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把慈悲的力量,化为同理的心量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浮躁世界安心之道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人与人之间最可贵的是换位思考,培养自己的同理心,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立场处理问题。不管风吹浪打,你都能做到化万丈巨浪于无形,保持闲庭信步的雅兴。如此,你也就不知不觉地脱离了平庸和俗气,心中涌出快乐的甘泉。
◎不要紧,你心情不好
如果有人做了让我们觉得很痛苦的错事,不少人往往会以同样的方式激怒对方,让他也同样受苦,如此自己便觉得安慰些。我们会想:“你害我那么痛苦,我要惩罚你,给你一点苦头吃。只要看到你痛苦,我就会觉得好多了。”但当你使对方痛苦时,他也会反击,好让自己舒坦些。
结果呢?双方的痛苦不断加深,谁都得不到好处。
温薇对抽烟深恶痛绝,结婚那天规定丈夫姜涛从此必须不沾一点烟。姜涛深爱着温薇,而且没有烟瘾,慢慢地就将烟戒掉了。但是,有一次温薇下班回家,居然看到姜涛坐在电视机前,手里夹着一根烟,便与姜涛大闹了一场。
姜涛解释说自己因为公司的事情心情不好才抽烟的,但是温薇始终不肯原谅他,“我平时对你那么好,要求你戒烟也是为了你好,你却背着我抽烟,真是没有良心。”有朋友得知情况后,劝说温薇要理解姜涛一下。谁知,温薇却理直气壮地回答:“心情不好怎么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姜涛在公司好歹也是个部门经理,挺有自信地管理着上百号人,可在家里却只有挨骂的份儿,渐渐地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挫伤,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糟糕到了极点……后来,姜涛抽烟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和温薇吵架的次数也就愈加频繁,再后来他们选择了离婚,从此形同陌路。
姜涛背着自己抽烟,在温薇看来这是一种错误,她不但不理解他是因为心情不好才抽烟,还不断地指责姜涛,始终不肯原谅他,结果姜涛抽烟的次数越来越多,然后争吵,离婚。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揪着别人的错误不放,它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情人变成怨偶,使朋友变成敌人。
其实,当别人做错事情的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慈悲,因为没有任何人应该得到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总有需要别人原谅自己的时候,而且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理解一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用慈悲之心来帮助他人认识错误,改正过错,这比责骂和教训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因为慈悲是一种包容,是一种关怀,它最具有力量。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个故事。
梦窗禅师是唐朝开元年间有名的禅师,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离岸时,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声喊道船夫等他一下。船上的人认为船已开行,纷纷叫将军等下一艘。梦窗禅师则对船夫说:“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于是,船夫就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后见座位已满,便用鞭子抽打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叫骂着给他让座。鞭子打在梦窗禅师头上,鲜血顺着脸颊流了下来,梦窗禅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了出来。大家纷纷窃窃私语,指责这位将军忘恩负义。将军隐约听到了大家的议论,不免心生悔意,于是下船前向梦窗禅师认错。
谁知,梦窗禅师心平气和地回答:“不要紧,你心情不好。”
梦窗禅师的雍容大度令人叹为观止。在别人犯错的时候,我们应像梦窗禅师一样不去责骂或惩罚犯错的人,而是宽以待人,以“不要紧,你心情不好”宽慰对方,让其自省,发现自己的错误。试想一下,如果梦窗禅师对这位将军大加责备,结果会怎么样呢?很可能导致一场冲突。
面对别人的错误,最高明的方法就是慈悲一点儿,给予原谅。假如别人能够觉察自己的错误,内心愧疚,你会收获一份尊敬。假如别人不能觉察自己的错误,你也避免了被别人的错误所伤害,而且你对别人的原谅,不但成就了自身的雅量,还衬托了别人的粗鄙,这实在是一箭双雕的事情,何乐不为呢?
