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影响中国学生的经典智慧故事-智慧故事4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杨六郎冻城保边防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9月,契丹国辽圣宗和萧太后率领二十万大军,越过易水,攻破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的宋军前沿据点狼山。遂城被契丹军团团围住。时任保州巡边都巡检使之职的北宋名将杨延昭(公元958—1014年)镇守遂城。
遂城是个小城,守军不足三千,而辽军势众,萧太后亲临城下督战。遂城城里军民见大军压境,惶恐不安。杨延昭这时却从容自若,他身先行阵,率领全城军民英勇抗敌,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辽军的进攻,从9月到10月,整整坚持了一个月。
一天,突然寒潮袭来,气温骤降,点水成冰。杨延昭心生一计:发动军民挑水浇城,一夜工夫,城墙被浇了个湿透,第二天天亮,杨延昭看见城墙晶莹明澈,好像一座冰城,他满心欢喜,心想这下遂城可保住了。围在城外的辽军不敢走近城墙边,因为这里都成了溜冰场了。军士们无法在冰上行走,更不要说是攀登全已结冰的城墙了。萧太后对此一筹莫展,气恼得直跺脚,无奈只得放弃遂城,调兵去攻打泰州(今河北满城)。杨延昭见辽军撤走,便打开城门,率骑兵追击,辽兵突遭袭击,仓皇而逃。杨延昭冻城保遂城,威震边庭,以后,辽军见到杨延昭的军旗,便不战而栗。
丁谓修皇宫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皇宫着了大火。朝廷命令丁谓(公元962—1033年)修复皇宫。修建皇宫需用很多土,丁谓考虑从京城外取土路太远,费工费力,耗资巨大。就下令在城里街道开挖取土,节省了大量工时,不几天的工夫,原来的街道就成了深沟。丁谓又命令快通汴河官堤,引汴河水流入沟中。从外地调来的运载建筑材料的竹筏木船,都经这条大沟运进,十分便捷。皇宫竣工,立即把废弃的砖瓦灰土填满沟中,大道恢复如故。挖土、运材、处理废物,一举而三得。最后算总帐,节省费用何止千万。
曹玮一语诛叛兵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在位)时,朝廷派大将曹玮镇守渭州(今甘肃、宁夏部分地区),渭州紧挨着夏国。
有一天,曹玮在客厅里跟客人下棋,手下人告急:“守卫在边界上的一些士兵跑到夏国去了。”曹玮听后,泰然自若,依然下棋,还说:“不要紧张,这些人都是我派去的。”夏国国王见到大批宋兵来降,十分高兴。可是,没大一会儿,又传说那是曹玮故意派来的奸细,便立即将他们斩首,并将头颅扔到边界线上,表示自己是不会轻易受欺骗。宋兵见到这些血淋淋的脑袋,无不惊愕,从此,宋兵叛逃的现象很少发生。
王曾计锄奸相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10年),丁谓始任宰相,勾结宦官雷允恭,独揽朝政。会朝时,他不许同僚单独向皇上奏事,主要是为了防止大臣们在皇帝面前非议自己。大臣王曾(公元978—1038年)非常乖顺,从不违背丁谓的旨意,丁谓对他也深心不疑。
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膝下无子,老来感到孤独,想把弟弟的儿子过继为嗣,我想当面乞求皇上的恩泽,又不敢悖逆您的旨意一个人面奏,该怎么办好呢?”丁谓说:“这对你来说无妨,我信得过你。”王曾获准后便单独拜见宋真宗,把丁谓在朝耍弄权术的罪行一一面奏皇上。真宗这才知道丁谓是个奸臣。几天后,宋仁宗即位,丁谓被贬到崖州(今海南)。
