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倾听是一种慈悲,一种修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浮躁世界安心之道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凡世中熙攘纷争,做人要慈悲大爱:发自内心地关怀别人,
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温和宽容地对待一切。
慈悲之光胜过千言万语,它能点亮众生内心深处的心灯,
使心灵之间的间隔与怨恨顿时消失于无形。
心怀慈悲,正念正行,淡然而无畏,慈悲而祥和,无往而不胜。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呼吸,无论身体还是心灵。当你倾听一个人谈话的时候,分享他内心情感的时候,你就给彼此的心灵都注入新鲜的氧气。口吐莲花,不如细细聆听。在倾听过程中抱以同情和关注,你就是一个慈悲的付出者,你也将因此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给爱人耳朵:say you,say me
妻子忙碌了一天,拖着沉重的身子,一脸疲倦地回到家里,她看起来有些心烦意乱,她渴望同丈夫交流:“亲爱的,这份工作真是累人,眼下我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我的私人时间少得可怜!”
丈夫一边看电视,一边心不在焉地答应着:“嗯!”
妻子还在不停地和丈夫说话:“不过,我很喜欢这份工作。问题在于,老板对我的期望值很高,希望我在短时间内改变一切!我相信只要我好好努力一段时间,熟悉了这份工作之后,到时候就不会这么累了。”
丈夫还在看电视,默不作声。
妻子看着丈夫,微微地皱了一下眉头,“对了,我今天太忙了,居然忘记了给母亲打电话!她前段时间身体有点不舒服,我想给她打电话,问问她好些没有。但是现在这么晚了,估计她已经睡下了吧?”
丈夫似乎有些不耐烦,说道:“真是的,你也太操心了!”
妻子有些火了:“你是块木头呀,你能不能关心我一下呀,你是不是烦我了?”
丈夫一听,也不相让,说:“我工作很累,回到家你还这么唠叨,一点都不知道体谅我。”
妻子更生气了:“连话都不说算什么夫妻,不想一起过就别过了。”
于是,两人开始争吵起来。
生活中,这样的情景经常可以见到:在办公室紧张地工作了一天,回家后还听到爱人滔滔不绝地在耳边讲述他(她)在工作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这时候,勉强听下去会让自己觉得很心烦,而失去耐心又会导致争吵,甚至影响夫妻感情。忽视了倾听也就阻碍了沟通,这在婚姻里是最要不得的。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如果高兴,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来分享;如果悲伤,希望有人来问候:“你怎么啦?遇到什么不好的事?”爱人之间最重要的责任并不是让对方吃饱、穿暖,不饿着、不冻着,而是让对方的心灵感觉安全和温暖。这并不需要我们做很多,倾听是最好的方式。
事实上,几乎每个人遇到什么高兴或烦恼的事后都有一份渴望,那就是希望能和爱人分享自己的情绪,渴望得到爱人给予的首肯和评价,理解和支持。在不少人认为,和爱人倾诉,交流感情,谈论诸事,是一种彼此信任、亲密无间的表现。而倾听,就是分担彼此的脆弱和痛苦,就是彼此关爱,相濡以沫。
因此,我们要学会“借”给爱人一双耳朵,细细地倾听爱人一天的所听所见所思所想,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这都是一件令对方感觉舒服的事情,也会让对方产生一种被重视、被关爱的幸福感。爱人会为此心存感激,他(她)会感觉到两人的距离拉近了,有一种心贴心的温暖,一种手拉手的踏实,夫妻感情更深厚。
刘珊是一个非常幸福的女人,她和丈夫结婚六年了居然还甜甜蜜蜜如同新婚夫妇一般,这真是让人羡慕,于是朋友们纷纷向刘珊询问婚姻保鲜的秘诀。刘珊说,“我哪里有什么秘诀呢?我们之间只是多了一个约定。”
朋友们好奇地问,“条约?不会是财产划分吧。”
“不是”,刘珊笑着摇摇头说,“刚结婚时,我老是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不想听他说什么。后来,等他真的不再说什么时,我一个人再说话也就没有意思了。下班回到家,两人你看你的杂志,我玩我的游戏,就像陌生人一样,各干各的,互不干扰,当时觉得婚姻生活太没有意思了。”
“后来”,刘珊顿了顿,继续说道,“我们觉得婚姻不应该是这样的,于是便有了一个约定,即无论工作多忙多累,都要留出半小时和对方说一下自己当天经历的一些事情,自己的想法。这些年里,我倾听他,他倾听我,我们对彼此更加了解,不仅很少出现矛盾,而且感情越来越深厚。”
诉说和倾听,是彼此的需要和被需要,是彼此在对方心里都不能或缺。为此,我们不妨定一个“沟通日”,约定每周,或者每月有一两次固定的沟通时间。到时把所有的牵绊都斩断,把杂事都放下,给爱人耳朵,say you,say me,心平气和地交流彼此的快乐、烦恼、情绪、工作、生活等等,这样的交流至关重要。
事实上,倾听爱人不仅给爱人提供了倾诉机会,而且也是自己的一种宝贵资产。因为聆听才能了解,随着真诚实意的倾听,爱人的世界就此朝你敞开,他(她)的生活经历、喜怒哀乐、心理活动、私人秘密等你都了如指掌,这是一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境界,如此婚姻中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当然,倾听是倾“心”地听,而不是只用耳朵不用心。只有当你用心听的时候,对方才能敞开心扉,说出真正想说的话。“你怎么这么懒?”“你这个酒鬼,离开了酒,你就活不了吧?”这些话的主人可能是不满你的“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的不屑态度;如果你用心听,他(她)要说的可能就是:“我太累了,你能不能帮帮我?”“你老这样喝酒,我担心你的身体。”
