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缺憾,才是完整的人生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季羡林的16堂智慧课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1.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说:“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老子说:“大成若缺。”世上没有终极的完满,完满只存在于人的想象当中。而不完满则普遍存在,它代表着一种缺憾,一种距离,一种客观事实。有了这种缺憾和距离,我们才会不断追求,不断丰富,不断完满。
“留白”是国画艺术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法,有了“留白”,欣赏者在书画面前才有了信马由缰的想象空间,把自己的心情融入画卷,让尘事渐行渐远,心灵在这泼墨山水间纵横驰骋,实现无墨胜有墨。对于人生,留白就是淡然,得失之间懂得安然;对于生活,留白就是一个容器,酸甜苦辣咸,哪个多一点就要放弃一些,否则其他味道就进不来了。
季羡林少年时离开老家官庄,寄身于济南叔父家。季羡林晚年总结,说:“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象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
季羡林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一次。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
季羡林在《寸草心》中叙述道:“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幼女,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这些年中,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季羡林对妻子十分敬重。但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1930年离家去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1946年回国,直到1962年他的妻子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有大大小小的遗憾。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学插花》中,讲述的是林清玄的一个朋友在日本学插花的故事,读来意味深长。林清玄的朋友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师每次插花不是一朵、三朵、五朵,就是七朵、九朵,没有一次是偶数的。他不解地问:“中国人崇尚双数,双双对对更显完美,你们插花为什么只是单数?”老师答曰:单数插出来的花叫“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得更有希望;双数插出来的花是“死花”,因为太满了,所以没有了盼头。
“生花”与“死花”暗合着日中则昃、月满则亏的人生哲学。近代名人曾国藩事业亨通、福禄周全、门祚鼎盛之际,常以盈满为戒,将书房取名为“求阙斋”。阙者,空也,缺也,并专门着文《求阙斋记》,时时警醒自己:“物生而有嗜欲,好盈而忘阙,一损一益,自然之理也,吾亦将守吾阙者焉。”同时,他通过家书谆谆告诫家人:“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
圆满的人生只是一种美好的追求,追求圆满并无大过,倘若直道而行,倒可提升人生之品位。只是为了这个圆满,许多人不择手段,反而走向圆满的反面。我们的任何事都不能太过追求完美,要留一点余地给自己,好让自己有回旋的余地。过于绝对,断了退路,只会害了自己。
魔术逃生大师胡汀尼身负绝技,他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破解无论结构多复杂的锁,而且屡试不爽。
为此,他甚至向世人挑战说:“我能在60分钟之内打开任何一把锁。”这让一个充满智慧的小镇上的居民知道了,于是决定给他苦头尝尝。
小镇的人们筑造了一座极其坚固的铁笼子,配上一把超级铁锁,从外表看就觉得它复杂无比。逃生大师接受了挑战,他自信满满地发挥起他的绝活,用让人眼花缭乱的工作手法向这把大锁发起攻击。
时间一分分过去了,30分钟,45分钟……可胡汀尼就是没有听到所希望的、锁簧弹开时“啪”的那一声响动。他更加紧张了,但仍旧不死心,60分钟过去了,锁仍然没有反应。胡汀尼绝望了,他决定放弃,于是疲惫地靠在铁栏门上休息,却只听“吱”的一声,铁门被他一靠竟然打开了。
事实上,铁门一直没有上锁,超级大锁只是个骗人的摆设。因为没有锁上,所以自然不可能打开。如果不是追求一小时开锁的完美,胡汀尼也不会心无旁骛地执着于开锁而忽视没锁的细节,他只是被“圆满”锁住了心而已。
人生的方向只有曲线、波浪线、抛物线,没有直线;人生的道路只有逗号、破折号、感叹号,没有句号。历来大有建树者,正是缺憾才展现出他们如绚丽彩虹般的业绩。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缺憾是失明,然而他用一双盲人的手,给我们留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赞颂灵魂的美丽篇章;贝多芬的缺憾是失聪,但是他在失聪后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创作,给我们留下了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等诸多着作名曲,可见美丽不一定要求完整,缺憾也同样造就美丽人生,正是从破碎中释放出来的美丽,才更显灿烂。
