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智慧故事4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毕再遇悬羊击鼓退大军
公元1206年,南宋将领毕再遇同金兵交战。金兵人多势大,宋军日显劣势。毕再遇根据敌我力量悬殊,决定暂时撤退,伺机再战。
毕再遇的军营里平时总是鼓声不绝,这一方面是鼓舞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威吓金兵。如果全军撤走,军营中突然断了鼓声,必定引起敌人的怀疑。为了让军队安全、稳妥地撤走,毕再遇想出了一条蒙骗敌人的良计。他命部下弄来一些羊,将羊牢牢捆住倒吊在树上,紧挨着羊下边摆一只大鼓,这样,羊的两只前蹄不停地乱动就把鼓给敲响了。金兵听到毕再遇军营鼓声不断,丝毫没有怀疑。毕再遇在一片鼓声中悄悄地撤退了。
无底船水淹元军南宋度宗年间,襄阳被元军围困五年,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宋将张贵(?—公元1272年)和张顺以敢死士三千人突破元军封锁,进抵襄阳。
张贵造了一百多艘无底船,船上竖着旗帜,每只船的两舷站着几个战士。当这些无底船顺流而下时,元军以为船上只有三五个战士,竞相往船上跳,跳过去的元军都掉落江中,因元军大部不习水性,有一万多人被淹死。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奇事,而创造这奇计的张贵是农民出身的将领。
赠裘换快马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世据辽东的元朝宗室乃颜图谋反叛,有人密告了忽必烈。忽必烈便派大臣伯颜(公元1237—1295年)前往探察。伯颜知道此行必定凶多吉少,须早留退路。出发时,他命手下买了许多裘皮衣服装在车上。到了辽东境内,在沿途驿站歇息时,伯颜总是将裘皮衣服送给驿官,关系处得很融洽。到达乃颜驻地后,乃颜设宴款待伯颜一行,名为接风,实际上想在席内拿下伯颜。伯颜很机灵,觉察到了乃颜的阴谋,在宴席前,便和随从分作三路,疾速逃奔。因为在来时便和各驿站官吏搞好了关系,所以伯颜一行每到一处驿站,官吏便献上快马。伯颜因此得以迅速逃离乃颜的势力范围——辽东。
盾牌布钉伤战马公元1301年,贵州一个名叫蛇节的彝族土司起兵反元。
元朝廷派刘国杰带兵镇压。彝族起义军多是精锐骑兵,刘国杰初战失利。后来,刘国杰针对蛇节起义军多战马的特点,想出了一条妙计。
刘国杰命令全体士兵手持一块上面钉满大钉子的盾牌。交战时,刘国杰让士兵们佯败撤退,同时,丢弃盾牌,让布满钉子的一面朝上。蛇节军纵马追击,战马被盾牌上的钉子扎伤,纷纷倒地。刘国杰击鼓反击,蛇节军败退。
胡主簿请神捉贼元代的胡汲仲才智超人,闻名九洲。他在任宁海县(今属浙江)主簿时曾经处理过一件偷衣案,真可算是神机妙算。有一天,十几个老太太在庙里集体拜佛念经,念着念着,有一个老太太忽然发现自己丢了一件衣服,念经声骤然变为吵嚷声。
胡汲仲行路经过庙前,听见庙里一片嘈杂声,便走到门口向里张望,老太太们见主簿来了,便请他来公断。听完大家的申诉,胡汲仲命手下找来一些大麦,让她们每人抓一把,双手合掌,围着佛像边走边念经。胡汲仲坐在椅子上,对大家说:
“我要请神来显灵,那个偷衣人绕佛走几圈后,手中的大麦就会发芽。”说完便闭目祈祷起来。老太太们按胡主簿说的,双手捂着大麦绕佛念经,胡汲仲看到有一个老太太几次分开手掌偷看手中的大麦,便命人将她拉到一旁,经审问,果然是她偷了衣服。
