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 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明诗

三策举扬非古赋 上天何以得吹嘘——唐寅《七律诗赠恩师梁储以表夺魁之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故事里的文学经典——明诗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才子哲人 众美荟萃

  明代主流诗派之外,还有众多才子哲人,他们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这些诗歌因为作者的特立独行而更富有灵性,型制更加自由,情感更加丰沛。其中比较典型的要数风流才子唐寅,哲学怪杰王艮和下凡文曲星杨慎。不走寻常科举路的唐寅,在父亲的殷切期盼下勇敢尝试了一下文人正途,并写下慷慨激昂的《七律诗赠恩师梁储以表夺魁之志》,没想到被友人算计,走上了“不归路”,收拾心情,回归自我,于是放声吟唱《桃花庵歌》。王艮甩下“家族产业”,寻找名师王守仁,用《次文成答人问良知》等诗表达对“致良知”的新解释,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修成正果,成为阳明心学重要继承人、发展者,得以高唱《大成歌》。而杨慎的诗歌,不管是唱尽人间事的沧桑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还是辛辣讽刺朝政的《西江月》,还是浓情赞美其第二故乡的《滇海曲》,都可以看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力和独特的才情。众美云集,各有亮点,就让我们来看看明代才子们创作的诗背后的故事吧。

  翠袖三千楼上下 黄金百万水西东

  ——唐寅《阊门即事》

  苏州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这里“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个美丽的地方盛产多才多艺的青年才俊,其中的佼佼者就是风流无比、才华横溢的唐伯虎了。唐寅,初字伯虎,后更字子畏,唐大才子还有很多别号,如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想看看当时苏州到底有多繁华吗?就让唐伯虎自己来讲一讲:

  阊门即事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唐寅

  苏州是明代的商业中心,而阊门又是苏州的中心,可想其繁华程度了。唐伯虎讲述的阊门就是乐土中最鼎盛的地方,是商业的制高点。“翠袖三千”当然是指青楼女子了。这类场所的发达也代表着这里经济的繁盛,更夸张的是金钱交易达到百万黄金,商品交易像流水一样。市场的小贩昼夜都不歇息,走在街上的人们嘴里操着各处的方言,要是让画工来描画街景,除非是擅长丹青的张择端,否则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诗中不无饱含赞美和自豪的情怀,这是因为唐家也是阊门的大商户。唐伯虎的父亲唐广德是个大商人,虽然腰缠万贯,但是一心想要儿子走科举路线,成就功名,光宗耀祖。虽然明中晚期的商业已经非常发达,可是经济地位第一的商人们,社会地位却不高。在商业环境中长大的唐伯虎从小就很有个性,虽然他很爱读书,但是对科举非常不屑,他怀揣的梦想是成为一代豪杰。他的才华不仅源于天赋,更有后天的努力,他读书时足不出户,连门外的南北街道都分不清楚,真正达到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程度。唐伯虎的父亲去世后,好友祝允明对他说:“你不要这样度日了。要不就完成你父亲的遗愿,还是参加科举考试吧。”唐伯虎听后觉得有道理,但他打心眼里不爱举业,便说:“明年正好举办乡试,我就准备一年,考上与否就这一年。”天才果然不同于凡人,唐伯虎下定决心后,竟然把窗户用泥封上不与任何人来往,用心温书,果然第二年考中解元。

  三策举扬非古赋 上天何以得吹嘘

  ——唐寅《七律诗赠恩师梁储以表夺魁之志》

  唐伯虎在乡试中以绝对优势拔得头筹,他只努力一年就夺得了有些人一辈子都可能达不到的成就,为此他名声大震。这次也让对科举没兴趣的唐伯虎有了期望,他非常享受金榜题名的感觉。他甚至觉得自己已经夺冠,看看这首诗就知道他有多狂傲:

  七律诗赠恩师梁储以表夺魁之志

  壮心未肯逐樵渔,秦运咸思备扫除。

  剑贵百金方折阅,玉遭三黜忽沽诸。

  红绫敢望明年饼,黄绢深惭此日书。

  三策举扬非古赋,上天何以得吹嘘?

  科举

  诗中流露出冲天的豪气而自信。但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潇洒地活了30年的唐伯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挫折。同唐伯虎一起参加会试的还有徐经和都穆。徐经是个才智稍差的“富二代”,对会试没有信心,便动了走后门的邪念,于是他贿赂主考官程敏政的家人,得到了一个小题库。徐经得到试题后请唐伯虎给他写文章,唐伯虎虽有疑问,但是没有在意,还把此事告诉了都穆。都穆自知实力不及唐伯虎,财力又比不上徐经,心里各种羡慕嫉妒恨。于是他将此事告发了。在当时,考试泄题是要负刑事责任的。这次虽没有严重到这种程度,但是所有名次靠前的成绩都作废,落后的都穆却榜上有名。唐伯虎毫无悬念地被除名了。唐伯虎很受伤,发誓与都穆此生两不相见。后来都穆绞尽脑汁想要与唐伯虎和好。一天,他看到唐伯虎一个人在酒楼上,就想与唐伯虎来个偶遇,趁机化解矛盾。他内心也很忐忑,不知道如何才能冰释前嫌。可没想到,唐伯虎看到他上楼来,立即从平台上跳了下去,差点摔死。都穆终于知道,两人的关系覆水难收,永远决裂了。其实从此事不难发现,以唐伯虎单纯火爆的性子实在不适合混迹官场。

  科场舞弊让唐伯虎的名誉大损,往常崇拜的目光变为不屑。这让一心想成为豪杰的唐伯虎备受打击,他认为自己白璧无瑕的一生自此有了不可抹去的污点。虽然唐伯虎才华横溢,但因此事,他的社会地位就只能是一个小小的举人,他内心不平,从此更加放肆傲慢,不受礼法约束。他写了一首诗:

  寿王少傅守溪

  绿蓑烟雨江南客,白发文章阁下臣。

  同在太平天子世,一双空手掌丝纶。

  李诩在他的《漫笔》中评价唐伯虎“其肆慢不恭如此。”诗中王少傅就是王鏊,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所以他能“掌丝纶”,即为天子传布德音。而唐伯虎仅仅是一个举人,哪有这样的权利,所以李翊说他狂妄不恭。可是唐伯虎就是这样语出惊人,无法琢磨。

  人言死后还三跳 我要生前做一场

  ——唐寅《夜读》

  唐伯虎并不是终日愁伤、泪光点点的人,他想:既然从此“功成名立”“正人君子”等名号不与自己沾边,何不活得潇洒一些,慷慨游戏余生呢?于是他给自己刻了一枚印章——“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这一刻,唐伯虎发生了质的蜕变,他开始探寻另外一种活法,释放自己的才华,再不受任何世俗和功利的牵绊。唐伯虎在深夜里,孤灯下,重拾信心,准备迎接新的生活:

  夜读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卧残灯漏夜长。

  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唐伯虎深知人生如白驹过隙,他不想浪费自己的生命,于是说出了“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的励志宣言。就是说,人死后还要请巫师、和尚、戏班轰轰烈烈办一场呢,但死人怎么知道呢?还不如在我没死的时候做一下让我看看。意思是只要我心不死,我就可以重新开始,成就一番不朽的人生。

  移家欲往屏风叠 骑驴来看香炉峰

  ——唐寅《登庐山》

  唐伯虎决定进行一场远游,在自然当中重拾人生的价值。他拜谒古帝王墓,翻越武夷山,淌过九曲溪,心境越来越开阔。这一天,他到达了江西的庐山,当看到峭壁嶙峋、仙洞邈邈的景色,唐伯虎情不自禁赋诗一首:

  登庐山

  匡庐山高高几重,山雨山烟浓复浓。

  移家欲往屏风叠,骑驴来看香炉峰。

  江山乌帽谁渡水。岩际白衣人采松。

  古句摩岩留岁月,读之漫灭为修容。

  在这里,唐伯虎想起了另外一个放荡不羁的才子,那就是李白。虽然相隔着百年茫茫时空,两人的心却在此时此景中相惜相慰。后来唐伯虎将自己深印在脑海中的庐山游感,聚于笔端,饱蘸浓墨,创作了一幅《庐山三峡桥图》。画面上,三峡桥(又称观音桥)如彩虹横空,泉吐瀑泻,峰岩叠嶂,古木参天,云飘烟绕,尽情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唐伯虎寓情于画,借画隐晦曲折地抒发自己的压抑情绪。

