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 一个人的碧海蓝天:张幼仪传

第6章 新生·洗尽铅华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一个人的碧海蓝天:张幼仪传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第十五节 岁月不相欺

  \/打磨\/

  岁月本不会相欺,是我们支付了太多美好,又不愿平和对待,所以才有了诸多的不如意。当经历了足够多,一定会发现人生其实不必去争,因为有一天会明白,时光依旧锋利如初,而主人公们已经清净如水,从容似风。有欲而不执着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求。活得越平和,就会放下越多,其实当万水千山走遍,才会发现经历的都是拥有的。

  1926年夏,张幼仪跟八弟张禹九返回上海。她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又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与此同时,八弟张禹九与徐志摩等四人在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张幼仪出任总经理,这使她的经营能力得到了极大发挥。

  1934年,张幼仪二哥张君劢主持成立了国家社会党,她又应邀管理该党财务,一时威风八面。抗战爆发后,张幼仪又开始做军用染料的生意。起先,张幼仪帮助公公徐申如理财,十分得力,也算是磨炼了基本功。1927年,张幼仪收到邀请,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她的人脉资源和四哥的照应是她出任此职的硬件。她每天上午9点整准时到银行办公室上班,她的办公桌摆在最后头,整个银行的状况一览无余。有人开玩笑说,她这种分秒不差的守时习惯是从德国哲学家康德那儿学来的。除了负责银行的经营,每天下午5点,她还要补习一个小时的国文。6点钟,她再到云裳时装公司打理财务。张幼仪很有经商理财的头脑,在大风大浪的股市里赚了不少钱,然后在家附近建新房给徐志摩的父母住。她还炒作过风险更高的棉花和黄金,同样获利。由于张幼仪为人极守信用,战时女子储蓄银行竟然渡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

  未来不迎,过往不恋。当下的每一个瞬间都是生命的唯一瞬间。活好了当下,就活好了一生。回国前,张幼仪觉得德国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好留恋的了。她在这里,已经完成了一次炼狱,已经练就得百毒不侵、刀枪不入了。那时,银行是一个烂摊子,亏损不说,银行借出去的外债大都是死账、坏账,急需大批资金投入。在国外的经历告诉张幼仪,女人藏私房钱很重要,所以她把目光放在了那些小姐、太太身上,她鼓励她们把首饰存在银行,渐渐地,危机也就解除了。也是从这儿,张幼仪的生活才算是新的开始。有人说,她是在做给徐志摩看,让他知道她不仅不是“乡下的土包子”,而且还引领着最时尚的上海滩。其实,当忙碌充实了生命,就不会再去关注旁人的眼光和评价了,只有弱者才会在乎别人的说辞,强者从来都只活自己,现在的张幼仪就是一个完全崭新的自己了。

  徐家二老很喜欢幼仪,甚至说他们一直就只认她这一个儿媳妇。在徐志摩娶了陆小曼后,二老似乎更依赖张幼仪了。徐志摩和陆小曼的自由恋爱婚姻,在现实面前遭遇了滑铁卢。张幼仪心疼徐家二老,二老想跟她一起生活,她就把他们接到了北平,生活终于恢复了平静。还有一件事情,出乎张幼仪的意料,徐志摩在陆小曼沾染上鸦片后,竟然给她寄来了一封信,抱怨自己生活的苦恼。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后,张幼仪是伤心的,她没有看到他的忏悔,也许她内心是有所期待的,等待他的最终后悔,后悔放弃了这样一个真正爱他的女人。但是终究她又帮徐志摩主持了这场葬礼,在这之前,徐家的事情也主要是她在打理。

  张幼仪骨子里是传统的,徐志摩是她的丈夫,她就要担起夫家的责任。女人,如茶,可以细品;男人,像树,需要依靠。徐志摩从未曾让张幼仪依靠过,她却一直把自己当作徐家的第一夫人。人生未来无法预见,女人花期不可挽留,滚滚红尘之中,没有永不凋零的花,也没有永不老去的红颜,一生来去,女人懂得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懂得用坚毅和微笑作笔,懂得为枯山描绿,懂得为忧伤筑堤,懂得面向暖阳,懂得删繁就简,如此就一定能够把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梳理成浪漫的诗歌。

  1949年,张幼仪定居香港。

  在香港,一个小她3岁、善良潇洒的医生——苏季之走进了她冰封的世界。慢慢地,她的心融化了,她的爱复苏了。1953年8月,孤单漂泊了31年的张幼仪与苏季之在日本东京银行大街一家大酒店举行了一场盛大隆重的婚礼。54岁的新娘淡雅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红光……

  也许冥冥中,徐志摩那单纯热烈的人生观感召着她——为了爱,一切都是值得的。

  \/情义\/

  有人说:喜欢向日葵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太阳;喜欢阳光的人,都悲观不到哪里去;乐观向上的人,总有好运气。然而这毕竟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人们总在用内心的尺度丈量着外面的世界。在这个世上,有些人值得你对他好,有些人不值得。并非所有人都懂得感恩,都懂得你的付出。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对一个人越好,有时候反倒会让人觉得理所当然。相信很长一段时间内,徐志摩是体味不到张幼仪对徐家的付出的,直到他和陆小曼的婚姻中,他的付出也同样见不到阳光,他才明白,很多人像他一样一直在心向太阳,默默付出。

