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 干部是干出来的

第2章 ——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

干部是干出来的 黄晓林王树勇 12174 2022-05-08 00:49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干部是干出来的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实干”是干部的优秀品质】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通俗的俚语告诉我们老百姓是怎样理解“干部”的含义。也常听到一些干部这样讲:“做好工作没别的,就是一条——实干。”可以说,每个地区每个部门发展变化的背后,都有干部们的“实干”精神作为支撑。可以说,“实干”是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是干部的优秀品质。

  在战争年代,党员干部的主要职责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直面生死;在新时期,党员干部最主要的工作职责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带领人民群众致富,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崇尚实干、尊重实干、呼唤实干的精神追求,具备鲜明的实践品格。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发挥带头引路作用,用“实干”引领和带动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发展和变化。

  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兰辉,曾任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他之所以得到群众的颂扬与怀念,就是因为他始终把“实干”作为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

  兰辉有句口头禅:“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到现场看一看。”翻看他曾经的工作日程,2\/3时间在跑项目、下工地、排隐患。

  “5·12”特大地震后,北川县多了7000多名残疾人,他们的康复治疗、住房改造、就业创业等等问题,让兰辉牵挂不已。兰辉推动实施“残疾人就业工程”,通过企业集中安置、扶贫基地带动、自主创业扶持等方式,帮助全县两千多名残疾人就业创业,重拾生活信心。

  杨彬就是兰辉的帮扶对象之一。当年,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了整整三天,杨彬才被救出,身体状况很糟糕,不得不高位截肢。重见天日时,他的心愿是喝一听可乐,感动无数人。大学毕业,他要闯一番天地,寻找自主创业的路子。信心有了,具体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兰辉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与杨彬联络,他在这件事上不遗余力:与相关部门沟通,以优惠的价格,在新县城替杨彬租下300多平方米的门面;办好营业执照,安排专人送上门;争取两万元的创业基金,帮助杨彬办起了“北川可乐男孩汽车美容馆”。后来,杨彬计划在新县城“巴拿恰”步行街开一家“可乐男孩特产店”,实现网络和实体店同步销售。兰辉鼓掌欢迎,又替他力争到8万元创业基金。如今,杨彬的生意红红火火,他心里一直对这位兰县长心存感恩。

  兰辉分管安全生产工作,面对震后乡村道路重建的重任,为便于开展质量管理,他要求专门编印一本《乡村道路建设手册》,白天下乡检查随身带着,晚上休息时还见缝插针反复研究,交通部门的技术人员都说,“论起专业,兰县长比我们还内行”。

  兰辉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口头:“群众的事再小都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都是小事。”他用实践证明了自己所言非虚,他的手机里存有许多普通群众的电话号码,许多群众也有他的手机号码。群众有了问题一个电话找到他,他总是事无巨细地记录,不厌其烦地帮助解决。

  兰辉的“实干”是有目共睹的。他面对工作,总是勇挑重担、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宁愿让身体透支,也不让工作欠账。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天,兰辉的工作安排仍然是满满的。从早上8点开始,先后深入三个村的道路施工现场,检查两个道路地质灾害点,召开两场座谈会,督促落实汛期安全生产及防汛应急预案,中午赶时间在乡政府食堂吃一碗汤泡饭时,仍在研究解决群众汛期应急出行难题。

  “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干就是失职。”很多优秀的党员干部具备这样的觉悟,但也有不少党员干部认为:自己也就是一个小干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快干慢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因此他们不认真履行职责,被动服务的多,主动服务的少;事后服务的多,事前服务的少;一旦出了问题,上推下卸,不找方法,只找借口,只想解释,不想解决。这样的党员干部是失职的干部,不仅对不起人民群众,也对不起自己的职责。

  发展没有局外人,谁也不能、更无权置身事外。党的各项工作能不能有新的起色、新的突破,关键看各级干部怎么“干活儿”:是身先士卒、做出表率,还是牢骚满腹、坐而论道;是事无巨细、谋划在先,还是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是求真务实、一抓到底,还是敷衍应付、推诿扯皮。只有选择“实干”的干部才是称职的干部。