  庐山

  从此,唐伯虎开始拓宽阅读的题材,自然、音乐、美术、哲学等无所不涉。他的绘画才能也有了更大进步,甚至成为他谋生的手段。他从师于着名画家周臣,并很快名声大震,向他求画的人上至豪门贵宦,下至平民百姓。

  在古代,扇子是很多文人雅士的重要装饰品。如果扇子上有名人的诗画是再体面不过的了。有一次一个人想向唐伯虎求扇面,唐伯虎给他画了一幅桃杏水墨图,想等闲暇的时候再补上一首好诗。可是一个狂妄的书生在上面题了诗,唐伯虎知道后非常生气,就用墨水将扇子上的画和诗全部涂黑。当时有个青年叫杨仪,他赶忙用水把墨洗去,还好挽救及时,画还在,倒是狂生留下的诗残缺了。杨仪替这幅画感到惋惜,于是他想了好久,在那些字的基础上,填了一首词《长相思》:

  长相思

  桃花红,杏花红,两样春光便不同,各自逞娇容。倚东风,笑东风,绿叶青枝共一丛,静爱碧烟笼。

  扇面

  后来,杨仪很忐忑地把扇面给唐伯虎看,没想到唐伯虎非常欣赏,之前的气愤也烟消云散了。可见唐伯虎并不是讨厌别人的逾越行为,而是要一首配得上他的画的诗词罢了。

  抚景念畴昔 肝裂魂飘扬

  ——唐寅一生的女子们

  唐伯虎的父亲曾经感慨:“我这个儿子今后必定成名,就怕难成大家啊!”虽然后来的唐伯虎可以称得上风流无限,但是一生的情路确实充满坎坷。唐伯虎有一首诗是悼念亡妻的,其中充满思念和凄苦的滋味。诗是这样写的:

  伤内

  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

  槿花易衰谢,桂枝就销亡。

  迷途无往驾,款款何从将?

  晓月丽尘梁,白日照春阳。

  抚景念畴昔,肝裂魂飘扬。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伯虎的第一任妻子早亡,唐伯虎非常思念。可见两人感情深厚,只可惜,佳人早去,只留下唐伯虎一个人回忆和惆怅。后来唐伯虎又续弦,只是正赶上身陷科考舞弊案,被斥为民,唐伯虎不甘心受这样的屈辱,并因此事与他的第二任妻子反目成仇,从此劳燕分飞。

  这之后,唐伯虎恢复自由单身生活,演绎了一幕幕真人版才子佳人的风流趣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唐伯虎点秋香了。有一天唐伯虎在岸上看到一艘画舫,里面有一个容貌姣好的女子,此女顾盼嫣然,含笑望了他一眼。唐伯虎瞬间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他急忙买了一艘小船,从苏州金阊跟随画舫而去,一直到浙江的吴兴才见此美女款款上岸,进了一个官宦的府邸。他不晓得此女的身份,便把自己乔装成一个落魄的教书先生,想在府中谋一口饭吃。主人收留了他,让他做府中两位公子的老师。唐伯虎为人风趣,又有才学,两位公子都很喜欢他。接着他便假意以回家娶妻为借口,请求离开,两位公子自然不肯,就说:“我们府中美婢如云,任你挑选,你就在这里娶妻吧。”唐伯虎心里非常高兴,找到了那个女子,就是秋香。两人成婚当晚,秋香看到是唐伯虎非常惊讶,甚至有些恼怒。唐伯虎不知缘由,以为秋香不喜欢他。秋香说:“你不是一般人,为什么要在这里作践自己。”唐伯虎听后知道是这个原因,心里窃喜,深情地说:“你那天看了我一眼,我就深深地陷入你的眼眸里,对你不能忘情。”秋香说:“那天我看到你时,你如众星捧月一般,我就知道你不是一般人。”后来有客人来访,主人让唐伯虎招待一下,客人看他很面熟,问他:“你可认识风流才子唐伯虎?”唐伯虎说:“我就是。”客人非常惊讶,问主人:“您如何能请唐伯虎做教书先生?”主人也很吃惊,第二天就赠予金银珠宝,送伯虎和秋香归家。

  秋香

  唐伯虎放荡不羁,纵酒风流,还常常混迹于妓女中间。古代的妓女很多都是琴棋书画精通的才女,她们也许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是一些名妓还是可以选择服务对象的。像唐伯虎这样懂风情、有文化,还晓得怜香惜玉的才子,必然是女子们心中的最佳情人了。但是唐伯虎的好友文徵明却是个内敛腼腆的人,虽然他很欣赏唐伯虎,却不能像唐伯虎一样成为一个随性风流的人。唐伯虎深知这一点,经常让妓女戏弄他。有一次两人出游,唐大才子又带了几个美艳的妓女作陪,他和妓女们说:“文公子在青楼中被称为坐怀不乱的君子,实际上他很喜欢你们可爱的样子,而他自己却摆出一本正经的君子样貌,你们去试试,看他反应如何。谁要是能讨他欢心,我手上的钱就是谁的。”说着文徵明正好走过来,一众妓女都围绕在他身边,文徵明很窘迫,扭头看到唐伯虎一脸贼笑的样子,大叫:“唐伯虎,你害我!”引得唐伯虎大笑不止。但是唐伯虎并不轻视妓女,而是把她们当作好友,甚至会对她们产生真情实感,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哭妓徐素

  清波双佩寂无踪,情爱悠悠怨恨重。

  残粉黄生银扑面,故衣香寄玉关胸。

  月明花向灯前落,春尽人从梦里逢。

  再托生来侬未老,好教相见梦姿容。

  这是唐伯虎为妓女徐素作的悼亡诗,其中深情款款,感慨伊人已逝,甚至许下来生再见的誓言,真是让人唏嘘感慨。大家都看到了唐伯虎的风流,似乎多情的他会被认为是一个大众情人,而实际上他对女子的细腻感情,对女子的尊敬、欣赏才是她们依靠他的先决条件。唐伯虎生命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女子就是沈九娘。沈九娘的特别之处在于,她不仅给予唐伯虎生活上的关怀,还是唐伯虎最后一任妻子。唐伯虎在青楼中认识了官妓沈九娘。官妓是古代供奉官员的妓女,为朝廷特别设定。这些官妓不但姿容绝佳,诗词书画也样样精通。九娘很敬重这位才子,为了让唐伯虎有个良好的绘画环境,她把妆阁收拾得十分整齐,唐伯虎作画时,九娘总是给他洗砚、调色、铺纸,唐伯虎从此有了一个吟诗作画的好伴侣。他画的美人,大都是从九娘身上体会到的风姿神采。九娘见唐伯虎不把她当作官妓看待,尊重她、怜惜她,就益发敬重唐伯虎了。天长日久,两人产生了爱情,成了夫妇。过了两年,九娘生了个女儿,取名桃笙。唐伯虎在其父死后并不善于管理财务,他为人又放荡不羁,不置生产,经常出入烟花场所,很快家境败落,唐伯虎晚年生计窘迫,他赋诗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

  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

  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

  《言志》

  这就是他的生活全景,不经商,不种地,平淡惬意,写诗卖画。这样的清贫日子在平静年代还好,可到了苏州水灾的时候,唐伯虎的卖画生涯自然艰难了,有时连柴米钱也无着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九娘苦心撑持。九娘终因操劳过度病倒了,唐伯虎请来医生,医生诊断后,告诉唐伯虎九娘已经病入膏肓。唐伯虎尽力服侍九娘,无心于诗画。终于这一天还是来了,九娘紧紧握着唐伯虎的手,说道:“承你不弃,要我做你妻子,我本想尽我心力打理好家务,让你专心于诗画,成就你快乐的一生。但我无福、无寿,又无能,我快死了,望你善自保重。”听了这番话,唐伯虎禁不住泪如雨下。九娘死后,唐伯虎受尽了人间和黄泉两隔的苦楚,内心的惆怅化成了一句句含泪的诗文:

  扬州道上思念沈九娘

  相思两地望迢迢,清泪临门落布袍。

  杨柳晓烟情绪乱,梨花暮雨梦魂销。

  云笼楚馆虚金屋,凤入巫山奏玉箫。

  明日河桥重回首,月明千里故人遥。

  独自走在扬州道上,唐伯虎遥想当年与沈九娘的相遇、相知、相爱,不禁感慨物依旧人已去。回首之时,思念中爱人的影子似乎与这明月重合,他感到周身无尽的凄凉。他的多情、细腻和敏感,都只归于那些孤独。这是他放荡不羁的对立面,大概这才是他最真实的一面吧。

  但愿老死花酒间 不愿鞠躬车马前

  ——唐寅《桃花庵歌》

  生活总是让唐伯虎这个才子体会出无奈的滋味,他常常在想:我能做些什么让自己快乐呢?想到美丽的桃花或许能慰藉自己的苦闷,于是他建造了桃花坞,还留下了有名的《桃花庵歌》:

  桃花庵歌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须花下眠。

  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桃花

  歌中唐伯虎的人生洒脱得就剩下花和酒。酒可以让人迷醉,不用在乎世间的事。那么花呢,花又能带给他什么呢?他发现能给予他慰藉的美丽桃花也片片飞落下来,虽然美丽,却让人心痛。林黛玉葬花是大家熟知的,也可以想见那个敏感的人儿,看着花儿凋谢,颜色褪去,芬芳也随之而消散。她内心对花的怜惜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感慨,她葬花的行为是在祭奠少女如花而易逝的青春。葬花出于一个性格敏感脆弱的女儿家,让人觉得最合适不过了。然而这一幕其实更早地出现在一个放纵声色的大男人身上。据说花开时节,唐伯虎邀约文徵明、祝枝山临花雅集,饮酒赋诗,有时失声痛哭,看到花落了,就遣一个小仆人,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悼亡落花。这里节录开头和结尾:

  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

  借问牧童应没酒,试尝梅子又生仁。

  若为软舞欺花旦,难保余香笑树神。

  料得青鞋携手伴,日高都做晏眠人。

  夕阳黯黯笛悠悠,一霎春风又转头。

  控诉欲呼天北极,胭脂都付水东流。

  倾盆怪雨泥三尺,绕树佳人绣半钩。

  颜色自来皆梦幻,一番添得镜中愁

  ……

  春梦三更雁影边,香泥一尺马蹄前。

  难将灰酒灌新爱,只有香囊报可怜。

  深院料应花似霰,长门愁锁日如年。

  凭谁对却闲桃李,说与悲欢石上缘。

  花朵凭风着意吹,春光弃我竟如遗。

  五更飞梦环巫峡,九畹招魂费楚词。

  衰老形骸无昔日,凋零草木有荣时。

  和诗三十愁千万,肠断春风谁得知?

  有人觉得唐伯虎的行为,终归是文人痴狂,虽惊世骇俗,但不能与黛玉葬花相提并论。可如果仔细研读《桃花庵歌》和《落花诗》,那诗中的放纵和痴狂竟散发出苦涩的味道。在葬花中,唐伯虎格外清醒,他通过葬花这一情节,感慨人生的无常,诠释生命的意义。

  唐伯虎的诗中总会有酒的影子。他是个实实在在的酒鬼,由于生活艰难,所以不见得每次都有钱买酒,但是他可以用他的才艺来交换。有一次,他看见一群人一边登山,一边赋诗。他便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乞丐,对他们说:“今天各位吟诗作赋,能不能允许我这个乞丐应和一首呢?”那些人感觉很奇怪,难道乞丐都能作诗?不过人生太平淡,就权当找点乐子,于是他们就说:“来,试试吧。”唐伯虎要了纸笔,先写了“一上”两个字,写完就喝酒,那些人让他继续写,他又写了“一上”两个字,写完继续喝。这次这些人怒了:“怎么的,能不能写?找打?”唐伯虎说:“我很爱喝酒,有了酒,我就会作诗。”那些人说:“这简单,上酒。”唐伯虎挥笔写下“又一上”三个字,这时酒又到手中,他先豪饮一杯,提笔成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

  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乞儿图

  众人看到诗后拍手叫绝,唐伯虎自然也是痛饮数杯,解了酒瘾。唐伯虎不知道他扮乞丐的绝招被张灵学了去,还用到了自己身上。有一天,张灵独自坐着读《刘彾传》,让书童在身边倒酒,每读到精彩的地方就喝一大杯。不一会儿,张灵端起酒杯,却发现是空的。书童怯生生地说:“酒没有了。听说唐伯虎在虎丘设宴,您为何不去那里喝酒呢?”张灵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又觉得很冒失,于是换了一身补丁衣服,梳了一个乞丐发型,左手拿着《刘伶传》,右手拿着木杖,唱着歌,直达虎丘乞讨。唐伯虎看了他一眼,就认出他是张灵,却故意佯装发狂,示意宾客不要理他。过了一会儿,唐伯虎对张灵说:“拿着书的乞丐,应该也会写诗吧。现在你就以“悟石轩”为题写首诗,写得好,酒随便喝,写不好就打折你的腿。”张灵说:“好,拿笔来。”不一会儿诗就成了:

  悟石轩

  胜迹天成说虎丘,可中亭畔足酣游。

  吟诗岂让生公法,顽石如何不点头?

  写完以后张灵把笔扔到地上,自己夸赞自己说:“写得太好了,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掷地有声呀。”唐伯虎也哈哈大笑,把张灵拉入席中喝酒聊天。

  如何不自烧些用 担水河头卖与人

  ——唐寅之诗的奥妙

  唐伯虎是个“活宝型”人物,他有很多朋友,大家在一起吟诗作画,偶尔还做些偷鸡摸狗的事。一天唐伯虎和友人出游,看见一棵果树上结了累累果实,他就撺掇大家偷果子吃。他先跳进了果园,不想恰好跳进厕所,其他人在墙外等着听不到响动,以为他自己吃果子去了,有个年纪小的等不及也跳进去一看究竟,当然“幸运地”掉进厕所。他看见唐伯虎就蹲在他的身边,并且暗示他不要出声,悄悄说:“你也来享受这好地方了?等等他们,一会儿就都来了。”果然,不一会儿,几个人都跳进厕所,唐伯虎终于憋不住了,大笑不止。

  唐伯虎的嘻哈风格让人觉得他很不靠谱。这不,一个烧丹术士找到唐伯虎,向他推销烧炼金银的好处。唐伯虎说:“你有这么好的法术,为何不自己一个人偷偷享用,为什么找我分享呢?”术士说:“哎,不瞒你说,我已经寻觅很久了,但是合适人选一直没有出现。今天见到你,我就知道我的贵人来了,没有第二个人有你这样的仙风道骨了。”唐伯虎心里一笑说:“那好吧,既然你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我就在那灯火阑珊处,那我们就合炼吧。我在北郊有个空房间,很僻静,你到那里专心修炼,炼好了我们一人一半。”术士还不明白唐伯虎早就看穿他,还不离开,还拿把扇子要一首诗。唐伯虎倒是没拒绝,在扇上写下:

  破布衫中破布裙,逢人便说会烧银。

  如何不自烧些用?担水河头卖与人。

  你要是能炼出银子,干嘛跟我分呀!唐伯虎用诗好好讽刺了他一把。唐伯虎的诗不仅能讽刺人,还能救人。吴县县令派差役到虎丘采茶,但是那里的和尚却无法承受差役的百般苛求,没有很好配合,差役回来就对县令抱怨不满。县令下令把和尚绑来,打了三十大板。和尚很惊恐,托人找唐伯虎救他。唐伯虎当时没有表示,第二天,他像偶遇一样经过和尚示众的地方,在他的刑枷上题了一首诗:

  官差皂隶去收茶,只要纹银不肯赊。

  县里捉来三十板,方盘托出大西瓜。

  “方盘”自然是那副刑枷,而“大西瓜”就是和尚的头了。县令看到这首诗觉得这诗跟和尚的样子很相配,哈哈大笑,之前的气也消了大半,打听后,知道是唐伯虎写的,便把和尚放了。

  恨杀牧童鞭不起 笛声斜挂夕阳烟

  ——唐寅与友人联诗、改诗

  唐伯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和朋友们坐在一起绘画赋诗,这种愉悦而高雅的游戏是他们最擅长的。有时他们像接龙一样联诗:

  唐伯虎与祝枝山联句咏奇石

  嵯峨怪石倚云间,抛掷于今定几年。

  苔藓作毛因雨长,藤萝穿鼻任风牵。

  从来不食溪边草,自古难耕陇上田。

  恨杀牧童鞭不起,笛声斜挂夕阳烟。

  祝枝山书作

  联诗是指两个人及以上的人一人一句续接诗句,最后形成一首完整的作品。这种联诗既需要非常活跃的思维,同时也需要友人之间的默契。这首诗也有个小故事:唐、祝二人花天酒地,花钱如流水。这一天两人没钱可花,就假扮姑苏玄妙的道士来骗取钱财。他们声称是唐伯虎的好友,不是普通的道士,御史台里的小官就让他们以牛眠石为题,写一首诗,于是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写成了这首诗,并且成功骗取五百两黄金,作花酒的资财。后来御史来到苏州去玄妙观瞻礼,却发现玄妙观依然破败,没有修葺的痕迹。御史找来县令询问原因,县令解释说:“前些日子唐伯虎和祝允明从扬州回来,说您要修复玄妙观,我们便把钱给他们了。”这时御史才恍然大悟,知道被那两个小子给骗了,他被这一对有才的“活宝”弄得哭笑不得,但是怜惜他们的才气没有再追究。

  这还不是他们做得最出格的事情,唐伯虎曾经和祝允明、张梦晋在雨雪中披着乞丐服沿街乞讨,他们边敲鼓边讨钱,讨到钱就买上酒到野外痛饮,还说:“可惜这乐趣无法让李白知道。”

  祝允明也很有才。一天他邀请朋友到家里观赏牡丹,他问众人什么颜色的花最好。一时众说纷纭,只有评花高手唐伯虎笑而不语。大家问他,他微笑着说:“百无一是。”举座愕然,难道一样也没看上?祝允明却大笑说:“自无一是。”众人更是不解,可是唐、祝两人却相视而笑。原来“百”字去掉一不是白吗?“自”字去掉一也是白。就是说,他们两人都觉得白牡丹最漂亮。

  唐伯虎不拘小节,性情爽快,朋友很多,他还有位日本的好朋友叫彦九郎。在他要回日本的时候,唐伯虎为他写了一首诗送行,诗云:

  赠日本友人彦九郎

  萍踪两度到中华,归国凭将涉历夸。

  剑佩丁年朝帝扆,星晨午夜拂仙槎。

  骊歌送别三年客,鲸海遄征万里家。

  此行倘有重来便,须折琅玕一朵花。

  阳间地府俱相似 只当漂流在异乡

  ——唐寅《临终诗》

  唐伯虎虽不拘礼法,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底线,既然当年没能在会试中终拔得头筹,索性一生游戏山水,再不与政治有任何瓜葛。明宁王朱宸濠要反叛当皇帝,想培植自己的势力。当时唐伯虎非常有名,朱宸濠便把他接到身边,很优待他。聪明的唐伯虎看出了朱宸濠的意图,故意装疯卖傻,朱宸濠看他成不了气候便放他回家。这次他逃过一劫,没有死于非命。其实他对生死有着自己的理解,有诗为证:

  临终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

  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漂流在异乡。

  所谓生死有命,唐伯虎对死安然处之,把死看成是离家去他乡漂流。这种说法正好符合他的性格,洒脱不羁。

  唐伯虎的一生可以衬得上“传奇”二字。他的一生经历了五十四年,然后一个人“漂流异乡”。祝允明为他写了挽诗:

  再挽子畏

  少日同怀天下奇,中年出世也曾期。

  朱丝竹绝桐薪韵,黄土生埋玉树枝。

  生老病余吾尚在,去来今际子先知。

  当时欲印槌机事,可解中宵入梦思。

  祝允明前两联写了他对唐伯虎命运不济,怀才不遇人生经历的感慨。后两联写他对唐伯虎的思念。祝允明比唐伯虎年纪要大十岁,对于这个与自己结交几十年的弟弟早于自己离开人世,他非常心痛。唐伯虎一生疯疯癫癫,但是祝允明知道唐伯虎的苦楚。

  洒脱不羁

  唐伯虎的诗虽然没有引领明代时尚,但是每首诗都是发自内心,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大概是因为他地处南方文学圈,更注重自己感受的表达,更加追求自由。他自己评价自己的诗写得不好,不精致。但实际上他的诗或浓丽,或清丽,都是率性而为。读他的诗、看他的一生,都会觉得他是生活在明代的“唐朝人”。他无拘无束,追求自由的生活,尽情享受自己的生命,活出自己的精彩。最后就以唐伯虎的一首具有“乞儿”味道的诗结尾,以窥其性情:

  一世歌

  人生七十古来稀,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过了中秋月不明,过了清明花不好。

  花前月下且高歌,急须满把金樽倒。

  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

  春夏秋冬弹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

  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磋磨第愧无胚朴 请教空空一鄙民

  ——王艮《初谒文成公诗》

  王艮

  明代心学兴盛,大家都知道心学大家王阳明,但是对心学派别的分布可能不是很熟悉。其实,心学有很多分支,其中泰州学派的创始人就是王艮。之所以专门讲王艮是因为他的成名路非常传奇,而且他对心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王艮生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卒于嘉靖十九年(1541年),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开始名叫银,王阳明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王艮家是做盐生意的,他小时候跟随家人烧盐。当时烧盐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煮海,但这是一种非常艰辛的工作。王艮家非常贫困,没钱上学,家人还指望他赚钱维持生计。可以想象一个黑瘦的孩子拿着柴火,烧一口比他都大的锅的景象。谁都没有想到将来有一天这个苦孩子会成为有明一代着名的哲学家、诗人、文学家。

  实际上只有王艮自己知道,烧盐一定不是他毕生的事业,尤其在拜谒了山东孔庙之后,他对此更是确信不疑。站在孔庙里,王艮问自己:“孔夫子是人,我也是人,圣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呀。”于是他开始诵读诗书和先秦文章。此时明代已经到了中叶,此前除了朱元璋、朱棣等几个皇帝还有些作为以外,其他几个皇帝少有可被称道的地方。皇帝世袭制的巨大缺陷,容易造成一个没有才德的人管理一个广袤的国家的危险。到了明代中叶,程朱理学越发僵化,人们的信仰发生危机。于是在传统儒学之外,出现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新新人类”。这些人有着广阔的心胸和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思想。甚至有些人会自负地觉得自己就是人间的救世英雄,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传说王艮就做过一个梦:天掉下来了,人们奔走哭号,不知所措。王艮振臂托起了塌陷的天,还把日月星辰一一摆正了位置。俗话说“天塌下来还有高个顶着呢”,在梦境中,王艮就是天下最高个。他力挽狂澜,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虽不知这梦是他弟子炒作造势,还是他果真就做过这样的梦,总之,他有着不一般的人生追求。

  王艮近四十岁的时候不仅通过自学颇富才华,而且因为善于经商,家里已经非常富裕。因此他远赴江西,拜王阳明为师。当然,不是什么人想拜王阳明为师都能成功,于是王艮走了一条不寻常的路:他身穿黑色长褂儿,头上顶着个纸糊的帽子,帽子上写着“仁义礼智信”,然后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到王阳明宅子门前,呼喊看门人,说要见王阳明。门人不搭理他,他就写了两首诗:

  初谒文成公诗二首

  其一

  孤陋愚蒙住海滨,依书践履自家新。

  谁知日日加新力,不觉腔中浑是春。

  其二

  闻得坤方布此春,告违艮地乞斯真。

  归仁不惮三千里,立志惟希一等人。

  去取专心循上帝,从违有命任诸君。

  磋磨第愧无胚朴,请教空空一鄙民。

  第一首诗讲自己是边陲小民,孤陋寡闻,但是愿意学习,只是日日自学,因为没人提点而不知道理就在心中。第二首诗说知道您有经天纬地的才华,是一等一的哲学大师,希望您能点化我这个从远方来的愚钝而学识浅陋的人。

