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接受残缺,在宽恕中忘掉遗憾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你若盛开,清风自来:浮躁世界安心之道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缺憾,代表不完美,谁愿意拥有缺憾?但我们无法逃避,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完美并不存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平静地接受不完美的现实,不计较,不懊恼,怀着一颗包容的心看待一切。拥有这种轻松、满足的心态,我们才能生活得更好。
◎爱上不完美的自己
在生活中,你为什么过得不安心,甚至活得痛苦?不妨先检讨一下,你是否存在这样的想法:“我的个子为什么不够高?”“我的鼻子不够挺拔,眼睛也小了一点。”……这种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好的自卑想法,往往会将人推向“完美主义”的自虐,或暴躁地烦恼,或压抑地消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后果?这是因为你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那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大千世界找不到一个完美无瑕的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或是不足,我们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苛求自己完美的愿望永远不会实现。追逐不会实现的愿望,结果只会是失望。
一个未婚的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写着美丽的,另一扇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迎面又见到两扇门,一扇写着善良的,另一扇写着不太温柔的,他推开“温柔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又先后推开了七道门:温柔的、有钱的、忠诚的、勤劳的、好身材的、有文化的、幽默的。当他来到最后一道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得过于完美了,到天上去找吧。
读了这个故事后,不要以为它只是讲婚姻,其实它更是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十全十美的人是找不到的,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
还看过一则权威性的材料,你也许会更加豁然开朗,心如洞明。
欧洲曾在瑞士举办了一次“最完美的女性”研讨会,与会者们一致认为:最完美的女性应该有:意大利人的头发,埃及人的眼睛,希腊人的鼻子,美国人的牙齿,泰国人的颈项,澳大利亚人的胸脯,瑞士人的手,中国人的脚,奥地利人的声音,日本人的笑容,英国人的皮肤,法国人的曲线,西班牙人的步态……所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完美女性还应有德国女人的管家本领,美国女人的时髦装束,法国女人精湛的厨艺,中国女人醉心的温柔……然而,即使上帝重新造人,也不可能集这些优点于一人身上的,因此与会者达成的共同的结论是:真正完美的女人根本不存在。当然,男人也是一样。
为什么不喜欢自己?为什么讨厌自己?缺陷和不足人人都有,作为独立的个人,正是不完美使你区别于他人,使你显得不平庸。你就是你,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同样是上天创造的杰作,世界也因你的不完美而多了一点色彩。我们要像树叶一样,既然生长出来了,每天还是要和阳光打交道的,这样自己的生命才能色彩,因为树叶知道,自己有自己的特点,是别的树叶无法拥有的。
不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人,而要努力爱上那个不完美的自己。爱不完美的自己,就是用自己特有的形象装点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有魅力的人,也并不是很好看,也根本称不上完美,但是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很引人注目的东西,那个就是自信的气息。
丑女贝蒂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丑的女人,满嘴牙箍,身材肥胖,打扮土气。在刚进入一家时尚杂志公司时,所有人都躲避她,所有人都嘲笑她,就连上司也讨厌她,每一次讨论工作总是命令她离自己一丈开外,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自卑,而是每天都带着最灿烂的微笑,每天都满腔热情、快乐自信地工作着。
贝蒂告诉自己的同事:“我是丑女,我没有精致完美的长相,没有又翘又浑圆的臀部,但是命运给了你无法改变的瑕疵,与其对其耿耿于怀,不如坦然接受,我觉得女人必须对自己感到满意,尤其是不完美的自己。”尽管不时受到同事的嘲弄和陷害,但贝蒂那坚强的性格和聪明的才智使她常常化险为夷,最终她不仅赢得了所有同事的喜爱,也成了上司以及千万男人的梦中情人。
