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短歌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诵读经典 感悟成长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单元
诵读风骚雅韵
单元导语
中国的人文土壤,一向善于培养诗人的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杰出诗人留下了飘逸的身影:浪漫的,现实的;豪放的,婉约的……古人说“诗言志”,是我们中国人对诗最高的理解和崇尚。古人还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把诗当成我们中国人做人的根基。诗的教化、诗的情感、诗的言志与抒怀,不仅形象生动,易学好懂,而且这种精神和心灵的启蒙在潜移默化之中,在审美滋润之中,影响人的一生。
郭沫若说:“宇宙里的东西没有一样是死的,就因为都有一种节奏(可以说就是生命)在里面流淌。”诗歌的节奏是诗人的心跳,要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脉搏一起去感受跳动,只有采用反复吟诵的手段,才能引发学生与诗人情感的共鸣,才能充分领略诗歌深邃的意境和典雅的音乐美,达到“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方能识器”的境界。
本单元选编了五十首古代经典诗词,内容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分为“感物抒怀”、“思国怀乡”、“心有灵犀”、“歌以咏志”、“叩问人生”五个篇章,每个篇章由十首古诗词组成。
诵读目标
1.诵读“感物抒怀篇”,使学生在充分把握诗人所咏之物的特点、神韵上,透过表面物象体味诗人的情怀或思想,进而学会关注自然,观察生活。
2.诵读“思国怀乡篇”,使学生在那些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乡愁中,触摸诗人对和谐、安宁生活的永恒祈求,让学生学会珍惜拥有,感恩生活。
3.诵读“心有灵犀篇”,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4.诵读“歌以咏志篇”,使学生感受古代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强烈的爱国情怀,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5.诵读“叩问人生篇”,使学生学会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坚持,热爱和珍视生命,让成长的天空留下美丽的色彩。
6.通过本单元的诵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怀和诵读古典诗歌的习惯。
点拨提高
诵读技巧(二)
诵读基本技巧—重音
一、什么是重音
在诵读中,为了准确表达语意和思想感情,有时强调那些起重要作用的词或短语,被强调的这个词或短语通常叫重音,或重读。
组成句子的词和短语中,表达基本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时候,不是平行地处在同一个地位上。有的词、短语显得十分重要,而与之相比较,另外一些词和短语就处于一个较为次要的地位上,所以有必要采用重音。
同样一句话,如果把不同的词或短语确定为重音,由于重音不同,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
a.我请你跳舞(请你跳舞的不是别人)b.我请你跳舞(怎么样,给面子吧?)
c.我请你跳舞(不请别人)d.我请你跳舞(不是请你唱歌)
二、确定重音的依据
(一)依据结构。有些句子平平常常,没有特殊的感*彩,也没有什么特别强调的意味。这种句子的重音可以依据其语法结构来确定。一般地,需要重读的有短句中的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类重音叫做语法重音。这类重音在诵读时不必过分强调,只要比其他音节读得重些就可以了。
(二)依据语意和感情。有些句子或由于构造复杂,或由于表意曲折,或由于感情特殊,它的重音往往不能一下子确定,必须联系上下文,对它细加观察,认真推敲,尤其要把它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确定其重音,通常把这类重音叫做逻辑重音(强调重音)和感情重音。它同语法重音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则是不一致的。当逻辑重音(感情重音)和语法重音不一致时,后者必须服从前者。
三、各种类型的重音
(一)突出语意区别的重音
这类重音意在显示语意中的某些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句意的重心所在,必须加以强调。其中有:
1.并列性重音
如: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2.对比性重音
如: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了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
3.排比性重音
如: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地去吧!多少工地,多少工厂矿山,多少高楼大厦,多少城市和农村,都殷切地等待着你们!
(二)突出句子关系的重音
这类重音意在表现句子(特别是复句)中的各种不同的语法关系,以此来强调句子是某种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有:
1.转折性重音
如: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
2.呼应性重音
文章中某些体现呼应关系的词语要重读。
如: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意呢?战士们又有什么呢?他们只有一双结着硬茧的手,一颗赤诚的心。
(三)突出修辞色彩的重音
这类重音意在鲜明体现句子中某些修辞现象,这些不同的修辞语言是表现力最强的地方,最能体现文章的旨意。其中有:
1.比喻。重读文章中的比喻性词语,可以使被比喻的事物生动形象,加深对所描写事物或阐明道理的理解。但要注意,有比喻词的比喻句,不要重读比喻词“像”“好像”“仿佛”等。
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2.夸张。文学作品中常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人或事物的某一特征,表达作者对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并引起读者的共鸣,使读者获得对事物的深刻印象。
如:每年——特别是水灾、旱灾的时候,这些在日本厂里有门路的带工,就亲身或者派人到他们家乡或者灾荒区域,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
3.双关
如:周繁漪 好,你去吧!小心,现在,(望窗外,自语)风暴就要起来了!
4.反语
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5.反复
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感物抒怀篇
6 氓1
《诗经》
氓之蚩蚩2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3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4,子无良媒。将子无怒5
,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6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7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8
,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9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10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注释】
1本文选自《诗经·国风·卫风》。《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 首诗歌,又称“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内容依据音乐的不同分“风”“雅”“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氓(méng):民的古称,这里指弃妇过去的丈夫。2蚩(chi)蚩:憨厚、老实的样子。3匪:通“非”,不是。谋:商量。4愆(qiān):延误。5将(qiāng):愿,请。6垝(gui):倒塌;倒塌的。垣(yuán):墙。7载:语气助词。载笑载言:(因为高兴而)又说又笑。8于嗟鸠兮:于通“吁”(xu),此处与嗟皆表感慨。9说:通“脱”,解脱。10徂(cu)尔:嫁给你。食贫:过贫穷的生活。?汤汤(shāng):水势浩大的样子。渐(jiān):浸湿。帷(wéi)裳(cháng):车两旁的布幔。?爽:差错。贰:“貣(tè)”的误字。“貣”就是“忒(tè)”,和“爽”同义。?室劳:家务劳动。靡:无。靡室劳矣:不以操持家务为劳苦。?咥(xi):笑貌。?隰(xi):低湿的地方;泮(pàn):通“畔”,水边。以上二句承上文,以水流必有畔岸喻凡事都有边际。言外之意,如果和这样的男人偕老,那就苦海无边了。?总角:男女未成年时结发成两角,称总角。宴:快乐。晏晏(yàn):和悦貌。?旦旦:诚恳的样子。反:违反,指违背誓言。
【诗歌大意】
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嫁妆嫁给你。
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新鲜润泽。唉,斑鸠啊,不要贪吃桑葚。唉,姑娘呀,不要沉溺于男子的爱情中。男子沉溺在爱情里,还可以脱身。姑娘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
桑树落叶的时候,它的叶子枯黄,纷纷掉落了。自从我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淇水波涛滚滚,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多年来做你的妻子,家里的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每天早起晚睡,没有一天不是这样。你的心愿满足后,就凶恶起来。兄弟不了解我的处境,都讥笑我啊。静下来想想,只能自己伤心。
原想同你白头到老,但(现在)白头到老的心愿让我怨恨。淇水再宽总有个岸,低湿的洼地再大也有个边(意思是什么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少年时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誓言是真挚诚恳的,没想到你会变心。你违背誓言,不念旧情,那就算了吧!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叙事长诗。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此诗通过弃妇的自述,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社会妇女在恋爱婚姻问题上受压迫和受损害的现象。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首先是弃妇的形象,她本是一个纯洁、善良的美貌少女,诗中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形象地写出了这位青春少女的形象。她爱过“氓”,并且对他一往情深,“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嫁给“氓”后,她幻想着“及尔偕老”,过上好日子,因而一心持家,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直到“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失去了青春美貌,而此时,“氓”已变心,对她虐待“至于暴矣”!她孤苦无助却被兄弟讥笑,心中的悲苦无人可以诉说。但不幸的遭遇锻炼了她坚强的性格,悔恨之余,她采取了与“氓”决绝的态度,表现了她的反抗精神。这是一个既令人同情又令人佩服的弃妇形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氓”的形象。他本是一个抱布换丝的小商贩,凭着花言巧语博得少女对他的爱,而当他们结婚后,他却把大量的劳动压在妻子肩上,等到妻子失去了青春美貌,他又狠心地抛弃了她。“氓”的虚伪、薄情与弃妇的善良、痴情形成鲜明对比,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自主探究】
