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源头活水来

第23章 爱在草原的天空

源头活水来 漠北桃花 4456 2022-05-10 10:1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源头活水来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黑骏马》

  蒙古民歌:《钢嘎·哈拉》

  原书作者:张承志

  同名电影:又名爱在草原的天空,导演谢飞,主演腾格尔

  同名原声专辑:《爱在草原的天空》

  这是很难得的一个情况:诸多同名不同载体的作品我都想要拼命推荐,以至于没有一如既往地犯懒,反而将它们全部清晰准确地列出来。

  几年前我在写那篇射雕同人,当时为了配合女主的蒙族身份而不停地搜寻蒙古民歌,然后我找到了《钢嘎·哈拉》这首关于骏马的蒙古长调。

  歌词是这样的: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呦,

  拴在门外,那榆木的车上;

  善良心好的我的妹妹呦,

  嫁到了山外那遥远的地方。

  走过了一口叫做哈莱的井啊,

  那井台上没有水桶和水槽;

  路过了两家当作“艾勒”的帐篷,

  那人家里没有我思念的妹妹。

  向一个放羊的人打听音讯,

  他说,听说她运羊粪去了;

  向一个牧牛的人询问消息,

  他说,听说她拾牛粪去了。

  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呦,

  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

  黑骏马昂首飞奔呦跑上那山梁,

  那熟识的绰约身影呦,却不是她!

  这歌词给了我灵感,之前苦思冥想而凑不出一首歌的窘境化为乌有,我在灵感驱使下几分钟就写出了第一卷末的民歌,之后又顺其自然地,忍不住翻开了以这首歌贯穿主线的同名小说《黑骏马》。书不长,很快就看完了,而我一向很低的泪点也宣告崩溃。黑骏马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简单得无从概括梗概,相爱,命运,分离,错过,迷失,现实……种种最俗套的故事套路,交织成了一首悠扬悲凉的蒙古长调。

  故事是第一人称叙述,感情饱满浓烈得快要溢出来,以至于我在写射雕同人卷末的几个番外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如今回头再看,我都还能清晰地辨认其中的痕迹。华筝的几段自述都有着这本书的烙印,无论我多么努力地修改文字使得这种影响淡化,也依旧清晰可见。

  因为那种影响不是文字上的,而是一种情感上的启发和征服。书里男主对马的赞扬喜爱,他作为一个曾去往城市接触现代文明的知青对草原家乡的复杂感情,都直接扩充了我对角色的理解,而最重要的是,他对草原上游牧民族游牧文化的感悟和描述,把我之前因为有着一定切身体验而想当然的、隔着层纱的、由无数零碎片段和意象随意组合成的理解彻底打破重组。

  【也许应当归咎于那些流传太广的牧歌吧,我常发现人们有着一种误解。他们总认为,草原只是一个罗曼蒂克的摇篮。每当他们听说我来自那样一个世界时,就会流露出一种好奇的神色。我能从那种神色中立即读到诸如白云、鲜花、姑娘和醇酒等诱人的字眼儿。看来,这些朋友很难体味那些歌子传达的一种心绪,一种作为牧人心理基本素质的心绪。

  辽阔的大草原上,茫茫草海中有一骑在踽踽独行。炎炎的烈日烘烤着他,他一连几天在静默中颠簸。大自然蒸腾着浓烈呛人的草味儿,但他已习以为常。他双眉紧锁,肤色黧黑,他在细细地回忆往事,思念亲人,咀嚼艰难的生活。他淡漠地忍受着缺憾、歉疚和内心的创痛,迎着舒缓起伏的草原,一言不发地、默默地走着。一丝难以捕捉的心绪从他胸中飘浮出来,轻盈地、低低地在他的马儿前后盘旋。这是一种莫名的、连他自己也未曾察觉的心绪。

  这心绪不会被理睬或抚慰。天地之间,古来只有这片被严寒酷暑轮番改造了无数个世纪的一派青草。于是,人们变得粗犷强悍。心底的一切都被那冷冷的、男性的面容挡住,如果没有烈性酒或是什么特殊的东西来摧毁这道防线,并释放出人们柔软的那部分天性的话——你永远休想突破彼此的隔膜而去深入一个歪骑着马的男人的心。