由此可见,一个人身上有没有缺陷和不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敢于接受并正确面对这个事实。学着接受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容许自己不完美,你就会更满意自己、更爱自己。爱自己的人更自信,更有力量和勇气,追求更有意义的东西,无疑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难道那些伟人果真那么十全十美、无可挑剔吗?绝非如此。任何人总有其优点和缺点两个方面,不完美伴随我们每一个人从生到死。有些人之所以表现得优秀,在于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并且拿出勇气,去革新和突破自己,努力将劣势转变为优势。
京剧大师梅兰芳少年时期被别人认为资质太差,天生不是唱戏的料子。的确是这样,戏剧最能传神的就是眼睛,但梅兰芳偏偏是个近视眼,两目无神;好的戏曲演员要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好嗓子,但梅兰芳的嗓子不响亮。更糟的是,他脑子反应慢,记东西慢,学东西慢,这更是学戏的障碍。
不过,梅兰芳并没有放弃戏剧,他决定一一克服这些缺陷。为此,他天天练眼神,这个方法是几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物体,练得时间久了就泪流不止,非常难受;为了练嗓子,梅兰芳每天早上六点钟就起来吊嗓子;至于脑子反应迟钝,只有反复练、反复唱,梅兰芳给自己下了规定每一句非要练上30遍不可。
梅兰芳坚持不懈,一练就是十多年,终于弥补了先天的缺陷。他的眼神、台步、指法,一举一动,不仅姿势美观,而且与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浑圆周密,融于一体;他的唱腔,悦耳动听,清丽舒畅;许多唱念做打的繁难功夫,一经他来演绎就显得那么驾轻就熟,得心应手,一代京剧大师就这样诞生。
看到了吧,缺点并不可怕,缺点越多越代表我们有更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欣赏自己的不完美,并将它转化成动力,不断完善自我,这才是最重要的。想来,正是缺点成就了梅兰芳的伟业,是先天的不足让他更加努力,如果没有这种刺激,他还能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改造自己吗?也许会,但效果或许有限。
奥黛丽·赫本,这位好莱坞的着名电影明星,她的身材并不完美,平胸,清瘦,手足细长,但是,她散发出来的气质让人觉得她就是一个完美女人。这是因为,奥黛丽本人对于自己的外表没有太多苛刻,她说:“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将优点发扬光大,其余的就不必理会。”这一观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借鉴。
所以,不完美的一面也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真没必要因为自己比别人个子矮而自卑,也没必要为自己身材不够美而气愤不已。正视自己的缺点,改变能改变的,完善能完善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如此我们才不会被缺点拖累,而且能使自己越来越接近完美,进而获得安然自得的生活姿态。
【安心之道】
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将优点发扬光大,其余的就不必理会。
——奥黛丽·赫本【美国】
◎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缺少一部分,不完整,便是残缺。
说到“残缺”,最典型的当数维纳斯雕像!她失去了玉臂,却收获了惊世之美,残缺使她具备“全数贞静羞涩的美和娴静动人的魔力”,成为美的代名词,也激发了不知多少人心中的维纳斯,可见残缺使艺术因遗憾而完美。
如果一个人身体残缺,这无法说是一种完美,但你要坚信:身体的残缺并不代表能力的残缺。身体残缺这个事实不能改变,但人生还要继续,只要勇敢面对,自强不息,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能拥有生命的芬芳。
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
一个小女孩自幼双目失明,小女孩常常悲观地认为自己是一个可怜的残疾人,每天都郁郁寡欢。一天,她问妈妈,“听说每个人都是上帝眼中可爱的苹果,可是上帝让我残疾,我不是上帝的苹果吗?”
妈妈说:“不,孩子,你这个苹果太可爱了,所以上帝忍不住多咬了一口。”
听了妈妈的话,小女孩犹如醍醐灌顶,心情顿觉开朗起来。从此,她不再自卑于失明,而是将这看作上帝对自己的特别厚爱。她开始振作了起来,接受命运的挑战。经过一番辛苦的努力,她成了远近闻名的盲人钢琴师。
“你这个苹果太可爱了,所以上帝忍不住多咬了一口”,把人生缺陷看成“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这样的比喻是何等的奇特,又是怎样的豁达乐观。尽管这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可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我安慰呢?更何况,这个理由是这样的善解人意,幽默可爱。