1.试分析诗中的弃妇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诗中的顶真句,并体会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风骚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 世纪至前6 世纪)近五百年间三百零五篇作品。紧接着,在南方楚地又“奇文郁起”(刘勰语),出现了伟大诗人屈原及其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楚辞”。它们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各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两面旗帜,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后世诗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诗经》的影响形成现实主义诗风,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形成浪漫主义诗风,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形成了我国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风”“骚”传统。
7 山居秋暝
【唐】王维1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2
归浣女3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4
。
【注释】
1王维(701—761),字摩诘,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唐朝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作品以山水田园诗为主,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着有《王右丞集》。暝:日落,夜晚。2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3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4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谓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随意:任凭。歇,消散、逝去。王孙:此处指诗人。留:居。
【诗歌大意】
空旷的山中,新雨刚刚下过,夜间的凉爽更添几分秋意。松林沐浴着皎洁的月光,清清的泉水从河床的石头上流过。洗衣服的姑娘们归来,竹林里笑语喧哗,渔船顺流而下搅动了一片片莲叶。春天的芬芳留不住就由它去吧,我自己却要居住在这风光秀丽的山中。
【诵读提示】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山水诗的代表作,这首诗写了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尾联抒发了诗人愿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自主探究】
1.诗歌中以静衬动、声色相间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中的“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王维买药
唐代着名诗人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因此,许多名门望族、达官显贵,都希望王维能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有的托媒前去说合,有的亲自登门求亲,但都被王维一一婉言谢绝了。
那年刚入冬,天气骤然变冷,寓居乡间的王维受了风寒,便去找郎中诊治,郎中给王维开了几味草药,让王维拿上药方速去药店买药。
王维来到一家药店,发现店主是一个衣服素雅、娴静端庄的年轻女子,他不禁暗自诧异:这穷乡僻壤的小镇上,竟然有如此气质脱俗的年轻女子,真是难能可贵。但不知她的才华如何,不妨试试她。于是,王维上前施了一礼,说道:“姑娘,我要买几味药治疗小疾,不知贵店药物全不全?”年轻女子盈盈含笑地道了个万福:“先生请讲。”
王维稍微思索了一下,微笑着说道:“头一味是—酒阑宴毕客何为?”年轻女子甜甜一笑:“酒阑宴罢客当归,‘当归’当然有了。”
王维一惊,暗暗钦佩姑娘果然才思敏捷,又说道:“夜深月黑路不迷。”
“‘熟地’要多少?”姑娘以问作答。
王维一看难不住这年轻女子,便道:“我还买艳阳牡丹妹。”“牡丹花妹是芍药。正巧,‘芍药’是今天刚刚进的货。”“出征在万里。”年轻女子说:“万里戍边是‘远志’。”“再要百年美貂裘。”“‘陈皮’也有。”“还要夫妇偕白头。”“‘百合’是新进的。”“八月花吐蕊。”“秋花朵朵点‘桂枝’。”“蝴蝶穿花飞。”“‘香附’蝴蝶双双飞。”
年轻女子的回答让王维连连点头称妙。
后来,王维和这个才华横溢、贤淑端庄的年轻女子结成了连理,两个人惺惺相惜、十分恩爱,过着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留下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美丽传奇。
8 蜀相1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2
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3
春色,隔叶黄鹂空4
好音。
三顾5
频烦天下计,两朝6
开济7
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8
,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
1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2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的别称。3自:白白地。同下文“空”为互文。4空:白白地。5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顾:拜访,探望。6两朝: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7开济:开,开创。济,扶助。8出师未捷身先死: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诗歌大意】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碧草映照石阶空自呈现一番春色。黄鹂隔着枝叶徒有好听的声音。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讨论天下大计,老臣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鞠躬尽瘁。可惜出师伐魏未成功而病亡军中,常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诵读提示】
《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前半部分写祠堂内外的景色,感物思人。后半部分赞叹诸葛亮一生的谋略和功业,同时寄寓诗人忧时伤乱、怀才不遇之感。末两句笔锋一转,以惊世之笔写出主人公悲剧性所在,成为感人肺腑的名句,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自主探究】
1.诗中的蜀相指的是谁?哪句诗引起后世英雄的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chu),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后来,徐庶被曹操用计骗去许昌,临走前徐庶对刘备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崇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被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
9 枫桥夜泊1
【唐】张继2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3
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4
,夜半钟声5
到客船。
【注释】
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门外。此诗题目也作《夜泊枫桥》。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2张继(约715—779),字懿孙,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县)人。诗人重气节,好谈论,关心民间疾苦。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本诗最着名。诗中的寒山寺也因此名扬天下,成为千古游览胜地。3江枫: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枫桥也叫封桥。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桥原本不叫枫桥,这里原来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来船只停泊的码头,由于唐以前水匪贼寇经常进犯,故当时每到夜晚都要将桥封锁起来,以确保安全,因而起名叫封桥。4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5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
【诗歌大意】
月已落下,乌鸦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胧漫天霜色。江边枫桥与船上渔火,陪伴孤独的我抱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诵读提示】
《枫桥夜泊》以一“愁”字统起,把枫桥夜景和旅人寂寞、惆怅的心情写得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夜行无月,本难见物,而渔火醒目,霜寒可感;夜阑人静之时,却闻乌啼钟鸣。如此明灭对照,无声与有声的衬托,使景皆为情中之景,声皆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风情,吸引着古往今来的寻梦者。
【自主探究】
1.诗中作者看到的景物是什么?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夜半钟声”在诗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寒山寺的传说
相传唐代有两个年轻人,一名寒山,一名拾得,他们从小就是好朋友。长大后寒山父母为他与一位姑娘订了亲。然而,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无意中,寒山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心里难过极了。经过痛苦思考,寒山决定成全拾得的婚事,自己则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了。
拾得多日没有看见寒山,感到十分奇怪,便信步来到寒山的家中,只见门上插有一封留给他的书信,拆开一看,原来是寒山劝他及早与姑娘结婚成家,并衷心祝福他俩美满幸福。拾得这才恍然大悟。他思前想后,决定离开姑娘,寻找寒山。时值夏天,在前往苏州的途中,拾得看到路旁池塘里盛开着粉艳艳的荷花,顿觉心旷神怡,就顺手采摘了一枝带在身边,以图吉利。
经过长途跋涉,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找到了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寒山,而手中的那支荷花依然那样鲜艳芬芳,光彩夺目。寒山见拾得到来,心里高兴极了,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相迎,两人相对言笑,亲热无比。后来,拾得也留在寺中当了和尚。现在寒山寺存有一方碑石,上刻“和合二仙”图案,记的就是这件轶事。画中两人,一人手擎荷莲,一人捧着篦盒,民间取“荷”“盒”两字的谐音称他们兄弟俩为“和合二仙”。他们修行的妙利普明塔院也因“和合”相聚并成为住持而改为“寒山寺”。
至今,在佛教界和民间还流传着“和合二仙”的问答:寒山问:“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
10 竹枝词1
(其一)
【唐】刘禹锡2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3
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4
。
【注释】
1竹枝词:是巴渝民歌的一种,唱时以笛、鼓伴奏,同时起舞。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刘禹锡的诗歌语言干净明快,节奏和谐响亮,今存《刘梦得文集》。3踏歌:是一种唱歌方式,歌者牵手,一边用脚打着节拍,一边唱歌。4道是:说是。晴:是“情”的双关隐语。
【诗歌大意】
江边杨柳,树叶青青,江水平缓地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岸上少女忽然听到舟中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她从歌声获得的印象是,对方虽没有更明确的表示,却似乎有些情意。这真好像黄梅季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是雨天吧,东边还出着太阳,令人捉摸不定,是无“情”还是有“情”呢?