  不过,灵性是真实存在的。在骑手们心底积压太久的那丝心绪,已经悄然上升。它徘徊着,化成一种旋律,一种抒发不尽、描写不完,而又简朴不过的滋味,一种独特的灵性。这灵性没有声音,却带着似乎命定的音乐感——包括低缓的节奏、生活般周而复始的旋律,以及或绿或蓝的色彩。那些沉默了太久的骑马人,不觉之间在这灵性的催动和包围中哼起来了:他们开始诉说自己的心事,卸下心灵的重荷。】

  这是《黑骏马》的开头。当看到这一段时,简直难以形容自己内心的震动,心中的种种模糊不定的、片面的、刻板的印象,突然变得黯淡却深刻,沉寂却鲜活,又好像那些印象突然有了生命一样,自发地组成了一种名为“真实”的存在。然后我突然想起以前在白岩松书里看到的一句话,他不赞同《狼图腾》的作者用“狼性”来概括蒙古族,他说:

  【蒙古族人是我知道的最温和的民族。在全中国的所有民族中,我不知道哪个民族比蒙古族人更温和、更伤感、更忧郁。伤感是和自然有关系,因为只有游牧民族在与大自然斗争中才会感到人多么渺小,蒙古族的长调和马头琴都蕴藏着人在自然面前天然的伤感,那恰恰反映了这个民族的内心。】

  我知道因为这句话,白老师被千夫所指,指责为替蒙古屠夫洗地。当然,同样一拨人在知道他一半是蒙古族的那一刻就已经开骂了,理由是一个满蒙余孽居然也配当央视主持人。

  其实一个民族的性格,从来就不该、也不能被某个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所概括。就像我们形容德国人都说他们严谨自制,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挑起了二战制造了屠杀,却不会把残暴作为他们的民族性格标签。因为我们知道,暴虐好战是人的天性人的弱点,大多是时候只关乎境遇强弱。

  蒙古族通常来说没有德国人的这种待遇,更多的是被符号化,无论是历史上的无往不胜铁蹄肆虐,还是如今的风景民俗鲜花烈酒。原因不难找,只是因为蒙古族跟德国人相比,经济文化上处于极度劣势,这样一个各方面都已经衰落的民族,很难让人觉得有必要去扒开种种被作为史书文字或旅游特色的表象符号,去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黑骏马》的作者张承志并不是蒙古族,而是回族(很复杂有争议的一个人,是红卫兵的创建者之一,后来转向神学创作,精通多国语言,用日语创作的关于那十年的作品拒绝翻译成中文),但是在书中我完全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感觉不到作者本人对故事的立场和观念,感觉不到作者在运用叙事技巧挑拨读者的心,我一直觉得写下那些文字的就是故事的主角白音宝力格本人,那个内心敏感忧郁外表粗犷豪迈的蒙古汉子,在一次篝火边的酒醉后,边哭边唱地讲出了他自己的人生:

  “漂亮善跑的——我的黑骏马哟

  拴在那门外——那榆木的车上”

  蒙古民歌贯穿了故事的始终,因而在发现这部书由腾格尔主演了同名电影,并制作音乐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激动,并且立刻找来听。腾格尔是我非常喜欢的艺术家,而这张原声专辑完全没有让我失望,专辑名叫《爱在草原的天空》(吐槽不能的名字,哎……),专辑包含了那首传唱度非常广的《蒙古人》,蒙古长调和马头琴在其中担当了主力,细腻真实忧伤苍凉的基调中,也有几处豪迈壮丽,一点欢快幸福。

  鉴于不太擅长写音乐评,还是多说说电影吧。电影不算非常忠实原作,比较大的改动就是求学归来的男主从畜牧专家变成了音乐人(大概是为了贴近主演身份?),背景配乐都超有草原气息,男女主小时候的小演员也超级可爱,电影结尾加重了悲剧效果,让黑骏马死了,简直催泪无敌,但很难形容跟原书的那种催泪点的微妙不同,一定要说的话,书里的情绪更偏向于对无奈宿命的悲凉哲思,电影则更细腻温情悲伤。唯一闹心的就是那个配音,请了那一拨用一成不变声音腔调来配国外译制片的人(请自行回忆当年的中央六台引进国外大片),分分钟出戏,简直难以忍受啊,不知道有没有蒙语版,有的话就好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