包布·胡佛是一位着名的试飞员,他常常在航空展览中表演飞行。一天,胡佛驾驶着一辆螺旋桨飞机在高空表演,当飞机行驶到空中300英尺的高度时,引擎突然熄火。凭着熟练的技术,胡佛操纵着飞机着陆,而且没有人受伤,但是飞机严重损坏了。在迫降之后,胡佛的第一个行动是检查飞机的燃料。天!他发现,这架螺旋桨飞机里居然装的是不对口的喷气机燃料。
回到机场以后,胡佛找到了为他保养飞机的机械师。那位年轻的机械师已经知道,由于自己的粗心造成了一架非常昂贵的飞机的损失,还差一点使三个人失去生命。他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极为难过,泪流满面。他心想:包布·胡佛这位极有荣誉心、事事要求精确的飞行员必然会痛责自己的疏忽。
但出人意料的,胡佛没有指责这个机械师,他轻轻地用手臂抱住了后者的肩膀,温和地对他说:“你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机械师,绝对会认真对待工作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我猜想你当时是被其他的什么事情干扰了。为了证明你不会再犯错误,我决定给你一个机会,明天你再为我保养飞机,好吗?”
年轻的机械师狠狠地点了点头。
毫无疑问,包布·胡佛是一位心怀慈悲的人,他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能够原谅这个机械师的过失,坚持说对方的本意是好的,只是一时不小心才犯下了错误,结果使年轻的机械师心存感激,努力将功补过。
一个人的过错,常常不是有意造成的。生活中,请让我们相信,做错事情的人都有值得同情和原谅的地方。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多一些理解,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使他们深刻地认识自身错误,多给他们一些将功补过的机会,相信这样你可以温暖一颗失落的心,赢得更多的尊敬和支持。
【安心之道】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对别人的过错加以宽恕,真心实意而不仅是嘴上说说。
——佚名
◎每个生命都从不卑微
人与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如有的人事业风光,有的人下岗失业;有的人腰缠万贯,有的人贫困潦倒……基于此,有些人习惯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大耍派头,威风凛凛,盛气凌人于无形,殊不知这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只会招致别人的反感,自取其辱,让自己难以下台。
有一次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在苏联莫斯科访问,他在街头散步时见到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便和对方玩了起来。分手时萧伯纳笑着对小女孩说:“小姑娘,回去告诉你的妈妈,你今天和伟大的萧伯纳一起玩了。”
谁知,这个小女孩儿也学着萧伯纳的口气说:“好,你回去了也要告诉你的妈妈,你今天和伟大的苏联女孩儿安娜一起玩了。”
小女孩的话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大文豪的心,他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傲慢,并向小女孩儿道歉,两个人高兴地道了别。后来,萧伯纳每回想起这件事都感慨万千,他说:“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对任何人都应平等相待。”
当你摆出了一副高傲的架子时,别人也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回敬你。小女孩的话深深地触动了这位大文豪的心,萧伯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重唤谦虚恭敬之心,向女孩诚恳地道了歉,从而赢得了女孩的喜爱和尊重,也显示出了一代伟人的风范。你在对别人恭敬的时候,才会庄严自己。
人人都渴望平等,任何抬高和贬低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都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现代礼仪中,尊重原则是基础,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无论有多么大的成就,都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所谓尊重就是指以礼貌待人,礼尚往来,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
官职再大,地位再高,钱财再多又怎样,每个生命都不卑微,所有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世界上谁也不会比谁高贵多少。即使你再高人一等,也没有盛气凌人的资本。“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就经常告诫自己的部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不管是什么东西,我们都不应该加以贬低。”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重为庄重,不是自命贵重;威乃威严,绝非八面威风。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人,无论居于何等高位,身份多么尊贵,他们都会以一颗慈悲之心,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一种伟大的品德。
尊重别人,就是对他人恭敬。当你具有这种品德时,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只有尊重别人,你才能收获尊重和欣赏。退一步说,就算他们不会给你丰厚的回报,你尊重他们也不会损失什么,反而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人缘。
有一回,苏联大文豪斯路肯夫在公园里散步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躲在公园的角落。乞丐每次向人乞讨时都很不好意思,但是很多人冷漠地走开了。斯路肯夫很同情这位乞丐,便决定给他一些钱,但是他伸手翻遍身上所有的口袋,却找不着一分钱。
望着乞丐充满希望企盼的眼神,斯路肯夫很过意不去。他本想大步走开,摆脱这种尴尬,但是他觉得这样做有点不妥,于是便伸出手去,紧紧地握着乞丐那双脏兮兮的手,真诚地说:“真抱歉,我今天出来没有带钱。”
顿时,乞丐的眼中漾起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他紧紧地握着斯路肯夫的手,感动地说:“先生,谢谢您。你已经给我施舍了,您不嫌弃我的肮脏和贫寒,您的握手就是对我最大最好的施舍了!”