另外,爱人在倾诉时只是想表达一下一天的感受,体验舒适和亲密的感觉,不一定需要答案。这时候,千万不要直接打断对方,或者迫不及待地下判断或评价,也不要急着针对爱人的问题和困惑开始提供一系列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不是在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反而是在惹恼对方。最好的办法是,耐心地听完爱人的叙述,等对方情绪稳定后,再帮他(她)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你遇到高兴的事情,或者当你在工作或是人际关系中受挫时,你在第一时间最想告诉谁?你回答完这个问题后,再去问你的爱人。如果你们的答案分别是对方,那么请好好珍惜这一份爱。如果你们的答案曾经是对方,那么就要好好想想,你们为什么失去了彼此诉说和倾听的机会。
【安心之道】
你的爱,只需我来侧耳倾听。
——佚名
◎做孩子的听众
大多数年轻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可是当孩子遇到什么问题,渴望诉说时,父母们却总是忙着做其他的事情,心不在焉,稍不如意就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轻则斥责,重则打骂,而不去了解其中的缘由。
殊不知,父母这样的做法往往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性格孤僻、不擅长与人交流、没有主见等问题。一份调查显示:80%的儿童心理问题和家庭有关,特别是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交流沟通方式不当有关。这是为什么呢?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一直在向大人靠近,他们开始独立地思考遇到的每一件事,并逐渐对大人世界的事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孩子主动和父母谈到自己的事情,是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是想从父母那里得到解答和安慰,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这时,父母如果拒绝倾听孩子,忽略或压制孩子的想法,无疑会挫伤孩子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孩子会有严重的失落感和缺乏交流的压抑感,以后有了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说出来,害怕被拒绝、被批判和嘲笑,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变得沉默寡言,身心变得不健康。而当孩子把自己的话埋藏在心里时,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以致双方互不信任,产生对抗情绪,沟通困难。
要想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身为父母者就要留一些时间给孩子,做孩子的听众,倾听孩子的心声。这不会浪费你多少时间,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机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陪伴,也需要指导,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孩子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孩子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这样,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何乐而不为呢?
倾听,是父母与孩子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它不仅是一种对孩子的尊重、同情和爱护,而且也是一种与人为善、慈悲为怀的做人态度。当父母愿意做孩子的听众,倾听孩子的心声,能够耐心倾听他们的话语,了解他们的意见或问题,在通往孩子的心灵之路上就建起了一座爱的桥梁。
德国教育学家卡尔·威特就曾这样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重,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对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他的认识又没有受到轻视和奚落,他就变得毫不迟疑,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先是在家里,后是在学校,将来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视和处理问题。”
那么,父母如何做好孩子的听众呢?