胡汲仲认为这些老太太既然信佛,自然怕神。他谎称请神显灵,信佛的偷衣人害怕神真会使手中的大麦长出芽来,所以才频频查看,不知不觉中了胡汲仲的妙计,露了馅。
白莲教石人聚众元朝末年,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刘福通筹划在山东起义,反抗元朝统治者。他们利用群众迷信神灵,想出了一个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好办法。
当时,有20万民工正在修整黄河。韩、刘二人在黄陵岗(今山东曹县西南)地方,偷偷地埋下了一个独眼石人,这石人背上刻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14个大字。
他们又把这两句话编成歌谣,教白莲教教徒在民工中传唱。“天下反”这三个字表达了人民群众要推翻黑暗统治的强烈愿望,所以,这首歌谣在民工中很快就传开了。过了些日子,修黄河的民工们,在黄陵岗挖出了那个独眼石人,工地上顿时轰动起来,大家都说:“歌谣真灵验,天下马上就要大乱了。”韩山童和刘福通很快就聚集了3000人,在山东揭竿起义。
明太祖装神明太祖朱元璋发迹之前,投靠郭子兴,郭见他状貌奇伟,十分欣赏,让他作自己的亲兵。后来,郭子兴自称滁阳王,把数万人马交与朱元璋指挥。郭子兴的两个儿子愤愤不平,想把毒药放在酒里,害死朱元璋。朱元璋很机警,事先识破了他们的阴谋,时刻提防着。一次,三人相约外出游玩,行至途中,朱元璋突然间跃马而起,仰头朝天像是看见了什么东西似的,嘴里大骂两人说:“我有什么地方亏待了你们?刚才天上的神仙告诉我说你们想用酒毒死我!”二人做贼心虚,听后信以为真,当即吓得浑身打哆嗦,汗流浃背。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敢有谋害朱元璋的念头了,怕得罪了天上的神仙。
朱元璋巧窃军情元朝末年,陈友谅参加红巾军自立为汉王。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他勾结朝廷太尉张士诚攻打朱元璋占据的建康(今江苏南京)。
消息传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把手下康茂才找来商议。朱对康说:“你同陈友谅有过往来,现在陈友谅要来进攻建康,我想尽快引诱他们来此,及早消灭。你可写一封信,说你想投降他,约他来攻,你作内应。在信里,你告诉他一些假情况,让他相信。”康茂才就遵命写了一封假信,即派老仆给陈友谅送信。老仆把信送交陈友谅,陈看后大喜,问老人康茂才现在何处?老人告诉他,康正守卫大桥。又问是什么样的桥,老人说是一座木桥。陈友谅让老人转告康茂才,说他立即杀奔建康,到了大桥附近呼喊“老康”为暗号,之后里应外合一起行动。
朱元璋得到回报,一面派人连夜拆去木桥,改建成一座铁石桥;一面调兵遣将,布防设伏兵。陈友谅率大军乘坐战船,浩浩荡荡直奔江东大桥。结果,被朱元璋大败。
郭兴纵火烧敌船元末,公元1363年,朱元璋率兵攻伐割据在江州(今江西九江)的陈友谅。两军在鄱阳湖上展开水战。陈友谅把大船连在一起,船上高悬战旗,远远望去像一座座小山,朱元璋的船小,只好仰攻,显见劣势。
朱元璋的部将郭兴提出火攻的建议:让士兵束扎草人,手持武器,安放在7条战船上,并在船上装好*,用火船进攻以烧陈友谅的战船。朱元璋赞同,依计而行。