【诵读提示】
竹枝词是巴渝(今四川省东部重庆市一带)民歌中的一种。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依调填词,今存两组,共11首。这是其中一首模拟民间情歌的作品。
全诗以女主人公的口吻写成。第一句写景,是少女眼前所见。江边杨柳,垂拂青条;江中流水,平如镜面。第二句写少女耳中所闻。江边情郎放声高歌,打破了这种平静。第三、四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道是无晴却有晴”一语双关,既写了江上的阵雨天气,又把少女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希望和等待的情怀都表达出来了。
【自主探究】
1.“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前度刘郎
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革新活动,被降职为郎州司马。十年后,他“以恩召还”回到长安。看到路上草木十分茂盛,人来车往,尘土飞扬;听到人们都在谈论玄都观(道士庙)里的桃花。他想,从前玄都观里并没有桃花呀,我离开十年,想不到桃花种得那么多,而且都长大开花了。于是,刘禹锡也来到玄都观。果然,满院桃花怒放。对着满树桃花,他心潮不平,觉得旺盛的桃花可以比喻那些在政治上投机取巧的人,他们在自己离开之后,显得越来越得意了。他气愤难平,就在院墙上题了《玄都观桃花》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句表面描写人们赏花盛况,实际表示对敌人的蔑视和讽刺。这首诗很快传到朝廷里,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十四年后,才重新被召回长安。一天,刘禹锡再游玄都观。他发现院内一半地方长满青苔,过去开得红红火火的桃花不见了,只有一些野菜花在荒凉的院地上颤抖;那些道士也不知去向。这冷冷清清的景象同十四年前的热闹场面是多么鲜明的对照啊!诗人十分感慨,人生的变化谁也预料不定呀,我上次题诗遭祸,想不到十四年后我“刘郎”竟又旧地重游!想到这儿,他又在院墙上题诗一首,为《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依然如故,不改初衷,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不怕打击、坚持斗争的倔强意志。“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刘禹锡的诗也化为成语:前度刘郎。
11 蝶恋花
【北宋】欧阳修1
庭院深深深几许2
?杨柳堆烟3
,帘幕无重数。玉勒4
雕鞍5
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6
飞过秋千去。
【注释】
1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2几许:多少。许,估计数量之词。3堆烟:形容杨柳浓密。4玉勒:玉制的马衔。5雕鞍:精雕的马鞍。6乱红:凌乱的落花。
【诗歌大意】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杨柳依依,飞扬起片片烟雾,一重重帘幕不知有多少层。豪华的车马停在贵族公子寻欢作乐的地方,她登楼向远处望去,却看不见那通向章台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随着狂风大作,再是重门将黄昏景色掩闭,也无法留住春意。泪眼汪汪问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语,纷乱地、零零落落地一点一点飞到秋千外。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词。通过对思妇所处环境的描绘烘托,刻画独处深闺的寂寞惆怅的心绪。词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情景交融,含蕴深沉。整首词如泣如诉,意境浑融,语言清丽,尤其是最后两句,写女子的痴情与绝望,向来为词评家所赞誉。
【自主探究】
1.“雨横风狂三月暮”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红飞过秋千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欧阳修行文求简故事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12 春日
【南宋】朱熹1
胜日2
寻芳3
泗水4
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5
识得东风6
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中国南宋着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2胜日:天气晴朗的日子。3寻芳:春游踏青的意思。芳,花草。4泗水:水名,在今天的山东省泗水县。5等闲:随便,到处都可以。6东风:春风。
【诗歌大意】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到东风的影子,到处都是百花开放、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致。
【诵读提示】
首句点明出游的时令、地点,下三句写“寻芳”的所见所识。春回大地,仿佛是一夜东风,吹开了万紫千红的鲜花。诗人由“寻”而“识”,步步深化,统率全诗的则是一个“新”字。
泗水在山东,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滨讲学传道;南宋时那地方早已沦陷于金国,朱熹怎能去游春呢?原来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中的“泗水”暗喻孔门,“寻芳”暗喻求圣人之道,“东风”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导的“仁”。这些意思如果用哲学讲义式的语言写出来,难免枯燥乏味。本诗却把哲理融化在生动的形象中,不露说理的痕迹。这是朱熹的高明之处。
【自主探究】
1.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并谈谈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其中的“泗水”“寻芳”“东风”“春”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神笔镇流
朱熹来到永春,走访一些书友,“昼则联车出游,夜则对榻论诗”,颇可相得。
一日,他来到蓬壶高丽的林氏祖宇,得山川钟毓之秀,堪称幽胜,只见千峰凝翠,万木吐绿,山深菁密,树木葱茏,一时雅兴,即索纸笔,题字以赠。山间竹纸算是现成,就是没有大笔。俗话说“刀钝出利手”,朱熹即以茅草临时扎笔,当场书写“居敬”二字赠之。乡老争相传诵圣人留下的金字,即以楠木作匾,镌之以作永远纪念。当金匾悬挂祖宇厅堂之后,即将这根茅笔置于匾后,以示子孙,久之辄发毫光,初时颇感奇特,久之不以为意。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骆起明任永春知县之时,下乡劝农来到蓬壶,即有传闻朱熹茅笔题字之事,就乘舆前往高丽谒见林氏祖宇,只见“居敬”微尘不染,索笔觇之,如获拱璧。经乡人同意即收在身边赏玩,用香囊盛之,锦缎裹之,并作为传世之宝珍藏之。
康熙十年任满升迁路过乌龙江,一时风浪大作,翻江倒海,轻舟上颠下簸,真有覆舟之险。同舟之人认为是妖邪作祟,争求宝物以压邪,骆起明行装内仅有书籍数筐,别无珍宝。最后乃以朱熹茅笔掷之江中,说来也怪,一时风平浪静,众人誉之为神笔。
13 扬州慢1
【宋】姜夔2
淳熙丙申至日3
,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4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5
。过春风十里6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7
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8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9
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10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1此调为姜夔自度(duo)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扬州慢》写于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当时的姜夔才二十一岁,来到扬州,看到素以繁华富丽而着称的江南名城扬州,如今已是断壁残垣,心有所感,便写下了这首词。2姜夔(1154—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着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3淳熙丙申:宋孝宗三年(1176 年)。至日:冬至这天。4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5淮左句:淮左:淮东。扬州是宋代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6春风十里:这里借指昔日扬州街道的繁华。7胡马窥江:指1161 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破扬州,直抵长江边的瓜洲渡,到淳熙三年姜夔过扬州已十六年。8杜郎: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高明的鉴赏力。9豆蔻:形容少女美艳。10二十四桥:扬州的名桥,唐代这一带十分繁华热闹。
【诗歌大意】
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这天,我路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苗。进入扬州,一片萧条冷落,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着名的大都城,城北的竹西亭风光尤胜,解下马鞍在这里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现在却长满青青的荠麦。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遭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力,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的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很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还在,桥下江水碧波荡漾,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知道它每一年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诵读提示】