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残缺后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从而成为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不过,不管在哪里,我们总能发现一些人,他们虽然身体上存在残缺,但是他们拥有超乎我们想象的毅力,能够忽视自己的残缺,跟命运作顽强斗争,用行动来填补残缺。正是这种毅力,让他们创造出令世界都为之震撼的奇迹。
英国人艾莉森·拉佩尔天生残疾,从出生之日起她就没有双臂,双腿也特别短小,看上去太可怕了,这是一种名为“海豹肢症”的先天残疾。出生后几周内,拉佩尔被母亲送到“残疾人之家”,一两岁的时候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弃。但拉佩尔没有丧失对自己的信心,丧失对生活的向往,相反这更加激起了她对生命、对美好的渴望。
拉佩尔3岁时就开始学着用自己并不正常的脚摆弄画笔工具,到16岁时,她用脚创作的绘画作品已经能够在当地的绘画竞赛中获奖。17岁时,拉佩尔在一家残疾人评估中心接受各种生活及职业训练,比如骑马、学习艺术,以提高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19岁时,拉佩尔已经有能力独立生活了。之后,拉佩尔进入布赖顿大学艺术学院学习,她开始了一项新工程:以自己的身体为原型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摄影、绘画,拉佩尔用不同方式展现自己并不完整的身体。
凭借超凡的努力,拉佩尔成了一名着名画家和摄影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用她的话说,她的目的就是让整个社会了解:“残疾就一定与美丽无缘吗?它不可以让人们产生除了‘厌恶’‘怜悯’‘同情’之外的感受吗?我正在向世界展示:答案是否定的。美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顿则这样形容拉佩尔:“艾莉森展示给我们的是与命运的抗争。这是一件关于勇气、美丽和抗争的作品,艾莉森是现代社会的女英雄,坚强、可敬、给人带来希望。”
艾莉森·拉佩尔没有双臂,双腿也特别短小,她的身体是残缺的,但是她没有因此沮丧,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残缺,并且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最终她成了一名着名画家和摄影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她用残缺向世人展示了不残缺的梦想,这是一曲用残缺震撼灵魂的赞歌,将永远回荡在人们心中。
是啊!残缺因认真对待而绽放出生命最深层的潜力,残缺演绎了多么感人的篇章,残缺创造了多少伟大的人间奇迹。失明的文学家弥尔顿,失聪的大音乐家贝多芬,不会说话的天才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如果用“上帝咬过的苹果”的理论来推理,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被狠狠地咬了一口的缘故。
所以,面对身体的残缺,我们不必为此痛哭流涕,怨天尤人,更不能自暴自弃,失去生活的信念。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然接受,并且自励自慰:我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拥有信念和一颗上进的心,即使身体残缺也有权利享受行云流水的生活,并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在那时,人们将看见另外一种美,一种乐观而坚强的美。
【安心之道】
残疾就一定与美丽无缘吗?它不可以让人们产生除了“厌恶”“怜悯”“同情”之外的感受吗?我正在向世界展示:答案是否定的。美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艾莉森·拉佩尔【英国】
◎玉,有瑕疵才是真的
生活总有不完美之处,总有不如意之事。古今文人墨客们用自己的一腔愁绪,满心无奈将人生的缺憾化诸笔端。苏东坡低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南宋方岳前低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因为不想存留缺憾,许多人凡事追求尽善尽美,而生活中的失落、痛苦和不幸正源于此。不可否认,追求完美本身无可厚非,这是一种浪漫的憧憬与希望,但是凡事都要适度,过于执着而耿耿于怀或不肯变迁,眼中看到的多是不完美,那么就会一次次与机遇擦肩而过,与成功遥遥相望,最终落得两手空空。
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
有位渔夫非常幸运地从海里捞到一颗晶莹剔透的大珍珠,他爱不释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黑点。渔夫想,如果能够把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完美无瑕,变成无价之宝。于是,他刮去了珍珠一部分表层,但斑点还在;他又狠心刮去一层,斑点依旧存在。于是他不断地刮下去。最后,黑点没有了,而珍珠也不复存在了。此人无比忏悔地说,“我若不去计较那个小黑点,现在手里还攥着一粒硕大而美丽的珍珠啊!”