7条装好草人、*的“火船”在一天下午,乘东北风顺风而行,速度很快,将要逼进敌船时,朱元璋命令将船中草人、*点燃。刹时间,这7条火船烧着了敌船,陈友谅的几百艘大船,因是连在一起的,故而全部被蔓延的火势吞噬。陈友谅军烧死、淹死者过半,朱元璋大胜。不久,在九江口的一次战斗中,被朱元璋部属乱箭射死。
徐达磕头示忠心明太祖朱元璋对中山王徐达(公元1332—1385年)一向信任,有时也听到一些谗言,所以想试试他的忠诚。
一次,明太祖召徐达饮酒,直到深夜,徐达喝醉了,太祖让内侍把他送到旧内去睡觉。这旧内是太祖称帝前称吴王时居住的地方。一般臣僚是非请莫入的。徐达半夜里酒醒后,忙问内侍这是什么地方,内侍说:“这是旧内。”徐达大惊,忙起身下床,快步走到宫殿的台阶下,面向北面拜了两拜,又磕了三次头,才出宫。明太祖听说后,对徐达恭敬与谨慎的行为很高兴,亦更加信任中山王徐达了。
周玄素巧避祸明太祖召画工周玄素,令其在大殿的正壁上画一幅《天下江山图》,以显示太祖振兴九洲、统一天下的伟大气魄。
周玄素深感责任重大,怕不合皇帝心意,性命难保。他上奏太祖道:“臣没有走遍九洲,不敢领旨画图,乞望陛下先画个草图,臣斗胆润色。”太祖随即操笔挥毫,不多一会儿工夫,就画了个草图。令周玄素润色加工,玄素又奏道:“陛下山河已定,小人怎敢稍作改动?”太祖只好笑着了结此事。这样,周玄素就避免了一场灾祸。
假告示捕罪犯明朝,山东某县城有一妇女回娘家省亲,走到城外旷野处,一樵夫强奸了她,并抢走了她的首饰。这妇女急急忙忙跑回城里,向县令王牟哭泣,并举报了樵夫衣着相貌。
王牟估计这樵夫进山砍柴,尚未回家,便吩咐几个差役到城内大街小巷,大声吆喝:“今天早上,有个樵夫上山砍柴被虎吃了。他身长五尺,黑圆脸,身穿蓝布衫,头缠白头巾。不知是谁家的?”樵夫的妻子听后大哭起来,被一名差役听道,这差役忙报告上司,于是,几名差役就躲藏在这樵夫家附近。
傍晚,樵夫回家,差役立即上前将他捆绑起来,带到县府,从樵夫身上搜出民妇的首饰,他不得不供认自己犯了强奸盗窃罪。
“揭被勒镯”和“勒镯揭被”明初,江南有一个叫李弥的智者,专门替人打官司,经他改写的诉状,常能打赢官司,所以,有的人家为了打赢官司,从老远的地方来向他请教。
太湖边的一个大集镇,有一个无赖翻墙*了邻居周某家一个姑娘,还抢走了她的金手镯。几天后,这个无赖被官府抓获。当时的法律规定,犯强奸罪可判死罪,周某一家对这无赖当然恨之入骨,欲置他于死地,但若向官府说明姑娘被人强奸,又怕这姑娘嫁不出去,所以很为难,考虑了良久,只在诉状上写了“揭被勒镯”四个字。然后,周某去请教李弥,李弥看后,把“揭被勒镯”改为“勒镯揭被”。周某将改后的状子告到官府,半个月后,官府判了无赖死罪。
周某不明其中奥妙,问李弥:“为何四个字颠倒过来,就能定无赖死罪呢?”李弥解释说:“‘揭被勒镯’要点在于‘勒镯’,揭被不过是为了取财,这只犯了抢劫罪;‘勒镯揭被’要点在于‘揭被’,说明此无赖不但勒去了姑娘的手镯,而且奸污了她,所以犯有两条罪。再说,这样写,一般人也不会想到那无赖曾强奸了你的姑娘。所以,也能保护姑娘的名誉。”周某听了,直点头称是。
王东亭设计破谗在明代,有几个学子,原来常在一起饮酒作诗,十分投机。后来,因为王绪常常同王同宝议论殷荆州,殷荆州担心这样下去,谗言不能制止,彼此的关系也将越来越疏远。一次,殷荆州去向王东亭求教。王东亭说:“你只要常去见王绪,到了那里就把周围的人支走,然后随便说些什么事,这样时间一长,二王之间就要疏远了。”殷荆州照着王东亭说的去做。日子一长,消息传到王同宝耳里,他起了疑心,一日问王绪:“姓殷的常来你家,与你说了些什么?”王绪道:“都是些家常话。”王同宝认为王绪有什么瞒着自己,二人的往来越来越少,二王议论殷荆州的谗言也就告终了。