认真品读姜夔的这首词,在闭目遐思之中,你可以隐隐地望见:一个雪后的清晨,正值风华年纪、西风瘦马布衣青衫的姜夔来到扬州,徘徊在竹西亭边,二十四桥下,希望寻找当年杜牧的踪迹,然而望见的却是荒草废墟,因而悲从景生,哀从心起,缓缓行步中,惊叹“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啊,即使杜牧活到此时,也会被眼前景象惊呆,大诗人再也不会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兴了。扬州破败了,破败在荒淫无能的南宋小朝廷手中,破败在一大群贪生怕死的文官武将手里,布衣青衫的姜夔来此,为她唱一首挽歌。然后在斜阳陌巷中,留下了瘦马枯缰的长长身影,留下了这首《扬州慢》。
【自主探究】
1.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金兵入侵对扬州的严重破坏,姜夔产生了悲凉痛惜的情绪。《扬州慢》是怎样表现这种情绪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词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扬州慢》与杜牧诗
姜夔在《扬州慢》中共化入了杜牧的四首诗: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生于唐末,为人风流潇洒。他曾经在扬州城做过短暂的停留,并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诗篇都是对扬州城繁华生活的歌咏。姜夔所化用的诗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如今的萧索又恰好形成了一种对比,正是这种对比,让作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也就行而生悲,因此写下这首《扬州慢》抒发心中的“黍离之悲”。
14 【双调】折桂令1
叹世
【元】马致远
咸阳百二山河2
,两字功名3
,几阵干戈。项废东吴4
,刘兴西蜀5
,梦说南柯6
。韩信功兀的般证果7
,蒯通言那里是风魔8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9
,醉了由他10
!
【注释】
1“双调”是宫调。“折桂令”是曲牌(名),“叹世”是标题。作者马致远(约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是我国元代着名戏剧家、散曲家,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有《东篱乐府》。2咸阳:秦国的都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百二山河:形容地势的险要,二万兵力可抵挡一百万兵。3两字功名:为了功名二字,几次大动干戈。4项废东吴:指项羽在垓(gāi)下兵败,自刎乌江边。项,项羽(前232—前202),名籍。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推翻秦政权的斗争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为古东吴之地。后被刘邦击败,自刎乌江。故曰“项废东吴。”5刘兴西蜀:刘邦利用封地汉中和蜀中的人力物力,得以勃兴。6梦说南柯:就像南柯一梦。李公佐《南柯记》叙述淳于棼酒醉后梦入槐安国(即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并被任命为南柯太守,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这里感叹刘、项的兴废也不过一场幻梦罢了。7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在推翻秦政权和楚汉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击灭项羽于垓下,使刘邦能够统一全国。后被吕后设计杀害。兀的般:这般。证果:佛家语,因果报应,结果。8“蒯通”句:蒯(kuǎi)通,即蒯彻,汉高祖的着名辩士。韩信用蒯通的计策建立齐国。后蒯通劝韩信背汉举事,自立为国。韩信不听。他怕受到牵累,假装疯癫做了巫师,免了被烹之刑。9“成也萧何”句:韩信因萧何推荐得到刘邦的重用。后来吕后杀韩信,也是用了萧何之计。萧何:汉初大臣。曾经向刘邦推荐韩信为大将,说韩信是“国士无双”。汉政权建立以后,又觉得韩信“军权太重”。要“剪除了此人”,方才放心。10醉了由他:大醉不醒,哪管他成败是非。这是一种悲凉的嘲世和自嘲。
【诗歌大意】
咸阳山河险固可以以二当百,为了功名两字,这里引起过几阵干戈。项羽兵败身亡东吴,刘邦兵兴西蜀,成败兴亡都是梦里南柯。韩信功高盖世却落得被杀的结果,蒯通说的是真话哪里是风魔?成事的是萧何,败事的也是萧何。我且一醉功过是非统统由他。
【诵读提示】
此曲为借咏史叹评功名之曲。文中首先阐述为求功名必然多动干戈,接着以项羽兵败自刎、韩信功成被诛以及刘邦兴汉为之佐证,后归纳感叹功名事业,最终都似南柯一梦。由于人心叵测,世事难料,结句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作者与世无争的思想态度,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的反感。
【自主探究】
1.曲中哪一句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你的同学详细讲一个曲子中涉及的历史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马致远改名
据说马致远原名视远,元初在家乡就以好学聪明而小有名气。为开拓自己的前程,欲离家远行。临行前,他来到县城铁佛寺参拜铁佛。东光的铁佛在远近颇具盛名,当时香火兴盛,寺里僧众甚多,尤其长老学问很高。拜罢铁佛后,马致远求见长老,说:“吾名视远,有心求学,无奈家贫无人指教,求长老赐名,促学业!”长老见他气宇不俗,便与他长谈起来。并教诲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生于东篱,志在千里,来日定成材成器,但须牢记,才为民所有,不图富贵”。从此,视远将字改为致远,号东篱。
15 论诗
【清】赵翼1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注释】
1赵翼(1727—181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着《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着。
【诗歌大意】
李白和杜甫的诗篇经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我们的大好河山每代都有才华横溢的人出现,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
【诵读提示】
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才华出众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
【自主探究】
1.诗中的“才人”指什么人?“风骚”如何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李白的漫游生活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李白不愿应试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华,通过他人举荐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赏识。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但未得到回复。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李白初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永王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附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歌以咏志篇
16 橘颂1
【战国】屈原2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3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4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抟兮5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6
。精色内白,类任道7
兮。纷缊宜修,姱而不丑兮8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9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原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10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注释】
1本篇选自《楚辞·九章》。2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立了新诗体—楚辞,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3后皇:即后土、皇天,指地和天。橘徕服兮:适宜南方水土。徕,通“来”。服,习惯。这两句是指美好的橘树只适宜生长在楚国的大地。4受命:受天地之命,即禀性、天性。壹志:志向专一。壹:专一。这两句是说橘树扎根南方,一心一意。5曾枝:繁枝,“曾”通“层”。剡(yǎn)棘:尖利的刺。抟(tuán):通“团”,圆圆的;又一说,同圜(huán),环绕,楚地方言。6文章:花纹色彩。烂:斑斓,明亮。7精色:鲜明的皮色。任道:指可肩负重任的仁人志士。8纷缊宜修:长得繁茂,修饰得体。姱(kuā):美好。9苏世独立:独立于世,保持清醒。苏:苏醒,指的是对浊世有所觉悟。横而不流:横立水中,不随波逐流。10淑离:美丽而善良自守。离:通“丽”。梗:正直。
【诗歌大意】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啊!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特行独立永不改变,怎不使人敬重啊!你有坚定不移的品质,开阔无私的心胸啊!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而不随波逐流啊!小心谨慎从不轻率,自始至终不犯过失。遵守道德毫无私心,真可与天地相比啊!多么希望在这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己啊!内善外美而不放荡,多么正直而富有文理。你年纪虽然不大,却可作人们的良师,品行好比古代的伯夷,种在这里作我为人的榜样吧!