  王阳明看到呈上来的诗便让人把王艮请进府。他当然也看到了他那一身独特的装扮。王阳明还是比较传统的,而且古人是不喜欢过于高调的穿着,一般都讲究含蓄、内敛。所以王阳明便问他:“你戴的是什么帽子?”王艮回答说:“有虞氏冠。”有虞氏,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舜帝的部落名称。有虞氏部落的始祖是虞幕,这个部落信奉一种仁兽“邹虞”,并将之奉为图腾。舜为虞幕的后裔,后来成为有虞氏部落首领,受尧帝禅让,登帝位。听说在有虞氏的时候,犯罪的人都被穿上画有特别图形标志的衣服(标志为罪人)来侮辱他,于是人们都不敢犯罪。也就是说,当时对犯人的惩罚是从精神上、心理上的一种惩罚和教育,而并不是肉体上的囚禁和折磨。现在王艮戴着有虞氏的帽子,就是表示他很崇尚心灵、精神救赎法。王阳明又问他:“你穿的是什么衣服?”回答说:“老莱子服。”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着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之一。同时老莱子还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孝子。老莱子72岁时,为了使父母快乐,还经常穿着彩衣,作婴儿的动作以取悦双亲。后人以“老莱衣”比喻对老人的孝顺。唐代诗人孟浩然曾作诗曰:“明朝拜嘉庆,须着老莱衣。”王阳明自然知道老莱子,但是还是问他:“为什么穿这种衣服呢?”王艮说:“表示对父母的孝心。”王阳明笑了,说:“你的孝心日夜都有吗?”王艮脱口而出:“当然。”王阳明看了看他,淡淡地说:“既然你认为这衣服就是对父母孝心的表现,如果你晚上脱掉它,你的孝心怎么能日夜都有?”王艮马上反驳说:“我的孝心自然是在心里,怎么能是衣服表现得了的呢。”王阳明“哦”了一声,说:“那你干什么把自己打扮成这样呢?”王艮话没说完,就顺服地拜了拜王阳明说:“敬听您的教诲。”

  舜帝

  而今只有良知在 没有良知之外知

  ——王艮的心学创新

  王艮是一个很傲气的人,在拜师期间,多次和王阳明对同一问题产生争论,而且王阳明无法说服他。他坚持己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王艮最钦佩王阳明的就是“致良知”的理论。那什么是“致良知”呢?它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学》里也有“致知在格物”语。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我最内在的、心中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都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借助外力的内在力量,是自然生成的。“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万事万物,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物上的磨炼,最后映证于客观实际。但是王艮发展了这个观点,认为达到良知不需要“致”这一步,因为良知生来具有,只是人们没有发觉而已,所以需要顿悟。可见他和王阳明对良知的认知还是有着差异的。有诗云:

  次文成答人问良知

  知得良知却是谁,良知原有不须知。

  而今只有良知在,没有良知之外知。

  他和王阳明有很多交流,他还给王阳明写了一首诗,表达了他对于哲学的喜爱,把哲学作为他的毕生追求,而且乐在其中。

  除夕次文成韵

  此道虽贫乐有余,还知天地似吾庐。

  东西南北随吾往,春夏秋冬任彼除。

  浑沌一元无内外,大明万世有终初。

  云行雨施风雷动,辟阖乾坤振此居。

  讲学

  很快,特立独行的王艮在阳明心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他一副奇特的行头,到处讲学,这也引起了王阳明的不快。王艮拒绝步入仕途,他认为,他讲心学可以让更多人弃恶从善,善人多了,国家的统治自然就稳固了。他相信自己的做法比做官更能为百姓、为国家做贡献。或许是因为他出身贫民,他的学生也大多是普通百姓,所以他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观点,也就是说视、听、说等一切人们的行为都是有道的。这就促进了哲学的大众化。

  《论语》有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很多人看来,达到“乐学”是很有难度的,但王艮却认为这是很简单的事,他还写了一首《乐学歌》:

  乐学歌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呜呼!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这首看似绕口令的歌实际上包含着王艮的心学理论“良知”。他的老师王阳明提出的是“致良知”。而他认为“良知”就在每个人的心里,这里的学习其实是良知的觉醒,因为乐所以学,因为懂得乐所以学得快乐,乐与学天然相伴。

  都道苍苍者是天 岂知天只在身边

  ——王艮《咏天下江山一览增友》

  王艮还受佛禅影响,讲究“顿悟”。他认为一切万物真理都由心生,能顿悟内心隐藏的良知,就是智慧。有诗云:

  咏天下江山一览增友

  都道苍苍者是天,岂知天只在身边。

  果能会得如斯语,无处无时不是天。

  这里的“天”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所指的自然的天,而是人心良知。它可以影响人心,也可以把握自然之天。天就在身边,但是需要人去感知、顿悟,顿悟了,人性就自觉了。他总把良知比喻为很多事物,让抽象的概念变成形象的事物,好让平凡的人能真正感知良知。上一首他把良知比作天,下一首又比作江水的源头:

  真机活泼一春江,变化鱼龙自此江。

  惟有源头来活水,始知千古不磨江。

  诗中所谓源头活水就是良知,它源源不断,才有千古变幻之事。活的良知让人们的生活也是鲜活的,不至于一成不变,给人带来生机和活力。所以他做了这样的诗:

  瑞气腾腾宝韫山,如求珍宝必等山。

  无心于宝自然得,才着丝毫便隔山。

  这“宝”,自然还是“良知”,想要得到这个宝不能刻意追求,而是无心索求,从而瞬间顿悟。最后,王艮又把实在的“良知”变得含蓄,把它比作“一”,只要顿悟,感受到良知,那么你就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一个圣人。他写诗说:

  茫茫何处寻吾一,万化流形宣着一。

  得一自然常惺惺,便为天下人第一。

  千书万卷茫茫览,不如只在一处览。

  灵根才动彩霞飞,天阳一出天地览。

  在他看来,任何人只要修心、感良知都可以成为圣人。这也是他个人成长的真实历程,他的哲学基础来源于王阳明,但是他对哲学的感知和升华却来源于他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他从街上回来后,王阳明问他:“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他回答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到了晚年,王艮他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写成了《大成歌》:

  大成歌(寄罗念庵)

  十年之前君病时,扶危相见为相知。十年之后我亦病,君期枉顾亦如之。始终感应如一日,与人为善谁同之?尧舜之为乃如此,刍荛询及复奚疑?我将大成学印证,随言随悟随时跻。只此心中便是圣,说此与人便是师。至易至简至快乐,至尊至宝至清奇。随大随小随我学,随时随处随人师。掌握乾坤大主宰,包罗天地真良知。自古英雄谁能比?开辟以来惟仲尼。仲尼之后微孟子,孟子之后又谁知?广居正路致知学,随语斯人随知觉。自此以往又如何?吾侪同乐同高歌。随得斯人继斯道,太平万世还多多。我说道心中和,原来个个都中和。我说道心中正,原来个个心中自中正。常将中正觉斯人,便是当时大成圣。自此以往又如何?清风明月同高歌。同得斯人说斯道,大明万世还多多。

  王艮从一个烧盐的小苦力,奋斗成一个平民哲学家,成为继承发展阳明心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以他独特的行为和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虽然他的一些理论最后导致了人性私欲的膨胀,但这是他始料未及的,他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哲学、伦理、教育、政治等方面做出一番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梦觉难分列御寇 影形相赠晋诗人

  ——杨慎少年机敏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诗曰

  :前人创业非容易,后代无贤总是空。回首汉陵和楚庙,一般潇洒月明中。

  词曰

  :落日西飞滚滚,大江东去滔滔。夜来今日又明朝,蓦地青春过了。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英豪。龙争虎斗漫劬劳,落得一场谈笑。

  单单讲出这首词的名字可能并不为人所知,但是一看内容,大家耳边都会响起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那苍茫深沉的声音摄人心魄,并且和《三国》的剧情相得益彰。这首词的作者就是明代的杨慎。