这个渔夫是无知可悲的,他想把珍珠上的小黑点去掉,得到一颗完美无瑕的珍珠,但在他消除了所谓的瑕疵时,珍珠不复存在了,美消失在他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了。殊不知,有黑点的珍珠只是白璧微瑕,而且正是其不着痕迹、浑然天成的可贵之处。这种美,美得朴实,美得自然,美得真切。
玉,有瑕疵才是真的。我们可以尽最大的努力接近完美,但永远不可能达到完美。这种判断,在我们头脑中必须牢固确立。凡事切勿苛求,重在勤恳务实,你会发现自己更有信心,而且更有能力和创造力,如此也就很少感到失意。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学会接受不完美,则凡事都会完美。
一位得道的高僧,由于年老体衰将不久于人世,他意图从徒弟们中间找一个接班人,于是他对徒弟们说,“你们出去给我捡一片最完美的树叶,谁找到了谁就是我的传人。”到底什么树叶才是完美的呢?徒弟们领命而去,各自奔走。
这时候,一个弟子心想:每一片树叶各自不同,哪有最完美的树叶,于是他便在附近树林里随便捡了一片完整无损并且很干净的树叶带了回去。到天黑了,其他徒弟都累得气喘吁吁,也没能找到那片“最完美的树叶”,最终都空手而归。
最后,高僧把衣钵传给了那个捡回树叶的弟子,他告诉众人,“世界上哪有完美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完美,如果那么完美,哪还有喜怒哀乐,生态万千?接受不完美,才算真正领悟到了人间真谛啊!”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生在繁杂都市更是如此,万事都不是一定圆满的。又何苦执迷于那不可求的圆满呢?放弃完美的追求,不必刻意去做任何事情,踏踏实实地尽己所能,就可以问心无愧了,就可以享受到鲜花和掌声!由此可见,接受不完美,是生存的智慧,是成功的技巧。
世界顶尖高尔夫球手博比·琼斯是唯一一个赢得高尔夫“年度大满贯”(包括美国公开赛、美国业余赛、英国公开赛及英国业余赛)的人,他被称为是美国高尔夫史上最优秀的业余选手。在高尔夫球员生涯的早期,博比·琼斯总是力求每一次挥杆完美无缺。当他做不到时,他就会打断球杆、破口大骂,甚至愤慨地离开球场,这种脾气使得很多球员不愿意和他一起打球,而他的球技也没有得到多少提高。
通过这些教训,博比·琼斯渐渐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一旦打坏了一杆这一杆就算完了,但是你必须尽力去打好下一杆,而不该耿耿于怀。静下心来,调适心态后,他才能真正开始赢球。对此,他这样解释说:“我终于明白了,要对每一杆有合理的期望,力求表现率良好、稳定才能取胜,而不是寄望非常完美地挥杆来成就。”
通过博比·琼斯的成功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完美主义者的思维轨道是:太高的目标→极易失败→心灰意冷→更高的目标→再次失败→自信再遭打击→更完美的要求。相反,接受不完美的思路及其实际效果是:较低较容易的目标→成功或完成→自信→更高的目标→更自信。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不正是因为不完美才有了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吗?做人最大的乐趣是通过奋斗达到想要的目的,有句广告词颇有哲理,“人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倘若一个人件件事情都完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极其可怜的,因为他无法体会有所追求的幸福感受,这个人还有什么意思呢?
“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路旁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这是季羡林多彩的人生,之所以多彩,是因为它的不完满。所以,季老在《不完满才是人生》中写道:“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事情不完美不是残缺,它是另一个方向上的成就,是另一种意义的收获。就如同一个残缺的木桶,虽然每次担水回家之后你都无法获得一整桶的水,但是一天、一月、一年,从残缺的木桶中滴落的泉水浇灌了路旁的花籽,也许某一天,你会收获路旁各色的小花,淡淡的花香,意外的美丽。
【安心之道】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季羡林
◎月缺花落情更美
爱情是心灵的寓所、是情感的归宿,是我们在心中编织的一个美丽的梦。这个梦是完美无缺的,但却往往因现实的撞击而充满遗憾。遗憾的是,你苦苦追求,却还是没有机缘;遗憾的是,你苦苦思念,却还是不能执手相牵;遗憾的是,你们明明相爱,却只能在擦肩而过中,渐行渐远。
面对情感上的遗憾,不少人会颇为伤痛、倍感心碎,将“遗憾”两个字挂在嘴边,刻在心坎上,纠缠在遗憾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沦为红尘都市里的痴男怨女。结果呢?不仅折磨了自己的精神,辜负了美好的生活,还有可能阻断了追求真爱的路,错过一生真正的爱人,何必?
