实际上,我的名字居全校倒数第三。而最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两位同学没上几天学,就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相继退学了。
在这种尴尬的处境中,我继续待了近一年。正是由于长期在差班里待着,我获得了比那些聪明的学生更多的优势。他们全都继续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诸如此类的辉煌的学科,我则被看作是个只会学英语的笨学生。我只管把一般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牢记在心—这是光荣的事情。几年以后,当我的那些因创作优美的拉丁文诗歌和辛辣的希腊讽刺诗而获奖成名的同学,不得不靠普通的英语来谋生或者开拓事业的时候,我一点也不觉得自己比他们差。自然我倾向让孩子们学习英语。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但只有一件事我会强迫他们去做,那就是不能不懂英语。
我一方面在最低年级停滞不前,而另一方面却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 行史诗,并获得了全校的优胜奖。这着实让人觉得自相矛盾。我在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的同时,却又成功地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就我在学校的名次来看,这次考试的结果出人意料,因为许多名次在我前面的人都失败了。也是碰巧遇到了好运—在考试中,将要凭记忆绘一张某个国家的地图。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地球仪上所有国家的名字都写在纸条上放进帽子里,然后从中抽出了写有“新西兰”国名的纸条。接着我就大用其功,将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记得滚瓜烂熟。不料,第二天考卷中的第一道题就是:“绘出新西兰地图。”
我开始了军旅生涯。这个选择完全是由于我收集玩具锡兵的结果。我有近1500 个锡兵,组织得像一个步兵师,还下辖一个骑兵旅。我弟弟杰克统领的则是“敌军”。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这非常重要!
一天,父亲亲自对“部队”进行了正式的视察。所有的“部队”都整装待发。父亲敏锐的目光具有强大的威慑力。他花了20 分钟的时间来研究“部队”的阵容。最后他问我想不想当个军人。我想统领一支部队一定很光彩,所以我马上回答:“想”。现在,我的话被当真了。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他自己也只是最近才升到下议院议长和财政大臣的职位,而且一直处在政治的前沿。不管怎样,小锡兵改变了我的生活志向,从那时起,我的希望就是考入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再后来,就是学军事专业的各项技能。至于别的事情,那只有靠自己去探索、实践和学习了。
【注释】
1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英国政治家、画家、演说家、作家,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两度任英国首相,与美、苏结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
【诵读提示】
丘吉尔虽是公爵之后,出身名门,但童年口吃又爱饶舌,一上学就讨厌数学,拉丁文交白卷,希腊语也常不及格,成绩为全校最后一名,终于失去考大学的机会,却侥幸考入军校,开始军旅生涯。如果丘吉尔甘愿当不及格的学生,恐怕终其一生只能是一介武夫,即使军功卓着,也未必能当上将军。这只“萤火虫”后来发光得益于他深深喜爱的英语(相当于我们的语文)。他中学时代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诵麦考利的1200 行史诗,喜爱历史和写作,喜欢用大队玩具锡兵玩军事游戏。入伍后他并不是凭军功擢升,而是以创作闻名。1898 年他的第一部着作《边境之战插曲》出版,次年他参加苏丹战争后写的《尼罗河上的战争》问世,那年他24 岁。从没资格考大学的学生,到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巨头”(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之一。可以说,正是阅读和写作铺平了丘吉尔成为世界名人的道路。
【自主探究】
1.第一段中昆虫和萤火虫的比喻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场场考试,场场失败”的丘吉尔是怎样进入哈罗公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章看来,引领丘吉尔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学习成绩不佳的丘吉尔
丘吉尔是英国伟人、民族英雄。他在政治、军事、文学与历史上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很少人知道他的学生时代,学业一点也没有成就。他中学念的是夏劳书院,一所英国最着名的私立中学,学生当然是最出色的,但丘吉尔的每科成绩,都毫不出色,唯一可*的是作文倒常常得到老师的赞赏。作文是讲思考的,丘吉尔的睿智缜密的思考却得不到其他科目老师的赞赏,结果毕业时,老师们已盖棺定论,公认他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