  “先干一步”的干部能充分发挥带头引路的作用,因为他们把所有的心智都用在发展上,都用在为百姓谋福利上,他们的实干精神终究会获得回报。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2012年1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指出:“我要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个口号。这个响亮的口号就是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途中提出来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面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关键在一个“干”字上。从当年邓小平同志强调“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变的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

  发展需要实干,改革需要行动。实干精神是共产党人的实践品质和先进本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应对风险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尤其需要发扬干部的“干”劲。

  坚持“实干”,我们就能在行动中把握发展机遇,在行动中破解改革难题,将发展目标转化为实际举措、实际行动、实际成果,赢得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光荣。

  党的事业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讲出来的,更不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党的事业是干部引领群众干出来的。干事创业的典型沈浩同志就是一个实干型的基层干部。

  说起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这个引领中国农村改革的小山村,自从分产到户后,农民的温饱问题虽然解决了,但始终没有富裕起来。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十分差……

  2004年,猴年春节刚过,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在街上看见一个身穿深棕色棉夹克,中等个头,白净脸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里走。一打听,他就是新来的村书记——沈浩。

  “他恐怕在小岗待不了两个月。之前下来的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但是出乎人们的预料,这个干部有些不同,一到小岗村,沈浩就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是啊!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沈浩在日记中写道。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元。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保护村集体财产——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敢不敢收?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沈浩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情,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邱世兰老人,拄着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这拐杖拄着踏实。”

  五保户韩庆江有天突然发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后来又安排他去当门卫,每月都能挣钱;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残疾,沈浩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

  在沈浩离开时,小岗村的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

  沈浩把小岗村当成干事创业的“大舞台”、服务群众的“主阵地”、磨砺成长的“大熔炉”,经过多年的栉风沐雨、摸爬滚打,他把小岗村带入了发展新天地。说起来,一个村支书,恐怕是最小的“官”了,但就是这个级别不高的党员干部,让所有人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那就是:党员干部就一定要“实干”。

  群众看党员干部,看的是行动,而不是夸大其词的口号。为群众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这比讲多少大道理都强,比畅谈多么美好的未来都管用。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深切期望,必须真心实意为人民谋福利,多谋发展,多干实事,一刻也不懈怠,一刻也不停顿。

  事业是干出来的。只有通过埋头苦干,科学实干,干出人民群众认可的实绩,干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面貌,才能真正干出党员干部的人生价值。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正确的权力观引领“实干”】

  2013年3月17日上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举行的记者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说:“自古有所谓‘为官发财,应当两道’。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从古至今,中国“官本位”的思想浓厚,中国在传统上也是一个“官本位”社会,“学而优则仕”、“升官发财”、“封妻萌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观念在不少人心中根深蒂固。而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就必须尽快铲除这些旧思想、旧观念,要树立:权力来自于人民,必须服务于人民。

  必须牢记,干部就是公仆。所有的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绝不能让自己高居群众之上,而要始终置身群众之中,像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菊美多吉等模范人物那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优秀的党员干部得到人民群众的颂扬与怀念,就是因为他们始终牢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以实干精神引领群众。

  从成都平原出发,翻过二郎山,就一脚踩上了青藏高原的边缘。甘孜州道孚县正在这个边缘,高原,高寒,平均海拔3600米,瓦日乡原乡长菊美多吉,这个典型的康巴汉子就在这片美丽而贫瘠的土地上工作。

  很多人回忆起乡长菊美多吉,都说他做的看上去都是些小事,但对一家一户的老百姓来说,都是顶天的大事。

  证件是重要的身份证明,可是很多藏族老乡并不知道这些,有的证件就随手一丢,还有的,根本不知道要去办。于是,菊美多吉就要去操心,准生证、结婚证、身份证、户口簿……办好了,骑着摩托车送到牧民手上,还要嘱咐他们不能丢。

  乡长要管种子,乡长要管化肥,乡长要把国家发下来的补贴挨家挨户送到百姓手里,乡长要不怕脏臭亲手抓猪仔给农户家;乡长要去县里为农民修路争取水泥,不多,一共12吨,但是,要跑五次;乡长要教从牧区移民到农区的牧民们种蔬菜和庄稼,帮助调教从没有耕过地的牧区牲口耕地;乡长还要当翻译——菊美多吉掌握道孚当地的藏语,会藏区通行的“牧场话”,还有熟练的汉语。这一切都是乡长菊美多吉的工作范围。

