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智慧故事4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檀道济假粮急
退南朝宋名将檀道济(?—公元436年),在公元431年督师伐魏。三十余战,累战累胜。魏军见檀道济孤军深入,就派轻兵袭扰其粮道,焚烧粮草。由于后勤供应不上,檀道济粮草殆尽,只得退兵。檀军有一士卒逃到魏军投降,并告以粮尽,魏人来追。檀道济下令军中,趁黑用斗量沙土,大声唱数,又把剩下少量米覆盖其上。天亮后,魏军远远看见檀军营地有一“米山”,以为檀军并不缺粮,不敢再追。檀道济率军安全而返。
诈言得真情北魏时,寿春县(今安徽寿县)人苟泰的三岁儿子被人拐走。几年后,苟泰听人说他的儿子现在同县赵奉伯家里,便去县府告状。县令把苟赵两人传来问话,两人各说各的理,都说孩子是自己的,而且都有邻居作证。一时郡县都无法判定这孩子究竟是谁的。
当时在淮南都督军事的李崇,得知此案后,下令把两个“父亲”和孩子分别押在三处,故意拖了很久都不过问他们。
忽然,有一天李崇派人分头告诉苟赵二人说:“你的儿子很不幸,昨天得急病死了。”苟泰一听,万分伤心,号啕大哭;赵奉伯听了,仅仅叹息而已。李崇听了汇报后,就把孩子给了苟泰,并提审赵奉伯。赵奉伯不得不供认是自己拐走了苟泰的儿子。
李崇用心理学方法推测,解决了孩子究竟属于谁的难题,手下人都很佩服他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宗悫假狮克象兵南北朝时,南方有一个小国叫林邑(今越南中南部)。林邑国王范阳迈对宋国不太顺从,有时还侵扰宋国的边境。宋文帝于天嘉二十三年(公元446年)派交州刺史檀和之率军征伐林邑。南阳人宗悫(音què)自幼惆怅有大志,喜爱钻研军事。
他得知朝廷派檀和之征讨林邑,便自告奋勇请求从军出征。檀和之很欣赏他的军事才干,便奏请宋文帝恩准,封他为振武将军,用作前锋。
林邑国王范阳迈不仅调集了全国军队来抵抗,还让士兵们驱赶着被甲的大象为前队。宋军见了威武的大象群十分慌恐。
宗悫对将士们说:“我听说狮子是百兽之王,大象也一定怕它。
”于是,他命令士兵制作了一些假狮子。到战斗开始时,宗悫让士兵把假狮子抬出来摆在阵前,大象看见“狮子”便受了惊,迅速走散。宗悫乘势进攻,顺利地攻下了林邑国。
刘勰卖书求教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巨着《文心雕龙》的作者,南朝刘勰(?—约公元520年)花了多年心血写成了《文心雕龙》五十篇,但因刘勰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找不到名人指教,他的着作也得不到重视。后来,他从朋友那里知道大文学家沈约(公元441—513年)博通郡籍,是个书迷,待人又厚道。于是,他想出一条计策。一天,他打扮成一个卖书郎,背上自己写的《文心雕龙》,在沈约府第门前叫卖。沈约从外面回来,见有人卖书,便迎上去。刘勰献上自己的作品,并解释道:
“小人写了一本书,没有办法得到大人指教,所以才装成卖书郎,请大人原谅。”沈约也不生气,把《文心雕龙》带回家去,读后大为赞赏,而且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刘勰又对文稿作了修改。《文心雕龙》从此才出了名。刘勰也成了名家。