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
身为忙碌奔波的都市人,我们每天有做不完的工作,或者应付不完的事情。但是,当孩子主动和你表达自己对某个人或每件事的想法和观点时,无论你手头在忙什么,最好停下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告诉孩子:“我很想了解你的想法,我们一起聊聊。”然后耐心地倾听孩子吧。
当然,如果你当时确实没有时间,你可以说:“我必须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完,但是我们可以聊上15分钟。”你也可以和孩子约一个时间,下次再谈,比如这样说:“我现在很忙,但是我们可以在你睡觉前好好谈谈。”最重要的是你要做出某种暗示,你对孩子很关心,认可孩子的感情。
不要打断孩子的话
一名记者一天访问一个5岁小男孩,问他:“你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呀?”小男孩天真地回答:“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记者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高空,可是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男孩想了说:“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乘客绑好安全带,然后我带上降落伞跳出去。”
听到这里,周围的大人们纷纷指责小男孩真自私,只顾自己不顾大家。男孩听了似乎很委屈,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记者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问他“为什么你要这么做”,男孩说:“我穿上降落伞不是去逃命,而是去找一架油多的飞机,让它把多余的油给我们的飞机加上。这样,大家就得救了。我还要回来!”
这位记者鼓励小男孩把话说完,了解到了小男孩内心真挚的想法,这就是“听的艺术”。听孩子的话不能只听一半,而要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千万不要没等孩子把话说完,就“以大人之心度孩子之腹”,主观地做出判断,以免误解孩子,错怪孩子。这个故事,父母应常常拿出来扪心自问:“今天,我听完孩子的话了吗?”
听懂孩子的“潜台词”
由于语言能力有限,也许是出于自卑的需要或是别的一些原因,孩子在与父母沟通时并不总是把他们的想法或需求表述得清清楚楚,直截了当,他们也许会采用一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向父母暗示。因此,父母在倾听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孩子没有明说出来的事情,学会听懂孩子的“潜台词”,这样你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才能促使你和孩子的沟通更加顺畅。
比如,如果孩子回家后对你说:“妈妈,今天老师表扬王欢了。”你的反应可能是:老师为什么表扬王欢没有表扬你,你要向王欢学习啊……这就是没有理解孩子的真正意思,还容易激化孩子的不快。孩子讲这件事的目的只是想表达一下他的情绪,希望得到一些安慰和鼓励,为此你不妨这样回应:“哦,是吗?王欢是你的好朋友,她受到老师的表扬,你替她高兴?你表现得也很好,老师没有察觉到,是吗?”
总之,孩子虽然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而且孩子向父母敞开心扉的程度完全取决于父母倾听他们谈话的态度。做好孩子的听众,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其心情和感受,也就踏出了引导孩子们走向自立的第一步,你的子女教育将更高效、更成功。
【安心之道】
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重,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
——卡尔·威特【德国】
◎倾听——给父母的礼物
父母常在儿女的面前唠叨个不停:“天气凉了,当心身体”“难得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你要好好干啊”“听说你找了个对象,带来让家人看看”“不可以抽烟、喝酒”……年轻人呢?大多数对于父母的唠叨不胜承受,总在三心二意地听着、阳奉阴违地做着,且为此心烦意乱。
曾经看到关于一对父子的故事。
年迈的父亲和儿子一同在花园里乘凉,树枝上一只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父亲问儿子:“儿子,那是什么?”儿子说:“一只麻雀。”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儿子,那是什么?”“一只乌鸦”,儿子放大了音量。然而,过了一会儿,父亲又问出了同样的问题。“那是乌鸦,听到没有,乌——鸦!”有些不耐烦的儿子大声喊道。
父亲没有再说话,掏出一本发黄的日记,轻声念道:“今天我陪儿子在树下做游戏,一只小鸟在树上叽叽喳喳。儿子兴奋地问我:‘爸爸,那是什么?’我说那是一只麻雀。过了一会儿,儿子又问‘爸爸,那是什么?’我又告诉他,那是一只麻雀。也许那只麻雀太可爱了,儿子一直看个不停,于是也就一直问个不停,一共问了25遍。每次我都耐心地告诉他,我希望他能记住。”
听了父亲的描述,儿子泪流满面:“爸爸,原谅我!”
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都市人士背负了太多沉重和无奈。有时候父母的唠叨确实让我们觉得心烦,但是小时候我们也曾这样“烦扰”过父母,而父母却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满足了我们。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如当年的他们,那么在意地、用心地倾听重复的话,倾听他们心中的声音呢?