乞丐并没有从斯路肯夫手中讨得一分钱,可是他却非常地感激他,这是因为在别人都冷漠地离去时,这位伟大的作家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嫌弃之意。他发自内心的尊重,让乞丐原本伤痕累累的心有了些许温暖的感觉。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也看到了斯路肯夫人格的高尚和价值。
尊重是心灵和生命里最珍贵的礼物,最令人温暖和感动,尊重适合于任何场合。人可以有富足和贫困之分,但人格的高贵不会因为生活的境遇而发生改变,即便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对尊重也有同样的渴望。尊重每一颗心灵,给一颗心灵予以尊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
【安心之道】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不管是什么东西,我们都不应该加以贬低。
——拿破仑·波拿巴【法国】
◎君子,当成人之美
孔子对“君子”有多处论述,其中讲到“君子成人之美”,是说君子应该以慈悲为怀,主动给予他人以无私的帮助,促其成事;成人之美,换成现在的话就是要“助人为乐”,这是做人的道德,亦是做人的修养。只为自己着想,从不考虑别人,是一个无情无知的人,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一个富人的女儿患上了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看遍了全国所有的名医都没有效果。有一天,富人得知一位德国名医要来他所在的城市考察的消息,他又重新燃起了希望,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联系这位名医,但是杳无音讯。
一天下午,外面下着大雨,突然有人敲门,富人非常不情愿地把门打开,站在门口的是一个又矮又胖、衣服湿透、样子很狼狈的人。这人说:“对不起!我迷路了,我能借用您的电话用用吗?”富人很不悦地说:“对不起!我女儿正在休息,我不希望有人打扰她。”说完,便关上了门。
第二天早晨,富人在读报纸的时候,看到了一则关于德国名医的报道,上面还附着他的照片。天!他惊呆了!原来那位名医竟然是昨天敲门借用电话的那位矮胖男人,富人后悔莫及。
事例中的这个富人是一个不懂得成人之美的人,正是因为他舍不得借用电话给一个陌生人,而把本能救助自己女儿的医生拒之门外,而且这个医生还是他千方百计想联系却一直联系不上的人,他有多后悔可想而知。
成人之美,助人为乐,这是立身之本,是幸福之源。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付出多少,相应的就能回报多少。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奉献一己之能,以助人为乐,为别人提供方便,那么别人也会对我们慷慨大方,也会设身处地地为我们着想,当我们遇到难处的时候,别人也会为我们提供方便,彼此互助是甘露般的妙药。
这就像姜太公曾经说过一句话:“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同好相趋。所以没有用兵而能取胜,没有冲锋而能进攻,没有战壕而能防守。”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爱人就是爱己,利人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己,方便别人就是方便自己。
有一个年轻人因为一场车祸去世了,遇到上帝时他问:“在我们的世界里,有许许多多的关于天堂地狱的说法,你能不能让我看一下真正的天堂与地狱是有什么区别?”上帝见年轻人很真诚,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他们先来到地狱,年轻人感觉到浑身冷得瑟瑟发抖,地府中寒气逼人,看见的都是骨瘦如柴、饱受饥饿的灵魂。“为什么他们都这么瘦呢?好像一副没吃饱的样子。”年轻人有些害怕地问上帝。
“你看那边!”此时,一群灵魂围在一个巨大的锅旁,锅里煮着美味的食物,他们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用勺子盛食物,送到自己嘴边,可是他们手里的勺子太长了,吃到口里的远没有掉到地上的多,人人又饿又失望。
接着,上帝又带年轻人来到天堂。一群灵魂正在一个巨大的锅旁吃饭,他们手上的勺子也很长,可是人们都是把盛上食物的勺子送到对面人的口中。你喂我,我喂你,他们都能吃饱饭,所以个个脸色红润,身体健康,如仙人一般。