要知道,世上有很多事可以求,唯独缘分是难求的,所有无法走到一起的人,不是无缘或无份,就是有缘无分。感情是一份没有答案的问卷,苦苦追寻并不能让生活更圆满。学着看淡一点,接受一些遗憾,宽恕一些遗憾,也许有一点失落,或一丝伤感,但它会让这份答卷更隽永、更永久。
弗朗西斯卡是美国艾奥瓦州一农夫之妻,她贤淑、善良,和丈夫及一对儿女在自己拥有的农场里过着单调而平静的日子,既没有特别令人揪心的事,也没有令人激动万分的事。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她遇到罗伯特·金凯为止。
罗伯特·金凯是个天才摄影家,一个夏日,他来到弗朗西斯卡所在的农庄附近,他想拍摄当地一座颇有历史的廊桥——罗斯曼桥。在偶然间,弗朗西斯卡成了罗伯特的领路人,当时正巧丈夫和儿女不在家,时间和空间为这对中年人提供了滋生爱情的条件。在短暂的四天时间里,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金凯迅速坠入爱河当中。他们一起到廊桥去拍摄美丽的风景,他们一起吃着烛光晚宴,他们一起就着音乐翩然起舞……总之,他们忘记了一切,共沐爱河。
然而,罗伯特·金凯的工作性质注定他云游四海、漂泊四方,不可能像普通人那样过居有定所的生活;弗朗西斯卡还有自己的丈夫和儿女,她不可能为了他抛弃这一切,最后罗伯特·金凯带着遗憾走了,然而双方自此留在了彼此的心中。年复一年的缠绵思念,刻骨铭心,凄婉绝伦……
这就是着名电影《廊桥遗梦》阐述的故事,不否认男女主人公是真心相爱的,但命运与缘分的捉弄使他们不能厮守终身,各奔东西,此后半生也要抱着深深的遗憾过活。也许世间最大的悲剧莫过于两个相恋的人不能牵手一生一世,但是正因为有了遗憾,那份情义才越发显得弥足珍贵,既浸入骨髓又超然永恒,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
试想,如果当初弗朗西斯卡选择抛夫弃子,放弃家庭的责任,随罗伯特·金凯私奔他乡,这个故事也就落入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移情别恋的俗套,而且他们真的能够情比石坚、相伴一生吗?即使他们能白头偕老,那又何来浪漫且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典?!月缺令人感慨,花落令人心碎,不完美往往才是完美。
所以说,苦苦追求却没有机缘,苦苦思念却不能执手相牵,这种遗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放弃遗憾,终身为遗憾所累。智慧的人总会在遗憾的时候静下心来,平复和化解心中的遗憾之殇,细细地品味遗憾之美,如此深深的痛苦就不会光顾心房,而且悲壮之余会有更深刻的感悟,情感在心里会是圆圆满满的。
事实上,许多感情从开始到结束不管结果如何,只要有过那种让自己心灵为之震动的感觉,这本来就是一种富有,一个温暖的感情矿藏,一种生命中最厚重的拥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人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高雅得多。
1920年秋,在风景如画的伦敦康桥,徐志摩结识了林徽因,他们畅谈理想,纵论人生,在文学艺术的天堂里徜徉交心。思想上的沟通、感情上的融合以及对诗情的理解使两颗年轻的心不断靠拢,徐志摩燃烧的眸子里写满了对林徽因的眷恋。面对徐志摩的主动追求,林徽因不是没有动心,她惊惶,喜爱,羞涩,愉悦。
但是阴差阳错,命运终是没有笑对徐志摩,林徽因后来跟建筑界的才子梁思成成婚了,因为徐志摩那时候还没有和妻子张幼仪离婚,林徽因那般高贵,自然不会将这段看似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演绎下去。不过,林徽因自此成了徐志摩心中永远的完美女神,而林徽因对徐志摩则是比真正的爱情少一点点,比纯粹的友情又多一点点,两人互相关心和理解,尤其在文学上更是经常切磋。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可以说是悲情诗人徐志摩为自己短暂的一生所写下的注脚。徐志摩和林徽因只有灿烂的爱情而没有停泊的归宿,但这种无法真正言明的感情刻骨铭心,也正因为诗情和激情的幻变,才孕育出了热爱“爱和自由和美”的浪漫才子徐志摩。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诗人的爱情尽管有遗憾,是万丈红尘中的空望,是洗却铅华之后的暗伤,但也留下了片片人间真情,闪耀着日月的光芒。有过情感遗憾的人,必定是感觉到深切痛苦的人,这样的人付出过最真的心,也必定真实地活过。
是的,美丽的爱情有写不完的遗憾,不过爱情不会因遗憾而缺失本有的心灵温暖、灵魂悸动,它依然可以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一段温馨的记忆。接受遗憾的爱情吧,让它以一种别样的美丽开放在我们心里:“一个是太阳,一个是月亮,太阳月亮从不厮守,但谁不说它们天长地久?!”