当褴褛苍老的人回忆已逝的青春;冷僻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韶华已逝的明星回忆旧时的青春靓丽;金盆洗手的豪客回味当年的叱咤风云,忆往昔峥嵘岁月,已是覆水难收。人生必定有许多缺憾,而有缺憾才意味着有过真正的生活。
2.福祸相依,凡事切莫强求
季羡林在“文革”中遭到迫害,当时许多人落井下石,对其大肆批判,以为季羡林这辈子不会再有翻身的机会,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他会成为国宝级的文学泰斗。
老子的《道德经》里说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强求不得。
在美国,有一个总面积约8889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对水灾和火灾等自然灾害从不加以人为的干预。
火灾来了,任大火去烧,让大火自生自灭;水灾来了,让大水去流,而不去抗洪。只有当大火或者大水直接威胁到游客、工作人员的生命和文化遗迹的安全时,才会采取必要的营救措施。
它就是美国最早的国家公园之一:黄石国家公园。
这一反常的管理举措,起源于1988年遭受的一场大火。当时公园1/3的森林被烧毁了,到处是被大火烧焦的死树。
此后,公园管理局用10年的时间研究了大火对生态的影响,结果发现:天灾,有时是大自然新陈代谢的使者,因为大火常发生于衰老的森林,能淘汰森林中的病树、枯木,让新树有生长的空间。
比如松树的生长周期大约是250年,超过这个年龄的树木即开始衰老。又如有些树木的种子,只有借助大火的力量才能发芽。
另外,焚烧过的土地会更加肥沃,更有利于树木生长,大火过后,虽然有些物种的数量减少了,但更多的物种却得到新生。总体上看,大火促进了进入垂暮之年的森林的自然更新。
生活中很难说是陷阱多还是机遇多,也很难说是天灾多还是天幸多,因为机遇常常把自己打扮成陷阱,天幸往往把自己乔装成天灾。生活很像打扑克,抓牌好坏凭运气,出牌水平靠自己,最重要的莫过于全力以赴打好手中的牌,而不是一味抱怨自己拿到了一手烂牌。
盛怒之下总是有无法避免的灾难发生,狂喜之下也总有无可挽救的机会流失。月圆之后便是月缺,高潮之后会有低谷,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客观规律,所以,要平衡好自己的失意和得意。
在文强的别墅里,立有一块镇邪之物——“福兮祸兮”碑。碑的底座为一只巨龟,龟背上还盘绕着一条蛇,碑的正面书写有“福兮祸兮”四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强并没有领悟到“福兮祸兮”的真正内涵,未能以此警示自己、规范行为,应验了“福兮,祸所伏”。
当文强能正确对待权力时,还能为老百姓办一些实事,为社会做一些贡献。但是,他不知道珍惜那份来之不易的荣誉和手中的权力,忘掉了权力之“祸”——权力与风险相伴而行。他把“公权”当成“私权”,赤裸裸地出卖权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当他的非法所得积累到8位数时,还无法填满欲壑。这时,钱对于他,已经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只剩下了弄权弄钱产生的“快感”和“享受”。当他滥用权力到登峰造极、为所欲为的地步时,他已经刹不住车了,最终滑向了罪恶的深渊。权力由此发生异变,由“福”变成“祸”,给他带来灭顶之灾,给社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凡事有好就有坏,因为有阴就有阳,不管到什么时候也不可能将所有的阴暗面一扫而光。
《菜根谭》有云:“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当我们身处困境时,要看到未来的希望而不要妄自菲薄;当我们春风得意时,也要看到不远的危险而不要盲目自大。果能如此,那我们的人生之路或许能顺畅许多。
通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品悟思人生,很多事情,都要以一种辩证的思想去看待,去解决,去行进。不论是身处逆境也好,还是置身顺境也罢,心中都要明白:安而有危,哀乐相生。
人生的变数很多,我们只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以一份恬适的心境去体会,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强求,不苟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一种人生的高度看问题,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
3.缺憾有时也是一种机遇
季羡林的出生地清平是山东最穷的县,他的村子是全县最穷的村,而他们家则又是全村最穷的家庭。季羡林回忆六岁以前,几乎不知肉味,没钱买盐,只能从盐碱地里挖土煮水腌咸菜。窘迫的生活使他不得不更加努力,终于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象的田地。”凡是伟大的人物从来不承认生活是不可改造的,他也许会对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不满意,不过这种不满意不但不会使他抱怨和不快乐,反而使其生出一股热忱想闯出一番事业来。
拿破仑的父亲是一个极高傲但穷困的贵族。他把拿破仑送进了一所贵族学校。
好多同学在他面前极力夸耀自己富有,讥讽他的穷苦。他实在受不住了,就写信给父亲,说道:“为了忍受这些外国孩子的嘲笑,我实在疲于解释我的贫困了,他们唯一高于我的便是金钱,至于说到高尚的思想,他们是远在我之下的。难道我应当在这些富有的人之下谦卑下去吗?”