燕王鸡鸭掩兵声明太祖朱元璋病亡后,其嫡孙朱允继承帝位(明惠帝)。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接二连三地罢免了一批诸侯王,以削减诸侯王的权势。惠帝的叔父、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公元1360—1424年)对此大为不满,时刻准备起兵谋反。
燕王朱棣镇守北平(今北京)一带。谋士道衍献计于朱棣,在燕邸(元朝在北京的旧宫殿)一僻静处筑起高墙,在里面练兵和制造武器。可是高墙只能挡住探子的视线,却挡不住操练和打击的声音。一旦惠帝知道他们在高墙里面练兵和制造武器,燕王就会招来杀身之祸。道衍又想出一条妙计,他命人在燕邸里养了许多鹅、鸭、鸡,一天到晚不断的家禽声,把操练声和打击声都给掩盖住了。
公元1399年,朱棣趁朝中混乱之机起兵谋反,1402年攻破京师(南京),夺取帝位,即为明成祖。
朱棣挥鞭景龙上当公元1399年11月的一天,燕王朱棣率兵南下,被景龙前锋都督平安打败。第二天,朱棣决定渡河与平安决一死战。第一批渡河的房宽又被景龙的部将翟能、平安率众拦截,死伤数百人。朱棣部将见房宽失败,面有惧色。朱棣对他们说:“胜负乃兵家常事。诸位不必多虑。”说完,他就指挥精锐部队数千人冲入翟能、平安军阵的左侧。朱棣先用七骑兵前往试探,南军飞矢如雨,朱棣的坐骑也被射中三次,换了三次马。由于南军射来的箭矢十分猛烈,朱棣的坐骑在河堤上退步不前,差点被翟能追上。这时,朱棣突然下马,快步登上河堤高处,举鞭向后挥舞,好像在招呼后面的军队。景龙怀疑有伏兵,不敢上堤。朱棣趁机率众杀入敌阵。
此时,大风骤起,吹断了军旗。景龙部队见此面面相觑,朱棣乘势绕到南军背后,出其不意地攻击敌军,南军惊恐一哄而散,被杀、淹死的不下十余万人。
解缙题诗劝君明成祖朱棣,对太子朱高炽极不信任,想废掉他另立太子,而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熙胸有谋虑,很得朱棣恩宠,他早有谋取太子位之心。大臣解缙(公元1369—1415年)任翰林学士,主修永乐大典,得朱棣启重。解缙觉察到朱高熙谋夺太子位之心,想劝谏朱棣,但没有机会。一次,有人献给朱棣一幅“虎顾众彪图”,画上一只大虎回首顾看几只小虎的情景栩栩如生,朱棣看后十分高兴,命解缙为画题诗。解缙稍稍思考,便提笔写道:“虎为百尊兽,谁敢触其怒?唯为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看了这首诗,忽然想到自己身为万人之尊,也应像万兽之王一样有着深厚的骨肉之情。众官退避后,朱棣独自一人,思绪万千,想到长子朱高炽还远在南京,不免思念起来,第二天便命大臣去南京,迎太子回京城。