  人和人的感情,有时候就像织毛衣,建立的时候一针一线,小心而谨慎,拆除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拉,所有的感情就再也不见了。朋友不在多,贵在风雨同舟;情不论久,重在有求必应。所谓情真,只要你要,只要我有,只要你需,只要我能。所谓情义,不是得意时的花言巧语,而是关键时刻拉你的那只手。张幼仪的一生,每次面对徐家,她似乎永远都在点头。徐志摩说求学读书有乐趣,她就求二哥和公公放飞了自己的丈夫;后来公婆让自己去英国陪读,她就漂洋过海来到了伦敦;丈夫移情别恋,她怀着孩子流落到了法国乡下;在异国他乡,她带着幼子,学习德语和幼儿教育;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次子死于腹膜炎,她忍着丧子之痛,继续完成学业,回国后依然侍奉双亲公婆。

  无怨无悔,一心一意。其实,一生的时间并不长,不必把太多的人请进生命。现在很多人,就像洗衣服一样把自己扔进染缸,每次洗涤,都换了一个颜色,难得从一而终。遇到爱自己的人,学会感恩;遇到自己爱的人,学会付出;遇到恨的人,学会原谅。遇见恨自己的人,学会道歉;遇见忌妒自己的人,学会低调。张幼仪一生为人严谨,做人低调,遇到自己忌妒的人,学会转化。张幼仪曾经很长时间内为自己不能去读丈夫喜欢的女人读的那样的学校而耿耿于怀,但是显然,她后来已经从这种自卑和仇恨中解脱了出来。遇到不懂自己的人,学会沟通;遇到自己不懂的人,学会理解。张幼仪后来跟徐志摩成了好朋友,她曾说,如果早些年是这个样子该有多好。在她还是他妻子的时候,她不敢表达自己,她从来未曾让丈夫懂得自己内心的渴望。

  生命兜兜转转,本来就是一场无常。当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就不会轻易张扬,张幼仪出场平凡,但是她刻苦勤奋,风光之时,她也战战兢兢,她明白,今日华丽风光,明日可能浪迹一场。她也从来不曾悲伤,她知道,就算是现在愁云惨淡,但终究有一天会云淡风轻,漫天阳光。人生得失,有时候不过是烟花一场。

  第十六节 女人四十,拥有第二青春

  \/云裳\/

  张幼仪似乎很有经商头脑,在股市里赚了不少钱。有种说法,她和徐志摩离婚后,通信不断,感情反而比结婚时好,并且她还不时接济徐志摩。徐志摩和她的通信,基本上都是事务性的。徐志摩从她那里拿钱,也不能说是张幼仪在接济徐志摩,因为云裳时装公司是张幼仪八弟和几个朋友一起开的,徐志摩也是股东之一。而且,徐父后来几乎将产业全部交给张幼仪打理,张幼仪即便给徐志摩钱,也只能说是在做徐父和徐志摩之间的经手人罢了。张幼仪承认,和徐志摩的离婚,使得她脱胎换骨,找到了自我,她曾经说:“在去德国之前,我什么都怕;在德国之后,我无所畏惧。”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女人四十,应该拥有自己的第二青春,她有稳定独立的事业、稳健的家庭朋友圈子,还有岁月流逝后一份洗尽铅华的淡然。40岁的女人,已经不再幻想浪漫和热情为底子的日子,她们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是平平淡淡,习惯在平淡的日子里品出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快乐和幸福。这个年龄的女人应该有了沉淀而来的成熟和韵味,也真正可以处理好爱人和被人爱的关系,真正读懂了社会,读懂了家庭,也明白了自己的价值。

  \/无悔\/

  爱情就像一杆秤,站在两头的是两个砝码,双方总有一方付出多,一方付出少。有时候,爱情又像旋转木马,相互追逐,无悔付出的一方,不一定痛苦,总是接受的一方,也不一定知足。张幼仪在与徐志摩的关系里,她是负的,徐志摩拿走了她太多的能量,然而她依然没有枯竭,反而更加坚强,练就了一身坚强独立的本领。陆小曼吸附了徐志摩所有的精华和能量,但是她依然饥渴,依然失去了光泽,不再光彩照人。这就像一张银行卡,其实付出就是存款,有一天取出来的将是累积的额度,而一味地透支,终究有一天会人财两空,爱情也会在疲惫的经济基础中糜烂、枯萎。

