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 中华文明. 中国近代文明通论

总序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华文明. 中国近代文明通论 三三小说网【333books.com】”查找最新章节!

  

  □ 汝信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主持的研究课题《世界文明通论》,经过二十余位学者的协力合作,历时五载,付出了辛勤劳动,其成果终于和广大读者见面了。这是继该研究中心组织编写的《世界文明大系》和《世界文明图库》之后又一关于世界文明的多卷本专着。如果说《大系》和《图库》的目的是对世界上一些主要文明做分别的研究、介绍和论述,那么《通论》则试图从总体上对有关世界文明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并将中华文明纳入全球文明的视野,以三卷的篇幅做进一步的较全面的论述。在我国,关于世界文明的综合性的理论研究还刚起步不久,我们组织这一课题研究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世界文明的理论问题更多的关注。

  近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文明问题的研究兴趣日益高涨,在某些国家甚至有成为显学的趋势,这是与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的。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科技进步带来了便捷的交通运输和通讯,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大大地缩短了人类的地理和心理距离,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人员往来和信息交流。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增强,整个世界越来越像麦克卢汉所谓的“地球村”。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现时代的主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而这两大问题的解决需要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推进世界和谐发展。但是,世界并不太平,金融危机造成的动荡尚未过去,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贫困和社会不公正现象严重,加上各种自然灾难、气候变化和流行疾病等等,对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世界上存在着多种文明的情况下,如何认识和处理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以共同应对人类所面临的挑战,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实际意义。如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地位和发挥作用,不仅要依靠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也需要有强大的所谓“软实力”,因此文明和文化的力量将对未来的世界发展进程起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由于人们的立场和观点不同,在当代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形形*的文明理论,有的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成为公众注意的热点,如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福山的“历史的终结论”、萨伊德的“后殖民理论”以及曾鼓噪一时的所谓“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主要在西方国家流行并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有的带有强烈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色彩,表现出妄想以西方文明一统天下的意图。有的理论虽然对宣扬文化霸权的西方中心论有所批判揭露,值得借鉴,然而并不能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规律和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做出科学的说明。因此,总的说来,当代西方各种文明理论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全面系统地研究有关世界文明发展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文明理论体系,仍然是有待于解决的一项迫切任务。特别是对我国学者来说,研究文明理论还必需紧密地联系中国的实际,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一切积极成果的同时,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明的建设,制定适合于中国国情的文明发展战略。这也是我们组织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科学研究不应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应从现实出发,以事实作为根据。文明理论亦应如此,纵观历史,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自古至今历时数千年,各个时代、各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文明真可谓色彩缤纷,千姿百态,就像一个茂盛的百花园,使漫长的历史显得如此丰富而又精彩。文明虽然都是人类的创造,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方面有其共性,但由于客观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各种文明在表现的方式上却各有其特殊性,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不同面貌和彼此间的明显差异。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看,文明的共性和文明的特殊性、多样性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辩证地统一的,其共性即寓于特殊性和多样性之中。有人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将会出现一个统一的“全球文明”以取代各个不同的文明,而各个文明所创造的文化也将朝着“趋同”的方向发展,文化的多样性亦将逐渐消失。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的。实际上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但这不仅没有消灭各种文明和文化的差别,反而使它们获得新的活力而日益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在不同文明和多元文化的长久存在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1998年联合国大会正式通过决议确认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的存在,并把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提出要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保持文化的多元化。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把文化多样性提升到“人类共同遗产”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它是保证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这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的决议,不仅反映了当前世界文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而且表达了世界各族人民要求发展各自的文明和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的热切愿望。可以说,它们为正确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人类文明史昭示我们,既要承认各个不同文明的存在,又要看到不同的文明之间需要有经常的对话和交流,乃至相互吸收和交融,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文明不是与世隔绝、孤立自在和自我封闭的实体,它需要与外部交往,通过与其他文明的接触、对话和交流,从外界不断获得营养,吸取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生机,才能发展壮大。一旦把自己封闭起来,断绝与其他文明世界的联系和往来,就会失去创新和前进的动力,变得保守僵化而走向衰落。历史上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因此,世界文明整体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不同的文明之间保持良性的互动关系。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对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很精辟的看法,他认为,文明既有能动性,能够不断演变,又有稳定的不变性。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相互传播和借用,即把自己的东西向外输出,又要借用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东西,但借用是有选择的,只借用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同时,文明又有“拒绝借用”的特性,即拒绝对自己不适用的东西,以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和稳定性。不同文明间的对话和交流,首先要注意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保持各自的主体意识,一方面不能认为自己的文明天生优越而强加于人,另一方面对其他文明也不能全盘照抄照搬,而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去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中适用于自己的优秀成果。归根到底,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还是为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明,彼此取长补短,谋求共赢。正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各种伟大的文明得以世代相承,薪尽火传,犹如江河汇入大海,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见《一个自由人的崇拜》)如果说在过去的旧时代,文化交流曾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了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在国际联系和科技条件空前发达的今天,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在这动荡不安的世界,更应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加深相互理解,维护世界和平。正如*同志在联合国会议上所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如同宇宙间不能只有一种色彩一样,世界上也不能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应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发展的活力恰恰在于这种多样性的共存。应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这些话应作为我们今天研究文明理论的指针。

  本课题的目标是,通过对世界文明问题的研究,探讨文明冲突、交融的特点和文明发展规律,从中华文明的实际出发,提出我们对文化和文明问题的系统看法,为制定一套既能积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能同外来文化相互作用、积极应对的文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本课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研究项目,并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a类课题的资助,全书在福建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出版,谨此致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