王融知李苦南朝齐国文学家王融(公元468—494年),幼时聪明,长大成才。他才思敏捷,文藻富丽。王融七岁时,同一大群小朋友一起玩耍,看到路旁有一株大李树,树上长满了李子。小朋友们都一窝蜂涌到李子树下,想去摘李子,只有王融站在一边不动。别的孩子问他为什么不去,他说:“这李树长在路边,如果李子好吃,从这儿路过的来往行人,不早就摘光了吗?所以,一定是难吃才没人摘,不信你们试试。”有一个小朋友摘了一个,把李子往嘴里一送,马上皱着眉头大叫:“苦死啦!”傅永移瓢南北朝时,南齐将军鲁康祚带领一万多人攻打北魏,北魏将领傅永率三千人抵抗。两军在淮河太仓口(今属河南)夹淮对峙。鲁康祚驻扎在淮河南岸,傅永驻扎在淮河北岸。
傅永根据齐人好在夜间偷袭的特点,估计齐军会在夜间渡河,在渡河时一定会在浅水处点火作为标志。于是,他把魏军分兵两路,埋伏在军营外面。又让士兵找来一些瓢,里面装上灯油,告诉士兵将其放在深水处,一旦齐人夜间在河上点火渡水,立即点燃这些油灯,然后速速离去。
当天夜里,鲁康祚果然率领齐军渡河偷袭魏营,傅永率兵夹击。鲁康祚见魏军有准备,便急忙退到淮河边,想渡水回去。
可是,这时淮河上火光点点,分不清哪里水深,哪里水浅,但后面有傅永追兵,齐军便争着从有火光的地方渡河。结果,被淹死和被杀死的达几千人。
冯道根怯防勇战以怯弱之心防敌,以英勇之势攻敌。这是孙子兵法中的一条军事策略。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南梁(治所在今安徽寿县)太守冯道根,奉命镇守阜陵(今安徽和县、全椒一带)。他一到任,就带领将士修筑城防工事,还派人到与阜陵接壤的北朝北魏占领区侦察敌情,好像敌人真的要来了。一些部将讥笑冯道根胆小怯敌,冯道根笑着对人家说:“怯防,并不是畏敌,而是在防备敌人时,要小心谨慎。但是,一旦打起仗来,我们就要有必胜的信心,英勇地与敌人作战。”不久,阜陵的城防工事还没修好,北魏将领党法宗率军二万,开到阜陵城下,其势汹汹,大有一举取胜之意。阜陵城的百姓见城被魏军包围,惊慌失措;一些将士也认为阜陵城是守不住了。冯道根这时却镇定自若,沉着冷静。他料定魏军自恃兵多势强,只有进攻的打算,缺乏防备之心,如果对其进行突袭,则必胜无疑。于是,冯道根挑选了二百名精兵勇士,趁魏军立足不稳,突然出城,冲入敌营。魏军顿时阵脚大乱,不战而溃。党法宗见阜陵军民早有准备,而且英勇无敌,便赶快收拾残兵撤退了。
裴行俭伏兵保粮车唐调露元年(公元679年),大将军裴行俭(公元619—682年)奉命征讨突厥。开始几次*的饷粮都被敌人半途劫走,裴行俭又气又怒,后来想出一个好办法。
一天清早,裴行俭命将士准备三百辆粮车,加以伪装,在每辆粮车内埋伏精兵五人,各带长刀和劲弩。这三百辆粮车都由体弱的老兵驾着,另派精兵随后。
这队粮车走了不到一天,果然遇到突厥兵来抢粮。老弱兵士佯装逃跑,突厥兵抢到粮车后,把车赶到水草边,解鞍牧马。
过了一会,当突厥兵正要揭开粮车上的篷布从车中取粮时,埋伏在粮车内的精兵突然跃起,向突厥兵挥刀猛砍。此时,跟随在粮车后的*也冲杀上来,突厥兵几乎全被杀死。从此以后,突厥兵再也不敢劫持*的粮车了。
“死”姚崇算计活张说姚崇(公元650—721年)和张说(公元667—730年),在唐玄宗时一起当丞相,但二人之间隔阂很深,一向不睦。姚崇病危时,对自己的几个儿子说:“张丞相与我素来不和,这人向来喜欢奢侈,尤其喜欢服饰、古玩之类。我死了以后,他一定会来祭吊。你们把我所有的服饰古玩陈列出来,宝贵的东西放在灵帐前。假如他连看都不看一眼,可见对我的仇恨尚未消除,这就会连累你们;如果他很注意这些东西,你们便将这些古玩给他送去。趁机请他为我写篇神道碑碑文,拿到这篇碑文后你们立即抄一份,一边呈送皇帝过目,一边请人镌刻。张丞相分析事理虽然也正确,但考虑问题常比我慢一步。几天后,他一定会反悔。假如他要收回碑文,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上,并带他去看刻好的神道碑。”姚崇要张说写一篇神道碑来歌颂自己的功德,有两个作用,一是原来与他不和的张说,现在推崇他,说明他的确高人一等;二是张说公开推崇姚崇,如果找姚崇的子孙的麻烦,一定会教人看不起。