看到这个情景,年轻人顿时明白了天堂和地狱的区别。
天堂与地狱之所以有天壤之别,唯一的不同就是天堂的人不是自私地将勺子喂给自己,而是彼此为别人喂食。静思这个故事,定会明白伸出我们的双手,助人一臂之力,给人以支持,给人以温暖,看似是在做一本“赔本”买卖,实际上最终往往可以获得更多,且会形成互助、互爱、互帮的良好人际关系。
所以,我们要善于对别人付诸真诚和爱心,助人为乐,成人之美。
再来分享一个经典故事。
乔治·伯特是着名的渥道夫·爱斯特莉亚饭店的第一任总经理。年轻时,他只是一家旅馆的普通服务生。一个暴风雨的晚上,刚工作不久的他正在柜台里值班,有一对老年夫妇走进旅馆大厅要求订房。查看了房间登记记录之后,乔治·伯特很抱歉地对两位老人说:“今晚上,我们这里已经没有空房间了,对不起。”
看看两老夫妇失望的表情,又看了看门外的瓢泼大雨,乔治·伯特有些不忍心深夜让这对老人出门另找住宿,而且在这样一个小城,恐怕其他的旅店也早已客满打烊了,总不能让老人在深夜流落街头!于是,他说道:“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住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在店堂里打个地铺就行。”
这对老夫妇谦和有礼地接受了乔治·伯特的好意,第二天早上他们付房费,伯特坚决拒绝了。临走时,老先生要了乔治·伯特的电话号码,说:“你可以当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也许我将来会为你建一座酒店呢。”乔治·伯特笑了笑姑且认为这只是一个玩笑,很快他就将这件事情忘记了。
故事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过了一段时间,乔治·伯特真的接到了那位老先生的电话,邀请他到曼哈顿去,那位老先生真的建起了一座豪华饭店,他邀请他任这家饭店的第一任总经理。这家饭店就是美国着名的渥道夫。乔治·伯特目瞪口呆,他没想到举手之劳会让自己收获这么多。
你看,当我们主动善意地对待别人,尽最大的力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时候,我们不但可以得到别人回馈来的好处,而且还有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如良好的人际关系,整个幸福的人生。这不是收获更多吗?那么,我们主动为别人付出一点,牺牲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呢?
更何况,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内心必然有种种快乐。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必定不会侵犯他人。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友善和爱,他们视帮助别人为人生乐事,自己也会被快乐包围。正如星云大师所说:“滴水可以穿石,细沙可以阻挡洪流,只要常做善事,助人为乐,当然就会‘为善常乐’!”
“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有了助人为乐的品德,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安心之道】
滴水可以穿石,细沙可以阻挡洪流,只要常做善事,助人为乐,当然就会“为善常乐”。
——星云大师
◎得“理”别失“礼”
古时候,有个道士擅长下围棋。凡是与别人下棋,总是让人家先走一步。后来他写了首诗:“烂柯(围棋的旧称)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就是“得饶人处且饶人”的来历,是指做事须留有余地,不要一棒子把人打死,能饶恕的地方就尽量饶恕。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一旦得了理,占了势,就气势汹汹,不可一世,把对方往死里逼,非得决一雌雄才罢休,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竖白旗投降不可,结果看上去得“理”了,事实上却早已失“礼”,最终使自己走向孤立无援的地步,生活工作各方面陷入窘迫。
马超是某文化公司策划部的成员,他学历高、口才好、思维敏捷,提及的策划方案总是能够得到众人的肯定。但马超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做事不给人留余地,尤其是自己有理的时候,非要和别人争出一个一二三来。比如,当同事提出一些较不成熟的策划案时,马超总会毫不客气地横加抱怨,大加指责,有时女同事们能被他说哭了……渐渐地,同事们谁都不喜欢和马超一起工作了。