  杨缜

  杨慎(1488-1559年),杨廷和之子,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今属四川)人。上词本来是杨慎所作《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白,后来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的时候,觉得这段写得很好,就将它放在卷首。变成今天的流行歌曲后,前面的部分更是广为流传。这首词包含了多种感情,像一个老者给我们讲述人生的道理。他说这人世间那滔滔江水淘洗着历史,车轮滚滚前行,时光飞逝,谁能阻挡时光的流逝,谁能永葆建下的基业永不倾塌?可是英雄气魄难折,不甘心顺其自然,在飞逝的时光中,留下了璀璨的痕迹。词中有一个隐含的人物就是作者自己,他像一个智者,看着这纷繁的世界,他既懂宇宙的广袤永恒,也懂人生的短暂渺小,在英雄们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闲看风月,配上一壶浊酒,留下了自己淡薄高雅的形象。全词意境宏阔,充满人生智慧,有一种超脱的境界,所以能大彻大悟。

  杨慎之所以能写出这样名垂千古的篇章并不稀奇。据说在他7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唐绝句,杨慎非常聪颖,看一遍就能背诵。11岁的时候作近体诗,其中有一句“一盏孤灯照玉堂”,他的父亲杨廷和见了,不知道是该乐还是该恼。因为句子好倒是好,就是小小年纪就想到孤灯这个寂寥的意象,与年龄不匹配。古人认为一些文字可以预示着这个人未来的人生。这句诗恰好是他一生的写照:玉堂之华美暗喻杨慎出身名门,生命中有着常人难及的辉煌,但孤灯明灭,顾影自怜,却预示着他后来一身去国、独贬南荒的命运。

  杨慎人生的前半段确实很顺畅。他出身名门,父亲是当朝宰相。再加上他本身就很聪慧,资质很高,有神童的名号。12岁的时候就能拟作《吊古战场文》,其中有一句“青楼断红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样警醒世人的语言,实在是个人才。他的叔叔看到之后非常欣赏,又令他拟写《过秦论》,他的爷爷看了他作的《拟过秦论》后,欣慰地拍着小杨慎的头说:“我家也有贾谊了。”

  有一天杨慎的父亲和他的叔叔们观画,就问杨慎:“人们看到美丽的景色都说美得像画一样;画好,人们又常说画得跟真的似的,你说他们谁说得对?”这基本上可以算是一个哲学问题,要回答出来就已经很难,但杨廷和却还要增加难度,要求儿子用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见解。面对这么“过分”的要求,杨慎也皱了眉头,但是他思索了一会儿吟道:

  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

  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

  杨慎觉得画和真景就像梦觉、形影一样是难以分辨,也不可分割。他用旧题战国列御寇所撰的《列子》一书中的一个樵夫打死一只鹿,并将鹿隐藏起来,但是后来寻找却没有鹿的丝毫痕迹,从而怀疑自己不知是在现实还是在梦境中打死了鹿的故事,以及陶渊明的《形影神赠答诗》来巧妙地回答了父亲提出的问题。似真似幻,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没有对与错。他的巧妙回答得到了父亲的赞赏。

  咏马嵬坡

  凤辇匆匆下九天,马嵬西去路三千。

  渔阳鼙鼓烟尘里,蜀栈铃声夜雨边。

  方士游魂招不返,词人长恨曲空传。

  蛾眉尚有高丘在,战骨潼关更可怜。

  杨贵妃之死

  历来写杨贵妃的诗不在少数。这一年杨慎只有14岁,在随父亲进京的路上,他亲睹民生疾苦,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足以和“马嵬坡”名篇相媲美的诗篇。到了京城,他的大作被大家传诵。他的《黄叶诗》受到文坛盟主李东阳的赞赏,并主动求要做杨慎的老师,而且还以朋友的身份对待他,亲昵地称他为“小友”。很快他的名声大震,被视为将来科举高第的“未来之星”。

  人们常说,出名要趁早。杨慎在五六岁时,就因为一件小事在家乡出了名。四川的夏天异常炎热,小杨慎忍受不了酷暑,每天都去池塘里游泳解热。这一天,他刚脱了衣服跳到水里,还来不及畅快地游一番,就听见官府小吏为大人开道的声音。按照规矩,县老爷来了要肃静,穿戴要整齐,然后垂首立在道路边上。可杨慎没搭理他,作无视状。这可把小吏给气到了。小吏马上禀告县令,说外面有个不知好歹的小子,见县官老爷来了,还光着腚。县官听后很生气,认为简直太不把他放在眼里了。小吏作势要抓杨慎,杨慎看情况不对,一叉腰,带着几分稚气呵斥道:“你们想干什么,少爷我洗澡犯天条了?”县令一听,这小孩儿临危不惧,有气魄,看着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县令脑子一转,想到这孩子难道是杨大人家的公子,于是赶紧制止衙差。他把杨慎的小衣服挂到路边的树上,说:“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来,我就把衣服还给你。”县令开口说:“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脱口回道:“万里长江作浴盆。”县令听后更确定他就是杨廷和的公子,这气魄,真是神童呀。

  杨慎21岁的时候参加了科考,据说考完后,试卷已经被选为优等。但是好事多磨,他的卷子被油灯引燃,因为这场意外杨慎落榜了。遇到这件事,实在太倒霉了,但是杨慎心理素质好得很,在大家都觉得很可惜时,杨慎却默默地接受了现实,准备再次参加科考。他的才学是不可能被一次意外淹没的,三年后他考中状元,完成了他人生第一次华丽转身,在当时被奉为传奇。杨慎顺利地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活,当然也开始了命运的逆流。

  从政后的杨慎和他父辈的朋友还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尤其和李东阳交往非常密切。杨慎可谓多才多艺,在年少时就非常爱好琵琶,经常进行自我创作。考上进士后仍然坚持自己的爱好。夏天月圆之日,便绾上两个髻,半臂披着单纱,与两三个要好的朋友带着酒坐在西长安街上,边饮酒边唱歌弹琵琶,一直到天亮。有一次李东阳上早朝正好经过了那里,听到了如同天籁的琵琶声,就派人去询问,知道是杨慎几人的特殊夜生活正在进行时,于是下轿参观。杨慎看到亦师亦友的李东阳便举杯邀请,说:“上朝还早,先生如不急,我愿为先生再弹一曲。”一曲过后两人一起上朝去了。下朝后,他去拜见自己的父亲和李东阳。李东阳说:“你的风采韵味已经可以流传千古了,何必还要在大半夜打扮成弹琵琶的艺人来显示自己的才华呢?”从此北京月夜再也听不到杨慎的琵琶声了。

  紫塞朝朝烽火 青楼夜夜弦歌

  ——杨慎《西江月》

  杨慎的仕途非常坎坷艰辛。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明武宗朱厚燳不顾朝政,终日荒淫无度。面对这样一个皇帝,杨慎不顾自己的安危,敢于犯颜直谏,呈上《丁丑封事》,指责朱厚燳“轻举妄动,非事而游”,劝他停止这种荒唐行为。朱厚燳根本不理睬,依然在歌楼妓院里通宵酣饮,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糜烂生活。杨慎无法忍受这样一个不作为的皇帝,于是写下:

  西江月

  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

  一天明月雁声多,带得边愁无那。

  云阙九重阊阖,家山万里岷峨。

  独愁乡思两蹉跎,梁甫狂吟谁和。

  西江月

  后来武宗驾崩,武宗一生亲近过的女人难以计数,却没有生下任何儿女。因此,他这一死,便没有法定的子嗣来继承皇位。按规定,必须在武宗近支的宗藩里寻找一位“皇子”来继承皇位,主持这项工作的便是首辅杨廷和。后来朱厚熜在杨廷和的帮助登上皇位。但是朱厚熜一心想要改父亲兴献王的封谥“本生皇考兴献帝”为“恭穆皇帝”,这是有违礼法的事。本来是他堂哥传位给他,他的父亲怎么能称为皇帝呢?嘉靖帝与杨延和等朝臣在商讨其父兴献王尊号的问题上发生争论,史称“议大礼”之争。杨慎带领一百多个官员跪在大殿外抗议皇上的决定,结果嘉靖帝不为所动。杨慎又开始哭着诉说祖宗的礼法,其他人也跟着一起哭,但嘉靖帝坚决不肯让步。他15岁登基,现在已经成长为一个很强硬的男人,他下令将所有伏跪请愿的官员下锦衣卫大狱。两日后,皇帝下旨廷杖杨慎等一百多人。几天后,余怒未消的嘉靖帝下令将杨慎等人二次廷杖。这次“议大礼”之争中,共有十几名官员死于酷刑之下,一百多人被贬职废黜,杨慎等人被贬充军,永不可赦。