【诵读提示】
《橘颂》是中国文人写的第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塑造了橘树的美好形象,从各个侧面描绘和歌颂橘树,借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诗前半部分缘情咏物,以描写为主;后半部分缘物抒情,以抒情为主。两部分各有侧重,而又互相勾连,融为一体。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楚辞灯》)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自主探究】
1.诗中是从哪些方面赞颂橘树的?表现了橘树的什么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两处用了“深固难徙”和“不迁”,这样重复使用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屈原与渔夫的故事
某年五月初五,汨罗江边踉跄踉跄地走来一个伟岸而苍老的身影,他就是屈原,虽然峨冠博带,但衣衫已显褴褛,不见了早年英武俊秀的身姿,取而代之的是憔悴和绝望。他反复低吟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走走停停,最后好像是终于下定了决心,抱起一块石头,准备跳江!此时,从远处的江面上划来一只小船,船上的渔夫惊讶地问:“这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屈原沉吟道:“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故而被放逐至此。”
渔夫不以为然地说:“举世皆浊,为什么你不随波逐流?众人皆醉,为什么你不多喝几杯?何苦自寻烦恼呢?”
屈原听罢义正词严:“不!我听说人们洗头后都要掸掸帽子,然后才戴;沐浴后,都要抖抖衣衫,然后再穿。有谁愿意让干干净净的身体蒙上尘土呢?我宁可投江葬身鱼腹,也决不与邪恶之人同流合污!”
渔夫摇摇头,划船离岸,边划边唱道:“沧流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流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随着悠远而去的渔歌,一个高尚的身躯淹没在水波浩淼的汨罗江中……
屈原与渔夫的对话,是一次理想与现实、崇高与世俗的激烈而尖锐的碰撞,表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处世哲学,两种水乳不相容的价值观。渔夫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一个亘古不变的哲学命题,简单而又简单,玄奥而又玄奥,引出了多少世人乃至哲人的思考。
但无论如何,美好的东西总是被人们怀念的。吟诵一首唐诗《端午》借以追思先贤:“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三国】曹操1
对酒当2
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3
,去日4
苦多。慨当以慷5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6
,悠悠7
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8
。契阔9
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10
,天下归心。
【注释】
1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2当:对着。3朝露:早晨的露水。这里用以比喻人生的短暂。4去日:过去的日子。5慨当以慷:义同“慷慨”。指因不能实现自己理想而内心产生不平静的感情。6衿:同“襟”,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7悠悠:长。形容思虑连绵不断。8枉用相存:枉劳存问。存:问候。9契(qiè)阔:聚散。这里有久别重逢的意思。10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虚心招纳贤才,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韩诗外传》卷三说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意思是说,周公忙于接待天下贤士,连洗头、吃饭都没有时间。
【诗歌大意】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狂饮方可解脱。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在绿坡啃食。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你运转着,永不停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哟,突然喷涌而出汇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是它们的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诵读提示】
本诗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赤壁鏖兵新败,统一大业受阻,作者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渴望招纳贤才,实现一统之志的强烈愿望。这首诗四句一韵,由八韵组成。前两韵写诗人感叹人生短暂以及求贤不得的忧思。第三、四、五韵表现了诗人招揽人才,思慕贤士的迫切心情。第六韵写他亲自到田间慰问将士,表明他对招揽人才的态度。第七韵借景写情,表明诗人的忧思所在。第八韵引用典故,进一步表明他要人才贤士向他归心、助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态度。
【自主探究】
1.诗中用了哪些典故?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国古代着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文王时,他就很孝顺,仁爱,辅佐武王伐纣,封于鲁。周公没有到封国去,而是留在王朝,辅佐武王,为周安定社会,建立制度。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
周公唯恐失去天下贤人,洗一次头,曾多回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吃一顿饭,亦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这就是成语“周公吐哺”的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的位子。
18 归园田居(其一)
【东晋】陶渊明1
少2
无适俗韵3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4
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5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6
远人村,依依墟里烟7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8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9
。
【注释】
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说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后人将其作品编为《陶渊明集》。2少:指少年时代。3适俗:适应世俗。韵:情调,风度。4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罗网。这里指仕途。5羁鸟:笼中之鸟。池鱼:池塘之鱼。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6暧暧:暗淡的样子。7依:轻柔的样子。墟里:村落。8虚室:闲静的屋子。余闲:闲暇。9樊:栅栏。樊笼: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诗歌大意】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三十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诵读提示】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是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一首。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表达了诗人厌弃官场、追求淳朴生活的高尚情怀。
这里描写的一切都极为平常: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朴素、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表现了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
【自主探究】
1.《归园田居》体现了诗人陶渊明怎样的人生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有什么深刻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 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官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好说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19 芙蓉楼送辛渐1
【唐】王昌龄2
寒雨3
连江夜入吴4
,平明送客楚山孤5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6
。
【注释】
1“芙蓉楼”是黔阳(今湖南省洪江市黔城镇)的名楼。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2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盛唐着名边塞诗人,以七绝最为擅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作品有《王昌龄集》。3寒雨:寒冷的雨。4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简称这一带为吴,与下文“楚”为互文。5平明:清晨。客:在这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6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诗歌大意】
寒冷连绵的雨笼罩了江面,清晨送别了好友,只留下了楚山孤独的影子。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人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玉壶,表达自己旷达的胸怀和正直的人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自主探究】
1.作者借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通过哪些恶劣环境传达出作者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送别诗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主题。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谢别
如: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送别,从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同时也写出两人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恋别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去荒凉之地的友人深深的依恋和牵挂。
?壮别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情,但因友人要去的地方是繁华的京城,因而更多的是对友人的羡慕。
?阔别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一改以往送别诗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格调高昂,气象壮阔,雄浑豪放。把离别这件事看得很超脱,唱出了豪迈的歌声。
20 梦游天姥吟留别1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2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3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4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5
。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6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7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8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9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10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 ?