对付不出色的孩子,父亲最好的办法是送他到军校去,其后丘吉尔便从军了。
从军的生活,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知识,他到过印度、古巴,便把所见所闻记下来,成了一个出色的从军记者;又把所知所悟再组织起来,得了许多真实的军事策略,他进不了大学,但军队却成了他生活的大学。
这是丘吉尔成功的开始。其后他当过首相,领导过英国与德军作战,战后他又完成了不朽的《大英民族史》;他的文章,更被认为英国文学的典范;而他的部下或崇拜者,竟然包括不少当年夏劳书院最出色的同窗。
这是一个奇迹,但不少的奇迹,往往是由一些被世俗的人认为平平无奇的人所创造的。假若当日丘吉尔从夏劳书院跑出来时,对自己毫不出色的表现感到气馁,历史上便少了一位政治领袖。
一个最有希望的人,往往是一个永不失望,尤其不对自己失望的人。
94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
【美国】海伦·凯勒1
我们大家都曾读过这样一些扣人心弦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只有一点有限的时间可以活了,有的长达一年,有的不足一天,我们总是能很感动地发现那些被命运宣布即将死亡的人是如何想办法度过他最后的时日的。当然,我说的是有选择权利的自由人,而不是那些活动范围受到限制的囚犯。
这些故事让我们沉思,很想知道我们遇到同样的情景会怎么做呢?我们作为必死的生物,处在这最后的时光里,我们会充满一些什么样的遭遇,什么样的感受,什么样的联想呢?我们回顾往事会找到哪些幸福、哪些遗憾呢?
有时我会想,如果我们像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态度,这一种态度更能彰显生命的价值。我们每天都应该怀着友善、朝气和渴望去生活,但是,当时间在我们面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限延伸时,这些品质常常就会丧失。当然,也有那些把“吃吧,喝吧,及时行乐吧”作为座右铭的人,然而,大多数人却为死神的来临所折磨。
许多故事里,主人公通常会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幸运地获救,然而他的价值观也常常因此而改变,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生活在或曾生活在死亡阴影中的人们,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充满了温情与善意。
然而,大多数人都将生死视为理所当然。我们都知道有一天必将死去,但却认为那一天距离我们还很遥远。当我们身体健康的时候,死亡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我们很少想到它,日子重复着单调,一天天延伸,我们疲惫地周旋于人情世故之中,麻木地处理着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几乎没有意识到我们逐渐开始对生活冷漠倦怠,更忘记了生命本质的意义。
估计我们在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感官时也会表现得同样冷漠,在这一点上,恐怕只有双耳失聪的人才会珍惜听觉,只有双目失明的人才能意识到目能视物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特别是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他们更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然而,那些视觉和听觉一直正常的人,却很少会充分利用这些上帝赐予的宝贵能力。他们心不在焉地看着、听着,不专注,更不感激,正如老话所说的:失去后才知道珍惜,生病后才知道健康的可贵。
我常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刚成年时失去视觉和听觉几天,那真是上帝的恩赐,因为黑暗会让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则教会他如何享受美妙的声音。
我经常询问视力正常的朋友,想了解他们对所看到的事物是怎样理解的。前几天,一个好朋友来探望我,她刚从森林里散完步回来,我问她有什么发现,她回答:“没什么特别的。”如果不是早已习惯了这种回答,我肯定不相信这是真的。年岁渐长,我越来越确信,视力正常的人看到的东西通常很少。
我自问:在树林里散步一个多小时,却没有任何发现,这怎么可能呢?像我这样一个盲人,虽然眼睛看不到,但仅仅通过触摸就能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我能感觉到树叶脉络的细致优雅,白桦树肌肤的光滑细腻,松树老皮的粗糙不平。春天,我仔细地抚摸树枝,满怀希望地寻找个嫩芽,那是沉睡一冬的大自然苏醒后的第一个征兆;我轻触着温润柔软如天鹅绒般的花瓣,发现它能以奇妙的姿势卷曲……一些大自然的奇迹正展现在我面前。偶尔运气好时,我把手轻轻放在小树上,还能感受到小鸟欢乐的歌声带来的颤动。我喜欢让清凉的溪水流过指尖,我还喜欢地上比波斯地毯还要柔软厚实的针叶或青草……总之,四季的景象就像一场扣人心弦、永不落幕的戏剧,而我,则能用指尖感受万物之妙。有时,我也渴望能够看到这一切。仅凭触摸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快乐,如果能用眼睛看到,岂不是能发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可是,那些视觉正常的人却看到的极少,他们认为世界色彩和景象的变化是理所当然的,许多人都是这样,很少珍惜自己拥有的,他们向往的是那些得不到的东西。如果在光明的世界里,宝贵的视觉仅仅被当作一种为生存谋便利的手段,而不是为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这将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啊。