【安心之道】
最好的爱情,必然有遗憾。那遗憾化作余音袅袅,长留心上。
——佚名
◎错过:岔路口上的抉择
生命中一些极美极珍贵的东西,常常与我们失之交臂,而这些错失往往会变成一把锋利的刀子,一刀一刀地在我们心上剜出血来。所以有人说:但凡世间的好事物中都暗藏了一些遗憾,错过是最深刻的痛苦,几多愁思,几多无奈。
但是,跋涉于漫长的生命之旅中,我们每一个人是否可以将一路的美景尽收眼底,不留一丝遗憾呢?不,不可能,甚至大多数的时候我们常常错过它们,毕竟我们的视野、时间和精力有限。如果不肯错过一些景色,为此殚精竭虑,费尽心机,那么很可能令身心疲惫不堪,错过前方更迷人的景色。
从前,一位热爱旅行的人听说一个遥远的地方景色绝佳,于是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找到那个地方,一览秀色。经历了数年的跋山涉水、千辛万苦后,他盘缠已经用光,身心已相当疲惫,但目的地依然遥遥无期。
这时,有位智者给他指了一条岔路,告诉他美丽的地方很多很多,没有必要非要去那个地方不可。旅行者按智者的话去做了,不久他就看到了许多异常美丽的景色,他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庆幸自己没有一味地去找寻那个美丽的地方。
生活在错综复杂、变幻无常的现代都市中,我们每一人不可避免地都有很多的错过。比如,错过了绚烂的朝霞和夕阳,错过了青春年少的创业资本,错过了使事业走向高峰的机会,错过了……虽然错过是一种令人伤感的遗憾,但是错过能使我们看清自己,认清方向,而拓展生命宽度,成就人生高峰。
更何况,人生总是有得有失,有成有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已经错过了就错过,也许得到它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有时候错过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遇见别样的美丽。西方也有一句谚语同样表达这样的情景:上帝在关上一扇窗户的同时,也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美国着名的哈佛大学要在中国招一名德才兼备的学生,这名学生的所有费用由美国政府全额提供。初试结束了,有30名学生成为候选人。考试结束后的第10天是面试的日子,30名学生及其家长云集在一家饭店等待面试。
当主考官劳伦斯·金走进饭店大厅时,大家一下子围了上去,迫不及待地做起了自我介绍。一名学生由于起身晚了一步,没来得及围上去,等他想接近主考官时,主考官的周围已经是水泄不通了,根本没有插空而入的可能。“唉,真遗憾,我就这样错过了接近主考官的大好机会!”该学生懊恼起来。正在这时,他看见一个异国女人有些落寞地站在大厅一角,像是遇到了什么麻烦,于是他走过去彬彬有礼地问道:“夫人,请问您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接下来,两个人聊得非常投机。
出人意料地,这名学生居然被劳伦斯·金选中了。“在30名候选人中,我的成绩不是最好的,而且我错过了跟主考官直面交流的最佳机会,怎么会是我呢?”该学生自己都有些疑问,后来他才知道那位异国女子是劳伦斯·金的夫人。
错过并不等于失去,错过并不一定是遗憾,有时甚至可能是圆满。
还有这样一则故事,说是一位教授没有被心仪的大学成功聘用,于是他回到乡下开始了田园生活,种种菜,养养鸡鸭,享受着最自然的风光。错过了城市的亮丽多彩,错过了城市里有滋有味的生活,而去乡下体验农家的快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何等的诗意,何等的自由,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呢?
的确,当你错过了进剧院的时间,但在剧院门口外,你遇到了多年不见的好友时,你还会叹息这次的“错过”吗?当你在雨天错过了一辆公交车,你也许会懊悔,但如果因此你买到了久访不得的诗集时,你还会怨恨这次的“错过”吗?“错过”编织了我们人生的经纬网,见证着我们斑斓多彩的存活。难道,不是吗?