  他一天到晚地忙,被褥随身带,走到哪儿可以睡在哪儿。菊美多吉有工作日记,上面也记着一些别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3月1日

  今日备忘:翁姆家的小娃儿需要一本新华字典。

  4月11日

  今日备忘:仁孜家的医保本户名需到县户籍办重新核实。

  5月16日

  今日备忘:尧日村村支部的图书架差两枚螺丝……

  还有一些纸条,菊美多吉有随手在纸条上记事的习惯,上面也是别人看起来可能不值得一记的小事:谁家在修房子却没有钱,哪个有糖尿病……

  每一件小事,涉及的都是乡里的老百姓。

  2012年5月19日,菊美多吉死于突发脑出血。听说乡长去世,他工作过的乡里,老百姓成群结队地去往他家里探望。陡峭的山路上,有人走着,有人骑摩托车,还有拖拉机,上面载满了哭泣的人。那天晚上,瓦日乡的百姓,为这个爱做小事的乡长,家家点起了酥油灯。

  菊美多吉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服务,为农牧民办了许多好事实事,赢得了群众的尊重和爱戴。许许多多像菊美多吉一样的共产党员,牢记权力来自于人民,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们一心为民,为党和政府赢得了民望、树立了威信。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求真务实、科学实干的具体表现,是党的实践观、群众观的生动实践。坚持正确的权力观,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它必须落实到党和政府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项工作上。

  着名诗人臧克家说过:“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群众的要求,也是党员干部对自己的自我要求。

  也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忽视了权力的来源,他们跑官卖官,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无视自己应负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丧失了共产党员应有的权力观。“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中国传统戏剧《七品芝麻官》中这句家喻户晓的台词,是封建制度下优秀官僚为官境界的一种写照。但这句至今仍为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的“名言”,对党员干部也应有所启示: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就应该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

  始终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员干部要以党和人民的需要来决定自己对权力的取舍,正确运用手中的公共权力,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民办事是干部的天职】

  中国古代着名的诗人、文学家郑板桥一生坎坷,50岁才入仕途,一生为官清正。他曾写下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意思是,在衙门的书斋里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的萧萧之声,立即联想到百姓饥寒交迫的哀鸣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尚且对老百姓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更何况新时期的党员干部?

  人民公仆,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上。干部的职责就是为民办实事,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为民办实事,事不在大小,关键要办到群众的心坎上,让群众在细微之处感受到温暖。

  优秀的党员干部能做到“一枝一叶总关情”,想方设法带领群众干实事,曾任寿光县委书记的王伯祥就是杰出的代表。

  2009年11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给王伯祥回信,勉励他珍惜荣誉,保重身体。

  王伯祥是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他离任20余年仍被当地老百姓念念不忘。在任时,王伯祥爱和群众“拉呱”,从不嫌群众“话多”,寿光的群众也爱和他说话。寿光有900多个村,他能叫上一多半村支书的名字。

  1988年的冬天,三元朱村的村支书王乐义带着一根鲜嫩的黄瓜去见王伯祥。得知黄瓜是东北产的,不用生炉子就能长,王伯祥欣喜若狂,他一把抓住王乐义的手,“乐义,这不是黄瓜,这是黄金!”

  此后,王乐义请来东北师傅,合计着试验大棚。当年一个大棚得投入六七千元,村民怕搞砸了背一身债。伯祥书记给大家鼓劲:“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1989年10月,三元朱村17位党员建起17个试验大棚。当年冬天,黄瓜市场价每斤10元。17个大棚造就了17个双万元户。

  1986年到1991年,王伯祥在任山东省寿光县县委书记的5年间,使原本贫穷落后的寿光一跃跻身全国百强县,谱写了寿光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从实际出发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具体到一家一户,无外乎衣食住行、小孩上学、大人就业、老人看病,这些看似很小的问题,但真正做好并不容易。

  党员干部要真心实意为群众做实事,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成基层的“国家大事”。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领导干部,会时刻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把群众的实际困难摆上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郑培民也为人们树立了榜样。