王璋善言平叛明成祖永乐年间,有人告发周王图谋叛乱。成祖召集近臣商议对策,想趁周王还未起事,先发制人派军队去讨伐他。右都御史王璋说:“周王谋反,尚无明显的迹象,现在去讨伐他,是师出无名。臣愿意前去以利害关系开导他,可以避免一场动乱。”成祖问:“你去的话,需要带多少人?”王璋回答:“只需要三四个随从就够了。但是,需要一道圣旨,指派我巡抚那个地方,这样,有了明确的身份,才足以镇服周王。”当天,王璋拿到成祖的敕文就起程了。第二天早上到达周王府,周王心中十分害怕,忙将王璋引进客厅,问明来意。王璋开门见山地说:“有人密告王爷要谋反,我就是为此而来。”周王吓得马上跪下。王璋说:“朝廷已下令丘大帅领兵十万前来讨伐,已经开出都门,马上就要到了。我深知王爷为人仁厚,未必有野心,所以先来告知你,让你考虑这事该怎么处理。”周王全家听了都围着王璋痛哭不止。王璋说:“光哭也没有用,应当想个万全的对策才是办法。”周王说:“我现在已经惊慌不知所措,请王公指教。”王璋说:“你进献三个护卫,我带他们回朝廷,可以保证王爷没事。”王璋带了三个护卫回朝廷报告,说明周王并无造反的意思,都是那些护卫军贪图富贵而鼓动造反的。皇上听了马上下旨,限周王在三天之内解散护卫军。不几天,周王府的护卫军解散了,周王及其全家的性命也保住了。
书生伺机杀盗贼明朝,苏州有一个书生借宿在一座寺庙中,他见和尚每次出门,总是小心地把自己的房间锁好,从来没有忘记过。书生心中好奇,很想知道这房间里藏着什么宝贝。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和尚忘了锁门就外出了,书生赶忙走进僧房,见桌上放着一个小石磐,他随便敲了几下,从旁边的小门走出来一个少妇,她见是一个陌生人,慌忙回屋,书生也仓皇跑掉。过了一会儿,和尚买了一壶酒从外边进来,发现门没有锁,大吃一惊,忙问:“刚才你见到了什么?”书生答道:“我没有看见什么。”和尚不信,抽出刀来对着书生说:“现在我必须杀死你,否则事情败露我就得死在别人刀下。”书生哭道:“你发发慈悲,让我喝醉后,你再杀我吧,让我迷迷糊糊,不知不觉地死去。”和尚说:“好吧,让你喝个够。”书生拿起酒杯说:“厨房里有咸菜,请你给我拿点来好下酒。”和尚不愿意地向厨房走去,这时,书生迅速脱下布衫塞住酒壶嘴,使酒倒不出来,这样,连壶带酒足有十多斤重。他躲在门后,等和尚刚踏进门槛,书生举起酒壶朝他脑袋猛砸了几十下,和尚一命呜呼!
书生见和尚死了,就把少妇叫出来问道:“你是哪里人,怎么会到这里来的。”少妇哭着说:“这该死的秃驴害死了我丈夫,又霸占了我。”书生分了一部分财物给少妇,将她打发走了。
况钟假痴察吏况钟(公元1383—1443年),在明朝宣德年间任苏州知府。
皇帝赐他玺书,授以全权。况钟到任后,最初处理公务,佯装痴愚,差吏送来的文书,他不问当否,一律允准,但见到弊端,暗记心里。一个月后的一天,况钟命大家齐集堂下,突然宣读朝廷特准他可以全权处理僚属不法行为的文书。宣读完后,况钟宣布升堂审问。他大声说道某日某人盗窃财物若干,某日某人也如此。群吏听了无不惊骇。况钟命人立即将六个犯法的小吏杀死,陈尸于市,又把十余名贪婪、懦弱的小吏逐出府衙。
苏州上下为之震惊,境内大治。
新换旧应急用明英宗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皇宫彩绘,急用牛皮胶一万多斤。朝廷派官员到江南征用。这使者在去江南的路上同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的周恍(公元1381—1453年)
相遇。使者请周恍回去办理此事,周恍说:“您只管同我前去京师,我自有办法。”到了北京,周恍找到主管司礼监的宦官王振,对他说:“京师府库中贮存的牛皮,存放时间已经很长了,可以用来煎成牛皮胶来应付急需。等我回江南后,买了牛皮再送到京师。用新的换你们旧的,你看如何?”王振听了,很高兴地答应了。