昙花错过了与白天的相聚时光,选择在黑夜中释放它的光芒,于是就有了黑夜里蓦然出现的一方娇艳;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株灿然开放的梅花的孤高身影……懂得错过,是一种领悟,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体会。错过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
因此,不要为错过而惋惜,不妨大气地接受这种遗憾,在沉沉的思索中把它理解成一种警戒,看成提醒。凭着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昭示自己奋力前行,去寻找另一个目标,力挽狂澜于既倒,增加生命的深度。最后,你仍然可以说:“虽然错过了太阳,但我毕竟抓住了月亮和群星。”
【安心之道】
别为错过叹息,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懊恼时,你也将错过群星。
——泰戈尔【印度】
◎给生命一些“留白”
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人生充实圆满,不想留下一丝一毫的遗憾,渴望填满生命里的沟沟壑壑。因此,很多人习惯以“超人”自诩:“我是超人,我要办许多事,我能办很多事情”,大包大揽身边之事,事必躬亲、亲力亲为。
可是,没有人是三头六臂无所不能的,即使再优秀的人,精力和体力也是有限的。什么事情都想干,什么事情都想干好,让自己背负太多,往往身心疲惫而沉重,以致什么事都干不好,遗憾更多。满则溢,盈则亏,自然的法则,无人能够超越。
关于诸葛亮,大家都不陌生。在辅佐刘备的二十多年里,足智多谋、临危不惧的诸葛亮献智献计,鞠躬尽瘁,成为蜀国的一把手。特别是在刘备去世后更是如此,他将行政与军事大权集于一身,事事插手,件件操心,日理万机。
结果,诸葛亮虽有面面俱到之心,却无分身乏术之术,曾经六出祁山伐魏都以失败告终,打了败仗,累垮了自己不说,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间,三国之中蜀汉最先灭亡。
“出师未捷身先死”,与诸葛亮苛求完美、事必躬亲不无关系。
在这里,不禁要问,你欣赏过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吗?画面上,除一舟,一翁,几笔淡墨之外,空空如也。然而,就是这片空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回味无穷的意境,那是一种无言的诉说江天辽阔、寒意袭人,诉说地老天荒、无奈悲凉……这就是国画的“留白”艺术。
而人生何尝不是一张更大的宣纸呢?别总把自己逼得太紧,给生命一些“留白”吧。因为除了精神和心灵领域,其余领域我们是无知的,即使说有知,我们也不可能把好事占尽,总得留出一大片领域让他人自由往来,各领风骚。再说明白一点就是,人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遗憾,但并非不思进取,消极遁世,慵懒沮丧,驻足不前。从本质上讲,这要求我们权衡轻重、利害、得失,做出正确选择。“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将军奔赴战场,是为了参加一场重要战争,路上遇到一只小兔。为了得到小兔,结果丢掉一场战争,值不值?
人生要学会留白,圆满未必艺术。舍弃不重要或不宜做的事情,把自己最大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最值得的事情上,如此成功便不再遥远,人生便不再纠结。有些人之所以活得幸福、活得安心,并不是因为他们足够完美,更多在于他们能够把握“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界限,适当给生命“留白”。
国际着名的设计师安德鲁·伯利蒂奥就是因为放弃了“超人”的想法,学会了给生命“留白”的智慧,最终不仅取得了斐然的业绩,还过上了松弛有度、安然洒脱的日子。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做的。
安德鲁·伯利蒂奥曾经以为自己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他除了每天进行设计和研究工作外,还负责公司制度制定、考勤等很多方面的事务,几乎公司的每一件工作他都要亲自参与。整天忙得晕头转向,作品的质量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公司也没有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安德鲁对此很不解,便去请教一位教授。教授给他的答案是:“你大可不必那样忙!关键在于分好工作内容的主次。”
听到这句话的一瞬间,安德鲁醒悟了。原来,一直以来他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浪费在管理其他乱七八糟的事情上,而最重要的设计工作反而只能占用一小部分时间,由于时间紧凑,作品的质量自然就受到了很大影响。从此,安德鲁调整了时间分配,他洒脱地把那些无关紧要的细小工作交给助手去做,自己则把时间集中用在设计工作上。然后,把所有精力拿来思考如何实现与重要客户的交易,以及公司如何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等。
当然,公司并没有因为安德鲁的“撒手不管”而乱成一团糟,或者颓废不前,相反,它焕发出了鲜明的活力,在设计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安德鲁过得逍遥自在,工作业绩却斐然,他还写出了建筑界的“圣经”——《建筑学四书》。
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通达和坚守一并而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这是一种成熟智慧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要做的事情的确很多。你不妨开一张清单,将要做的事情设定明确的有限顺序,知道优先做什么,重要在哪里,而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则可暂时放一边,或者交由他人处理。
水墨“留白”,可得磅礴之气;心灵“留白”,叫人聪颖豁达。那么给生命留白,就是充实生命。给生命留白,有所为有所不为,生命就有了缓冲的余地,有了可收可放的活动空间,就可以从容地调整进退,就会滋生出无穷无尽的留恋和回味,天开地阔,新高路远。如此一来,也就赢得了安然淡定的人生!