李将军智破调虎离山计宋真宗时有一个戎守边镇的名将叫李允则,他处事一向机警,谨慎。李允则在雄州(今河北雄县)当知州时,一次设宴款待众将,酒宴刚刚开始,就有人报告兵器库着火了。李允则听后,不动声色,照样饮酒作乐。过了一会儿,火就被扑灭了。
这事传到京城,有人弹劾李允则饮酒作乐,不救库火。宋真宗说:“李允则一定有其道理,先问问他再说:”李允则答复说:
“兵器库一向是十分重视防火的,我刚刚开宴便起火,一定是想闹事的坏人故意干的。他们这是调虎离山。如果我去救火,便会发生难以预料的事情。”水中搅墨计宋真宗久病不愈,宰相李迪等大臣为皇帝祈祷上天消灾除病,住在内宫。赵祯虽已被立为太子(即宋仁宗),但年龄小,才十来岁,八大王元俨觊觎帝位,便以询问真宗病情为由,逗留在宫中。李迪和大臣们担心他伺机作乱,但又没有办法撵他走。一日,碰巧翰林司一个官员捧着金盂端上热水路过这里,说是八大王要的。李迪听了,计上心来。从几案上取来墨笔放在水里一搅,水顿时染黑了,再让那官员送给八大王。八大王见了,大惊失色,以为有人要毒死他,立刻上马奔驰而去。
包公智断牛舌案包拯(公元999—1062年)任开封知府时,为官廉洁,执法严峻,不畏权贵,时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他年轻时,曾当过天长县(今属安徽)县令。一日,有个农民到县衙告状,说他的耕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宋代为保护农业,曾颁布法令,严禁屠宰耕牛。)
包拯问:“你来告状,别人知道吗?”“不知道。”“耕牛被割去舌头,邻居知道吗?”“也没人知道。”包拯对告状的农民说:“你回去偷偷地把牛杀了,把肉卖出去。但一定不要声张。我会有办法找到那个割牛舌的人。”农民按包拯的嘱咐去做。隔了几天,有个人跑到县衙告那个农民私宰耕牛。包拯见割牛舌的人自投罗网,心里很高兴。
他听完诉状,大喝道:“你为什么要割掉耕牛的舌头?”那人吃惊的样子呆若木鸡,只得供认出割牛舌的经过。
原来,此人是牛主人的仇人,想害牛主,便偷偷地割了牛舌头。他以为牛没了舌头便不能吃草,牛主人只能将牛杀死,这样就要触犯私宰耕牛的法令。聪明过人的包拯,将计就计,找到了割牛舌的人,并依法治了他的罪。
吕夷简假手去监军宋仁宗康定年间,西夏李元昊侵犯延州(今陕西延安),宋将刘平、石元孙曾两次战败西夏军。后来,由于监军黄德和(宦官)畏敌退缩,致使宋军败阵,刘平、石元孙阵亡。朝中文武大臣都认为朝廷委派宦官担任监军,主帅处处受到节制,不能施展自己的指挥才能,致使刘平等失败阵亡。有些大臣请求仁宗罢免各军主帅军中的监军。宋仁宗征求宰相吕夷简(公元979—1044年)的意见,吕夷简回答说:“皇上不必撤掉监军,但请选派为人忠厚谨慎的宦官担任。”仁宗要吕夷简负责挑选,吕夷简回答说:“我身为宰相,不应当与宦官交往,怎能知道他们谁是贤良的呢?请皇上诏命主管宦官的都知、押班去推举,如果他们推举的监军不称职,应与失职的监军同罪。”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意见。
诏命下达的第二天,都知、押班前来叩请皇上撤掉在各军中任监军的宦官。朝中大臣们闻讯,都称赞吕相国有谋略。吕相国的这一计谋使宦官们自己向皇帝请求撤掉监军,为各军主帅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铺平了道路。
屡试不中弃文从军巧借名字石破天惊宋朝时,宋仁宗景晹年间,华州人张元、吴昊自恃才华超群,欲意在科场上一显身手,不料屡试不中,遂弃文从军,投奔边境营寨,却又遭到将士的嘲笑和冷遇。二人感到在宋朝前途无望,于是下决心到西夏去施展才能。
二人晓行夜宿,来到西夏的兴庆府,在一家酒楼饮酒。他们商量,到此人地生疏,如何才能面见西夏国主元昊,并为其所用呢?想来想去,琢磨出一个好办法来。他们在酒楼的墙壁上挥笔题写了一行大字:“张元、吴昊来饮此楼。”这一下引起轰动,原来他们两个人的姓名各有一字与西夏国主的姓名相同。按照通常的惯例,是要避讳的。可他们却大胆地写在闹市酒楼的壁上,这可不是一件小事。马上就来了一些巡逻的士兵,将二人抓了起来,并报告了元昊。
