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 重生1994

第三百二十八章 乡村教师

重生1994 花尾龙 4516 2022-05-06 00:2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重生1994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叶建国完成了一名父亲的使命,也对得起国家,给国家和民族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和一个企业家。

  两个儿女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这个国家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虽然把立场拔得太高了。

  但是,说白了,一个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复兴和崛起,不就是靠着一个个有梦想,有热血的小人物所撑起来的吗。

  跟叶国涛同样境遇的人,有千万万万,但是,成为叶国涛的,却只有这一个。

  原因无他,就因为,只有一个叶建国。

  如果多几个叶建国的话,就会有很多家庭坚定孩子读书的道路,就会让更多的叶国涛脱颖而出。

  但是,谁又能,或者说,谁又敢冒着家庭破裂的风险去这么做呢?

  无论如何选择,都无法去评判是非功过。

  看着这个十岁的孩子,就读了两年书,叶国涛的心里唯有无尽的叹息和惋惜。

  他能帮得了一个,能帮得了这个时代所有读不起书,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吗?

  他做不到,这不是单纯钱能不能解决的问题。

  他或许可以推动国家去关注这种民生问题,但是却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去改变这个时代所有人的命运。

  他能做的就是,帮一个是一个。

  “告诉哥哥,你想不想读书,想不想上学?想不想以后走出这座大山呢?”

  孩子看了看叶国涛的脸,有看了看村长的脸色,他们似乎都在期待着自己的答案。

  孩子挠了挠头,虽然不知道山外面有什么,但还是点了点头。

  “我想读书,我想上学。老师曾经说过,要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只要我们好好读书,好好上学,就能为国家崛起和复兴添砖加瓦,等咱们的国家强大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侵略者敢来欺负我们了。”

  “你的老师是谁?”

  叶国涛惊讶了,他无法想象,能从一个十岁孩子的口中听到这番话。

  他的一番话,直接把整个读书思想的核心点燃到了最爆点!

  “哦,你说他的老师啊,他的老师可有名气了,是十里八乡唯一一个上过大学的乡村教师。”

  村长介绍道。

  “他的老师姓李,叫李爱华,以前不是我们这里的人,今年估计也得五十岁了,曾经是一个大城市的大学生,后来作为下乡的知青,插队到了我们乡里。跟其他人不一样,他这个人身子骨弱,干不动力气活,就只能干点杂事,后来啊,很多知青都回去了,就他一个人留了下来。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村里办起了学校,学校里缺老师,正好,他读书多,上学上的多,就让他当起了教师。”

  “这一晃也快十五六年了,毫不夸张的说,这方圆二十里,三十岁以下,读过书的人都是他的学生,都被他开蒙教育过。就连我们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也是出自于他的门下。”

  “这倒是个有意思的人,能带我你们村里的学校看看嘛?”

  叶国涛生出了兴趣,想要见一见这个叫李爱华的知青老师。

  一个从大城市里出来的插队知青,在知青生涯结束之后,完全可以顺理成章的回家,哪来的回哪儿去。

  因此,很少会有人能够坚持留下。

  留下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

  李爱华偏偏就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员。

  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可他偏偏就已经扎根在这里了。

  并且源源不断的为这里提供燃烧自己的能量。

  一扎根就是几十年的时间。

  这种决心和毅力,简直少见。

  村里所谓的学校,不过就是一间简单的砖瓦房而已。

  砖瓦房前有一块空地,空地上竖着一根旗杆,旗杆上挂着一面国旗。

  这就是一个学校了。

  简陋的学校,几乎什么都没有。

  整个学校,只有李爱华一个教师,负责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们的学业。

  一个人教授小学里的所有课程。

  语文和算术。

  然而,即便如此,学生们也不多。

  一年级到五年级的孩子,所有人都凑在一起,也不过才区区不到30个人。

  一年级,五个,二年级四个,三年级五个……

  上课的过程往往是这样的,给一年级讲课的时候,其他年级就在抄课本,然后五年级和四年级的出去背书。

  给二年级讲课的时候,一年级的抄写课本,其他年级的外面背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十五个年头。

  学生们换了一茬又一茬,李爱华也从一个精力旺盛的中年男人,变成了一个满头华发的老年教师,什么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山村生活困苦的条件以及他那一颗热忱的赤子之心。

  “李老师,先别上课了,村里来了贵客,想要见一见您。”

  村长的年纪要比李爱华大多了,但是跟他说话的时候,语气里还是用上了您这个字眼。

  这说明,村里民风虽然彪悍,但是对于李爱华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尊敬。

  “同学们先自习,把课文抄写一遍,我先出去一下,一会儿咱们继续。”

  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李爱华还是走出了教师。

  小心翼翼的把半截粉笔头放进了盒子里。

  乡村教学条件困难,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都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尤其是粉笔。

  每一根粉笔都是宝贝疙瘩,用一根少一根,教育局每个月拨下来的资产有限,不可能无限量供应。

  每当用完了之后,都要李爱华自己用工资去外面买粉笔。

  一来一去的山路,就要折腾一整天的时间。

  而且只是为了买粉笔的话,时间和成本都划不来。

  只能托出山的人顺路帮买一点回来。

  因此,村里人都有个习惯,如果要出去的话,都会事先来找一下李爱华老师,问一下他有没有什么专门需要带的东西,好帮他一起买回来。

  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默契。

  “怎么了村长,什么事儿?这位是?”

  李爱华注意到了村长带过来的陌生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