如果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将开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教授会指导学生如何用心观察那些他们习以为常、不加注意的事物,以此来唤醒他们沉睡、迟钝的心灵,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注释】
1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有改动。海伦·凯勒(1880—1968),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美国十大英雄偶像,荣获“总统自由勋章”等奖项。主要着作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师》等。
【诵读提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作者以视听健全的人来和自己作比,在对比中表达了她的生活态度:人对生活要有强烈的紧迫感,缺乏这种态度,我们虽然视听健全,却有可能什么都看不见;具备了这一生活态度,你将会发现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在你面前敞开。在对比中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自我超脱的精神、追寻美和崇高的精神。
【自主探究】
1.海伦·凯勒说:“恐怕只有双耳失聪的人才会珍惜听觉,只有双目失明的人才能意识到目能视物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海伦·凯勒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看法?海伦·凯勒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无声世界的舞者
邰丽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舞蹈演员,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这位两耳失聪的女孩,用生命演绎的舞蹈感动了国人。
家住湖北宜昌的邰丽华,小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而失去了听力,从此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律动课上,老师踏响木地板的震动,启蒙了她对音乐的痴迷,而被她称作“看得到的音乐”的舞蹈也从此成为她生命的亮色—她赖以表达内心世界的语言。
2003年3月在波兰,一支《雀之灵》舞动了全场观众的心,当他们知道邰丽华听不到自己的掌声时,流下了伤心的泪。邰丽华先后出访过20 多个国家,在国内外演出数百场,以其“孔雀般的美丽、高洁与轻灵”征服了不同肤色的观众。2005 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她领舞的群舞—千手观音,让几亿中国人从热闹中沉思、感动。“其实所有人的人生都是一样的,有圆有缺有满有空,这是你不能选择的。但你可以选择看人生的角度,多看看人生的圆满,然后带着一颗快乐感恩的心去面对人生的不圆满—这就是我所领悟的生活真谛。”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若水的“孔雀仙子”“观音姐姐”仍在孜孜以求地跳着人生这支大舞。
95 我的一天
【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1
……电话铃声闯入美梦,令人兴奋的幻觉恐惧地消失了……醒来,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我这被瘫痪所钉住的身体疼得难以忍受。这就是说,几秒钟之前还在做梦,在梦中我年轻,有力,骑着战马像疾风一般奔向初升的太阳。我并不睁眼,这没有必要:在这一瞬间我正回忆着一切。八年前,残酷的疾病使我倒在床上,动弹不得,弄瞎了我的眼睛,把我周围的一切变成了黑夜。已经八年了!
肉体的剧烈疼痛,向我猛烈攻击,既残酷又无情。我本能地做着初步的反抗—紧紧地咬着牙。第二次电话铃声赶紧地跑来援助我。我知道,生活在号召我去反抗。母亲走进来。他送来早晨的邮件—报纸、书籍、一束信件。今天还有好几次有趣味的约会。生活要取得它应有的权利。痛苦滚开吧!清晨短时间的搏斗结束了,同往日一样,生活战胜了。
“快点,妈妈,快点!洗脸,吃饭!……”
母亲把未喝完的咖啡拿走。我马上听见我的秘书阿列克山得拉·彼得洛夫娜的问安。她像钟一样准确。
人们把我抬到花园的树荫下。这里一切都准备好了,预备开始工作,赶快生活。就因为这个,我的一切欲望才那样强烈。
“请读报吧。在意大利和阿比西尼亚的边界上有什么消息?法西斯主义—这个带着*的疯子—已经向这里猛袭了,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向什么方向扔下这个*。”
报上说:国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乱蜘蛛网,破产了的帝国主义的矛盾无法解决……。战争的威胁像乌鸦一样盘旋在世界上空。
日暮途穷的资产阶级已将自己仅有的后备军—法西斯青年匪徒—投入竞技场。而这些匪徒正在使用斧头和绳索,将资产阶级的文化很快地拉回中世纪去。欧洲非常沉闷,发散着血腥气味。一九一四年的暗影,甚至瞎子也能看见了。世界狂热地扩充着军备……。
够啦。请读一些我国的生活吧!