  真正历练人、让人独立的还是人生中的那些不如意。真正打动人的爱情是一心一意,一辈子没有红过脸而又平平淡淡的。张幼仪,她不是徐志摩遇到的女子里最浪漫的,但是她知道,努力陪伴才是真,陪伴着徐志摩的父母家人,陪伴着他们的儿子。她知道,陪伴和付出才是真的,她难以理解,陆小曼爱徐志摩,但却那样挥金如土,让徐志摩疲于奔命,最终身心俱疲,死于意外。她也难以理解,一个真正爱自己男人的女人,会拒绝认领丈夫的尸体。爱的里面有自由,有宽容,有理解,更应该有责任。相比林徽因,张幼仪也难以理解,如果她是真的爱徐志摩,她不会在志摩离婚后,嫁给了梁思成。她们爱志摩,也许都爱得没有张幼仪那么深沉。

  其实人这一生很难圆满,总有人说你好,也总有人说你不好。张幼仪一直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她的理性和规矩自始至终赢得了公婆的欢心,但是对于热情洋溢的丈夫,她过于呆板、缺少情趣。张幼仪没有迎合,在那个以夫为天的旧时代,能够活出独立的、自我的模样显得非常难得。她没有执着于丈夫的评判,因为她无须别人的眼神,所以不必一味讨好别人,那样,会让本来就已经不堪重荷的她更加窒息。当年,她没有触犯“七出”而被徐志摩休掉并昭告天下,她也没有关注世人的言语,她相信时间会给她一个公正的评判,她并没有错,所以也没有义务接受这份屈辱。好在她没有因此而沉沦和烦恼,更没有因此而心乱,她脚步清晰,像一座山一样在那里,任凭风吹雨打。她坚定地告诉世人,女人无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遭遇了什么样的婚姻,都一样可以坚强、自爱。

  第十七节 离婚不离家

  \/敬畏\/

  在徐志摩、陆小曼结婚后,张幼仪依然照顾徐家父母。1931年,在徐母重病后,她还以义女身份操持徐家家政。其间,她婉拒了清华才子罗隆基的追求,精心为婆婆办理了丧事。1931年8月,徐志摩到北平教书。11月19日,徐志摩在济南附近党家庄飞机遇难,张幼仪派13岁的阿欢与八弟料理前夫后事,后又主持了徐志摩的葬礼。

  1926年10月,徐志摩与陆小曼在北平的北海公园举行婚礼,婚后他们回到海宁硖石,与徐志摩的父母同住。陆小曼不拘小节的浪漫狂放,令徐家父母深恶痛绝。一个月后,徐家父母离开家乡,到北平投奔张幼仪,他们把张幼仪当作养女,也当作心里的儿媳。

  我喜欢她回国后对待徐家二老的态度,在徐大诗人财力吃不消的时候,她这个前儿媳给两位老人风光体面地办理了后事。我也喜欢她在威风八面且辉煌地到了晚年的时候,还时刻记得自己应该是个遵守三从四德的女人。

  在家从父,她嫁给了贪图她家政治地位的徐志摩;出嫁从夫,她很果断地在徐志摩变心的时候签了离婚协议;夫亡从子,她在53岁那年遇上一个对她好的男人,准备再嫁的时候,写信给在美国的大儿子,她说:我是个寡妇,应该听我儿子的话。

  我总觉得,人是应该有所敬畏的。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让他敬畏的是心中的道德律例和头顶的一片蓝天。张幼仪,她自立自尊,从不依靠任何人,维护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最后一点尊严。她敬畏封建礼教,尊老爱幼,一生讲求奉献,她的一生在最风光的中年也没有得意忘形,始终遵规守纪,尽职尽责,一生都规规矩矩,不曾做任何出格的事儿。

  \/本真\/

  股市中有一个定律,下跌带来的疼痛感,往往是上涨所引发快感的2.5倍。张幼仪是真正痛过的,这种痛带着一种屈辱和绝望,因为她不知道自己错在了哪里。但是很快,她的清醒温和却深刻。她明白,这是命,她没有错,但是她的命让她必须要接受屈辱。同样,这份剧痛之后,她一定会迎来与众不同的新生。

  有人说,女人一定要有五样东西: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融进血里的骨气、两侧外泄的霸气、刻进命里的坚强。张幼仪的沉默,带着一种大道从简的简单。人生之苦,苦于繁忙,忙财富,忙名利,忙争抢,忙计较得失荣辱,其实争来抢去终究是空。简单的人,随遇而安,反而在平安中得到一份祥和,不会最后落魄孤独,以至于像陆小曼一样为柴米油盐而忧愁。

  张幼仪其实没有什么卓越的才华,论外貌颜值、知性优雅不如林徽因,娇憨妩媚不如陆小曼,才情灵气不如她们俩,但她却脚踏实地地收获了一份事业和财富。归根结底,她不曾负过任何人。做人的成功,在于她没有舍弃那份真诚,她输掉了爱情,但是终究没有输掉自己的良心和感恩。她清楚地知道,谁对她好,她人生有尺,做人有度,她掌握不了命运,但却掌控了自己。她走过的路、品过的苦都是她宽容和仁慈的尺度,她最终收获了别人的尊敬。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