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 带着农贸市场穿越了

149

带着农贸市场穿越了 群华溪 4736 2022-05-08 13:3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带着农贸市场穿越了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医院的声名渐盛, 姜白芷自己投资的药厂也在医院对面建立起来,逐渐能稳定制造出麻醉药、消炎药粉、抗生素、还有其他一些很有用的药物。这些神奇药物被姜白芷列为严格限制的药物, 取用时必须做申请, 以免发生严重的医药事故。

  这里的手术成功率维持在很高的一个水准上,有些人家以为肯定没救了的怪病,都在这里被治好了。

  像是那种眼睛受了伤, 里头烂得不知道生了什么奇怪东西的病人, 在姜白芷每天用什么药水清洗后,竟然恢复了眼珠的本来模样, 即使他早就失明, 可至少恢复后的样子不会吓人了。

  除了曲陵镇本地人, 越来越多的外地人闻名而来, 住院楼总不会空三分之一以上的病房, 为了容纳更多的病人, 医院顺势在缓慢地扩建着。姜白芷手下的徒弟,姜白芷都能达到坐诊的级别,为了他们这群医务人员别忙累死, 她直接让徒弟们开始给她收徒孙了。她不耐烦再亲自去教一些基础的东西, 等徒弟把徒孙们调.教得差不多了, 她才会亲自去教授一些高深的知识。

  姜白芷这边忙, 家里其他人也忙。不过, 二嫂管理着她那个染布坊的同时, 还顺利给二哥又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

  只是, 如今留在姜家家里的人太少,就连十几岁的小妹青黛,还有小弟草果, 都在家人的影响下, 想靠自己从姐姐手中学到的方子,搞一个作坊出来。

  家里有足够多的钱,他们想出来干,大哥二哥三弟他们便都同意了。

  等小妹跟小弟也开始一天到晚不着家,刚开始二哥还能一边做木工活,一边照顾好大侄子跟自己的两儿一女。可等大嫂赵玉兰过了二十岁,跟大哥也有多生几个孩子的打算,并且付诸了行动之后,姜家家里没个长辈帮衬的短处就暴露出来了。

  孩子太多,年纪却不大,根本不好管。

  不止姜家有这个问题。

  村里很多人家,妇女都喜欢去织布坊工作,其次是染布坊,然后一些男人是分散在染布坊跟染花坊里。等姜家又买了地,新开了两家作坊,一个是小弟专门做清凉油、风油精、几种功效跟香味不同的花露水,另一个是小妹做几种不同质感不同香氛的栀子油——现在已经被小妹改名成护肤膏了,新作坊也需要雇人。

  这样一来,去作坊赚钱的人越来越多,留村种地的人本就太忙,他们根本没法一边做好地里的活,还能跟以前一样照顾好孩子。可要让他们放弃能实打实赚银两的作坊工作,那又不可能。

  这个问题急的让人上火,村长年纪也大了,看了村里不少小孩,因为缺少大人的看顾,自己在外面瞎玩受伤的,真怕出点什么大事,到那时再后悔就晚了。

  他想着姜白芷的主意多,特意去医院找了姜白芷,跟她提起这个担忧。

  “没人照顾孩子吗?”姜白芷愣了一下,想了想,“说起来,我那几个徒弟,成家生子后,也因为照顾孩子的问题烦恼过。”

  尤其是陈家六个闺女。

  如今陈家六个姑娘都成亲了,一个个跟约好了似的,按年龄排着队,隔半年就生一个。除了年纪最大的陈如兰一次性得了三胞胎,之后养了许久,并且不打算再生了之外,其他五个都打算至少生两个孩子的。

  现在没什么限制生育的说法,在她们看来,既然生育的危险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要生就多生两个,免得孩子没有亲兄弟姐妹,以后有事都没人帮衬。

  刚开始陈地主还乐呵呵地帮忙带孩子,可随着孩子数量的增多,他也渐渐力不从心,准备要加招几个丫鬟婆子来带小孩了。

  姜白芷想了想,她自己跟杨二郎最近也有备孕的打算,只是娘在村里帮大哥带孩子,没法过来她这边。而她作为医院的院长,自身就很忙,杨二郎那边也管着一个作坊,染花的作坊同样在不断扩张,要做的事情很多。他们俩工作的地方隔得不算近,又都忙着,以后怎么带孩子确实是个大问题。

  “村长,您说,要是我们在作坊附近做个小学馆,请几位教书先生,让在附近作坊、医院工作的人,都能将自己的孩子送进去学习,既能让他们学到东西,又有先生管着他们,免去一些危险,这样可行吗?”