  1990年5月,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出任州委书记。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就去了当地最贫困的村子——叭仁村。“叭仁”是苗语,意思为山顶上。要到达这个三面悬崖一面山的村寨,需要徒步走上4个小时的12公里陡峭山路。由于自然条件所限,百姓们缺衣少食。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郑培民筹集资金打通了450米的引水渠,架设了电线,修通了简易公路,为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当地曾规划了一条从凤凰县的火炉坪乡到和禾镇的道路,全长约14公里,因为没有钱一直没开工。郑培民知道后,亲自察看地形。他见一个40多岁的苗家汉子用木杈扛着两袋化肥过来了,就问苗家汉子:“你扛这么多东西爬山,累不累呀?”苗家汉子说:“习惯了。”看着群众艰难跋涉的背影,郑培民说:“这里的群众太艰苦了,我们就是每天少吃一顿饭,也要尽快把这条路修通!”

  随后,郑培民召集有关人员商议,决定尽快开工,并连夜与省交通厅、州政府有关领导电话联系,落实了90万元的修路资金,终于在2000年冬天动工了。郑培民来到工地,经常冒着严寒为群众鼓劲。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几个月后,火禾公路修通了。

  “当官的最高境界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要使群众认可。”郑培民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赢得了湘西人民的爱戴。

  群众的小事,从整个社会领域来说可能微不足道,而对群众来说,件件可能都是大事,如果群众的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会影响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进而可能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利益没有小事,他们的每件小事都是关乎全局的大事。

  党员干部要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就应该真正深入到群众之中,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力为群众办实事。真正的人民公仆,会把群众冷暖放心间,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刻主动积极地为他们办实事。

  如果说改革开放大业是一座正在建设中的大厦,老百姓身边细微之处的需求,就是建成这座大厦的一块砖、一片瓦,而给这座大厦添砖加瓦,则是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党员干部也只有尽职尽责地为群众谋福利,真正做到为民办实事,才算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欢迎能干事的干部】

  在河南内乡县衙三堂保存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下联是“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语言通俗,对各级党员干部应有所启示:党员干部来自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须为群众干实事。

  少数党员干部爱打官腔、不干实事,导致群众的反感,成了不受群众欢迎的党员干部。人们常用“这个人官味很浓”来评价某些党员干部光说不干,言辞中充满对这类人的鄙夷;用“这个人没什么官味”来评价某些党员干部平易近人,言辞中充满对这类人的亲近感。

  做实干型的党员干部,就是不图虚名,而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不做言辞上的“巧把式”,而做行动上的“硬把式”。

  2011年4月13日,“学习杨善洲精神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像杨善洲那样以正确的群众观做人,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认真贯彻群众路线,自觉增进群众感情,把老百姓的事看成头等大事,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区地委书记,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他常说:“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只要还有贫困和落后,我们就应该一天也不安宁!”

  在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许多人留意到一张照片:那是1980年10月23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保山视察工作时与当地领导的合影。从照片上看,当时的杨善洲一副农民装扮,连裤腿还卷着没有放下!

  秘书段兴华回忆,胡耀邦来到保山地委,却不见地委书记杨善洲。原来,那时正值小麦播种季节,杨善洲在办公室待不住,就去了板桥公社的田间,给农民群众做示范,卷着裤腿一起干。总书记来了,地委工作人员赶紧去田里叫他,他才一身泥水地急忙赶回来,到宿舍换了件最好的中山装。他的宿舍和办公室相连,他满身泥土的样子让胡耀邦看到了,胡耀邦送给杨善洲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句话后来成了杨善洲毕生的追求和座右铭。

  深入农村,到第一线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是杨善洲一贯的工作作风。他常说:“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才真实。”而杨善洲亲手拌大粪的故事,保山市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曾不止一次地从不同人那里听说。这只能说明,杨善洲一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留下了相同的故事。

  杨善洲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他身体力行、勤政为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在生前赢得了良好口碑,在身后树起了一座丰碑。

  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深刻道理,要主动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怀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做事。

  党员干部要做实干家,就要在工作中深入基层和群众,不做表面文章,埋头苦干,重点解决那些影响发展以及群众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评价一个党员干部的工作如何,不能只看他说得怎样,而要看他做得如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