姚崇死了以后,张说果然到姚府吊唁,注视着服饰古玩,特别看中了三四件,姚家立即派人送去,并请他写了一篇碑文,碑文写得非常好,生动地叙述了姚崇的生平,时人称之为杰作。过了几天,张说果然派人来取碑文,说是文辞欠当需要修改。姚崇的儿子领来人去看已刻好的神道碑,并告诉他已呈给皇上看过。张说家人回去禀报后,张说非常悔恨,抚胸叹息道:“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我今天才知道我的智慧、才能不如他呀!”颜真卿深谋远虑唐玄宗时,颜真卿(公元709—785年,杰出的书法家)
在平原(今属山东)当太守。那时安禄山谋反的迹象已相当明显。颜真卿暗暗做好防备。他借连日下雨,损坏了城墙池壕,便召集民工加固城墙,疏通护城河。同时,暗中募集兵丁,充实粮库和兵器。表面上,他常邀集一班文士一起饮酒作诗。安禄山听了密探的报告,认为他是个书生,不足为虑。不久,安禄山叛乱,河北以北地方都被其所占,只有平原因早有防备,挡住了叛军的进攻。可见,颜真卿颇有远虑。
李林甫设计揽权唐玄宗天宝初年(公元742年),宰相李林甫专横跋扈,排斥贤良。同李林甫一起管理政事的李适之,对林甫揽权很不满意,李林甫便总想陷害适之。
有一次,李林甫对李适之说:“近年公私劳务费用颇大,国库空虚,若不开源节流,财流就会枯竭。我听说,华山有金矿,开采出来可以增加国家的收入,皇上还不知道此事。”过了几天,李适之就对玄宗说了这件事。玄宗又问李林甫可知华山有金矿,李林甫回答说:“我早就知道了,但是华山是陛下的本命王气之所在,不宜开凿,开凿它是不吉利的,所以我不敢向陛下提及此事。”听了李林甫的话,玄宗认为李林甫是爱护自己的,而对李适之却疏远了。玄宗对李适之说:“今后再奏事,应先同李林甫商议才是。”后来,又有几件事引起玄宗的不满,李适之被罢了相职,大权尽归李林甫。
李白怒遏权奸唐朝天宝元年,李白来到京城赶考。但他听说考官是太师杨国忠,监官是太尉高力士,二人皆爱财之辈,倘不送礼,纵有天大的本事也得落第。李白偏偏不送一文。
考试那天,李白一挥而就,交了卷。杨国忠一看卷头上李白的名字,提笔就批:“这样的书生,只好与我磨墨。”高力士说:“磨墨算抬举了,只配给我脱靴。”便将李白推出考场。
一年后的一天,有个番使来唐朝递交国书,上面全是一些密密麻麻的鸟兽图形。唐玄宗命杨国忠开读,杨国忠如见天书哪里识得半个?满朝文武,亦无一人能辨认。唐玄宗勃然大怒:
“枉有你们这班文武,竟无一个饱学之士,为我分忧。限三日之内,若无人认得,文武官员一概免官、问罪。”后来,有人推荐李白,他走上金殿,接过番书,一目十行,然后冷笑说:“番国要大唐割让高丽176城,否则就要起兵杀来。”玄宗一听,急忙问文武百官有何良策?群臣面面相觑,个个目瞪口呆。无奈,玄宗转向李白。李白说:“这有何难,明日我回答番使,令番国拱手来降。”玄宗大喜,拜李白为翰林学士,赐宴宫中。
第二天,唐玄宗宣李白上殿,李白见杨国忠、高力士站在两班文武之首,便对唐玄宗说:“臣去年应考,被杨太师批落,被高太尉赶出,今见二人甲班,臣神气不旺。请万岁吩咐杨国忠给臣磨墨,高力士与臣脱靴,臣方能口代天言,不辱君命。”唐玄宗用人心急,顾不得许多,就依言传旨。杨国忠气得半死,忍气磨墨,然后捧砚侍立。骄横的高力士也不得不强吞怒火,双手脱靴,捧着跪在一旁。