  村长摸着胡子想了会,“请教书先生也要花钱,做学馆也要钱,总不能让孩子们家里什么都不给,就能过去学东西吗?”

  “在作坊做事的,每年都至少能赚五两银子。那,学馆帮忙看管孩子,每年就收一两银子吧。”姜白芷一边说着,一边随手写写画画,大致计算办一个学馆的成本。

  村长还在那迟疑,“在作坊做事的人大多是附近村子里的人,村里人出手不大方,有些人家里孩子又多,每个孩子收一两银子,说不定人家还不乐意……”

  姜白芷耸耸肩,“那就没办法了,我只能给出这个方案,然后尽量找个靠谱的人去管理这个学馆,把房子做的漂亮好看,另外可以管孩子一天三餐加午睡,学的知识不如正规学馆里的多,就是让他们识字、会算术、另外……学点草药知识吧,教书先生会画画的话,顺便教他们画画也行,反正就教点能用的上的。学馆只收四岁以上十岁以下的孩子,孩子太小可以随身绑着,等孩子大了,也足够懂事了,不必待在这样的学馆里了。”

  姜白芷这种相当于是把托儿所跟小学结合到一起,教学的知识相对浅薄但都是生活中能用到的东西,家长花点钱,孩子从四岁起可以入学,到十岁必须毕业。过了这个能跑能跳还不懂事的年龄段,再让他们回家去,或者家里安排他们去做学徒还是别的什么活,基本就没什么风险了。

  “四到十岁啊,”村长掐指算着,“那也就是六年,如果一家有三个孩子,都送来的话,六年也就是十八两。”

  而学馆包吃喝,还不用担心小孩子到处乱跑遇到危险,能赚到这么多钱的人家,即使心疼一下子,最后可能还是愿意把孩子送过来的。

  “那就这样吧。”村长拍拍大腿说,“白芷丫头,你人脉广,这个事……”

  “放心吧,我会托人去做的,弄好之前,您可以先在村里问问孩子多的人家是个什么打算,要是孩子多,学馆可能需要做大一些。”

  这件事儿,姜白芷也没找别人,直接找了陈地主还有镇知守。这两人,一个有钱,一个有权,而且,陈地主家六个闺女跟女婿都在姜白芷手底下做事,而镇知守家那小闺女,总是去买卤味,还看上姜白芷的三弟了,两人马上就要成亲了呢。

  姜白芷说要开办专门教小孩子的学馆,镇知守是一百二十个愿意。

  “这是好事,以前只有富人家才能让孩子从小读书,穷人家供一个能去考秀才的读书人,都得耗干家底。若办这样一个小学馆,虽然不至于让孩子们能去考官,但至少让他们也有些文化,以后若是想考官,再转去有名的先生那学习,不至于因为底子太薄弱而被拒收。”

  为了表示支持,镇知守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给姜白芷挑了一块好地,很靠近镇上,还把地价给压到最低了。而陈地主就作为出资人,仿照医院的模式,用高墙圈出好大的一片地,只有一个大前门跟一个小后门,孩子们入学后会配置学员卡,凭卡进出,半封闭式管理,以此保证孩子们不会遇到危险。

  而未免孩子们待在固定的地盘好几年,到最后呆的腻烦了,姜白芷跟相熟的人都商量过这件事,最终决定学馆留出将近一半的地盘做大操场,然后除了普通的教学楼、食堂楼之外,还有一片实验农田。

  四到六岁的孩子们会有识字课、书法课、绘画课、蹴鞠课;过了六岁,会加入算术课、自然课、医学基础课——主要教他们识别一些常见的草药、还有自我判断某些病症等,另外有务农课,是由老师带他们到实验农田种植庄稼,教他们做农活,甚至还会教他们做饭,最后就是更全面的体育课,不限于蹴鞠一种游戏般的玩法。

  这个学馆可容纳的孩子数量上限是两千人,即使房子可以做两层,也圈了很大的一片地,才完成小学馆的建筑。

  竣工的时候,镇知守亲自提笔,写下“曲陵镇小学馆”的招牌挂了上去。

  而愿意送孩子过来学习的家长,比姜白芷想象的要多。不只是附近的村庄,就连镇上人家,都有很多人把孩子往小学馆送。

  即使每个孩子每年只收一两银子的学费,可来的孩子多了,每年收入一千多两,也足以支撑请来的几十位先生了。毕竟他们请的也不是什么学问特别高深的老先生。

  从胡杨柳村到曲陵镇这一路,由于众多作坊跟这个小学馆的存在,从白天都见不到几个人的灰扑扑土路,变成了车马人流络绎不停的热闹地方,有专门的车马队,每天往返于这条路,按路段收费,这,估计算是最早的固定始发站、终点站的“公交车”了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