在马超的观念里,自己这样做并没什么不对,因为这一切都是“理由充足”。然而,一段时间后,公司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互相评价的活动,并决定提拔得分最高者为新主管。马超是最低分,毫无意外地与主管之位无缘。
面对同事不够“合格”的工作,马超提出批评“理由充足”,但是他不留余地,不依不饶,能把同事训哭就显得不合情理了,只会给别人留下不可理喻的印象,同事们自然对他的评价低得要命,甚至一有机会就要“报复”他一下,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
那么,得理时该怎么办?古人说得好:“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把心胸放宽一些,得饶人处且饶人,做事留有余地,力争做到恰如其分,适可而止,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一些没有价值的争执,而且你也能为自己赢得好处——使事情朝着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至少对方不会置你于死地。
一天,位于某商业街的黄金行,突然接待一位面带怒色,前来投诉的女士。一进门,这位女士就大声吵嚷:“你们太坑人了吧,我前几天刚买的黄金戒指居然消光了。”顿时,引来了很多人的目光。
看到这位女士的架势,经理王先生为了不影响到其他顾客的购物情绪,便客气地领她到大堂顾客休憩区。王先生拿过戒指看了看,聆听了女士的购买过程,微笑着问道:“女士,请问您在哪儿工作?”
“我在化学试剂厂工作,有什么问题吗?”女士火气未消地回答。
“我还想问一下,您平时上班时戴首饰吗?”王先生依旧微笑地询问。
女士白了他一眼,说道,“当然戴喽!”
“以后上班时,您最好不要戴首饰了,因为首饰容易受到化学试剂的腐蚀,这是一个常识。”王先生耐心地给女士讲解。说完,他把这位女士的戒指给了技术人员,进行了一番清洁处理,使之恢复原状。
这位女士明白了,不好意思地道歉:“刚才我太性急,还没搞清楚就……”
王先生摆摆手,微笑着说:“哦,您不要这样说。出现这样的问题,都怪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如果在销售时我们将金首饰的保养方法详细告诉您,就不会出这样的问题了,我为我们的失误道歉。”
一听这话,女士从尴尬中解脱出来,她走到黄金行营业厅中央大声地道歉:“对不起!打扰大家购买的情绪了,我在这里特向你们道歉,向黄金行道歉。请你们放心购买这里的金银首饰,这里无假货,服务好。”
在接待前来投诉的女士时,李先生懂得有理让三分的道理,他没有因为顾客没有正确地保养戒指、无理取闹就还以颜色,而是始终面带微笑为顾客服务,然后用委婉的语气告诉顾客事实的真相,这样既在众人面前保留住了顾客的尊严,也使顾客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最终满意而去,其德行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有理并不在于声音的大小,也不在于言辞是否犀利,而是在于人心。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而且,理直气“和”远比理直气“壮”更彰显风范,显示出一个人胸襟之宽容、修养之深厚,心灵之强大,更能说服和改变他人。因为,得理的时候让三分,你就给自己和对方都留了体面。你退一步,对方心中会感谢你给他留了面子。
总之,宽容就像是一面镜子,它可以随时照出人的胸怀。得理不饶人,斤斤计较的人只会照出他猥琐、丑陋与狰狞的一面;胸怀宽广、心地坦荡的人就会照出宽容、慈悲的一面。正所谓:“莫把真心空计较,唯有大德享百福。”人人头上有青天,得饶人处且饶人,各自相安无事,自然皆大欢喜。
【安心之道】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得饶人处且饶人。
——民谚
◎要“我们”,不要“我”
在开口说话时,我们要注意这样的细节,说“我”和“我们”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有这样一个故事。
a和b两个好朋友一同散步,半途他们看到地上有一张百元大钞。
a赶紧跑过去,捡起那张百元大钞,兴奋地对b说:“你看,我的运气真好。”说着把那张百元大钞独自放进了自己的口袋。
这时,失主找来了,他不仅要回了那张百元大钞,还诬告说a偷了他的钱包。
a有口难辩,无辜地对b说:“这回我们可麻烦了。”
b听后立即纠正说:“不是‘我们’,你应该说‘这回我可麻烦了’才对!”