  杨慎被放逐边疆,心情跌落到谷底。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杨慎被贬到滇南的时候,当地的权贵显达非常想得到杨慎亲手写的诗,再加上杨慎的书法也很有名,大家都想求得墨宝。但是被贬的杨慎性情却很奇特,他虽落难,却是一个连皇上都敢惹的胆大包天的人,怎么会轻易答应他人的请求呢。于是这些人就让妓女穿上精白的绫衣,来求墨宝。这时杨慎就会欣然要上笔墨,喝上几杯酒,挥毫泼墨,酣畅淋漓,还大方地赏赐妓女。他甚至在醉酒之后,梳起发髻插上花,抱着妓女在大街上游走,边走边唱。

  杨慎确实是个风流才子,他有一首描写佳人的诗非常出名:

  素馨

  金碧佳人堕马妆,鹧鸪林里采秋芳。

  穿花贯缕盘香雪,曾把风流恼陆郎。

  诗中的“陆郎”指的是陆贾。陆贾在他的作品中曾经纪录南中(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盛产鲜花,但是其中素馨花香得酷烈,这里的女子经常将丝线串联素馨花缠绕到发髻上做装饰。这个风俗一直保持着,杨慎便有“穿花贯缕盘香雪”的诗句来写佳人。后来杨慎的好友说:“陆贾的风流案,到你这里发扬光大了。”但是杨慎原本并不是一个放浪形骸的风流才子,他的风流与唐伯虎有所不同。在饱受政治挫折之后,杨慎需要一个发泄的途径,需要一些特立独行来抚慰他失落的心。

  却羡多情沙上鸟 双飞双宿河洲

  ——杨慎与夫人之离愁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杨慎仕途艰辛,但爱情生活却无比温馨。他的夫人黄娥是一名才女,两人在生活中相亲相爱,互相体贴。他们经常在湖边上散步,诗文唱和。黄娥知书达理,婚后不久就劝说丈夫尽快到京城复官。虽然心中有万分不舍,但是,关系到丈夫的前程,不敢过多沉醉在儿女感情中。这时的杨慎正处在人生的上升期,夫妻间更是情浓意浓,黄娥希望丈夫能够在仕途上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杨慎为人耿直,仗义执言,触怒了皇上,因“议大礼”事件被贬滇南。黄娥听到这一不幸消息后,毫无怨言,她体谅丈夫的心境,支持丈夫的想法,对丈夫的处境充满担忧和不安。她甚至不畏道路艰险,气候恶劣,千里送夫到云南。终于在一个天寒地冻的夜晚,夫妻两个来到了一个驿站门口,此时的杨慎形容枯槁,而妻子为一介女子,风尘满面,步履蹒跚。杨慎握着夫人已不细腻的双手含泪劝阻妻子,希望黄娥能够回四川老家,代替他侍奉双亲,实际上杨慎是不想让妻子再和他颠簸下去。离别在即,夫妻含泪依依不舍,杨慎以泪和墨,写下了:

  临江仙戍云南江陵别内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闺怨

  楚塞巴山

  黄娥读罢,悲痛欲绝。此情此景,纵有万语千言,也不知从何说起。无言胜有言,两情脉脉,执手相看泪眼,二人无奈而别。在回去的路上想到丈夫悲苦的遭遇,黄娥柔肠寸断,为此汇成了《罗江怨·闺情》四首,其一云:

  罗江怨·闺情

  空庭月影斜,东方既白。金鸡惊散枕边蝶。长亭十里,唱阳关也,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边血,愁穿心上结,鸳鸯被冷雕鞍热。

  黄峨追忆了她与丈夫惜别的情境,感慨万千。她听从丈夫的劝说回到四川之后,对丈夫的思念与日俱增,而且将这种思念化作一首首望夫诗:

  寄外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

  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

  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此诗在凄苦中透射出六朝诗的华美和艳丽。诗人与丈夫相隔千里,在一次次盼望丈夫书信和回归中饱受失望的煎熬。在诗人希望和失望的背后掩藏的是夫妻深情,他们的感情在磨难中就像磐石芦苇一样刚柔相合,历久弥坚。黄娥曾千里跋涉,探望杨慎,陪伴他两年。后来黄娥受丈夫嘱托,回四川照顾公婆。杨慎父亲去世后,两人在悲痛中又有了一次短暂的相会,分别时则又是一次肝肠寸断。此后,他们分多聚少,在望眼欲穿中,叹息命运的无奈,为此黄峨只能自我安慰:

  寄升庵

  懒把音书寄日边,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安得仙人缩地法 宝井移在长安街

  ——杨慎《宝井篇》

  嘉靖皇帝时常问及杨慎的现状,当他得知杨慎生活潦倒就很开心。为了让皇帝开心,杨慎也经常表现出一副放诞的模样。可是处江湖之远的杨慎依然对朝政很关心,此时已不再居庙堂之高的他依然“忧其民”。杨慎好友张含目睹朝廷开采宝石之祸,边民应役之苦,役夫出入烟瘴,极尽道路之险,没有生命保障。对此张含深表同情,于是写下了《宝石谣》以刺弊政。杨慎看后,写下了《宝井篇》,揭露朝廷开采矿石,殃及边民的罪行:

  宝井篇

  彩石光珠从古重,窈窕繁华争玩弄。岂知两片弱云鬓,戴却九夷重译贡。宝井曾闻道路赊,蛇风蜃雨极天涯。驰传千群随纸鹞,披图万里逐轻车。君不见,永昌城南宝井路,七里亭前碗水铺,情知死别少生还,妻子爷娘泣相诉。川长不闻遥哭声,但见黄沙起金雾。潞江八弯瘴气多,黄草坝邻猛虎坡。编茅打野甘蔗寨,崩碛浮沙曩转河。说有南牙山更恶,髡头漆齿号蛮莫。光挠戛磴与孟连,哑瘴须臾无救药。莫勒江傍多地羊,队队行行入帐房。红藤缠足髫发女,金叶填牙缅甸王。回首滇云已万里,宝井前瞻犹望洋。紫刺硬红千镒价,真赝入眼无高下。得宝归来似更生,吊影惊魂梦犹怕。吾闻昆仑之山玉抵鹊,庆卿之池金掷鼍,安得仙人缩地法,宝井移在长安街!

  诗中所说的密土司,即现在的缅甸,那里盛产宝石。明政府想通过宝石来充盈国库,于是大面积开采,其中的暴利让很多官员都想从中捞一桶金。宝石的开采需要很多人力,于是官衙就加重当地百姓的劳役。政府官员和一些商人获得了利益,可是百姓却要过鬻男贩妇的日子。当地的资源并没有使百姓致富,反而将一座座宝石山一车车拉到京师,留给当地的却只有贫穷。杨慎虽被贬却心系民生,批评政府无人道。

  天气常如二三月 花枝不断四时春

  ——杨慎笔下的滇地风情

  既然已经来到云南,杨慎经过最初的心理排斥期之后便开始游览云南,观察这里的风土人情、自然景观,还留下诗篇,为我们了解当时云南的人文和自然状况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他的《滇海曲》系列共十二首,其中有写人文建筑的:

  其一

  梁王阁榭水中央,乌鹊双星带五潢。

  跨海虹桥三十里,广寒宫殿夜飘香。

  这首诗介绍了昆明城内梁王宫殿宏伟的建筑,亭台阁楼星罗棋布,与滇池相映照,有如天河一般美丽,而水阁在清冷的秋季,就像月亮上的广寒宫。

  还有写云南的珍奇异宝和宗教流传的:

  其五

  沙金海贝出西荒,桃竹橦华贡上方。

  香象渡河来佛子,白狼盘木拜夷王。

  贝壳

  据记载,南中永昌产“金沙银砾”,也就是说这里有富饶的金属矿产。而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汉字中跟钱财有关的字经常会出现“贝”字旁,比如“财”“货”“贿”。这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贝壳曾经有过货币的职责,它和铜钱、金银一样可以买卖东西。中国贝壳的使用要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美丽的小贝壳是人们的装饰品,大家都很喜欢,于是就成了有价值的东西,慢慢地演化成了货币。到了明清时期就只有边远地区,如云南,还用贝壳来做货币。这是云南的风俗习惯,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中国就有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而“桃竹”“橦华”指的是云南特殊的植物。桃竹,又称桃枝,它的叶如棕、身如竹。据苏轼说,它实心多节,可以做拐杖。橦华就是木棉,又叫班枝花,树子破壳,有洁白絮状物体,可以织布。“香象”是佛教圣物,杨慎在这里说佛教是从云南传入的。而“白狼盘木”是云南的少数民族部落。