唠叨,或许是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或许是他们对儿女的一种惦念,或许是他们与我们交流的一种方法,或许这是他们认为能为我们做的最直接的事。不管他们的唠叨有多久,每一句唠叨都是为了我们好,是亲情的流露,是情感的释放,是爱的一种表达。所以,我们不应嫌弃与疏远,而应抱着感恩包容之心,理智谦和之态,善待父母的唠叨。
更何况,父母的话语都是经验之谈,是数十年人生积攒下来的人生道理。每个父母都是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的,希望我们少走不必要的弯路。而我们,作为子女,不是应该努力去实现他们的期望吗?古语说得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要我们能够努力做好自己,面对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完全能够应付,让父母找不到担心的理由,那么父母就会以我们为傲,唠叨也就不会很多了。
当然,倾听父母的最好方式是听听他们的人生故事,问他们的一生曾经发生过什么,他们心中有什么愿望,哪些愿望实现了又还有哪些遗憾等。“你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你能说出来吗?你是否曾经倾听过父母的需要?你是否真的了解父母?
一天,一位小学老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父母喜欢吃什么吗?”孩子们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来。老师又问:“那父母知道你们喜欢吃什么吗?”孩子们的愁容顿时一扫而空,兴奋地举手说:“知道!他们知道我最喜欢吃这个,他们知道我喜欢吃那个……”一连串数出十多种。老师又问:“为什么父母知道那么多你们喜欢吃的,可是父母喜欢的你们一样也不知道,这样对父母公平吗?”
比尔·盖茨曾说过:“在没有你之前,你的父母并不像现在这样乏味。”的确,在没有我们之前,父母有自己的梦想,因为我们的出生,他们不得不去拼搏,不得不去放下心中的梦想。父母也渴望着孩子的关心,他们一生的艰辛希望有人倾听,他们的心结也需要有人纾解,当他们感到真正被倾听和了解了,心中就会平静、幸福了。
在电影《心灵点滴》里,医学院实习生帕奇接收了一位名为甘乃迪太太的病人,她整天郁郁寡欢,连续三周都不肯吃东西,无论儿女如何央求,无论医师如何劝解,都无法说服她进食,直到帕奇的出现。帕奇认为医院冷冰冰的机械会使病人感到孤独无助,他试图了解每一个病人的内心。
当帕奇问甘乃迪太太有什么愿望时,老太太有些害羞地说:“我从小到大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在装满意大利面条的水池里洗澡。”别的医生都觉得这无比荒诞可笑,但帕奇立刻组织人员布置了一个放满了意大利面条的充气泳池,老太太在里面痛痛快快地圆了“在面条温水泳池游泳”的美梦,之后她终于开始吃东西了,而且她的生活重新充满了微笑。
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拥有像帕奇一样的儿女。
来吧,试着倾听父母的唠叨絮语吧。与父母好好的交流一次,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心声,听听他们心中的独白,好好了解一下,一点一点进入他们的世界,这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你会发现,这足以让他们喜笑颜开,而且他们心底的声音会是人间最美的天籁之音,平凡的日子陡增了动人光彩……
【安心之道】
抱着感恩包容之心,理智谦和之态,善待父母的唠叨,倾听父母的心声,这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
——佚名
◎多倾听,取“真经”
在生活中,有些人不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喜欢将“我很早就明白了”“不用说了,我知道了”之类自满的话挂在嘴边,殊不知,这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而且还会导致“满招损”的悲剧,画地为牢。
爱迪生一生仅仅接受过3个月的正式教育,却在有生之年获得了1000项的发明专利。然而,如此伟大的爱迪生,在他晚年时也曾出现过“败走麦城”的一刻,原因就在那时的他骄傲自满,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当白炽灯彻底获得市场认可后,爱迪生的电气公司开始利用电力网输送直流电。当时交流电也开始崭露头角,发展交流电技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想通过这项技术与爱迪生合作,可是爱迪生固守于直流电方面的认知,根本不承认交流电比直流电强,拒绝了威斯汀豪斯公司的合作请求。
自谋出路的威斯汀豪斯公司一度几近破产,然而谁也无法阻止事物的发展规律,“交流电”终以锐不可当之势浮出水面,赢得了世人的认可。在铁的事实面前,爱迪生终于承认自己错了,交流电的确要比直流电强得多。
因为不愿意听从威斯汀豪斯公司的建议,爱迪生使自己的人生留下了遗憾。“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尚书》里的两句话,教人修身养性的。寥寥六字,言简义丰,就是提醒我们要多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这样的千古圣人尚能如此,何况侪辈凡夫俗子。
大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汪洋;泰山不择尘土,故能成其崔嵬。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时代,每个人的知识和思路都是有局限性的,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时刻接受新的思想和智慧,尤为重要。
在这里,我们需要提及一个归零心态,也可以称之为“空杯心态”。其含义富有哲理,即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很难接纳新东西,如果想获得某方面的进步,需要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一个装满水的杯子。