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
,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1]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2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23]
【注释】
1本文选自《李太白全集》。天姥山:在今绍兴新昌县东五十里,东接天台山。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老妇)歌谣之声,故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现在山东)南游越州(绍兴),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2海客:浪迹海上之人。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实在。难求:难以寻访。3越人:指浙江绍兴一带的人。云霞明灭:云霞忽明忽暗。4向天横:遮住天空。横,遮断。势拔五岳掩赤城:山势超过五岳,遮掩住了赤城。拔:超出。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为天台山的南门,土色皆赤。5天台(tāi):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四万八千丈:形容天台山很高,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并非实数;一说“一万八千丈”。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面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就显得更低了。6因之:因:依据。之:代指前段越人的话。镜湖:在绍兴城区,唐朝最有名的城市湖泊。7剡(shàn)溪:水名,在今浙江绍兴嵊州市南,曹娥江上游。8谢公:指南朝绍兴贵族兼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他游天姥山时,曾在剡溪居住。渌:清澈。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9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谢灵运游山时穿的一种特制木鞋,鞋底下安着活动的锯齿,上山时抽去前齿,下山时抽去后齿。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10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见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迷花倚石忽已暝: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知不觉天色已经晚了。暝:夜晚。?熊咆龙吟殷岩泉:熊在怒吼,龙在长鸣,震荡着山山水水。“殷源泉”即“源泉殷”。殷,这里作动词用,震响。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青青:黑沉沉的。澹澹:水波微微荡漾的样子。?列缺:闪电。列,通“裂”,分裂。缺,指云的缝隙。电光从云中决裂而出,故称“列缺”。?洞天石扉,訇(ho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石扉:即石门。訇然:形容声音很大。?青冥:青天。金银台:金银筑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云之君:云里的神仙。?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回:回旋、运转。?恍:恍然,猛然。长嗟:长叹。?觉时:醒时。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21]东流水:(像)东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22]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23]摧眉折腰:摧眉,即低眉。低头弯腰,即卑躬屈膝。
【诗歌大意】
航海的人谈起东海仙山瀛洲,说它在烟涛浩渺中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说起那里的天姥山,尽管云霞或明或暗,偶尔可见。天姥山高耸入云好像横卧天际,山势高过五岳遮盖赤城。天台山传说高达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山就好像要拜倒在它的东南面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的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明月的清辉把我的身影映在湖里,一直伴随我到剡溪。当年谢灵运的住处至今犹在,碧波荡漾猿猴长啼,景致凄清。我穿着谢灵运的登山木屐,攀登峻峭峰峦,如上青天云梯。登到云间的山腰,看到东海日出,身体悬在半空,可听到天鸡鸣唱。无数山岩重叠,道路千回万转,迷恋奇花,倚着山石,忽觉天色已晚。岩泉发出的响声,像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幽静的树林为之战栗,层层山岩为之颤抖。乌云沉沉低垂,似乎快要落雨,水波微微荡漾,湖面腾起云烟。突然,一道闪电划破长空,一声惊雷巨响,山丘峰峦,仿佛突然崩裂倒塌。神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洞里天空广阔无际,望不到尽头,日月交相辉映,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他们踏着祥云,纷纷飘然而下。老虎奏起琴瑟,鸾鸟拉着车驾,仙人翩翩起舞,列队纵横如麻。
忽然间我心惊胆战,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免惋惜长叹。醒来时看见的,唯有身边的枕头床席,刚才美丽的烟霞,已经无影无踪。世间行乐的事实在如同梦幻,万事从古到今都像东去流水一般。我与诸君作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放养白鹿在那青崖之间,要走随即骑上它访问名川大山。岂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称游仙诗)。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为了借惜别来表现自己不事权贵的态度,诗人构思出一幅梦游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缥缈的描述中,这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楚辞的风格,加重了诗的浪漫主义色彩。再把这些与当时丑恶的现实加以对比,才回到不事权贵的主旨上来,几乎是天衣无缝。同时,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联想等手法,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无怪乎杜甫评论此诗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自主探究】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作者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梦中仙境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这种理解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诗仙酒中赋名诗,沉香牡丹君带笑
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音师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忙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李白,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驮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侍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酒。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一阵忙乱,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玄宗叫他赶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词三首:
(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21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1
飞来山上千寻2
塔,闻说鸡鸣见日升3
。不畏浮云4
遮望眼,自缘5
身在最高层6
。
【注释】
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3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5缘:因为。6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诗歌大意】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诵读提示】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后两句承接前两句议论抒情,“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是点睛之笔,也是全诗的精华。
【自主探究】
1.诗中的“浮云”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子到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盛装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盛宴相邀。到了中午,萧氏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入座。果品菜肴都没有准备,萧氏子心里暗暗责怪王安石。他们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子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地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也不失原则。
22 满江红
【南宋】岳飞1
怒发冲冠2
,凭阑处、潇潇3
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4
,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5
,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6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7
。
【注释】
1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南宋抗金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因为不附和议,被秦桧害死。有《岳武穆集》。2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3潇潇:形容雨势急骤。4等闲:轻易,随便。5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6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缺:山口。7天阙:宫殿前的楼观,代指皇帝。
【诗歌大意】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情充满胸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口。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诵读提示】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退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爱国名篇。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满腔忠义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国,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需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全诗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自主探究】
1.体会全诗的爱国主义激情,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怒发冲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精忠报国
岳飞的父亲岳和为人乐善好施,他常常劝勉年幼的儿子将来要做个为国尽忠的忠臣良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重文轻武的大背景下,父亲十分支持岳飞习武,父亲的教诲,逐渐将岳飞带向一个不同凡响、超越当代的伟人境界。岳飞母亲是女性的楷模,母教的典范。在国家危亡之秋,励子从戎,教子尽忠报国,被国人尊为贤母,为中国历史上三大贤母之一。“岳母刺字”成为中华民族母教的经典。岳飞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在宋高宗赵构的授意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
23 青玉案 元夕
【南宋】辛弃疾1
东风夜放花千树2
,更吹落、星如雨3
。宝马雕车4
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5
光转,一夜鱼龙舞6
。蛾儿雪柳黄金缕7
,笑语盈盈8
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9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10
处。
【注释】
1辛弃疾(1140—1207)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词风师法苏轼,后人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元夕: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2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3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星:指焰火。形容满天的烟花。4宝马雕车:豪华的马车。5玉壶:比喻明月。6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7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8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9千百度:千百遍。10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诗歌大意】
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站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诵读提示】
这首词是作者闲居上饶时所作,描绘了一个意中人的形象,借以自比。全词先极写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再写群美盛装而来,笑语而去的欢乐情态。最后笔锋一转,多次寻觅不见的意中人却在猛然回首的瞬间于灯火阑珊处出现了。全篇运用反衬手法,结尾三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王国维以此三句喻古今作学问者的最高境界。
【自主探究】
1.你对诗中的哪句话感悟最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蛾儿雪柳黄金缕”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因为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宋高宗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五岁。
24 石灰吟
【明】于谦1
千锤万凿2
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3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4
在人间。
【注释】
1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吟:吟颂。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2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等闲:平常。4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诗歌大意】
石头只有经过千万次锤凿才能从深山开采出来,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运用白描手法,突出石灰不怕击打、不怕烈火,甘愿粉身碎骨而把洁白的本色奉献给人们的特点,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自主探究】
1.分析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还为人称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于谦之死
景泰八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病重,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等诬陷于谦制造不轨言论,要另立太子,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萧维祯审理案件,判定于谦犯谋逆罪,判处死刑。英宗以于谦对国家有功,不忍心杀他,徐有贞奏道:“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遂以“意欲”谋逆罪处死,其子于冕充军,发戍山西龙门,其妻张氏发戍山海关。
《明史》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没时家无余资。锦衣卫发现于谦的正屋大锁牢牢锁着,里面放着皇帝御赐的蟒衣、剑器,看了也忍不住落泪。成化年间,其子于冕获赦,上疏为父平反。明宪宗亲自审理。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年间,明神宗改谥号“忠肃”。留有《于忠肃集》。后世尊于谦为民族英雄。
25 竹石
【清】郑燮1
咬定2
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3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郑燮(xiè)(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诗人,江苏兴化人。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3坚劲:坚韧、刚劲。
【诗歌大意】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磨炼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作者在赞美岩竹植根破石,傲然挺立,不为风雨折磨的坚定、顽强品格中,隐喻自己安于贫贱、坚持高尚节操,不为流俗所动的磊落胸怀。全诗托物言志,不事雕琢,抒情寄慨,直达肺腑。
【自主探究】
1.这首诗看似写竹,实际上是以竹喻人,说说其中的深刻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二十年前旧板桥
郑板桥十九岁时中了秀才,二十三岁时结婚,为了生活,到扬州去卖字画,无人赏识,很不得意,借酒浇愁,显得十分消沉。到他三十岁时,父亲穷困而死,后来儿子也饥饿而死,境遇极惨。所幸他四十岁中了举人,四十四岁中了进士。再到扬州,因已有了名气,他的字画连同旧作,都被当成墨宝,他慨于炎凉的世态,特地刻了一方印章盖在他的作品上,印文为“二十年前旧板桥”,多少也带点自嘲的意味。
叩问人生篇
26 长歌行
汉乐府1
青青园中葵2
,朝露待日曦3
。阳春布4
德泽5
,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6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7
壮不努力,老8
大徒9
伤悲!