  还有介绍云南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的:

  其十

  苹香波暖泛云津,渔枻樵歌曲水滨。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从这首诗可见云南多水,渔业发达,四季如春,一年花香四溢。据记载,云南六月的天气如同中秋,清爽怡人;严冬时,虽然雪漫山原,但寒冷并不会刺激皮肤,不用围着火炉,也不用穿很厚的衣服。奇花异树,温泉随处,岩洞奇绝,比比皆是。不知现在的云南是否还像杨慎笔下的滇地那样美丽。杨慎的足迹遍布云南,这一段人生经历让杨慎的学识变得更加渊博。他不仅对经、史、诗、文造诣很深,对天文、地理、历法、艺术、语言、医学、金石乃至草、木、虫、鱼等许多方面皆有建树。他描绘云南、赞美云南,云南成为杨慎的第二故乡。

  我诵绵州歌 思乡心独苦

  ——杨慎之思乡诗

  杨慎虽被流放,但是鉴于他的才名,云南地方官对他很照顾,可以省亲。杨慎第一次回四川是因为父亲病重。因归乡心切,所以杨慎选择了近道,经过昭通。但这条小路水道非常艰险,山路更加难行,有诗为证:

  乌蒙铺

  绝壁千重树万里,琼林锦石带丹枫。

  何僧肯住悬岩寺,虎啸猿啼夜半钟。

  其实杨慎的流放生活也不无乐趣,他可以游山玩水,可以种花醉酒,可以佯狂狎妓,可以寻友访胜。他最痛苦的是不能经常与家人团聚,他最气愤的是自己的一片忠心,却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

  他以一个文人的敏感,以一个旅客的眼光感知并打量着这片“第二故乡”,他喜欢这个淳朴的地方,但是更加怀念亲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反映了他思乡之情,其中有一首诗非常特别:

  送余学官归罗江

  豆子山,打瓦鼓。阳坪关,撒白雨。白雨下,娶龙女。织得绢,二丈五。一半属罗江,一半属玄武。我诵绵州歌,思乡心独苦。送君归,罗江浦。

  这个余学官是四川罗江人,现在要回归故里,杨慎一直把他送到很远的地方。其实,杨慎内心深处是多么希望自己也可以同行。看着余学官消失在视线里,杨慎独自一个人返回住所,独自品尝离家的孤寂。

  临江送别

  在云南期间,杨慎多次生重病。尤其是在晚年,没有家人照料,为此杨慎多次上书请求归乡。按照当时的刑律,年龄在七十以上有病在身的在外服刑人员,可以回乡,由当地政府进行监管。但是嘉靖皇帝对杨慎的愤怒还没消散,他想通过继续折磨杨慎获得内心的一丝快慰,所以不同意杨慎归乡,有意让他老死异地。这让杨慎非常苦闷,他只能用诗抒发自己的痛苦:

  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实际上嘉靖十五年曾诏赦天下,可是唯独对被流放在云南的杨慎不给予宽恕。由此杨慎就已经预感到嘉靖皇帝不会放过他,为此,他自比宫中的弃妃,怨恨君王无情,写下了《梦中作宫词》:

  梦中作宫词

  长信宫中夜未央,班姬团扇画秦王。

  三更云屋西风起,翠粲红罗满玉霜。

  杨慎以班姬自比,班姬画扇,未忘情于皇上,又怨恨皇上寡恩,虽然自己明艳美貌,装饰璀璨,但是因为没有皇帝的垂怜而使深宫显得更加冷清。

  中原回首逾万里 怀古思归何恨情

  ——杨慎与友人之情

  嘉靖皇帝对杨慎怀有如此深重的怨恨,其实是很难让人理解的。毕竟在他登上皇位的斗争中,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功不可没。杨慎还做过嘉靖皇帝的老师,对他倒是很严厉。难道是因嘉靖帝在青春叛逆期实在无法与杨慎相处,还是他江山坐稳就杀功臣,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只知道,杨慎在生命的尽头,遭受了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他曾经写过绝笔信,感觉自己不久人事:

  病中永诀李张唐三公

  魑魅御客八千里,羲皇上人四十年。

  怨诽不学离骚侣,正葩仍为风雅仙。

  知我罪我春秋笔,今吾故吾逍遥篇。

  中溪半谷池南叟,此意非公谁与传。

  题目中提到的“张”是杨慎的好友张含。两人的父亲就是很好的朋友,两人结缘也是父辈们介绍的。杨慎小张含九岁,两人曾经在南京成立“明诗堂”,一起切磋学习。在杨慎春风得意的时候,张含并不羡慕杨慎仕途的通达;当杨慎不幸遭贬,张含多次劝慰和鼓励杨慎。

  张含在其《丙寅除夕简杨用修》中写:

  征途易老百年身,底事光阴改换频。

  子美生涯浑烂醉,叔伦寥落又逢春。

  诗魂豪荡不见捉,乡梦渺茫何是真。

  独把一杯饯残岁,尽情灯火伴愁人。

  杨慎在《答张禺山》诗写:

  其一

  江海喜相遇,烟霜悲长年。

  豪华如梦里,憔悴阿谁边。

  天地赌一掷,风雷惊四筵。

  虚名身外事,且作饮中仙。

  正是张含对杨慎的真情关怀,让杨慎有了倾诉的对象,满腹的激愤之语说给好友又何妨呢?他们以李白杜甫自况,以写诗作为平生追求,互相勉励,结成一辈子的好友。

  而且杨慎在流放期间还受到张含父亲张志淳的帮助,后来张含与杨慎这对青年在永昌得以重聚,两人把酒畅谈,联诗作对。嘉靖十二年,杨慎应大理诗人、学者李元阳(即《病中永诀李张唐三公》中的“李”)的邀请,赴大理游览。从大理返回永昌时,张含在霁虹桥上迎接杨慎,饮酒赋诗。并将杨慎遣戍永昌,途经霁虹桥时所写的七律《兰津桥》刻于桥头悬壁之上以示纪念:

  兰津桥

  织铁悬梯飞步惊,独立缥缈青霄平。

  腾蛇游雾瘴气恶,孔雀饮江烟濑清。

  兰津南渡哀牢国,蒲塞西连诸葛营。

  中原回首逾万里,怀古思归何恨情。

  兰津桥下面流淌的就是有名的澜沧江。桥面由铁索相连,走到上面,真是步步惊心呀。杨慎身历困境,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他看着飘缈的山峰,腾空的瘴气,野生的孔雀,回望自己走过的漫漫长路,道出了自己满腔的愤慨之情。张含看到好友诗歌如此雄浑蕴藉而又工致天然,慨叹好友身曾流放,充军炎荒,内心也是波涛翻涌,为了给杨慎心灵的慰藉,也为了记录两人弥足珍贵的友情,张含也题了一首《兰津渡》刻于悬壁:

  兰津渡

  山形宛抱哀牢国,千崖万壑生松风。

  石路真从汉诸葛,铁柱或传唐鄂公。

  桥通赤霄俯碧马,江含紫烟浮白龙。

  渔梁鹊架得有此,绝顶咫尺樊桐公。

  满月

  这两首诗珠联璧合,彰显了两位诗人深厚的友情,也让两人的友情能传诵至今。

  有了好友的帮助和支持,有了爱人的惦念和安慰,杨慎的一生算不上满月,但是自有半月的风致和情调。会稽有座天依寺,那里着名的景观叫作半月泉,泉水隐藏在岩石下面,顾名思义,月亮映在泉水里只有一半,即使是满月时也是如此。这也是这个景观的奇特之处。然而总有些不解风情的人,有个僧人偏偏开岩改名“满月”。杨慎知道后感觉实在可笑,于是写了一首诗来讽刺这件事:

  煞风景

  磨墨浓填蝉翅帖,开半月岩为满月。

  富翁漆却断纹琴,老僧削圆方竹节。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