一位学者去一个寺庙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禅师,请教什么是禅。年轻人自认为自己各方面的造诣很深,对大师侃侃而谈,言谈之间甚至流露着傲慢。老禅师以茶相待,可是在倒茶时明明杯子已经满了,他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学者在一旁,嚷道:“大师,茶已经满了,别再倒了。”
老禅师轻轻一笑,说出禅机,“是啊,既然杯子已经满了,水怎么还能倒得进去呢?你就像这只茶杯一样,你的头脑里装满了你对禅的看法和想法却来问我。如果你想让我说什么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来啊。”
“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一语惊醒梦中人。假如我们面前的杯子是满溢的,怎么斟得下更多的茶呢?在对待知识的求索上,我们一定要学着倒空“杯子”中的自满和固执,倒空“杯子”中的偏见和自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耻下问,谦虚好学,我们才能取到“真经”,掌握真才实学,做时代的弄潮儿。
的确,多听一次别人的意见,就等于增加了一份学识。比起那些高高在上的成功者,大多数人本来并不缺少什么:学历、知识、履历、经验……或许我们的思想境界比他们更高,或许我们比他们懂得更多更多,可是重要的一点是:在倾听别人意见这一方面,他们做得要比我们好得多。
林肯出生于肯塔基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青年时期他先后当过伐木工、船工、店员、邮递员,这些经历使他对普通人民群众有深厚的感情。出任美国总统后,为了不和民众之间拉开距离,林肯始终善于倾听民众的心声。
为此,林肯在白宫外面度过的时间要比在白宫多。他常常不顾总统礼节,在内阁部长正在主持会议时走进去,悄悄地坐下来倾听会议过程;他不愿坐在白宫办公室等待阁员来见他,而是亲自前往阁员办公室,与他们共商大计。而他在白宫的办公室,门总是开着的,政府官员、商人、普通市民们等人想进来谈谈都可以。众多的来访者使保卫工作非常难做,忠心执行职责的保卫人员常常会抱怨,林肯解释道:“让民众知道我不怕到他们当中去,他们也不用怕来我这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林肯不管多忙也要接见来访者,甚至还鼓励人们来访。1863年,他写信给印第安纳州的一个公民:“在言谈中,用耳朵比嘴巴强。我一般不拒绝来见我的人。如果你来的话,我也许会见你的。告诉你,我把这种接见叫‘民意浴’,因为我很少有时间去读报纸,所以用这种方法搜集民意。”
谈起自己的“民意浴”,林肯曾感慨地这样说:“虽然民众意见并不是时时处处都令人愉快,但这种倾听让我获得了来自各界的声音,不仅缩短了我与人民的距离,加深了彼此的感情,而且激发了人民参与国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的来说,其效果还是具有新意、令人鼓舞的。”
从林肯的“民意浴”可以看出他与众不同的领袖气质和精神境界,这使他成为深受民众欢迎的总统。更重要的是,是他倾听了民众之后,获得了比别人更多的信息,克服了自身的心理定式,进而能够制定出英明的决策,从而更接近成功。妙在倾听、神在倾听、贵在倾听、赢在倾听。
另外,倾听别人的意见时,就算你不同意对方的意见,不采纳对方的意见,也要诚心诚意地尊重对方的意见,并且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聆听和尊重比采纳更为重要,这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人“海纳百川”的襟怀,还可以彰显出一个人与人为善的修养,是我们应持的正确的处世态度。
总之,时常接受新的知识,让自己保持活力和进步,这对于都市人士至关重要。随时倒空自己的“杯子”,用心地倾听别人,虚心地向别人请教,在他人的观点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坚持做下去,你就会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进而获得安心的生活姿态。
【安心之道】
虽然民众意见并不是时时处处都令人愉快,但这种倾听让我获得了来自各界的声音。
——亚伯拉罕·林肯【美国】
◎100%成为社交明星
上帝仅仅赋予了我们每个人一张嘴,却同时给予了我们两只耳朵,这是在委婉地告诉我们:要重视倾听。然而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只知道表达自己,而不懂得倾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朋友聚会。一位朋友因春风得意,有些居高临下,满座听他一人高谈阔论,容不得别人插话,结果夺了风光、失了人心。
事实上,人人都有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欲望,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受到别人的重视。而倾听所传达的正是一种肯定、信任、关心乃至鼓励的慈悲,即便你没有给对方提供什么指点或帮助,也会给对方留下思想深邃、谦虚柔和的印象,对方也会感激你,喜欢你,支持你,保你100%成为社交明星。
马里兰是他所在朋友圈中最受欢迎的男人,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很受喜欢,经常有朋友请他参加聚会、共进午餐。当他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困难时,也总有许多人愿意给予他帮助,这令朋友蒙特罗很不能理解。
这天,蒙特罗和马里兰一起参加一次小型社交活动。席间,他发现蒙特罗正在和一个漂亮的女士坐在一个角落里交谈。蒙特罗还发现,那位女士一直在说,而马里兰好像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有时笑一笑,点一点头,仅此而已。他们聊得非常愉快,那位女士还几次主动邀请马里兰一起跳舞。
活动结束后,蒙特罗问马里兰:“那个女士真迷人,你们以前认识吗?”