于是我听到了可爱的祖国的心脏的跳动。于是在我面前便显现出一个青春、美丽、健康、活泼,不可战胜的苏维埃国家。只有她,只有我的社会主义祖国,举起了和平与世界文化的旗帜。只有她创造了民族间的真正友谊。做这样祖国的儿子该是多么幸福啊!……
阿列克山得拉·彼得洛夫娜念信啦。这是从辽阔的苏联遥远的尽头给我写来的—海参崴、塔什干、费尔干、第弗利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列宁格勒、莫斯科。
莫斯科、莫斯科呀!世界的心脏!这是我的祖国在和他的儿子中的一个互相通话,和我,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着者,一个年轻的、初学的作者互相通话。几千封被我小心保存在纸夹中的信—这是我最珍贵的宝藏。都是谁写的呢?谁都写。工场和制造厂的青年工人、波罗的海和黑海的海员、飞行家、少年先锋队员—大家都忙着说出自己的思想,讲一讲由那本书所激发的情感。每封信都会教给你一些东西,增添一些知识。看吧,一封劝我劳动的信写道:“亲爱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同志!我们焦急地等待着你的新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你快点写吧。你应当把它写得很出色。记住,我们等待着这本书哪!祝你健康和有伟大的成就。别列兹尼克制铁工厂全体工人……”
第二封信。这封信通知我说,一九三六年,我的小说将在几家出版社同时出版,印刷总数52万册。呵!这简直是一支书籍大军了!……
我听见:门外,轻微的喔喔声,汽车站住了。脚步声。问好。听声音我就知道,这是马里切夫工程师。他正在建筑一所别墅,是乌克兰政府给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赠礼。在古老花园的绿树浓荫中,距海滨不远,将建造起一所美丽的小型别墅。工程师打开了设计图。
“这边是您的办公室、藏书室、秘书办公室,还有浴室。这半面是给您的家属住的。有很大的凉台,夏天您可以在那里工作。周围阳光很充足。棕树,木兰……”
一切都预备好了,就为着让我能安心工作。我深深体会到祖国的关怀和抚爱。
“对于这个设计您满意吗?”工程师问。
“这太好了!……”
“那么我们就动工啦。”
工程师走了。阿列克山得拉·彼得洛夫娜翻开记录本子。现在是工作时间。在天黑以前谁也不到我这里来,都知道我在忙。几个钟头的紧*作。我忘却周围一切。回忆着往事。在记忆中出现了动乱的一九一九年。大炮在怒吼……黑夜里火光冲天……大队的武装干涉者侵入了我国,于是我的小说的主人公,忘我牺牲的青年便和自己的父亲们并肩作战,给这种进攻以反击。
“四个钟头了,该停止啦!”秘书小声说。
午餐……一小时休息……。晚间的邮件—报纸、杂志,又有来信。我听人们念小说。阳光消失了。我看不见,但我感觉到凉爽的黄昏在移近着。
许多人的脚步声在沙沙地响。洪亮的笑声。这是我的客人们,我国英勇的少女们,女跳伞家,她们曾打破了世界迟缓跳伞的纪录。同来的还有索契城参加新建筑工程的共青团员们。伟大建筑的隆隆响声竟被带进了这幽静的花园。我暗中想象着,外面正在怎样用水泥和柏油铺着我这小城的街道。一年前还是旷野的地方,现在已经耸立着宫殿似的疗养院的高大建筑了。
天黑了。屋里静静的。客人走了。人们念书报给我听。轻轻的敲门声。这是工作日程上规定的最后一次约会。英文《莫斯科日报》的记者。他的俄语不太好。
“是真的吗,您从前是一个普通的工人?”