张巡设计认贼酋唐玄宗时,安禄山反叛,声势浩大。唐将张巡镇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叛将尹子奇率领十余万强兵攻城。张巡奋勇死守。张巡想:自己兵力不足,恐怕难以维持。如果有办法先把尹子奇杀死,那么群龙无首,叛军就会军心涣散。可是,远远望去敌人将领那么多,如何辨认,不知从何下手。他终于想到,双方对阵,遇有特殊情况,一定会立即报告主将的。于是,他用了一根削尖的蒿杆来作箭,射向敌阵。一叛兵捡到这根蒿杆,以为城中的箭已用完,这是一个特殊情况,便飞奔到尹子奇跟前,把蒿杆送给他看。张巡一下子就认出了尹子奇,便命一名神箭手向他发射,此箭不偏不歪,正好射中尹子奇的左眼。
尹子奇顿时疼痛难忍,只好率军撤退。
张巡智退叛军唐朝“安史之乱”时,叛军安庆绪的部将尹子奇奉命围攻睢阳城(今河南商丘县),守城主将张巡远用智谋,击退了叛军的一次次进攻。
叛军有一种云梯,被称为攻城的法宝,这种云梯很高大,梯身略弯,梯上可容纳二百名兵士。攻城时,把云梯推到城墙边,梯上的兵士就可以直接跳上城头。张巡掌握了这一情报后,他命人在城墙内侧秘密地凿好三个墙洞。
叛军攻城了,他们搬着云梯过到城墙边时,张巡命部下从一个墙洞中捅出一根顶端安有大铁钩的长木头,用来钩住云梯,让它无法后退;从第二个墙洞捅出一根粗大的木头,顶住云梯,让它欲进不能;从第三个墙洞中,很快地捅出一根头上装着铁笼子的木头,铁笼里盛有正在燃烧的火种。这火种很快就把云梯烧着了。敌军被烈火燃着了,只得跳下云梯,狼狈而逃。
叛军见云梯被毁,又生一计。他们用装满砂土的大袋子和柴草,想垒起一条登城的坡道。张巡识破了叛军的诡计,命手下趁敌兵不备时,偷偷地往修建中的坡道上扔一些松树枝和干草。过了十多天,张巡看准风向,让人在坡道上放了一把火,坡道即刻成了一条火龙。尹子奇的攻城计又失败了,只得撤兵。
公主爱读王维诗唐代诗人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弹得一手好琵琶。岐(qi)王爱好音乐,非常喜欢听王维弹奏的曲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王维准备参加京城的科举考试,岐王悄悄地对他说:“听说皇上的九公主过几天要在宫里设宴,这对你可是个机会啊!到时你挑几首好诗带着,装扮成宫廷乐师,我领你去碰碰运气。”王维回去后,就抄了几首自己的诗作,又精心赶作了一首新的琵琶曲。
这一天,王维手抱琵琶,怀揣(chuāi)诗卷,随岐王来到宫里。宴会开始后,几位有名的艺人表演了各自的拿手好戏。轮到王维独奏了,一曲《郁轮袍》,如行云流水一般,使在座的宾客都听得如痴如醉。公主高兴地对岐王道:“这位新来的乐师,真是一个奇才!”岐王哈哈笑着说:“其实他并不是宫里的乐师啊!”王维不失时机地向公主呈上诗卷。公主一首一首地读着,当她读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一种植物。古时九月初九重阳节,大家佩茱萸而登高。)(zhuyu)少一人。”这首诗抒发了游子在异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公主的心一下子被打动了。
后来,公主知道王维将要应举,就极力向负责考试的官员推荐他,还说:“如果王维能做状元,这实在是京城的荣耀啊!”不久,王维果真不负众望,一举高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