唐寅佯狂脱身明代有一位杰出的画家、文学家,姓唐名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他生于1470年,卒于1523年。宁王朱宸濠对唐寅的才华十分看重,就召他来做官,给他优厚待遇。一年后,唐寅看到了宁王阴谋夺位的蛛丝马迹,心想:“这里是火坑,一天也不能呆。”如果辞职而去必遭杀祸。于是,他就佯作疯狂。
喜怒哀乐,饮食起居,一反常态。宁王听后怀疑他是在装疯,便派人留意他的行动。一日,仆人给唐寅送去礼物,见唐寅全身*,把宁王送的礼物丢弃地上,还往上浇尿,然后又拣起来往嘴里送。仆人向宁王禀报了所见情形,宁王深信他确实疯了,便让人送出王府。
不久,宁王起兵谋反,后被王守仁抓获,伏法受诛。其党徒无一幸免。唐寅因早有察觉,佯狂脱身,才未受株连。
唐寅出灯谜求静一日,唐寅在家中作画正在兴头上,来了一帮求画的纨绔子弟。他们吵吵嚷嚷,指手划脚,弄得唐寅无法继续作画。怎么才能让他们安静下来?唐寅想出一个办法,他出了一个灯谜,让大家猜,猜中者赠画两幅。说完他取来一张白纸,随手在上面涂了一团墨。自己就到里屋作画去了。过了很长时间,这帮笨蛋没有一个能猜中。
后来,祝枝山来了,众人向他请教。祝枝山说:“要破此谜并不难,只是此谜一破,你们就请便,不要在此喧闹。”众人齐声答应。祝枝山接着说:“‘一团黑’可以看作是一个大黑点,‘大’‘黑’‘点’三字合起来为‘默’字。这正是唐伯虎对你们的要求,就请各自方便吧!”王守仁金蝉脱壳明朝着名的教育家、哲学家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
曾在故乡(浙江余姚)创立阳明书院,后世学人均尊称阳明先生。他当兵部主事时,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还被打了五十大板。
龙场驿丞离京城有万里路远,是人烟稀少的荒凉之地。王守仁离别京城,启程前往贵州赴任。一日,他行到浙江钱塘江附近,其仆人报告说,刘瑾已派人追来,要在半路上劫杀他。
王守仁说:“不要紧张,我想刘瑾不会这样做。”他嘴里虽然这么说,心里却早有了主意。
第二天清晨,仆人发现王守仁失踪了,在其枕边看到一张纸,上面是王守仁写的绝命诗。仆人猜想王守仁可能会去投江自杀,他连忙追到江边,发现江面上漂浮着衣帽杂物,让人打捞起来,一看,果然是王守仁的东西。王守仁投江自杀的消息不胫而走。刘瑾派来刺杀王守仁的杀手听到这消息后,忙去江边验核王守仁遗下的东西,确认无异后便回去覆命了。
此时,王守仁却早已渡过钱塘江,奔向福建,后来在武夷山隐居起来,躲了一阵子,才去贵州龙场驿丞。原来,王守仁故布疑阵,掩人耳目,使人相信他已身亡,而自己却换上道袍赶路去了。
王守仁诈敌抓宁王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9年),江西提督王守仁得到宁王朱宸濠谋反的消息,立即率军直捣宁王的根据地南昌。此时,宁王正领兵攻打安庆,他得到南昌告急的消息后,忙乘船沿长江回南昌。双方在鄱阳湖上相遇。宁王军队士气正盛,人数又多,风向也有利,双方交战不长时间,王守仁的军队开始败退。王守仁分析了双方的兵力,认为寡不敌众,不能硬拼,只能智取。他与众将商议时,忽生一计:在船上竖起一块大木牌,木牌上写了一条标语:“宁王已擒,我军将士勿乱杀无辜。”宁王的将士见到大字标语后,以为统帅已被捕,军心大乱,纷纷逃命。王守仁趁机率军追杀,获取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