【注释】
1汉乐府:公元前112 年,汉武帝正式设立乐府,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责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行: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2葵:蔬菜名,是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3曦(xi):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4布:布施,给予。5德泽:恩惠。6焜(kun)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华:同“花”。衰:读“cui”。7少:年轻。8老:老年。9徒:白白地。
【诗歌大意】
园中的葵菜啊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在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百川归海、一去不返比喻韶光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奋发努力,有所作为。
【自主探究】
1.你是如何理解“老大徒伤悲”中“徒”字的妙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劝勉珍惜青春,积极进取,不要老来空自悲叹。苏轼却在他的《浣溪沙》中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联想人生也可以老当益壮,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说完他又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27 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2
,月照花林皆似霰3
。空里流霜4
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5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6
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7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8
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9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10
满江树。
【注释】
1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2芳甸(diàn):遍生花草的原野。3霰(xiàn):雪珠,小冰粒。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5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像车轮,故称月轮。6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浦上:水边。7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思妇住处。8闲潭:安静的水潭。9无限路:言离人相去很远。10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诗歌大意】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江边上什么人最早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早照耀着世人?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此时同望一轮明月却不能彼此相见,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用的是乐府旧体。诗中展现了春江花月之夜浩瀚幽邃、恬静多彩的画卷,着力抒写了离人相思之情及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全诗以“但见长江送流水”为界分两部分。前半部分写明月下的春江花林景色及诗人的联想感慨;后半部分着重表现闺中思妇望月怀人的深情。诗歌以月升起,月落结,随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展现相互联系又相互变化的画面和思绪;以写景落笔,“情”字总括全篇。诗情、画意、哲理融汇为空灵缈远、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它为传统的闺情题材注入了新的内涵。
【自主探究】
1.体会《春江花月夜》深沉、寥廓、宁静、怅惘的艺术境界,并找出有关词句,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
意象涵盖的情愫:思念、怀想、寂寞、冷落、凄美。
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宋·苏轼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宋·李之仪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宋·欧阳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
意象涵盖的情愫: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绵延思念、愁情。
28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1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2
高楼3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4
。俱怀逸兴5
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6
。
【注释】
1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脁楼:南齐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公楼,也称北楼。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2酣(hān):尽情畅饮。3高楼:即题“谢脁楼”。4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小谢:指谢脁,与谢灵运相区别,谢脁时代在后,故称小谢。清发:清新秀丽,指谢脁的诗风。5逸兴:超逸的意兴。6散发弄扁舟:指避世隐居。散发:不戴冠簪子,不受拘束的意思。扁舟:小船。
【诗歌大意】
舍我而去的时光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室的时光平添几多忧愁。辽阔明净的天空,群群鸿雁乘万里长风而去,面对这壮丽景色,怎不开怀畅饮醉卧高楼?校书郎的文章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我的文章清新俊秀,可与谢脁媲美。我们都怀有凌云壮志,准备登上青天手揽明月。抽出刀剑断绝水流,哪知水流更加湍急;举起酒杯借酒解愁,谁知却引发更多的忧愁。人生之旅如此坎坷,不尽如人意,不如明天我们就抛弃一切束缚,无拘无束地驾一叶小船,去尽兴漫游。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借饯别以咏怀的七言古诗。它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巨大忧愤,反映了诗人的理想和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及由此引发的复杂的感情起伏。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更是描写愁绪的千古奇喻。
【自主探究】
1.诗中表明李云与自己都有凌云壮志的诗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李白用比兴手法写出忧愤之多的诗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黄鹤楼与凤凰台的较量
李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奔放,想象奇伟。然而在他豪放的性格中,有时也未免怀有些许妒忌之心。
唐乾元二年(759年),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还,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逗留的日子里,登上屹立于蛇山的黄鹤楼,面对滔滔江水,诗兴大发,欲题诗于上,猛见崔颢的《黄鹤楼》赫然在目: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本想题诗的李白,观此诗后不敢题了,遂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但太白对崔颢的诗心有不甘,到南京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想与崔颢的《黄鹤楼》较胜负: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台山。此事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有载:“李太白负大名,尚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欲拟之较胜负,乃作《金陵登凤凰台》诗。”
29 劝学1
【唐】颜真卿2
三更灯火五更鸡3
,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4
不知勤学早,白首方5
悔读书迟。
【注释】
1劝:劝勉。2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3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4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5方:才。
【诗歌大意】
每天三更半夜到鸡啼叫的时候,是男孩子们读书的最好时间。少年时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时为什么不知道要勤奋学习。
【诵读提示】
这首诗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诗歌以短短的28个字便揭示了这个深刻的道理,收到了催人奋进的效果。
【自主探究】
1.“黑发”“白首”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受所处时代的影响,诗人的思想还有一些局限性,你能找出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偶创飞白
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着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着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30 学海无涯1
【唐】韩愈2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驾舟行船奔大海,收藏海中学无边。
【注释】
1学海无涯: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学海:知识。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河阳(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着有《昌黎先生集》等。
【诗歌大意】
用书堆积起来的大山中,要想攀登遥远的高峰,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无边无际的海洋里,吃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走向成功。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只有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才能走向成功。
【诵读提示】
韩愈的这首诗告诉人们,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顺风船可驶,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潜心”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
【自主探究】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收集名人用以自勉或互勉的勤奋读书对联、名言等,并熟读成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推敲”的来历
贾岛是唐代着名的苦吟诗人,他作诗时,非常讲究锤字炼句,反复苦吟思索,人们耳熟能详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是他作的《寻隐者不遇》诗。
有一天,他骑驴访问隐居的友人李凝,正好友人外出未归,他便在门墙上题诗一首,即《题李凝幽居》。从李凝隐居地往回走,贾岛一直觉得这首诗的三四句有个字似乎应该改一改,原诗是这样:“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想:究竟用“推”字好,还是改为“敲”字好呢?贾岛在驴背上反复思索,嘴里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仪仗队的士兵见贾岛这么放肆,已经冲进了第三节还要向前闯,便不客气地把他揪下驴来,推到韩愈跟前。韩愈问贾岛,为什么无缘无故冲撞他的车骑?贾岛这时已回过神来,连忙说明是由于在驴背上作诗,神情恍惚的缘故,并非有意冲撞。韩愈是有名的文字家,听了事情的缘由,不但没责备他,反而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这两句最后就定下来,成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改为“敲”字,是用来反衬李凝隐居地在万籁俱寂中更见幽静,也就是响中寓静,这比在深夜中无声无息地推门要好。
从此,韩愈和贾岛便成了诗友。推敲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31 蝶恋花
【北宋】晏殊1
槛2
菊愁烟兰泣露,罗幕3
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4
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5
。
昨夜西风凋碧树6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7
兼尺素8
,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释】
1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他以词着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有《珠玉词》。2槛(jiàn):栏杆。3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4不谙(ān):不了解。谙:熟悉,精通。5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6碧树:绿树。7彩笺:彩色的信笺。8尺素:书信的代称。
【诗歌大意】
栏杆外,菊花被轻烟笼罩,好像含着愁;兰叶上挂着露珠,好像在哭泣。罗幕闲垂,空气微冷;一双燕子飞去了。明月不知道离别的愁苦。斜斜地把月光照进屋子里,直到天明。昨天夜里,秋风吹落碧树的叶子。我独自登上高楼,看大路消失在天涯。想寄一封信,但是山水迢迢,我想念的人在哪里呢?