“我们没有钱,但是你必须在那里读书。”这是他父亲的回答,他因此忍受了5年的痛苦。但是每一种嘲笑、每一种欺侮、每一种轻视的态度,都使他增加了决心,发誓要做出样子让他们看看,事实是他做到了,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一点也不空口自夸,他在心里暗暗计划,决定利用这些没有头脑却傲慢的人作为桥梁,使自己得到技能、富有、名誉和地位。
他到部队时,看见同伴正在用多余的时间追求女人和赌博,而他那不受人喜欢的性格使他决定改变方针,用埋头读书的方法,去努力和他们竞争。读书是和呼吸一样自由的,因为他可以不花钱在图书馆里借书读,这使他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他住在一个既小又闷的房间内。在这里,他脸无血色、孤寂、沉闷,但是他却不停地读了下去。
有一次,长官看见拿破仑的学问很好,便派他在操练场上执行一些工作,他做得极好,于是他又获得了新的机会,从前被称作“矮小、无用、死用功”的拿破仑开始走上有权利的道路。
现状与期望之间的差距需要我们理性地面对、客观地承认、冷静地分析、积极地改变,并保持美好憧憬。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绝对的完美而放弃对完美的追求,只是对完美不必苛求,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干到最好,而越努力的总是越有运气的。
正因为不完美,才让人有不断追求完美的动力。
巴尔扎克有一个癖好,就是只用有缺口的杯子。他会用调羹在新杯子上轻轻敲出一个小小的缺口,而且无论是在家写作还是参加宴会,巴尔扎克都带着它。
雨果有一次去找巴尔扎克,巴尔扎克用咖啡招待雨果,但将书房找了个遍,没有发现完好的杯子,巴尔扎克只好用有缺口的杯子给雨果冲咖啡。
雨果这才注意到,巴尔扎克房间里所有的杯子都有一个小小的缺口。他很好奇,就问巴尔扎克,为什么他的杯子都有一个缺口。
巴尔扎克停下手中的笔,微笑着说:“每次喝咖啡,我都想喝满满一杯,但我用有缺口的杯子喝咖啡时,我就会想着,上一杯咖啡还没有喝完,就接着喝下一杯,再下一杯,喝得越多,流掉的咖啡就越多,我永远不能把一杯咖啡喝完,我就不满足,总想把流掉的咖啡喝回来,这样我就不会停止喝咖啡了。”
巴尔扎克说完,冲雨果笑了一下,又埋头写他的文章。
雨果轻轻端起杯子,微抿了一口咖啡,再看巴尔扎克的样子,终于明白了:巴尔扎克用有缺口的杯子,是想提醒自己,无论写了多少作品,这些作品上都有一个缺口,以此来激励自己写下一部,将这个缺口补上,所以他才会不停地写下去。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巴尔扎克在2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写出了91部不朽的传世之作。
缺憾有时也是一种机遇,虽然有亡羊补牢之嫌,亦有于事无补之可能,但是为了弥补心里的缺憾,并自以为有机可乘之机遇,便怀着一颗充满理想主义的心为之一搏,并有一颗宁可后悔也不愿错过的坚强决心为之一显身手并拭目以待。
人都应该追求完美,但追求完美不是不留一点缺憾。有时,给人生留一个缺口,才会在完美之路上走得更远,才会激发我们不断追求并弥补这个缺口。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一步步接近完美、接近成功。
4.尽人事,听天命
季羡林说:“信缘分与不信缘分,对人的心情影响是不一样的。信者胜可以做到不骄,败可以做到不馁,绝不至胜则忘乎所以,败则怨天尤人。”中国古话说:“尽人事而听天命。”首先必须“尽人事”,否则馅儿饼绝不会自己从天上落到你的嘴里。但又必须“听天命”,人世间,波诡云谲、因果错综,只有做到“听天命”,才能永远保持心绪的平衡。
这是季羡林在《缘分与命运》中提到的故事:
北京西山深处有一座辽代古庙,名叫“大觉寺”。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流泉,有三百年的玉兰树,二百年的藤萝花,是一个绝妙的地方。将近二十年前,我骑自行车去过一次。当时古寺虽已破败,但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忆念难忘。去年春末,北大中文系的毕业生欧阳旭邀我们到大觉寺去剪彩。原来他下海成了颇有基础的企业家。他毕竟是书生出身,念念不忘为文化做贡献。他在大觉寺里创办了一个明慧茶院,以弘扬中国的茶文化。我大喜过望,准时到了大觉寺。此时的大觉寺已完全焕然一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玉兰已开过而紫藤尚开,品茗观茶道表现,心旷神怡,浑然欲忘我矣。
将近一年以来,我脑海中始终有一个疑团:这个英年歧嶷的小伙子怎么会到深山里来搞这么一个茶院呢?前几天,欧阳旭又邀我们到大觉寺去吃饭。坐在汽车上,我不禁向他提出了我的问题。他莞尔一笑,轻声说:“缘分。”原来在这之前他携伙伴郊游,黄昏迷路,撞到大觉寺里来。爱此地之清幽,便租了下来,加以装修,创办了明慧茶院。
松下幸之助说:“到了今天,我有时也会把这句话(即尽人事,听天命)念给自己听。我现在也常会碰到一些很麻烦的问题,有时难免会感到迷茫、悲观,也会产生‘人世实在没有什么意思’的感觉。只要是人都会有这种感觉。这么一来就没有办法专心工作,对自己也非常不利。于是,我想到了‘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这是自己认为正确之后才去做的事,以后的成果请他人代为判断。到了今天,我还有这种想法。”
松下幸之助将“尽人事,听天命”奉为座右铭。人的意志并不能完全主宰事物的形态与发展。因此,树立“自量”意识,遇到困难,实在无能为力的时候,要学会忍耐。事实上,松下幸之助本人也有急不可待的时候,然而,在生活和事业的不断磨炼中,他逐渐学会忍耐。松下幸之助一生遭遇太多的艰难困苦,“尽人事,听天命”,这或许是他体味人世间辛酸苦辣之后的经验之谈吧。
“尽人事,听天命”,就是一方面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争取、去奋斗,另一方面又要安守天命,不强求、不妄为,顺其自然、顺势而为。如果你努力拼搏了,但依然屡遭挫折,连栽跟头,未获成功,那就要理智地接受事实、承认现实,即使如何不如意、不得志,也要“安听天命”。
林徽因才貌双全,追求者泛泛。近代第一浪漫诗人徐志摩不管不顾,天天登门拜访,赠送情诗,毫无避嫌之意,不免风声四起,讥讽无数。
梁启超无法忍受自己学生如此张扬,写信让他悔改。
徐志摩看后回信一封,文人笔墨,诚恳动人自然不必说,写到最后,动情地说一句:“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人生之唯一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诸葛孔明用计火烧司马懿父子,眼看司马大军就要覆灭时,一场大雨忽然冲刷下来,救活了司马父子,也洗刷了中国的历史,天下成了司马父子的江山。诸葛亮一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仰天长叹,成了千古绝响。
生活中我们要“随缘”而不是“攀缘”。事成了,只是淡淡地欣慰,而没有过激的兴奋与成事后的傲慢;事不成,也只有坦然地接受,而没有难堪的懊恼追悔。凡事不强求,尽人事,听天命。凭自己的能力,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必在乎得失或别人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