元昊见二人行动奇特,又是宋人打扮,便亲自审讯,问二人为何来到夏国,竟敢以名讯相犯,难道不怕治罪么?二人却说:“‘姓’尚不理会,还在乎什么‘名’?”这一下说中了元昊的心事。原来元昊一直想割据西北,因实力不够,仍受宋朝管辖,他本姓李,却接受宋朝赐予的赵姓。这事他深以为耻,一时也无可奈何。元昊见二人出言不凡,内隐玄机。连忙恭敬地请教他们有何妙策。这时,张元、吴昊才将他们的来意讲明。
元昊正求贤若渴,立即封赐官爵,用为谋主。
可以说,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诸如此类刻意求异,制造新闻以求显扬的事件,它同颂扬吹捧以达目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在现代公共关系学理论中称为建设性公关活动,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王德用阅兵示威公元1042年,北方的契丹派兵逼近北宋边境。朝廷任命王德用为定州(今河北定县)路都总管,抵御契丹。
王德用到任后,每天抓紧练兵,手下的士卒个个精勇善战。一天,契丹派间谍入城探察军情,被宋军发现,王德用的部下请求捉来杀掉,以显军威。王德用没有接受这个请求,对大家说:“他们不是来刺探军情吗?我正想借他们之口如实报告我军的情况。百战百姓,不如不战而胜!”次日,王德用故意举行阅兵、操练,大队人马军容整齐,士卒们个个精神饱满,求战心切。王德用在检阅台上高声命令:“各路军马,准备粮草,随时听我的号令!”契丹间谍看到这个阵势,马上回去报告,说北宋军队如何威风,说宋军马上要来攻打。契丹将领听后慌了神,立即派人前来议和。
种世衡妙移大梁北宋名将种世衡(公元1051—1126年),初任文职,曾任渑池(今属河南)知县。渑池县县城旁有座山,山上有座破庙。种世衡组织人力修庙。经过数十天,破庙修复工程即将完工,就等着更换大梁。这大梁粗大沉重,施工的工匠怎么也抬不动。种世衡眼看破庙整修即将完成,却无法上大梁,心中很着急。一天晚上,他坐在书房里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计。第二天,他命衙役剪短头发,装扮成摔跤人,自己骑上马,让打扮成摔跤人的衙役走在马前,不一会儿,围拢来许多百姓。种世衡对围观的人说:“我们准备到山上庙里去教习摔跤。”围观的百姓都跟随其后,前往观看。一行人来到庙前,种世衡对百姓说:“大家能否先为我将修庙的大梁抬上山来,然后再看摔跤?”大家齐声说:“好!”纷纷下山,众人齐心协力,没用多长时间,就把大梁抬上山搁放在庙前。种世衡眼看大功告成,十分兴奋,随即指挥差役表演摔跤。
种将军智杀野利王北宋庆历年间,西夏与北宋兵戎对峙。西夏王赵元昊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野利王,一个叫天都王,各统一支精兵,是西夏王的左膀右臂。北宋将领种世衡认识到要钳制西夏国,必须除掉赵元昊的两个心腹。于是,他利用一个和尚实施了他的一条离间计。
和尚法嵩在种世衡的劝说下从了军,不久,种世衡又派他潜入西夏当间谍。种世衡告诉法嵩,到了西夏国后,一定要去见野利王,然后通过他打入敌人内部。临走前,种世衡将一件锦袍送给法嵩,让他御寒。
法嵩穿着锦袍来到西夏国,他急忙打听野利王的行踪,西夏人怀疑他是间,便对他进行审讯。西夏人从法嵩穿的那件种世衡送的锦袍领子里,查出一封种世衡写给野利王的密信。赵元昊由此怀疑野利王要降宋反叛,就把他杀了。种世衡赠袍离间西夏王与野利王的关系,假人之手除掉了勇将野利王,为北宋除掉了一个劲敌。