【安心之道】
自当立世,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处世的“留白”。
——佚名
◎不妨悠然下山去
任何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定有他的极限,必定有他的承受能力,必定有他能达到的最大高度。可惜有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为了标榜成功不承认极限,时刻都想拓展自己的空间,展示自己的才华,做无能为力、力所不及之事。
一天,森林中举办比“大”的比赛,一头老牛走上擂台,它的身躯庞大,动物们高呼:“大。”大象登场表演,她只跺了跺脚,动物们就高呼:“大。”这时,台下的一只青蛙不服气了,“哼,难道我不大吗?”它“嗖”地跳上擂台,拼命鼓起肚皮,高喊:“我大吗?”台下传来一片嘲讽之声“不大”。青蛙不服气,继续鼓肚皮,结果“嘭”的一声,它的肚皮鼓破了,一命呜呼。
这个故事启迪我们: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这是笨蛋的愚蠢和贪婪。
的确,生活在竞争激烈的现代都市中,我们要取得优势就该将自己的目标定得大些、高度定得高些。但是,追求的目标过大,锁定的高度过高,而自己又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和实力,不可为而为之,超过极限,只会得到英雄主义般的“悲壮”,只会在成功路上屡屡摔跤,落得人事两空。
美国教育家里维斯博士写过一个寓言故事《动物学校》,大意是为了应对自然界的种种挑战,动物们创办了一所超级技能学校,鼓励让所有动物精通奔跑、游泳、爬树和飞行等生存技能。为此,鸭子不得不学习跑步,兔子不得不练习游泳,松鼠不得不练习飞行……结果它们个个严重受伤,考试不及格。
看到鸭子学跑步、兔子学游泳、松鼠练飞翔……是不是很滑稽,但你可能就是其中一员。比如,你现在是一个技术型的员工,不懂管理,但你却一心想往行政职务上升迁,那么即使你再努力,进步也是非常慢的,很难得到公司的提拔。即使你真的有幸被提拔为了管理人员,你的能力也很难做出理想业绩,迟早还会退下来。
诚然,每个人都渴望创造一番伟大的成就,但是林肯说过一句话“自然界里的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了解和承认自己的能力和局限,做自己能做的事,量力而行,恰到好处,当行则行,该止则止,才能使有限的生命发出适度的光芒,从而为自己的心灵带来幸福和满足。
有一位登山运动员,他曾经有幸参加了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珠穆朗玛峰最高海拔为8844.43米,当爬到海拔6400米的高度时,他因为体力不支便停了下来,悠然下山了。事后,许多朋友都替他惋惜,说已经走了四分之三的路程了,如果他能咬紧牙关挺住,再坚持一下,再攀登那么一点点就上去了。
没想到这位运动员却不以为然,他轻轻一笑,十分平静地说:“不,我自己最清楚,6400米的海拔高度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如果我再攀登的话,可能就会丧命呢。我已经尽力了,所以对此我一点都不会感到遗憾。”
对于这位登山运动员来说,6400米就是他的极限和最大的承受能力,他懂得保存自己的实力,淡然地做自己能做的事,悠然下山去。谁又能说,这不是真正的英雄呢?做自己能做的事,只要用尽全力,用尽所能,自己问心无愧,最后实现了什么目标,达到了什么高度其实并不重要,也没有什么遗憾。
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罗曼·罗兰在其着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借用主人公之口说了一段精彩的话:“如果不行,如果你是弱者,如果你不成功,你还是应该快乐。因为那表示,你不能再进一步,干吗你要抱更多的希望呢?干吗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
做自己能做的事,怀揣标尺上路,让它既督促我们不懈攀登,又提醒我们恰到好处戛然而止,这并不是放低要求、无所追求、虚度人生,这是一种理智的清醒,是一种务实的智慧,是一种人生的准确定位,一种可贵的脚踏实地,一种成功的必由之路。
在实际生活中,办企业可以获得成功,进行金融投资也可以获得成功,他们的成功来自于对自己实力的了解和把握;企业的人没有去炒股,或者投资房地产,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是办企业,其他的领域就是他极限范围之外了;进行金融投资的人没有去办企业,那也是因为他们只做自己能做的事。
当你对某件事情力不从心,步履艰难,甚至倍感失意的时候,请先静下心来检视自己,是否在做自己无能为力的事?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你足够聪明,就应该学会选择;如果你足够勇敢,就应该学会舍弃,悠然下山去。
【安心之道】
干吗为了你做不到的事悲伤呢?一个人应当做他能做的事……竭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