常说“我想”“我要”等语,这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相反,用“我们”一词代替“我”来做主语,例如:将“我建议,今天下午……”改成“今天下午,我们……好吗?”则有助于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对促进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说“我”有时只能代表你一个人,而说“我们”代表的是大家,默然之中形成了一种共识:我们是一样的,从而找到共鸣。
为此,有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科学而有趣的实验。他让同一个人分别扮演专制型和民主型两个不同角色的领导者,而后调查人们对这两类领导者的观感。结果发现,采用民主型方式的领导者,他们的团结意识最为强烈。而研究结果又指出,这些人中使用“我们”这个名词的次数也最多。而专制型方式的领导者,是使用“我”字频率最高的人,也是不受欢迎的人。
在听演说家演讲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接受他们,被他们的气场所感染,最终被说服。这是为什么呢?仔细想想,你会发现,演说家们很少说“我”,而是常用“我们”这个词语。那些社交经验丰富的人们,也正是因为他们一般很少直接说“我怎么着怎么着”,都是说“我们怎么怎么样”。
罗文是一家家具店的老板,说实话他的家具质量、款式等并不是最好的,但是奇怪的是却是最受顾客欢迎的,令其他家具店望尘莫及。罗文有什么经营秘诀吗?请看一下他是如何推销桌子的。
这天,一位顾客光顾,对罗文说:“我想买一种自由折叠,高度可以自动调节的桌子。”罗文立即搬来了一张桌子,热情地介绍起这张桌子的功能。
顾客看了看,不满意地说:“我觉得这张桌子款式有些旧。”
罗文微笑着说:“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确实如此,而且它的结构有毛病。”
“结构有毛病?”顾客追问道。
罗文解释道:“是啊,我们现在已经不仅仅把桌子当物品用了,还希望它外表美观大方就像装饰品一样,这张桌子嘛,结构有些简单了。”顾客点点头,罗文却突然猛地一脚踏上了桌子,还用力地踩了踩,然后满意地点点头:“我们踩得这么狠都没有问题,看来这桌子挺结实,你说呢?”
顾客再点点头,用手用力拍了拍桌子。
罗文轻松地耸耸肩,“没关系,买东西不精挑细选的话,我们是会吃亏的。”
顾客笑了起来,脸上露出喜悦的神色,当即买下了这张桌子。
看到了吧,多说“我们”少说“我”,乍一看就差了一个字,没有什么特别。但仔细想想,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我们”表明说话的人很关注对方,站在双方共有的立场上看问题,把焦点放在对方,而不是时时以自我为中心。在说话时强调“我们”,就会让对方感受到他与你是“命运共同体”,即使不能让别人绝对信任你,但也会让别人情不自禁地愿意亲近和接触你。
事例中,店主罗文和顾客本来是利益矛盾的两个人,但罗文说了很多温暖人心的“我们”的话——“在我们大多数人看来”“我们现在已经不仅仅把桌子当物品用了”“买东西不精挑细选的话,我们是会吃亏的”,他那颇具亲和力的语气感染了顾客,使顾客感觉两人处于相同的立场上,是可以信赖的朋友,从而达成生意。
试想,罗文如果一味地向顾客吹嘘“我”的桌子有多好多好,即便他所说的很有道理,但是给顾客的感觉依然是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感染不了顾客,甚至还会让顾客产生误解,认定他只是为了个人利益在“演戏”,产生不信任感。一旦对方不信任你了,你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是惘然。
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时刻考虑别人的感受,在与别人商议或讨论问题时,要将“我”以“我们”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要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谈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施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扬扬,态度一定要自然平和。
美国前总统林肯曾说过:“如果你想劝说一个人信从你的立场,首先要让他相信你是他忠实的朋友。”用“我们”一词代替“我”,换一种方式说话吧!让听者认为你和他们的利益一致,使听者感觉你们处于相同的立场上,进而信任你,支持你,真心倾向于你,这就是“我们”的神奇力量!
【安心之道】
如果你想劝说一个人信从你的立场,首先要让他相信你是他忠实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