天寒起祸乱微笑化干戈宋仁宗时,文彦博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州。一次,天下起了鹅毛大雪,气候寒冷,文彦博在知州府里,大摆宴席,宴请好友、同僚。知州府里,乐鼓喧天,欢笑无比,宴席直到夜深人静、星斗满天仍未结束。
这时,呆在外面的随从已是满腹牢骚,里面在饮酒作乐,而他们却在寒风中受冻挨饿,大家议论纷纷,其中一位随从吵吵嚷嚷道:“弟兄们,长官们在里面舒服得很,而咱们却在外面受罪,连个炭火取暖都没有,咱们把水井上边的亭子拆下来烤火取暖吧。”另一位随从道:“这是知州府,把亭子拆了,大人会出来责怪咱们的。”这位随从答道:“怕什么,他出来责怪咱们才好呢,我们还要找他呢。”说完,他就带头拆起水井上边的亭子。
他这一动手,别的随从也跟着拆开了。转眼间,一座亭子被拆得七零八落。大家把拆下的木料堆放在一起,点起了火,并气势汹汹地注视着客厅门口,等着文彦博出来。
一位军校见随从把亭子拆掉,点起了火,连忙跑去告诉文彦博,在座的宾客们一听,都吓坏了,一旦外面的人闹起事来,说不定自己还有生命危险呢。
文彦博听后,放下手中杯子,慢慢地说道:“天气也实在太冷了,一个亭子算什么,让他们拆了烧火吧,明天我叫工匠再来造一座便罢了,来,来,大家继续喝酒。”宾客们见文彦博不慌不忙,镇定自若,便放下心来,继续饮酒。外面的随从们一直在等着文彦博出来训斥他们,这样,便可找个借口,大闹一场,出口怨气,但没想到文彦博不仅没有训斥他们,而且竟还来了个顺水推舟,对他们拆亭取暖表示理解。众随从见没了闹事的借口,都泄了气。
第二天,文彦博查问出最先拆毁井亭的那个人,打了他一顿,把他遣送回乡了。
由于文彦博能审时度势,顺水推舟,一场可能出现的闹事被避免了。
范仲淹兴工惠民北宋仁宗皇年间(公元1049—1053年),有一年浙西一带农业歉收,大闹饥荒。范仲淹时任浙西地方官,他体察百姓疾苦,向富户募捐,赈济灾民。同时,告谕众僧说:“今年百姓饥饿,工饯颇贱,可以大兴土木。”在他的鼓动下,浙西各地的寺庙大兴土木,他还重新修建官府的仓库宿舍,每天雇佣民工数千人。有人弹劾他不体恤荒年艰难,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仁宗下诏怪罪他,他据理向皇上奏明事情根由。皇帝才明白范仲淹正是为了发掘余财使贫困的百姓从中得到好处,让灾民能用卖苦力从公家获得温饱,不致于饿死、冻死。浙西一带也没有因灾荒而闹事。
文彦博妙稳人心宋仁宗至和年中(公元1055年),有人上书,请求废除陕西铁钱。朝廷尚未批准,消息却已泄露,许多人知道铁钱即将废除,都争先恐后地用铁钱抢购物品。可是商人、小贩,又怕铁钱不久被废,所以拒收铁钱;买卖双方常常发生争执,甚至大动干戈,弄得长安城大小骚乱不断,商人吓得关门闭店,繁荣的长安城顿时萧条起来。大臣文彦博(公元1006—1097年)
在会朝时说:“如果用武力禁止,人们会更加疑虑,骚乱也不会停息。可以让丝绢行业的商人,拿出几百匹丝绢去卖,规定只收铁钱,不要铜钱。这样,就会制止谣言。”第二天,一些丝绢商店按照文彦博的意思去办,百姓看到铁钱仍可买丝绢,便不再相信铁钱作废的流言,社会秩序又恢复了安定,市场开始繁荣起来。
盛翰林延时打腹稿盛度在宋仁宗时,是翰林学士。有一次,仁宗赵祯要盛度当面为他起草一份诏书。盛度平时写文章虽有文采,但一向文思迟缓,现在又在皇帝面前写文章,一时间哪里写得出来,急得他额头冒汗。忽然间,他急中生智,启奏道:“臣身体肥胖,不能趴在地上写字,请陛下赐臣一桌以便书写。”仁宗允诺,传旨太监搬取。皇宫这么大,放桌子的仓库离帝王接见大臣的大殿又很远,所以太监要搬这张桌子还真要费一番周折。等桌子搬来时,盛度已在心里打好腹稿,于是,在桌上铺开纸一挥而就。仁宗见盛度这样快就写好诏书,便夸奖他文思敏捷。
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是宋朝大臣,当过宰相,编撰过历史巨着《资治通鉴》。司马光小时候聪慧颖悟,是有名的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