“真的,当过烧锅炉的工人。”
他的铅笔很快地擦着纸响。
“请您告诉我,您很痛苦吧?您想,您是瞎子呀,多年躺在床上不能动了。难道您一次也没有想到自己失去了的幸福,没有想到永远不能再看东西、走路,而感觉失望吗?”
我微笑着。
“我简直没有时间想这些。幸福是多方面的。我也是很幸福的。创作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而且我感觉出自己的手也在为我们大家共同建造的美丽楼房—社会主义—砌着砖块,这样,我个人的悲痛便被排除了。”……黑夜。我睡下,疲倦了,但很满意。又生活了一天,最平凡的一天,但过得很好……
一九三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注释】
1尼古拉·阿列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作家。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1930年,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世界革命青年的学习楷模。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底,苏联政府授予他列宁勋章,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的贡献。
【诵读提示】
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935年9月27日为《世界上的一天》征文而写的。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正在进行着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奥斯特洛夫斯基忘我地工作着。其中写到:“我简直没有时间想这些。幸福是多方面的。我也是幸福的。创作产生了无比惊人的快乐,而且我感觉出自己的手也在为我们大家共同建造的美丽的楼房——社会主义——砌着砖块,这样,我个人的悲痛便被排除了。”与困难作斗争,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能为人类做贡献再苦也感到幸福,这就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人生观和幸福观。文章按清晨、上午、下午、晚上、深夜这样的时间顺序来展现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天的生活,启示我们要珍惜青春,像他那样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自主探究】
1.文章透露了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什么样的情绪和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尾作者说:“又生活了一天,最平凡的一天,但过得很好……”你怎样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天?你怎样度过平凡的每一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意志顽强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十七岁时,带头参加修建一条铁路支线的艰巨工作。在铁路工地上,不少人被恶劣的条件、疾病和匪帮的偷袭夺去生命。奥斯特洛夫斯基咬紧牙关,拼命干活。但在即将竣工时,他双膝红肿,步履艰难,并且感染了伤寒,昏迷不醒,被送回老家。在母亲悉心照料下,他才勉强活了过来。重返工厂后,他一边劳动,一边在技校学习。伤病之身,经不起过度的辛劳,健康状况越来越糟,他被送进疗养院进行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又返回基辅,并和许多共青团员一起,在没膝深、刺骨冷的河水中抢救木材,他再次病倒了。十八岁时,医疗鉴定委员会为他签发了一等残废证明!但是他却藏起证明,继续要求安排工作。
25岁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只有手腕能活动,写字很吃力,也很慢。他躺在床上先构思整部书的轮廓,并把每章每节想好,再由他口授,妻子亚拉为他记录。时间长了,这也不是个办法,一旦妻子不在就写不了啦。于是他要人用硬纸板做了一个框子,在上面刻成一个个方格,把稿纸放在下面,然后用手摸着框子自己写。夜深了,只有他房间里传出写字的沙沙声。他不需要光,只要大脑和手就够了。他不停地写下去,写好一页就用僵硬的左手颤颤抖抖地抽出一页。为了避免一行字写到另一行里,他的铅笔从来不离开纸。每天清晨,当妻子醒来,写好的稿纸已散落一地。她赶忙帮他拾起来理好。这时,妻子发现,睡着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嘴唇上有一层淡淡的血痕。显然,这是为了抵抗病痛的折磨,忍痛写作而咬出来的……
单元拓展学习
语文实践活动
活动名称:
走进伟人生活,激励平凡人生—名人轶事励志故事会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准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广泛阅读书籍的兴趣。
2.通过讲名人故事比赛,陶冶学生的情操,展现中职生青春励志、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活动流程:
1.老师指导学生制定比赛评分标准。
2.将全班同学分成4~5个小组。每组确定一个学生代表任组长。
3.每组同学就选文的作者或自己熟悉的其他伟人,查找所需故事材料。
4.组长给每位成员分配讲故事任务。
5.小组内课外练习,同学互评,选出优秀代表。
6.班级展示,小组交流,评价得失,评选模范小组、模范个人。
7.老师做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