马里兰摇摇头说,“今天是我第一次见她,是别人介绍我们认识的。”
“是吗?”蒙特罗明显有些惊讶,“她好像完全被你吸引住了,你是怎么做到的?”
马里兰笑了笑,语气中掩饰不住喜悦:“很简单,我只对她说:‘你的身材真棒,你是怎么做的?平时是注意保养,还是喜欢健身?’她说她每周都去健身房,‘你能把一切都告诉我吗?’我问。于是,接下去的一个小时她一直在谈健身的事情。最后,她要了我的电话,她说和我聊天很愉快,还说很想再见到我,因为我是最有意思的谈伴。但说实话,我整个晚上没说几句话。”
看,这就是马里兰深受欢迎的秘诀。我们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自己在说话的时候,是多么希望别人能够真正地认真倾听自己。当有人全神贯注地倾听我们所要表达的,用我们的思想和感情去思考时,我们就会感到自己被关注、被重视,对对方产生好感,愿意与之交往下去。
伊萨克·马克森可能是世界上第一等的名人访问者,他说:“许多人不能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因为不注意听别人讲话。他们太关心自己要讲的下一句话,以至于不愿意打开耳朵……一些大人物告诉我,他们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说者,但是善听的能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物质还要少见。”
古诗曰:“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倾听是一种理解和接纳他人的高尚人品,是一种谦和大度的做人修养,也是说服别人、赢得人心的最好方法。静坐聆听别人,既不用耗费多少力气,又能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何乐而不为呢?无论你才能多高,请学会倾听别人;无论你能力多强,请懂得倾听别人。
不过,真正有效的倾听,不仅仅是耳朵的简单使用,还要眼到、嘴到、心到。倾听时心不在焉、神情恍惚,或者是不耐烦地东张西望,或者是机械地摆弄自己手里的物品等,都不是倾听的智慧,甚至称不上是倾听。要想有效倾听别人并不难办,你需要掌握一定的倾听技巧,不断地进行自我修行。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倾听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你要努力维持大脑的警觉,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聆听,而且大脑思维要紧跟着对方的诉说走。如果你是在一个喧哗嘈杂的房间里和人谈话,你应当想方设法地让对方感觉到只有你们两人在场,尽量不要让其他的人或事分散注意力。
适时适度地作出反馈
谈话时,应善于运用自己的姿态、表情、插入语和感叹词以及动作等,及时给予对方呼应。比如,如果明白了对方诉说的内容,要不时地点头不意;如果没有听懂或重点表达,可以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对方所说的内容;还可以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这会让说话者感到你理解他所说的话,能够给讲话者以鼓励,有助于双方的相互沟通。
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在倾听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对方说话内容很多,或者由于情绪激动等原因,语言表达有些零散甚至混乱,要鼓励对方把话说完,自然就能听懂全部的意思了;二是别人对事物的观点和看法有可能是你无法接受的,你可以不同意,但应试着去理解别人的心情和情绪。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或者任意发表评论。
总之,倾听是一种尊重别人的礼貌,是对讲话者的一种高度赞美,倾听能使别人喜欢你,信赖你。就像一位作家所说:“倾听意味着对别人的话持精神饱满和感兴趣的态度。你应像一座礼堂那样倾听,在那里,每一个声音都更饱满、更丰富地返回。”在人际交往中,与其会说不如会听。
【安心之道】
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