【诵读提示】
此词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抒写离恨相思之苦。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最后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
【自主探究】
1.你对诗中的哪句话感悟最深,抄写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诚实的晏殊
晏殊做童子生的时候,张文节就把他向朝廷推荐,皇上在朝堂召见晏殊。这个时候皇帝正好亲自主试进士,就命令晏殊一同应试。晏殊看了看试题。他对皇上说:“这个题目我在十天前就已经做过回答,我还保存着答卷,请求换一个题目。”皇上非常喜欢他的诚实。
晏殊后来在文馆就职,当时天下太平,皇上允许臣下们举行宴饮。于是连下级官员和文馆里的士大夫们都相互宴请,以至市场上的酒楼和路边的小酒店都成为游玩和休息的地方。晏殊当时很贫穷,不敢外出,独自在家中和堂弟相互论理和学习。有一天,皇上选择太子的老师,宫中忽然传来消息晏殊被任命了,传达政令的太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第二天又去问皇上,皇上告诉他说:“听说这些天来臣下们没有一个不在通宵达旦地搞相互宴请和嬉游的,唯独晏殊和他的兄弟在家中读书,像这样谨慎厚道的人,正是可以当太子的老师。”
晏殊到朝堂感谢皇恩。皇上当面告诉晏殊为何被选为太子的老师。晏殊的回答非常质朴,他说:“我不是不喜欢宴请嬉游,确实是太穷没有做宴请的本钱;我如果有钱也一定去,只是没有不能出去罢了。”皇上更加喜欢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32 声声慢
【南宋】李清照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2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3
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4
,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1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着名词人,着有《漱玉词》。2将息:调养休息。3怎生:怎样,怎么。4这次第:这情况,这况味。
【诗歌大意】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风。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是以前就相识的。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摘花的兴致。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样挨到天黑啊!细雨打在梧桐上,一直下到黄昏时分,绵绵细雨还不时发出点点滴滴的声音。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包容得了!
【诵读提示】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起首三句连用十四个叠字,从动作写到环境,从环境深入心境,与下片的“点点滴滴”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寂愁苦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自主探究】
1.分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最后一句流露出词人的无边愁绪,词人为什么“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巾帼不让须眉的李清照
李清照,中国古代少有的才女。她通金石,擅书画,尤精于诗词,为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代词人,她的词风直接影响了辛弃疾、陆游等后来的词赋大家。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古人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千载一枝”盛赞的便是李清照。她的词,可谓“点点都是相思泪,句句都是情堆叠”,熟知“易安体”,更眷爱“濑玉词”,然而,点点句句的背后:一个“帘卷西风”的缱绻闺妇,一个“寻寻觅觅”的冷艳词人,到底哪个才是易安?一个“凄凄惨惨戚戚”的异乡飘零客,一个“死亦为鬼雄”的巾帼须眉,哪个更像清照?
33 冬夜读书示子聿1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2
无遗3
力,少壮4
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5
,绝知6
此事要躬行7
。
【注释】
1示:训示、指示。子聿(yu):陆游的小儿子。2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3遗:保留。4少壮:青少年时代。5浅:肤浅,浅薄。6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7躬(go n g)行:亲自实践。
【诗歌大意】
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肤浅的,要想彻底明白书本上深刻的知识,还必须自己亲身实践。
【诵读提示】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诗人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即做学问不仅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还要躬行实践变成自己的东西。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
【自主探究】
1.诗中的“遗”“浅”分别是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最后两句诗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之士,分别了三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先生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
34 偶成1
【南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2
。未觉3
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注释】
1偶成:随手写成。2轻:轻视。3未觉:没有觉得,没有感到。
【诗歌大意】
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没等池塘生春草的美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
【诵读提示】
这是朱熹的人生感悟,也是他的经典箴言。他告诫人们要珍惜光阴,追求学业,感叹人生苦短,要抓紧时间学习,将来才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蹉跎人生。
【自主探究】
1.“未觉池塘春草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全诗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阅读】
天道酬勤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你实在是太笨了,都背了几百遍了还不会,我要是你早就背下来了!”于是曾国藩说:“真的么?那你背给我看。”小偷真的都背下来了,而且一字不差。曾国藩很惊讶,问道:“你是谁?”这时,小偷也意识到了自己是谁:是的,我是一个小偷。于是,他赶紧逃跑了。
小偷很聪明,但他最终还是一个小偷;曾国藩很笨,却在中国的历史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正是凭自己的努力,弥补了其他方面的缺陷,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
35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清】龚自珍1
九州生气恃风雷2
,万马齐喑3
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4
,不拘5
一格降人才。
【注释】
1龚自珍(1792—1841),清末思想家、文学家。字尔玉,又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他一生创作,诗、词、文都有建树,被后世称为“近代文学开山作家”。着有《龚自珍全集》。2九州:中国。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shi):依靠。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3万马齐喑(yin):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4抖擞:振作精神。5拘:拘束、束缚。
【诗歌大意】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老爷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诵读提示】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和尖锐猛烈的改革。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期待着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全诗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着未来。
【自主探究】
1.诗中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现了诗人期待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风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诵读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